首页 百科知识 加缪传的人生

加缪传的人生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缪传阿尔贝·加缪是法国作家,1913年11月7日生于当时是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东部一个叫蒙多维的小镇。巴黎解放后,不久加缪就在《战斗报》上与人发生了论战。因为加缪是法国抵抗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了,其影响之大甚至要超过萨特。

加缪传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作家,1913年11月7日生于当时是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东部一个叫蒙多维的小镇。

早年岁月

加缪的父亲吕西安·加缪是酒窑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立即应征入伍,不久就在马恩河战役中阵亡,这时候加缪还不到一岁。五岁时加缪上了小学,他读书的条件十分艰苦,连书桌都没有,但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更重要的是显示了出众的天赋。这一切看在他的一位老师路易·热尔曼眼里。

1923年加缪小学毕业了,依他的家庭条件根本不可能上中学,热尔曼先生不忍心一个才智出众的孩子就此被埋没,他找到加缪家,请求他母亲同意加缪继续上学,并保证替他弄到一份供贫困孩子求学的奖学金,母亲同意了,前提是弄到奖学金。结果加缪不负乃师所望,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学并获得了奖学金。

1930年,加缪升入哲学班。这年年底的一天,他冒雨打比赛,回家后就感冒了,由于一直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加之没钱治病,不久病毒就一直侵袭到了他的肺部,等到有一天他因为咳血被送到医院时,诊断的结果是他得了可怕的肺结核。肺结核在那时候还是可怕的不治之症,没什么特效药治疗,主要是保养,多吃有营养的食物,他便被送到了开肉铺的叔叔家。叔叔家境殷实,天天给他吃好东西。更重要的是,叔叔是有知识的人,很爱读书,藏书不少,使加缪在这里既有物资食粮又有精神食粮,真是快哉快哉。不久他的健康就大为好转,又可以上学了。

1932年,加缪进入了阿尔及尔大学哲学系。在大学里,加缪最幸运的是遇到了阿尔及尔大学哲学系教授格勒尼埃,他看出来加缪天赋过人,对他关爱有加,并且引导加缪走上了文学之路。加缪以前喜欢读纪德主编的《新法兰西杂志》,这时候在阿尔及尔有一份叫《南方》的小文艺杂志,在格勒尼埃的帮助下,加缪最早的文章就发表在这里。

1933年,加缪与西蒙娜订婚了,她既富有又漂亮,但是个吸毒者。1934年6月他们结婚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一年多。这时的欧洲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希特勒已经上台。1934年初,法国的左翼政党组成了强大的人民阵线,与右翼的法西斯对抗,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出身贫困家庭的加缪自然转向了左翼。不久他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但到1935年就离开了。这时候加缪开始热衷于戏剧。他与一些朋友成立了“劳动剧团”,第一场演出在1936年1月举行,有超过1000人观看,产生了相当反响。不久加缪又与几位朋友一起创作了《阿斯图里暴动》,加缪是导演兼男主角,由于这个剧宣传了暴力,被市政当局禁演,为了表示反抗,加缪秘密出版了剧本,结果颇受欢迎,第一版500册在两个星期内就卖完了。这年,加缪大学毕业了,进《阿尔及尔共和报》当上了记者,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同时他还在积极组织“文化之家”的活动,这个文化组织将不只是阿尔及利亚的,更不是法国的,而是整个环地中海国家的。这时候,使整个地中海地区形成统一的文化的理想已经出现在了加缪的脑海里,他在此后的人生中将一直坚持这个堂·吉诃德式的理想。

文学生涯

1937年5月,加缪公开出版了第一部文学作品,即散文集《反与正》。它包括了五篇散文,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如《在是与不是之间》、《心灵之死》、《对生活的爱》、《嘲弄》、《反与正》。

这时加缪的主要工作仍是《阿尔及尔共和报》的记者,他十分同情欧洲人对当地土著的歧视与迫害,曾替一个被冤枉犯了谋杀罪的穆斯林伸张正义,还深入阿尔及利亚北部山区写下了调查报告《卡比里调查》,揭露了那些地区人民的悲惨生活。这些行动触怒了只想粉饰太平的当局,他们对《阿尔及尔共和报》施加种种压力,但加缪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到1940年初,失去了耐性的当局干脆将《阿尔及尔共和报》封闭了。

