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落实国家人才战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与发展

从落实国家人才战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与发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权体系。能否从“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的高度统揽全局,顺应时代要求,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作出科学的定位,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前提。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正是顺应时代的呼唤,担负这一战略任务的最佳形式。

第二节 从落实国家人才战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与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权体系。其中,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和部分联考研究生为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已成为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在职人员的欢迎。但由于现有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战略定位和制度建设上存在不足,再加上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操作规范与责任约束,导致单纯趋利行为严重、互争生源、质量失控、信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使其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难以适应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成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无力更多肩负起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从“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的高度统揽全局,顺应时代要求,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作出科学的定位,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前提。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应是落实国家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

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决策,并列专章写进了“十五”规划纲要,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说明人才战略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培养高层次急需人才,通过加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力度,培养数百名赶超世界新科技前沿水平的一流科学家、工程师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学术带头人,数万名在各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的高层次中青年专家。实现上述战略任务,只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对广大在职人员的再开发作为其强有力的支持。

迈入21世纪的中国,面临知识经济、加入WTO和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多重挑战,从而对各类在职人员的才能素质与知识结构提出了更上一层的紧迫要求。通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九五”期间高校本科的成倍扩招,我国人才数量的紧缺矛盾逐步得到缓解,而结构型紧缺和质量型紧缺却日益凸现。其突出表现是,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的严重稀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相对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扩招而言,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滞后,特别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与发展严重滞后,使得广大在职人员难以通过规范适用的学习途径系统地接受“研究生”教育,进而无法使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们说面对未来,中国兴衰的关键在人才,这里的“关键”具有多重含义:首先,它不仅指人才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指人才的质量,关键取决于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的供需状况;第二,它不仅指人才本身,更重要的是指关键在教育,离开与人才战略相适应的教育,人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它不仅指要通过以职前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教育大批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更重要的是指要通过以在职教育为主的非全日制教育优化和提高现有人才层次。其关键是要打破两者的界限,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的连续化和一体化,从而共同构成支撑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多数在职人员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但也普遍存在观念滞后、知识老化、才能与素质严重不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面对21世纪的诸多挑战,他们中的许多人迫切需要通过规范、系统的教育使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这是一项艰巨而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还没有一种适用的教育途径能与这一任务相适应,只靠各种零打碎敲的在职培训,只能是杯水车薪、力所不及。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正是顺应时代的呼唤,担负这一战略任务的最佳形式。在规范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与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落实国家人才开发战略,优化人才资源结构,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一项重要工程。只要我们从国家发展战略和落实人才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从构建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出发,坚持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在规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这就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拉开了序幕,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一轮竞争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竞争有着诸多本质的不同。首先,在这场竞争中决定成败的不再是物质资源和货币资本,而是蕴含于人自身的知识与才能,故从本质上讲是人才的竞争;其次,高层次人才成为决定国际竞争成败的核心要素,成为决定国家竞争能力的最为关键的战略资本。因此,新一轮竞争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最大不同,是资源竞争的重心由物质资源和货币资本转向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本,并且集中体现在人才开发战略重心的上移,人才竞争的当量层次大幅升级。

如果说,在20世纪末之前的工业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的重心大都集中在大专和本科以下层次。那么,伴随21世纪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开发与竞争的重心已经向包括硕士和博士在内的研究生层次上移。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早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已远远地走在前面。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在实现了本科、专科教育普及化的同时,已经完成了研究生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其开发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大大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以研究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比例比较,中国1999年为5.7%,而美国、法国和英国分别是16.6%(1995年)、18.3%(1996年)、20.9%(1995年)。中国1999年每千人口在校研究生数仅0.1人,而美国、法国和英国分别是77.3人(1995年)、35.8人(1996年)和54.9人(1995年),差距竟达77倍到55倍。

“九五”期间,我国加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力度,高校本科招生规模扩大了一倍,与此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未得到同比扩大,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过分泛滥和质量有所失控的研究生进修班的影响与冲击下,更是停滞不前,使我国本已落后的高层次人才的开发,更加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这有悖于当今世界人才开发的重心大幅上移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人才供需的现实状况,使我国在未来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研究生紧俏、本科生平稳、专科生过剩”的人才供需的失衡状况。

