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势突破的改革实践

优势突破的改革实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是升本不久的财经类高等学校。在具体实施中,对金融专业建设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采取了“整体设计、优势突破”的改革发展战略。基于以上认识,确立我校金融专业定位和发展特色的原则是“正面定位、错位发展”,以此对金融学专业进行定位和凝练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性改革,突破旧有模式,制订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设计、优势突破的改革实践

王楚明

摘 要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升本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金融专业和金融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基于此,几年来,金融学院将人才培养与金融专业和金融学科的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确立了“整体设计、优势突破”的发展理念,金融专业与金融学科出现了整体同向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也推动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是升本不久的财经类高等学校。升本后,金融学专业发展在与其他财经类高校金融专业发展相比存在差距,而作为财经类高校又要培养与升本前专科层次不同人才的情况下,我校金融专业如何进行专业定位和体现出特色,以及如何实施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是我们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从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功能分工和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目标入手,积极探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依据我们学校的优势和条件,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面向我国特别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会计财务等复合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的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要在专业建设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一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在具体实施中,对金融专业建设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采取了“整体设计、优势突破”的改革发展战略。

1 金融学专业定位和发展特色

金融专业的发展,应当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专业衔接产业需求来凝练专业特色;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衔接上海市和全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兼具金融、会计和财务等复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实现与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重点大学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上的错位和发展;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逐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以服务上海地方经济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基于此,金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考虑国际视野的经济金融竞争对金融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需求,以及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需求。

基于以上认识,确立我校金融专业定位和发展特色的原则是“正面定位、错位发展”,以此对金融学专业进行定位和凝练特色。“正面定位”就是要培养我国特别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兼具会计、财务管理知识的,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的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错位发展”就是发挥我们的优势,也就是在我校金融专业和信用管理专业的结合点上,确立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发展特色,这就是“金融信用”。同时,为适应金融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金融专业在与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交叉上要有所突破,通过在专业必修课中增加会计和财务知识、增加会计财务选修以及辅修会计或财务双学位等途径,使金融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这成为我校金融专业第二个非常明显的特色,也就是我校金融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上的一个特色,这使得我校培养的金融专业的学生有别于上海财大和复旦等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将专业发展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这一“双特色”,与我校的金融学科发展特色结合起来,以期达到“专业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发展”的效果,实现金融专业和金融学科发展的整体同向推进。这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将人才培养与金融专业发展和金融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的思考,以试图在较短的时间里找到发展的突破口。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这一人才培养与专业和学科协同发展的思路已经取得成效。2007年金融学院承担了大型科研项目——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金融信用知识创新体系”(第二期)、2008年承担了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金融教育高地建设项目(第三批)、2009年承担了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金融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第五批增补)、2010年承担了教育部特色专业——金融专业建设项目(第六批)等,特别是2010年金融专业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标志着金融专业发展获得历史性的突破,金融专业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建设专业,实现了“整体设计、优势突破”的战略目标,金融专业在高层次建设上取得突破。

2 人才培养模式

2.1 人才培养的思路

依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金融专业定位和发展特色,人才培养的应有思路是:

(1)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性改革,突破旧有模式,制订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2)人才培养目标上,按照“宽基础、厚理论、重素质、强技能”的要求,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的应用型国际化金融专业专门人才。

(3)专业衔接产业、金融知识衔接会计财务知识、理论教学衔接实践教学,构建人才的复合知识结构,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和金融实务操作与分析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注重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提供人才需求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基础知识的宽口径教育、专业知识的个性化培养。尊重人才先天基础和后天需求差异,逐步实现大专业小方向教育,提供不同知识结构和课程模块,满足人才个性化的需求。

(5)注重人才复合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的构建。知识结构包括金融知识与技能、会计财务知识与技能、人文社科知识、法律管理知识等。知识的层次结构包括依据知识积累的层次结构,并构建梯度知识平台,依次是基础知识平台、通识知识平台、专业知识平台、综合知识平台和创新知识平台。

(6)注重人才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人才的外语计算机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独立判断和实际分析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等。

2.2 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上述考虑,在尊重人才个体知识结构、智力天赋、职业去向等基础上,应该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现大专业小方向的人才培养。从目前看,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模式,进行分类培养。

一是职业化人才培养。就是为大学毕业即就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性的选修课程教育以及职业性的考试考级服务,目的是提升就业的能力,这里可以包括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其实就是为金融专业毕业生从事国际金融与投资业务提供开放性的课程教育,拓展其国际视野,培养其驾驭国际金融业务和投资业务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服务。