美丽的阿尔及利亚广场
阿尔及利亚是非洲北部的一个国家,主要城市有阿尔及尔、君士坦丁等。

阿尔贝·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也就是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阿尔及尔共和报》的老板便给他推荐了一份新工作,去《巴黎晚报》当编辑部秘书。加缪到巴黎不久,德军就向法国发动了进攻,结果我们知道,当时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六个星期内就灭亡了。加缪到了里昂,在那里与早已订婚的弗朗西娜·福尔结婚了。并在这年底脱离晚报,来到了福尔的故乡、阿尔及利亚的奥兰,这时候已经是1941 年1月。不久他就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在一间私立学校当老师。

从巴黎那样的大城市到了奥兰这样没有战争喧嚣的小地方,对加缪的创作大有好处,此时他已完成了代表作之一《局外人》,不久又完成了另一部重要作品《西绪福斯神话》,《鼠疫》也登上了写作日程,它将以奥兰作为小说情节发生的地点。他将《局外人》的稿件寄到了法国,几经辗转,这年12月到了著名的伽利马出版社,得到赞赏。

1942年初,加缪的肺结核加重了,还吐了血,他只得离开奥兰,渡过大西洋,到了法国南部山区的尚蓬静养。这年7月,《局外人》出版了,虽然处在战乱之中,仍在巴黎文坛引起震动,萨特撰文说:“加缪先生的《局外人》一出版就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人们反复地说:‘这是停战以来最好的书。’”年仅29岁的加缪一举成为文坛新星。

1943年初,加缪回到了巴黎,在伽利马出版社工作。这年6月他认识了当时法国文坛另一员大将萨特,我们知道,萨特与加缪被并称为存在主义在法国的两大代表,不过萨特偏重于哲学,加缪则偏重于文学。初见之时,两人相谈甚欢,但不久两人的思想分歧就显露出来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彼此合作,他们都是法国地下抵抗运动的一员,都在用笔杆子为法国的解放而战斗。

1944年时,在朋友介绍下,加缪进入了当时巴黎抵抗运动的重要喉舌之一《战斗报》并成为重要一员。巴黎解放后,不久加缪就在《战斗报》上与人发生了论战。原来,加缪及其《战斗报》主张对在德国占领期间与纳粹合作的法奸严惩不贷,另一位著名作家莫里亚克则以《费加罗报》为阵地,主张从基督教的宽容精神出发,要以宽恕为主,两人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1945年,加缪被法国政府授予抵抗运动勋章,这是对抵抗战士的最高奖赏,是一项巨大的荣誉,就是萨特也没有得到过。因为加缪是法国抵抗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了,其影响之大甚至要超过萨特。第二年3月,已经功成名就的加缪作为政府的文化代表出访美国,举行了一系列巡回讲演,讲演地包括哈佛、哥伦比亚等著名高等学府,获得了很大成功,因为加缪乃是一个出色的雄辩家,思想敏锐、才智超群。不过当记者们问他关于存在主义的问题时,他坚决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也坚决否认通过什么主义来戴意识形态的帽子。

从美国回来后他躲到了乡下,埋首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鼠疫》。1947年6月,《鼠疫》出版了,这是加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刚一出版就大获成功,不久被授予批评家大奖,后来它被翻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出版。《鼠疫》描述的是一场假想的鼠疫。在阿尔及利亚第二城市奥兰突然暴发了鼠疫,整个城市被封锁,小说描写了面对这场可怕的灾难时人们的各种反应与态度,全书读起来有些阴暗压抑,但却不难从中看到希望之星光。

