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本科生“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浅谈本科生“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理论”课程在大学新闻学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显著意义。笔者长期从事大学本科“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在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中成绩突出。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认识。上述四点,对于“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具有特殊意义。“新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实施这项改革。

浅谈本科生“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丰纯高

“新闻理论”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骨干课程。本科阶段的“新闻理论”课程,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释和说明新闻现象,为大学生提供能解释和指导中国新闻现象和新闻实践的概念、观点、原理和原则,旗帜鲜明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理论”课程在大学新闻学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显著意义。讲好这门课程,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高校新闻理论教师的首要任务。笔者长期从事大学本科“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在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中成绩突出。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认识。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包括四层意思:第一,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所阐述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原理、原则,又要带领学生查找、分析新闻专业期刊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基本原理、原则的补充学习材料。第二,教师的备课必须建立在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搞懂弄透,不然,讲课没有底气,无法正确回答学生的提问。第三,教师有意识地按科研论文的要求布置学生写读书汇报和课程论文,成绩计入课程考试成绩。第四,教师要在本学科领域辛勤耕耘,撰写论文或专著。上述四点,对于“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具有特殊意义。

为什么要以新闻专业期刊所发表的专业文章作为教学补充材料?众所周知,任何一本新闻理论教材,内容都是相对固定的,有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某一观点,在教材出版时是成立的,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就可能不再适用。或者是,观点本身目前仍然适用,但用来证明这一观点的例子,不可避免地变得陈旧。还有一种情况,即任何一本新闻理论教材不可能对日新月异的新闻实践和大量现实的新鲜经验一一做出即时反映。新闻姓“新”,“新闻理论”课程也要强调一个“新”字,因此拘泥于某一本新闻理论教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笔者在“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推荐学生读一读近两年来的《中国记者》和《新闻战线》,从中找出与新闻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文章。《中国记者》和《新闻战线》是新闻专业期刊中的精品,上面登载的论文,无论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表达问题时的语言、层次、逻辑,都比较好,都与“新闻理论”课程教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们普遍反映,读这些专业期刊上面的文章,至少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对新闻理论中的某些概念、观点、原理、原则有了更丰富、更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当前新闻界的现状、新闻学术领域的热门问题和前沿问题有所了解;三是提高了对新闻理论问题的分析和表述能力。因此,充分利用新闻专业期刊应该是“新闻理论”课程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什么教师要认真备课,真正理解和掌握授课内容?教育界一句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通过备课熟悉授课内容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必须对自己所讲的问题有深入理解,特别是对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更要真正弄懂搞透。举个例子,有位同行在一次新闻理论教学研讨座谈会上说,“新闻客观性”与“新闻工作党性原则”是“新闻理论”课的必讲内容,但他发现这两个内容是矛盾的,因为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强调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也就是强调倾向性,而强调倾向性、阶级性和党性就不可能做到客观报道,这使他很苦恼。这位同志的问题就在于对“新闻客观性”理解不够,简单地把“新闻客观性”与“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对立起来。笔者曾经就“新闻客观性”问题在学生中作过一次小范围调查,认为“新闻客观性指记者、编辑写作和发表新闻稿时不带任何倾向”的意见占到80%。这两件事说明,在对新闻理论诸多观点的理解上,确实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作为新闻理论教师,我们对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离不开认真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问题说清,把道理讲透,不至于误人子弟。

为什么要按科研论文的要求布置学生写读书汇报和课程论文?这是培养研究性人才的需要。培养研究性人才是本科教育高层次的要求。当前,国家要求高校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研究性人才。把科学研究全面渗入本科教学,应该成为本科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口。“新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实施这项改革。此外,“新闻理论”课程对于新闻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闻学的历史比较短,面临大量的理论建设任务,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研究潜能的生力军加入新闻学术研究队伍。因此,注意对学生进行早期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闻理论”课程教学承担的又一重要任务。本科学生按科研论文的要求写读书汇报和课程论文,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科研意识、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方式。

新闻理论教师在本学科领域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和专著,也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内在要求。这样做,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对学生的科研活动也有较大的影响和示范意义。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新闻理论”课程教学而言,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相结合,二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具备和提高运用理论观察和分析新闻现象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达到知识、能力、觉悟和行为的统一。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首先要密切联系新闻活动的实际。新闻理论是在长期的大量的新闻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是“新闻理论”课程的一个显著特色,这就意味着案例教学应该成为“新闻理论”课程教学的常用手段。还是以“新闻客观性”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新闻客观性到底是不是指新闻报道不带任何倾向?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这一问题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回答:“新闻客观性”与“新闻倾向性”并不矛盾,新闻客观性强调的是新闻报道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报道对象,以客观叙述为表达方式。从理论上讲清楚这一问题后,笔者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举行政权交接仪式和1999年5月12日我国政府派专机将因遭美国轰炸而牺牲的三位烈士的遗骨和受伤的使馆工作人员接运回国这两个事件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了两组报道案例,请他们体会和分析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第一组:关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报道(导语部分)