二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这里的“订单式”培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毕业即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方式,而是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某些金融机构可能的人才需求,做到未雨绸缪,定向为金融机构等培养“量身定做”的人才,为用人机构培养熟知其文化、业务流程,并在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符合用人机构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是研究型人才培养。对于部分有志于金融理论研究和希望进入硕士或博士层次专业学习的学生,我们可以考虑集聚成班,增加专业理论的强化训练,采取专业学习导师制,由专业教师作为其理论学习的指导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不同于前两类人才的培养,前两类模式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好的选择,而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提升我们培养人才的层次,可为国家培养研究型和领导型的金融专业人才。考虑到学校的实际,前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符合学校目前的发展水平,但第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以后我们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

3 课程体系构建

为培养合格的金融专业人才,需要建立与培养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相适应的两个教学体系:一是建立兼具会计财务知识的金融理论教学体系,以适应金融机构对兼具会计财务知识的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二是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即由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能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我校金融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考虑,构建我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当考虑:

(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更新本专业课程与教学计划,拓宽知识领域,加大课程深度。

(2)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金融业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

(3)以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制定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金融与会计财务知识相结合,强调课程与教材对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突出实验与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4)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从建立课程平台、扩大选修课和辅修课范围、注重实践性教学和对部分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等几个方面进行架构

基于上述考虑,为培养具有复合知识、国际视野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的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借助我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课程体系。

3.1 整体课程体系构建

在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一是增加反映金融理论最新发展的新课程;二是要借助我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优势,实现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搭建一个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平台。在必修课中应加大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课程,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辅修会计和财务专业第二学位,使我校金融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金融专业学生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和复合知识储备。

3.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考虑到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知识结构需求,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可考虑:一是增加会计财务方面的课程;二是增加实务性较强的课程;三是增加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四是与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构建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以适应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3.3 设置知识拓展课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还可以开设一些能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课程,以利于丰富金融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升金融专业人才的能力。

4 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主要是构建集提升模拟业务实验能力、真实业务操作能力、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以及综合创新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基本思路是:

(1)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课程实验与专业综合实验结合在一起,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实验室实验与实习基地实践结合在一起,实验和实践教学与人才就业创业需求结合在一起,构建金融专业一体化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2)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把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从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按照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一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注重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使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

(3)将实验与实践教学贯穿于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培养学生的金融实务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加大实验与实践教学课时和学分,避免出现实验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零散重复的现象,构建完整的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的科学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筑学生实验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并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学习和训练为主的实验实践教学开放体系。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模拟实验、实习、论文、毕业设计等)在教学计划中的顺序、课时与学分等要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要与相关课程相匹配,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确保实验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按照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知识体系相适应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验实训、综合设计、专业技能、创新创业、实践实习五个子系统。

一是实验实训子系统。使学生掌握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包括:金融实验室建设、专业模拟方案设计与实验、案例教学、投资模拟实验、银行业务模拟、保险规划设计、情景模拟教学等。

二是综合设计子系统。使学生系统巩固所学的知识,把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设计,金融理财规划书设计,金融风险控制和产品设计等。

三是专业技能子系统。专业技能是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的证明,也是求职就业的竞争保障。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训练、FECT(金融英语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从业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风险管理师证书等。

四是创新创业子系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科研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发现和职业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能力等。

五是实践实习子系统。建立多层次、立体式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产学研基地建设、产学研基地实践、现场教学、参与假期调查研究等。

5 我校金融专业改革实践的特点

我校金融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在“整体设计、优势突破”的发展战略上已经显现成效,整体上看,这一发展战略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树立了金融专业和金融学学科“同向发展、相互促进”的理念。经过积极探索和思考,我校金融专业的特色确定为:专业发展方向上定位于“金融信用”;专业人才培养上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兼具会计、财务复合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同时也体现了金融学科发展的特色。从几年来的发展看,专业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发展的效果非常明显,实现金融专业和金融学科发展的同向整体推进。

其次,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尊重人才个体各方面差异化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和优势,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的模式逐渐清晰:既要实施职业化培养、“订单式”培养,又要有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是提升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围绕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会计、财务管理等复合知识,且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的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我们要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三个相互依赖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构建兼具会计、财务管理知识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和科学知识体系;二是要构建兼具会计、财务管理知识的金融专业理论教学体系,这是构建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和科学知识体系的保证;三是要构建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广谦.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15-16.

[3]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金融覆盖范围、金融学科体系设计、金融专业办学方向)[J].当代经济科学,2001(4):1-11.

[4]张亦春,蒋峰.论面向21世纪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4):32-35.

[5]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48-49,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