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生的思索(原创)

人生的思索(原创)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也恰恰是在这里,题目给了学生“自定角度”的宽广空间以及关系自己的人生、生活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一种对春之景观的多元文化的解构。这里是在引导对生活的品味以及对人生的品咂。

人生的思索

面对社会、人生的思索 ——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评述[1]

2006年,高考过后,我即时对全国高考作文做了一个评述《高考作

文应指向考生的心灵》,阐释了我的高考作文也应该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观。检视2007年高考作文,恰如毕淑敏在央视“连线”所说,2007年高考作文,除却人人所言异彩纷呈以外,更有“八面来风”之感。援旧例,一如去年我对全国高考作文的评述,对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这里也同样来一个有分有合的评点,仍然分“简说”与“评述”两部分,以期既能说到每道试题的细部,又能综观全局,理清线索,探明义理。

一、试题简说

1.全国题Ⅰ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图画——一小孩“摔了一跤”,周围站着三个人,分别代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吧!”)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澳大利亚,曾见一位母亲领着她的小男孩,小男孩摔了一跤,母亲却视若不见,自顾前行,小男孩则自己赶快爬起来追上了母亲。

中西方对“摔了一跤”的不同处置,可为比照。

看图作文是20世纪90年代末高考作文的时兴,如今似乎已经式微,今天“重现江湖”,可能大家又都要来看图作文了。

这个题目还是让人人有观点,人人有话说。图中四人(四方),可以演绎出多种关系,多种关系就是多个角度,多个角度会有多层次的思考。

一方面,社会、家庭、学校,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教育?另一方面,下一代也要思考,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我们自己该做怎样的调适?等等。

作为考生(下一代)来讲,“摔了一跤”,你是选择自己站起来,还是选择借助外力?比如,是选择学校,或者社会,或者家庭,等等。从这个角度立意,更贴近自我,更好运思。

2.全国题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钱,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两个比照的案例:一个是“反面”的,丛飞帮助了别人,可别人却没有帮他;另一个是“正面”的,小李帮助了别人,当她患白血病后,别人也反过来帮助她。从中引出的是很沉重的话题:对人情、人格、人性的考量,也是对世事、世风、世情的警醒。

在高考中谈论这样的话题,似乎显得有些压抑与沉重。相信考生们一路写来,心情都会十分憋屈。幸好还有那个捐了10元钱的四年级女生,给材料平添了些许的亮色,宛如鲁迅先生在《药》里瑜儿坟头摆放的花圈。

我们可以说丛飞博大(或伟大),这里有“节衣缩食”、“300万元”、“178名”、“经济困难”、“不要责怪”等关键词(而丛飞的“宽容”,透露出来的正是心境的悲凉与人情的无奈);我们也可以指斥“几个年轻人”的渺小(或委顿),同样也有关键词“没有一个”、“居然埋怨”,等等。

于丹在央视“我读经典”中说,有钱人捐助,叫“慈善”,穷人资助,叫“圣贤”。丛飞(还有小李、“一个四年级的女生”,等等)是可以入于“圣贤”的。但这里简单的赞扬(或批判),似乎都不足为训。关键在于敲打,在于“反躬自问”,在于面对丛飞,面对“几个年轻人”的叩问自己!

写这类题目,心情终归不会很开朗,给本来因为高考压力而焦虑的考生,添加了几分暗色。

是否为考生“明媚”计,写一些较为阳光的东西呢(当然,也不尽然)?

3.北京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落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从去岁“北京的符号”,到今年向唐诗讨要生活,北京的命题有了一个大的“落差”(转变):从现实到文学;从“大气与厚重”到“细腻与缜密”。命题却越发有语文的味道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看似闲情雅致、淡泊闲适,活脱脱的“士大夫”乃至“小资”格调。但北京的命题人,以方家的“有人说”,提供了解读的四种关照,且更以“还有人说”的批评,指称此种情趣的不合时宜。也恰恰是在这里,题目给了学生“自定角度”的宽广空间以及关系自己的人生、生活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一种对春之景观的多元文化的解构。

