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编辑”课程实战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闻编辑”课程实战教学模式的创新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编辑”课程实战教学模式的创新宋双峰“新闻编辑”是应用新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新闻专业学生必须了解与掌握的一项重要业务技能。

“新闻编辑”课程实战教学模式的创新

宋双峰(1)

“新闻编辑”是应用新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新闻专业学生必须了解与掌握的一项重要业务技能。它所强调的“品牌定位、报道策划、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技能,在现代新闻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强调。

一、关于“新闻编辑”课程目前现状的思考

“新闻编辑”并不是一门新课,是新闻业务的必修课,在全国各大新闻类专业都有开设。但目前广大新闻院校中的新闻编辑课,却是一门比较“麻烦”的课程: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因为教学往往流于理论,忽视实践,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基础不扎实,走上岗位后上手慢。学生背了一脑门子定义、概论,却无法与实践结合,做不出好的策划报道。因此,如何强调实战性,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掌握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途径,是值得任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目前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下,如何把报纸、杂志、网络、广电等编辑技巧的共性提炼出来,让学生开阔视野,在把握业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做好新闻编辑工作,真正突出自己的实战特色,成为新闻编辑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调查和搜集了目前全国一些高校的新闻编辑课程的概况、参考教材和教案,发现普遍流于理论化,实践性不强,更没有突出实战的教学特色。笔者还专门走访和请教了部分高校教授此课程的教授们,他们普遍反映新闻编辑课不好教,容易形成课上枯燥、课下睡觉的局面。有一位教授甚至这么说:“这课比较枯燥,我在课上都恨不得表演给他们看了,光想多给他们讲点知识点,学生还总觉得没意思。”笔者也私下征求过这位教授的学生们的意见,他们反映:老师教课的确很努力,但感觉课程讲授偏于理论,比较枯燥,没什么意思,不爱听。

这样的课堂局面是如何造成的?这中间必然有一些环节不容忽视,需要多加探讨:

首先,笔者从教材入手,通过各种渠道如各大图书馆、书店、电子书籍等,把已出版的有关新闻编辑课的教材、书籍等基本都找全了,认真阅读,发现在目前的大部分教材中,还是偏重理论,忽视实践,阐述了很多鸿篇大论,却没有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很多教材案例老化,观念陈旧,没有跟进最新的媒介发展趋势。学生学习完,掌握的好多还是一些陈旧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笔者也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搜集了一些院校新闻编辑课的教学PPT,也抽时间去旁听了一些课程,发现在教学方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满堂灌的现象相当严重、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较少、学生动手练的机会不多、课上案例更新不及时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对此课程厌倦的现状。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新闻行业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个常干常新的行业,“新”字是它的主要特点。因此,在新闻教学上也必然要突出“新”的特点:理论新、观念新、案例新、讲解新。

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利用自己曾在报社工作七年的实践经验,结合新闻编辑的理论,希望以实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编辑部的主角。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以实战的技能训练,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打造思考型的编辑部。讲授中最要求突出的是:实训能力和最新的知识点更新。

首先,在教材的选用上,虽然有一本指定教材,但不拘泥于此,而是综合多本教材,取其精华,并结合最新的新闻热点作为课程案例。通过案例的互动教学,将新闻实践前沿信息带到课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新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启发他们展开思考和研究。同时,还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扩充性学习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程业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其次,在教学设计上,以实战为主导,做了多项设计:

第一,课程完全以实战的大编辑部的形式组成。

在第一节课上,把新的教学模式告诉大家,征求意见,取得配合。同学们通过竞聘上岗的模式,民主选出总编(由同学担任)。在其领导负责下,设计安排出各编辑部门,各编辑部主任由同学自行推选。在他们的组织下,开展各部工作,负责每期(每次课)的报道策划等任务。教师任总编助理。所有岗位非终身制,随时可以竞聘轮换。通过岗位锻炼,不仅提高编辑业务能力,而且也训练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管理和协调能力。因为实际编辑工作中常常需要进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从课堂上就开始训练,进入实战状态,可以尽量减少今后实习和就业的磨合期。

第二,实战教学,模拟编辑部的情境教学方式。

每次课都在业务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方面进行模拟编辑部的情境式教学,严格按照新闻编辑的专业标准和时间规定设计各个业务环节的课堂练习。

每次课程安排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编前会。由主编召开编前会,由一两个部门就最近新闻热点介绍自己的策划或可借鉴的编辑技巧,教师点评。二,教师授课环节。先理论,后案例,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三,能力训练。每次课都安排一部分时间,针对每次课上讲授的需要掌握的重点,做随堂训练:如策划、品牌定位探讨、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随堂训练以各编辑部为单位,大家一起讨论,或展开发言,或亲自动手制作版面等,在实战中得到锻炼。

第三,设置新闻博客(由总编负责建设、维护)。

大家的发言、作业、教师提供的延伸阅读资料等都在此上传,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形成开放的编辑部讨论空间。同时,也是课程编辑部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成为编辑部报刊的电子版面,是同学们对网络编辑的管理和应用。