1949年加缪到了南美各国,包括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到处发表讲演。这时候的加缪虽然仅仅30余岁,但已经是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了,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1951年初,由于肺病加重,加缪离开巴黎,到了卡布里,一边疗养一边写作,不久完成了五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动笔的《反抗者》,但这时候一场暴风雨般的争论已经在等着他了。《反抗者》堪称集加缪思想之大成的作品。在这里,加缪认为历史是无所谓方向与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理论,即共产主义,不过是某种神秘主义或乌托邦主义之类的东西。事实上,人不可能创造一个绝对完美的社会,就是那些正在做此宣传的苏联人也是如此。同时,加缪还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善的”暴力。他因此激烈地谴责在西伯利亚设立了残酷的劳改集中营的苏联。而且,在他看来,与革命伴随的往往是法西斯主义与独裁,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就是例证。因此他反对进行类似的革命。后来他还将矛头直接指向了萨特,认为他不谴责苏联的集中营是错误的。

加缪《抒情和评论文集》封面
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加缪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1957年,加缪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为此,萨特发表了《致加缪书》,回击加缪的批评,甚至替苏联的集中营辩解,认为是资产阶级分子在小题大做、幸灾乐祸。这样的争论之后,他们的友谊中断了。

1955年加缪完成了一个长久以来的心愿:到希腊到去。我们知道,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几乎没有哪个文人甚至没有几个有文化的人一辈子没去过希腊的,然而直到现在,已经42岁且成就卓著的加缪却从来没有去过希腊,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现在这个遗憾被弥补了。他去了雅典,在雅典的法语学院发表了讲演,题目是《悲剧之未来》,在演讲中回顾了当代法国戏剧的历史,认为法国戏剧正在向真正的悲剧回归,此后他又去了迈锡尼、奥林匹亚等早已经久仰大名之地,直到5月才回巴黎。回国不久加缪在《快报》当上了记者,他之所以加入《快报》,主要是因为他赞成老板的政治主张,反对当时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政策。反对殖民是加缪一贯的政治立场,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如此,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同样如此。

死在巅峰

1956年最重要的大事是诺贝尔文学奖。1957年10月17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44岁的加缪,授奖原因是他的作品“照亮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加缪发表的受奖词中,一开头就说:

“在接受你们自由的科学院授予我的这项荣誉时,我的感激之情是难以言表的,而且我自知这一奖赏远远超出了我个人的成绩。所有的人,尤其是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我也渴望如此。但是,在获悉你们决定的同时,我不得不将这一决定的影响与真实的我做一比较。一个差不多还算得年轻的人,拥有的只是怀疑和尚待完成的作品,习惯于生活在孤独的工作和友谊的庇护之中,在得知这样一个突然把他置于一片耀眼光明的中心的决定之时,怎么能不感到惶恐呢? ”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来加缪是个谦逊的人。在谈到他的艺术时,他说:从个人角度来说,没有我的艺术我就无法生存。但是我从未把艺术置于一切之上。如果说艺术对我是不可少的,那是因为它不脱离任何人,它使我能够以本来面目和大家过着同样的生活。我认为艺术并不是一种孤独的享受,它是通过给予最大多数人一个同甘苦的特殊形象来感动他们的一种方式。艺术迫使艺术家不离群索居,要求他服从于最谦卑、最普遍的真理。

它被看做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出色的一篇受奖词。1958年是法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一年,这年阿尔及利亚问题走向高潮。在这个问题上,加缪的基本立场是和平解决,绝不要战争。这年3月他到了阿尔及利亚,受到了热烈欢迎,在母校阿尔及利亚大学发表了演讲,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也是阿尔及利亚人的骄傲。

1958年10月,他在南部普罗旺斯一个叫卢马兰的小村子里买下了一幢房子,准备在这个远离都市的地方安顿下来静心写作。1959年初,加缪将陀思妥耶夫的小说《群魔》改编成的剧本在巴黎上演,现在加缪最想从事的是戏剧,他甚至想过领导一座剧院。5月他回到了卢马兰村,过起了他渴望已久的田园生活:早晨起来,修整修整房子,栽花种草,下午写作,晚上读书,过着有规律而充实的生活。

这时他正在写作自己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第一人》,到1960年1月2日已经写了145页草稿。1月3日,加缪乘汽车从家出发去巴黎。第二天,由于冬天天冷路滑,汽车突然失控,撞上了路边的树,加缪当场死亡,时年仅47岁。

加缪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