实际上,它提供了一种“细腻”的生活姿态,“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的自然(生活)现象,不独唐朝使然,于今也应毫无二致。这里是在引导对生活的品味以及对人生的品咂。考生既可以从一个角度,也可以从几个角度切入。

可以对诗句本身(内容的、形式的、艺术的)展开评论,更可以就此谈出人生的感悟。

此种题目,有充实的生活、细腻的滋养、丰富的情感的考生,一定会出上品佳作。

4.上海题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网上评说:“和去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一夜之间响遍申城一样,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再次风靡沪上,即时通信工具MSN上更是‘跨坎’声响成一片……”一道高考作文题引起这样的社会反响,真是始料未及,这也正说明教育(包括高考、作文,等等)与社会的勾连。

如果说,“我想握住你的手”诉诸一种浪漫、温润与温馨,唤起一种温暖的情感,那么,“必须跨过这道坎”张扬的则是人生经历、智慧,乃至超越。

“坎”,当然有通常所谓“坎坷”、“不顺”、“时机”、“当口”等的意义,但它更是中国人的原始哲学意义概念。“坎”,出于易经,“八卦”中的一卦。《周易·说卦传》称,坎,陷也,其卦体与象形文字“水”相同,“坎”的卦象就是水。作为“纯卦”的坎卦,是两水重叠,水流不断,源源注入凹地(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古人从中受到启发,认为君子也应该像不断的流水一样,一刻不停地学习,积淀而为持之以恒的美德。其卦虽为水险,艰难险阻,但只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内心通达,虽陷于重险之中是当前遭遇,而行动不失准则,心中确有实德,以必胜的信念、必胜的行动,最终达成成功的结果。

其实,“必须跨过这道坎”,本身就是对坎卦的最好阐释。

“必须”,就是内心笃定,胸有实德(内心笃定、胸有实德,源于如流水一样的学习、积累、积淀的美德);“跨过”,就是行动,在行动中的不失准则!这样,还有跨不过的“坎”吗?小我、大我,人生、社会,团队、国家,无不如是。

一道作文题,折射出人生大经历、大智慧、大超越(当然更有小波折、小坎坷、小插曲),渗透着人文、人本的意义,这是上海高考作文命题的提升,它赋予了作文命题最鲜活、最灵动,同时又是最通达、最哲理的价值。其感犹在,其理犹存。

可议可叙,也可夹叙夹议。

5.广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记忆、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传递”,族群绵延、思想沿袭、薪火相传、耕读世家、师徒授受……

“传递”,圣火传送、信息传输、赛场接力、球员配合……

传递中继承、传递中发展、传递中创新……

传递中开拓进取、传递中与时俱进、传递中守正出新……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一是实实在在的物与物之间的传递,一是虚化的精神上的传递,从话题的提示来看,似乎更注重的是后者,因此,文章的立意以后者为高。

应该说,人人都在各种各样的“传递”中,人人都经历着、体验着各种各样的“传递”:记忆、经验,思想、感情,家风、国运,手艺、技巧……

选取一个与己相关的内容,在“传递”中显出自我,定好自我在“传递”中的位置,写写当是不难,写好殊属不易。

6.江苏题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屈原“怀想天空”,指天叩地,发出一百七十多个惊天“天问”;曹操“怀想天空”,慨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张若虚“怀想天空”,玄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怀想天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怀想天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康德说,有两件事情深深打动我,一件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件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头上星空代表着人与自然,心中法则诉诸人与自我。

更可以做这样的“新翻杨柳枝”:“明净的天空”——心灵澄碧;“辽阔的天空”——群星(群英)闪烁;“深邃的天空”——思想奥妙。

这道题开放度极大,人、事、物,考生尽可驰骋想象,尽情演绎。但真正写好不易,容易蹈虚凌空。

7.山东题

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这里应该有两个对立的概念:“时间使记忆风化”与“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列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也是在讲记忆的问题(忘记,即“风化”;过去,经由了“时间”淘洗的既往;背叛,“风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三个关键词:

“时间”,既是记忆的销蚀剂,又是记忆的凝聚物。

“记忆”,是人、事、物的历久积淀,是保持住的弥久印象(可为一人的、一家的、一族的、一国的乃至全人类的,等等)。

“风化”,“雨打风吹去”,说的是遗忘。

喜怒哀乐的情感、酸甜苦辣的遭际、终生难忘的经历、刻骨铭心的事件,等等,都不应该“风化”。

考生最好从小处开掘,如儿时趣事、母子深情、成长经历、家庭变故、风物掌故,等等,要写出虽经时间淘洗,记忆却历久弥新。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而宏大之记忆,如国家的、民族的、人类的:推翻帝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八年抗战),等等,考生殊难驾驭。

8.江西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的印象,或许有过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

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①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②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要求:①不得另拟题目。②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或套作。

两道题,指向的都是语文,但指向的情感却迥异。要在两道题中掂量,选出一道来作文,需经历种种情绪的波动。考生先要拷问自己,对语文,你到底是爱或不爱?是想爱或爱不起来?等等。这一波动之中,就要耗费宝贵的时间。

先看题一,“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一泓清泉,诗意化了的语文,犹言语文对心灵的净化。要写出语文是于尘世的喧嚣、熙攘、浮躁、诱惑中,于心境的暗淡、枯萎、躁动中,于生活的不快、不顺、波折、坎坷中,对心灵的慰藉,对灵魂的抚慰。甚至是你只要有了不顺,都可以从这“一泓清泉”中讨要来清凉、静谧、纯洁和平静。当然得求助于汉语言文字的至善至美,语文文本中形象、境况的至清至纯,尤其是跟语文对话的心气和平与气定神闲……

再看题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一,只是“想说爱”,远不是真真切切的爱,这“爱”仅存于一丝丝飘忽的念想之中;其二,“不容易”,爱,如果难以得到,是不容易;想爱,却爱不起来,也是不容易。这要写出我和语文交往的尴尬,甚或从语文的性质、功用,语文对于成功的价值、生存的理念等方面开掘。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易抒发情感;“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在“不容易”上开掘,写好不易。

9.湖南题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注意题目中的“地”字。②不得抄袭。

“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晋书·羊祜传》),在这样的不如意之中,该怎样生活?题目正是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自己的生活与感受”,是或叙或议的前提。自己,当然也是“天下不如意”中的一分子。“十居七八”的“不如意”,有着种种表现,如生活的困窘、交友的困顿、学习的压力、成绩的退后、情感的困惑、幸福的失落……

该怎样生活?

恐怕应该学一学颜回。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能够忍受别人受不了的穷困清苦,必然意味着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清醒顿悟,意味着美好的人格修养;能够耐得住陋巷的寂寞,必然意味着包容天下,无所在并无所不在的胸怀;能够不改其乐,乐在别人难晓之乐,必然意味着一颗坦荡无尘的赤子之心,意味着平淡如水以及对人群、对众生、对宇宙的大悲悯。颜回,“诗意地生活”着。

这里“诗意地生活”,是自我修养的提升、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精神的充实,而非指生活的如诗如画、生活的满足美好。

境界高,立意深,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这样,你也会如颜回一样“诗意地生活”了。

经常思考人生意义的考生,当会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

10.湖北题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余光中先生有言,只要母语不倒,这个民族总是有希望的(大意)。我们看一看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悲怆,小弗朗茨的警醒),就可以知道,丧失了母语,即将被占领者强制推行异国(异族)语言,所带来的会是怎样的后果。

“母语”,辞书说,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更有人说,母语,说到底,就是“妈妈的语言”。材料本身已经对母语做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含义与性质、价值与意义以及母语与本我的关系,等等,为考生“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作文提供了依据。

这应该是一个极有意义也极为宽广的话题,只要不是先天失语,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母语!这样一来,我们说“母语”,她就维系着母亲、乡党、故土,就勾连了方言、他乡话、标准语,就串联起法定语、外国语以及口头语、书面语,等等。这是就母语自身的旁及。

而如果把母语摆放在一个更大的联系背景上,母语,她承载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她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这里,母语牵着的又是社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此外,还有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等。

还可以做这样的思考:

一方面,我们看到母语曾经的辉煌、灿烂、博大(母语的传承);一方面,我们更看到母语今天的悲哀、尴尬、彷徨(母语遭遇的轻慢)。

一方面,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一方面,有人却每天都在糟践母语、狎弄母语、远离母语。

西语的强势、网络语的胡诌、“时尚”的轻浮,都使母语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

可议可叙。可以有亲切的情感抒发,也可以有冷峻的思想阐释。

11.浙江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行走在消逝中”,一个很诗意的话题。

人在旅途,移步换景,渐行渐远的是“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积淀下来的却是成熟。

人类社会发展,消逝伴随进步(消逝实为进步的奠基)。所以毛泽东也意气风发地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即为消逝,“还看今朝”即为进步)。”

其实,人人都有相类似的体验,这才有了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没有了代谢,也就没有了人事、没有了古今)。这道作文题具有很强的包容度和开放性,提供给考生的话题语料既优美典雅又引人深思。可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比如,向“社会”、“世界”、“自我”三个维度延伸,强调在“消逝”的反思中“行走”。学生既可以写情真意切的记叙文,也可以写富于哲理的议论文。而如果两方面结合夹叙夹议,更可得兼收并蓄之效。

12.福建题

以“季节”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福建省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都是走在“文学”的路子上,而且颇多创意。今年,命题虽一如既往,仍踩着“文学”的路径,步点却更为平实。

我们来看“季节”,不要以为仅是风花雪月、春华秋实、节序代谢,更要看到,走过了的季节以及走过了的人生。

自然有季节,人生有季节,社会有季节。

但这类题目写来,平实是平实了,也极易落入空泛和老套:为文造情,虚拟情感。写自然的季节,则悲(或喜)春秋代序;写人生的季节,则叹冯唐易老(或“少壮不努力”);写社会的季节,则大同和谐宏大叙事……

最好在“季节”的大开放之中,开一点切入的小口,或叙或议,说一点体己的故事:季节中的经历,季节中的期盼,季节中的情感纠葛,季节中的人、事、物的交往,等等。

13.辽宁题

一个成功人士曾经做过一个广告:人生如登山。即使是一小步也有新的高度——我能!

请以“我能”为题,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打开电视,央视节目全球通广告“我能”,很吸引人的眼球。这是十分打动人心的。它是向世人承诺,“我”(全球通),“能”做好你想要“我”做的一切,满贮着自信与自豪。

联系自己的感受与认识说“我能”,是从自身出发,选择好“能”的内容(是“为长者折枝”一类,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属),摆进自“我”。需要强调的也正是“我”的力所能及的“能”。对于自“我”来讲,“能”开掘的东西就太多了:能感恩、能感动、能悲悯、能反思、能提升、能超越、能聪明、能糊涂、能思考、能行动……

应该说,只要坚定“我能”,就能无所不能。

14.四川题

以“一步与一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个好的命题。

“一步与一生”,类乎禅门公案语(还不是“棒喝”),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也。

它关涉人、人生、生命、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引发对人、对自我、对生命价值、对人生意义的无穷追问。

“一步”之“一”,为始;“一生”之“一”,为“终”。由“始”而“终”,可以演绎出无穷无尽的生动活泼的“公案”:

有始有终

善始善终

始终如一

以终为始

靡不有始,鲜克有终

以礼始,以礼终

衣带渐宽终不悔

……

还可以“翻用”:

从一而终(志向一定,努力终生)

无疾而终(终生不出差池或最终不出差池)

始乱终弃(一步走错,终归不齿)

……

“始”与“终”,是一个充满了变数、充满了辨证的统一体。

又比如,跳出一人之“一生”以外,又有“一步”、“一生”与社会,“一步”、“一生”与世界,“一步”、“一生”与历史,“一步”、“一生”与自然,等等。比如,袁隆平的“一步”、“一生”,解决了中国乃至人类的吃饭问题;马克思的“一步”、“一生”,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希特勒的“一步”、“一生”,把人类推向苦难与战争深渊;诺贝尔的“一步”、“一生”,引导科学、人文不断走向辉煌与和谐,等等。