第四,实践教学。

课程强调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课程并不局限于模拟编辑部,还实施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改革。

“走出去”是带领同学们一起到知名新闻媒体参观,深入了解媒介运作的详细情况,面对面地与真正的编辑、记者探讨今后媒介的发展策略。同时,还联系中国知名期刊,推荐同学到杂志社实习,真正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而且,通过协商洽谈,有的杂志社表示愿意接收表现优异的学生为正式采编人员,为学生以后就业解决后顾之忧。

“请进来”是邀在业界知名的老编辑,到课堂上介绍自己多年的编辑经验和技巧,用丰富的实践案例,为大家传经送宝,答疑解惑。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和不足

虽然这是新闻编辑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但作为任课教师,从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教学经验。在与学生们的互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教学相长,我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特别是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在跟他们的相处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大学精神,是对于健全的人格、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追求。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仅仅满足于“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传道”又意味着什么?如何与当代大学生的理念相结合?这些我都在授课中进行着思考。因此,在授课中,我注重了教学模式的实践性,让他们学会学习,追求创新,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编辑素质的修养,只有这样,将来才能脱颖而出。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鼓励同学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学会“挑刺”,让他们认识到: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借鉴他们的长处,同时更重要的是看到他人的缺点,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在我的课程里,有一讲是“不要这样做”,只学会好的做法是不够的,我们只有在避免犯错误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进步。

同时,只有你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看到了他人没有看到的更高的点,才能指出他人的错误,也就促使你自己不断地进步。无论对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还是对于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或者BBC、《时代周刊》等国外媒体,我都鼓励学生不要信奉权威,莫唯书,莫唯上,而要相信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真知。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新闻编辑课的实战教学模式在国内各院校还是少见的,而且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学们也反映教学模式新颖,学生乐意进行自我管理,从中得到锻炼,并挖掘自己的潜力,为大家服务。上课时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争相展示自己的创意和作品。课程主编也轮换了几次,无论是编辑技能还是管理能力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特别是最后的能力训练环节,各编辑部讨论热烈,互相点评、分析,真正得到了实战的锻炼。

每个期末,学生们交上来的自己创作的作品都让我很“惊艳”,许多学生作品,创意、构思,比一些知名媒体从业者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显示了他们在学习和创新能力上的巨大潜力。在每学期末的最后一节课上,大家都把自己的编辑成果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在课堂上探讨自己的编辑思路、创新和不足,每个45分钟都成为快乐的学习分享时光。

当然,编辑课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疑惑,在教学中也碰到了一些阻力,还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更好地把课程设计在各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创新,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达到在“课堂上能学进去,在结课后能走出去”,在实习和工作单位没有距离和陌生感,学以致用,在新闻编辑、策划、管理能力上都得到深入的锻炼。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种教学模式非常依赖于学生的配合,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互动性强,常常需要同学发言和探讨,甚至亲自动手做策划和训练。我在教学中发现:每个班级有不同的班级性格,整体班级性格比较活跃的班,很快就能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并融入进来,参与程度很高,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整体班级性格比较沉闷的班,就需要一段时间的引导,才能让“模拟编辑部”的运作走上正轨。因此,在有个学期,虽然同是新闻编辑课,但我仍就不同的班,分别针对不同的需求,做了不同的教学PPT,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们的学习观念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有些学生,还满足于上课听讲、记笔记,考前划重点、背笔记的学习模式。而在实际新闻工作中,哪里有“笔记”可循?不懂的地方,哪里有老师可问?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开创一片天地。没有创新、没有主动的学习精神,到新闻工作岗位,只会寸步难行。因此,刚开始,也有同学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不适应。因为基本每节课都需要他们亲自动手做练习、讨论议题。有的同学总想偷懒,或者浑水摸鱼,在这种实践课上躲不过去,就会在私下提意见。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上开诚布公地对大家说,欢迎大家提意见,只要言之成理,越多越好,我们都是为了课程的完善和进步。随着课程的深入,这部分同学有的通过电子邮件,有的口头跟我表达了歉意。

另外,学生们的学习心态仍需要正确调整。有些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分数,而并不是为了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因此,对课堂训练感到有些厌烦,觉得这种方式老师麻烦,学生也麻烦。有的同学,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总想一口气吃成胖子,做大的策划,做惊天动地的创意,而不肯在基本功上下苦工夫。比如做标题、做版面设计,谈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寸步难行。而且,往往这样的同学容易对教学有意见,觉得讲得浅,练得难,实践太多,理论不够等等。其实,理论都出自于实践,只有把实践的基础打好,才能更深的理解理论,引领时代。

综上所述,新闻编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强调实战和能力训练这两方面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本次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种实战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为目的,希望把“新闻编辑”做成集课堂讲授、实验教学、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型教学平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深入的锻炼,既能在校内站起来,在校内有广泛影响,又能走出去,一展中青院新闻系风采的全能选手。

但目前的教学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阻力,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引导,以便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们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注释】

(1)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讲师、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