(新华社)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路透社) 6月30日午夜时分,当查尔斯王储将香港归还中国时,英国结束了一度强大的大英帝国历史。

(美联社)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共产党中国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第二组:关于我驻南使馆伤亡人员回国的报道(全文)

(时事社) 12日上午10时,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北约轰炸中牺牲的3位中国记者的骨灰由政府专机接回国内。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亲赴机场迎接,向3位烈士表达哀悼之意。胡副主席亲自出来迎接是十分罕见的,这说明中国对北约轰炸事件的反响有多么深刻。

上午10时许,手捧遗像和骨灰的死者家属在礼兵的引导下走下专机的舷梯,缓缓地走在事先铺好的红地毯上,胡副主席等人都面带沉痛的表情。

机场上,打出了写有“强烈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暴行!”的横幅。胡副主席握着担架上重伤员的手说,祖国人民感谢你们。

(美联社)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中遇难的3名记者的骨灰今天运回北京,一些儿童、工人和士兵手持旗子和鲜花到机场迎接。

10辆救护车迅速地把20多名受伤的外交人员和大使馆工作人员送往至少3家医院。

学生们在阅读和分析上述报道时认识到,上述报道都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写就的,是对事实的如实陈述,不可谓不客观,但也充满了倾向性,不同的新闻报道者因立场不同,对同一事实做出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如关于香港回归中国,新华社的报道就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和由衷的喜悦之情,而路透社和美联社的报道透露出无奈、不甘和某种阴暗心理。关于我驻南使馆伤亡人员回国,日本时事社着重报道迎接烈士遗骨,比较客观地报道了现场情景,突出了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亲赴机场迎接烈士遗骨并强调了它的深刻意义。而美联社的报道,只字不提胡锦涛对死难烈士的沉痛哀悼和对使馆伤员的亲切慰问。谁都知道,在接运烈士遗骨回国的事实中,亲赴机场迎接的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是当时现场最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他的出现再次强调了中国政府强烈抗议美国轰炸我国驻南使馆的严正立场,而美联社故意略去这一重要事实,蓄意误导读者,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

在学生通过上述报道案例获得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又结合新闻与事实的关系,阐述了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新闻选择过程,并强调越是高明的记者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而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了对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认识问题。

其次,“新闻理论”课程教学还要注意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理论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观念。特别是通过“新闻理论”课程的学习,他们已初步掌握了一些新闻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社会阅历的贫乏,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并不强,加之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现象的影响,他们头脑中难免存在一些模糊错误的思想认识。为此,在组织课程教学时就需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难点、疑点,联系实际,通过一些典型的、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释,让学生自己实实在在地去感知、去领悟,以引起他们思想认识上的共鸣,从而自觉抛弃模糊的、错误的思想认识,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观念。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同在一个环境里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教材或教学大纲,通过自己的讲授和在黑板上演示,给学生讲解有关知识;并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提问,了解学生掌握讲课内容的程度,据此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讲课内容。学生则通过预习课本和翻阅有关参考书,在听讲、记笔记过程中思索领会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所传授的知识,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特点:(1)具有教、学双向性,即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增长了才干;教师也在授课时,从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中获取知识,触动思维的灵感,使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得以提高。(2)具有教书育人同步性。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主体,这样才能通过课上、课下与学生的接触、谈心,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学习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才能的增长,以及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成为主体性存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3)具有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的统一性。教师不仅以有言之教培养学生成才,同时还以无言之教影响学生成才。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待人处事方式、谈吐气质,甚至于衣着打扮,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是统一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教师的言行不一致,对学生说的做的是一套,而自己做的说的是另一套,那他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闻理论”课程教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显现出某些明显的不足,如信息获取不够宽泛、快捷,情境创设不够生动、形象。而电脑、网络技术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正好弥补了传统手段的不足,为“新闻理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的发展与改革的空间。在现代社会,网络可以说已经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世界精彩纷呈,无所不有。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入网络世界,获取信息为我所用,使他们的眼界变得开阔、思维变得活跃。现代信息技术集声、像、画于一身,它以多彩的画面、逼真的动画及动人的形象等刺激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从而引发联想与想象,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提供了源头活水,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为活跃而深广。

新闻理论教师除了要注意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外,还要注意将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让学生通过网络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交流问题;通过网络投票,选择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合作或独立查阅相关的网上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应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大大增强。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新闻理论”课程时,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运用网络提出问题,可以不受时间和容量的限制,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充分思考,畅所欲言,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它还有利于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渠道,创造民主与和谐的教学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