15.天津题

请以“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从去岁的“愿景”到今年的“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天津的命题似乎更想走一条平民化、通俗化、浅易化的路子。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俗得不能再俗了,但问题也产生出来:“谁”(题目是无主句),什么样的“有句话”,为什么“常挂在嘴边”?这就有了无穷多的指向(因为题目是一个“无限”命题):蒋公常挂在嘴边的是“娘希匹”;老人家常挂在嘴边的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小平常挂在嘴边的是“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是“吃了没”(现在据说又有新发展),还有国骂“他妈的”;天津人冯巩常挂在嘴边的是“想死我了”;而高三班主任常挂在嘴边的是“高考乃穿皮鞋与穿草鞋的分水岭”……

写什么好呢?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叮咛、老师的教诲,成功的格言、失败的教训、民间的俗语……

看来,举凡警醒、教化、精辟、出彩、深刻、隽永的句子,都可入题。关键是,文中要有“谁”,他(她)的什么样的“有句话”,还一定是“常挂在嘴边”。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嘛写都行!

16.海南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别涅迪克“意外”地发现了“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的物质,从而创造了车膜,使乘车的人更加安全。他的创造来自他的“好奇”、“偶然”和“联想”,更重要的是这几种因素的集合。没有这其中的任何一种,别涅迪克都不可能成功,只有这其中的某一种,别涅迪克也不可能成功。

由别涅迪克的创造,引发出两种评论:其一,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这追求;其二,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两种持论都不周延。

别涅迪克的创造,主要源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好奇”是创造的前提,“偶然”是创造的机遇,“联想”是创造的品质。没有“好奇”,就不会有“偶然”,没有“偶然”,就不会有“联想”,从而也就没有了产生创造的“意外”(可以说任何“创造”都是一种“意外”)。

别涅迪克“创造”获得成功的事例,是很好的材料。对材料,可以做多角度的开掘。但按命题者提供的两个角度,是无法作文的,无奈,就只得敷衍。因为一般来说,读这则材料,无论如何引发不出这样的两个评论来。

假如去掉材料后的两个“有人评论说”,仅提供别涅迪克“创造”获得成功的案例,让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当是一个作文试题的上佳命意。

17.重庆题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亲爱的同学,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请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看题目,倒像是纪念“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其实不然,这道命题跟“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无关。硬是要说有关,就是如果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也就没有今天“我”的高考。

可以入题的,是“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名之曰“酸甜苦辣”,是说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一如打翻了的五味瓶……

有一点要提请注意,即命题者是肯定“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那么,高中三年,是不是要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轴心来展开?酸甜苦辣云者,当离不开改变命运一说!五味杂陈的酸甜苦辣,是一种生活的况味,如果没有生活的体验,断不会品咂出这些滋味(成功之喜悦、挫折之沮丧、失落之困扰、奋斗之艰辛、责任之沉重,等等)。所以,真正能写好这个题目,一定是历经酸甜苦辣,尚怀“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目标的人。另有一些高中学生,恐怕压根儿就没有酸甜苦辣的感受!

如果又将改变自己的命运与家庭的期盼、社会的关注、人民的希望、祖国的托付结合起来,并赋予高中三年日常的学习、生活以新的意义,又自有另外一番境界了。

联系自己,可叙可议,感性的诉说与理性的议论结合,当会有新的发微。

18.安徽题

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提篮“春光”看妈妈,诗意浓烈、抒情意味隽永。

完全没有审题障碍,主题即为歌咏妈妈、报答妈妈、感恩妈妈!问题在于,为什么要“提篮春光”,“春光”有何指?

世上千般爱,只有一种爱不求报答,就是母爱。“我”感谢母亲,任何物质无以代替、任何话语无以言表,就只好拿无限春光奉献给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春光”亦即“春晖”。

那么,什么是“我”的“春光”?

优良的学业成绩?经过努力而不断上升的学习名次?健壮的体魄?善待他人的宽容品格?永远不断向上的志向?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的能力?不倦的人生追求?一张重点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最根本的,其“春光”是在母亲的感怀下,“我”日常在做着的;是在母亲的感召下,“我”通过努力做到了的;是母亲一辈子的心愿,寄望于“我”,“我”满足了母亲的企盼的……

“春光”,一定要跟母亲的言行、为人、心愿等相关联。

易入题、易空泛、易为文造情。

二、试题评述

1.主导: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综观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纯命题作文或者以话题为命题的命题作文第一次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打。如上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福建的“季节”、四川的“一步与一生”、天津的“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安徽的“提篮春光看妈妈”、江苏的“怀想天空”、江西的“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湖南的“诗意地生活”、辽宁的“我能”,等等。命题作文,占据半壁江山。

其特点是简约、明快、一目了然、干脆利落,用语文最约定俗成的话来讲,就叫做开门见山。

恢复高考30年来,高考作文的样式沿袭着一条命题作文——材料式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加话题作文的路子。近年来,则一直以材料加话题作为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样式。

本意是开拓作文练习和作文考核的别样路径,而且也的确曾经一新作文练习与作文考核的面目。话题作文、材料加话题作文,就成为高中作文教学和作文考核的主要形式,命题作文走向式微。

问题也就由此产生,在高中作文练习与作文考核中,由于追求形式翻新、花样变化,在材料和话题的呈现上,就出现了材料的繁复、话题的层叠,而且愈演愈烈,从而遮蔽了“作文”作为自身存在的面目和价值。

以2007年全国卷Ⅱ作文题为例,提供的材料文字共计350左右(还不算最多),人物有丛飞、几个年轻人、小李和同学们、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材料中还包含丛飞的话、一个四年级女生的话、四年级女生重复的小李的话、一个受助者埋怨的话;两则材料意在构成比照;或批判,或赞扬,或者两可,全凭考生拿捏,等等。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而且这个“阅读”还加在“作文”之前(没有“阅读”就不能“作文”)。我们当然可以说所谓的“读写结合”,但我们的前提是前面已经考核了考生的“阅读”,这里是来考核考生的“作文”的,本该是“单纯”的“作文”考核了,却强加“阅读”理解在先的内容,太无道理!

命题作文,或以话题为命题的命题作文,应该是学生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考“作文”的含义,一为学生练习写文章,一为学生作为练习写出来的文章。“练习写”,是平常的作文教学;“作为练习写出来的文章”,是被检验的作文练习的成品。他们都应回归“作文”自身。

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写出文从字顺、表情达意、中心明确、思路连贯的文章。用一位业内知名学者的话来说,是训练“写家”,而非培养“作家”。

“写家”,要求就是要写得得心应手。

如上述所列命题,都是从“写”的角度出发,让考生“作文”的。它免去了在繁复的材料中找观点,在层叠的话题中定角度,在材料与话题的叠加中寻思路的“非作文”因素,单刀直入进入“作文”程序。我以为,这是对作文练习与作文考核的“减负”,是从根本意义上的在走过了远离“作文”中心的路子后,对“作文”本体的回归。

没有审题的“坎”,没有文体限制的障碍,干净地、纯粹地“作文”,使真正作文能力的考核,即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最终成为可能。

余下的命题,多材料式作文。如全国题Ⅰ、北京题、湖北题、浙江题、海南题,等等。而今年材料式作文所提供材料,多指向明晰,少有枝逸旁出、乱花迷眼。

话题作文,则话题单一。如广东的“传递”、山东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等等,几近于命题作文。

回归“作文”本位与本体,是令人欣喜的现象,它能让我们专注于作文教学与考核的研究,更能让我们立足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提高的严格意义上的“作文”训练,使训练“写家”成为真正的可能。

2.价值:人文性、文化性

人文性、文化性是语文与生俱来的,是语文的本体具备,非外来的强加与强扭。人文性、文化性更多显现在博大的胸襟、审美的情趣、悲悯的情怀、感动的意识。

作为语文重要组成之“作文”,理所当然地具有人文与文化的特质。

张扬“作文”的人文性、文化性,是对“作文”长期以来看气候、瞧眼色、追风气、赶时尚、顺潮流的反动。我们可以不要在“作文”之外,讨要额外的脸色了。

你可以看到: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一种现象,一种景观,一种情趣,一种生活;人所共见而人却又未能上升旨趣的文学归纳、对自然、生活、人生本身的细腻关照。拿来作为命题,本身就是文化,更兼“材料”提供的四种解说,放大了“细雨”、“落花”的文化底蕴。学生在欣赏、品味、咀嚼中“作文”,当别有意趣。

万物“传递”,绵延不已,人类“传递”,生生不息。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同身受着自己的“传递”。

以廓大的视野,看我们的母语,看我们的语文,审视我们身处其中、浸润其中、爱与非爱、博大与尴尬的、我们用来说话、我们用来书写的语言文字……

我们“一步”、“一生”,虽然“行走在消逝中”,但我们知道“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们总是“诗意地生活”着。

细细地罗列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品味到的是沁人心脾的人文与文化的温润。

我以为,这是“作文”命题的力量,是“作文”自身的力量,是“作文”练习与“作文”考核的核心理念。

那么,这会不会是命题者的刻意?“刻意”本身,是一种做作,如较远一点的命题,“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50年代)、“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60年代)、“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70年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0年代),较近一点的命题,“诚信”、“心灵的选择”,等等,无不打上刻意的印记。这之中,是少有或没有人文性、文化性可言的。

当我们把“作文”的视野,转向作文自身,转向作文自身的人文与文化的时候,作文练习与作文考核,它就不会再成为“刻意”。

如果我们的思考、思维、思想上始终装着“作文”自身的人文与文化,这就意味着“作文”练习与作文考核的春天来到了。

3.追求: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生命于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偶然,然而每个个体又不得不最终担当起这偶然而至的生命。一个人该如何为其日常存在的生命注入意义?又如何锤炼自己的心志,为自我筹划,为自己拓展一方可以安身立命的诗意居所?(夏中义《人与我》)

摘录几段话在这里,是说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对学生、对学生“作文”的重要性。

比如:

横在上海考生面前又必须跨过去的这道“坎”,具有多少社会、人生丰富的内涵?可以说,“坎”,是社会的必然,也是人生的必然。就是当下正在作的“作文”、正在参加的高考,不也是人生的一道“坎”?考生会知道,社会、人生,就是跨过一道道“坎”的过程。而现在,你实实在在面临的,首先是这道“坎”的存在,其次是“必须”跨过这道“坎”去。这就是引导考生正视社会、正视人生。

“行走在消逝中”,单讲人类自我的繁衍,正是一个用不断的“消逝”串联起来的链环。没有“消逝”,就没有人类的绵延;没有“消逝”,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写“消逝”,就要注入自我的人生感悟、生存理念、生命意识。

“一步与一生”亦复如此,简单地慨叹“一失足成千古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是“一步与一生”的精髓,当把“一步”与“一生”及“社会”、“历史”和“生命”放在一起,做整合关照的时候,你才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

“我能”,则是张扬一种自信与自豪。不断地提示、提醒自己“我能”,必能攀越社会、生命的高峰。

“提篮春光”,则反映了自我生命的觉醒以及感恩与感动情愫的复归。

等等。

“作文”,应该是学生参与社会、投入生活、经历人生的反映与写照。这也应该是作文教学与考核的大视野、大关照、大襟怀。

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总体来说,境界开阔、视野开放。其表现如上所述以外,还有命题中“主语”“隐身”的有趣现象。“我能”,当然是明白无误地表示了“我”的存在。其他,如“必须跨过这道坎”、“传递”、“怀想天空”、“行走在消逝中”,等等,“我”、“你”、“他”就都隐于命题之中。

比如,“跨坎”,“我”跨还是“你”跨?若站在师友的角度劝诫,写封信给你,就是“你必须跨过这道坎”了。

又如,“行走在消逝中”,当有许多“行走”与“消逝”的主体。如果是怀念故人的“消逝”,比如“顾城行走在消逝中”,“王小波行走在消逝中”,人称就发生了转换。

“诗意地生活”也是一样,“我”自己,与“我”劝诫别人,“主语”也都发生着变化。

当然不能说尽善尽美,有一些意见(建议),在“试题简说”中已有阐释,不赘言。

【注释】

[1]史绍典.面对社会.人生的思索——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评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