要实现“科教兴国”,首先要做到“国兴科教”。国兴科教的关键是要紧紧抓住能引领时代潮流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战略突破口。而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上,应该首先考虑以面向在职人员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或为突破口。这是因为,如果说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所面对的主要是每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源和部分在职生源,基本上还是属于职前教育,那么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所面对的主要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数千万潜在的在职生源。但是,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是最不规范,又最为薄弱的环节,无力满足这一巨大需要。这种状况与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要求形成极大反差,不利于广大在职人员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素质层次的发展空间,从而成为实施国家人才战略的制约因素。为了根本改变这种被动状况,需要把规范与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为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一项重大举措,将其摆在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并切实抓好。规范与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当前形势下,投入少、见效快,有利于学用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开发的捷径;是把我国现有的巨大人才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国力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落实人才开发战略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加快造就一支能面向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实践开拓和制度创新。因此,应将其看作为一项具有巨大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构筑学习型社会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

最近,在北京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提出五点主张,在讲到“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问题时,特别强调要“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拓展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大力规范与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就是加快构筑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大举措。

当今世界,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适应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构筑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不但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而且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项核心内容。

我国自开始实施继续教育工程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诚然在实施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不乏长足的进展,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范与系统的规划,普遍存在质量难保、层次不高、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大多采用的是缺啥补啥、零打碎敲、充放电式的短期培训模式,只能在人才现有水平层次上跨步,难以使人才价值实现台阶式的质的飞跃,人才才能发展与价值增值的空间过小,难以适应人才价值可持续增值、质量水平大幅度提升的需要。而各类成人教育大多属专科层次,少量属本科层次,而规范的研究生层次的成人教育却基本空白。这种状况,一则难以满足大量走向工作岗位的本科毕业生进一步发展提高的要求,面对近年来高校本科大量扩招的现实,供需失衡将更为严峻;二则随着大批在职人员本科教育相继完成,其学习修业的目标追求重心已上移到研究生层次。而我国目前终身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无能力满足这一需求,造成人才面向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盖帽封顶效应。

目前,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依然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居主导地位,一则其本身的规模有待发展;二则就是发展了,其固有的全日制培养的模式特征,也决定了其无法适应在职人员对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的需求,不能同未来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良好的接轨。例如,在办学方式上的双休日制、短期集中培训制、夜课制、自学制等,这些与在职人员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很难推行。但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这些却都可以化短为长,迎刃而解。

目前,以单一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主的职前教育体系,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相对于广大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已是孤木难支、后续乏力。没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后续支撑,作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宽带接口,没有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相适应的规范化措施作为坚实的制度支持和机制保障,具有高竞争力的、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一句空话。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学习及与之适应的多样化的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已成为从国家、单位到人才个体各层面主体保持和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手段。这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各种有碍学习的制度障碍,要求根本打破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各种人为界限。通过建立各种教育相互沟通的互联网络,使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为协同互补的整体,共同融入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之中,共同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终身化、连续化和一体化进程。这既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一次制度创新,也是中国研究生教育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里程碑。从这个意义上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决不仅是对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补充,而是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的,相对于现行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发展与超越。

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实践创新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与大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教育资金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虽大力提倡拓宽筹资渠道,利用社会资金,但收效甚微。一个重要原因是单位与个人都没有感受到教育与自身的利益关系,因而也就缺乏投资于此的行为动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直接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除此之外,还能够为其研究解决经营管理和技术工艺中的难题。用人单位可以从中感受到切身的利益,故可以充分调动其投资于此的积极性。再则,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对象一般为在职人员,他们都有稳定的工薪收入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个人也有能力承担必要的教育费用。有时,还可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科研项目中获取必要的资助。在此前提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来源,完全可以由用人单位或人才个人作为受益人,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得到解决,通过实行全成本收费与教育贷款相结合的政策,形成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筹资融资新机制,从而使非全日制研究的发展不再受国家拨款的制约。

非全日制教育在取消国家拨款的同时,也减少了国家计划干预的因素,从而可以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各供需受益主体,建立以人才供需为导向的市场机制和以投入产出比为导向的利益机制。从而可以更加灵敏地感受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加有助于研究生培养的供需吻合。

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以用人单位和生源的现实需要为前提的,这种需要同时也是支持其发展的经费来源。这样既消除了制约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资金瓶颈,有利于建立需求拉动型的发展增长机制;也有助于研究生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为广大在职人员打开一个才能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推动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向研究生层次的跃迁延伸,满足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急切需求;同时,也减少了其脱离现实需要、盲目发展的可能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人才资源的综合开发效益。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在职人员,一般都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实践基础,有利于带着工作实际中的问题学,做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向主动型、研究型、创新型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强化。高校也可以借此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深“产学研”的结合,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步伐,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资金来源,基本依靠社会自行解决,这种情况决定了它的办学方式、教学模式和融资方式必须是灵活的、多样的和追求效益的。因此,也就更加具有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巨大活力,在办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双休日制、短期集中制、夜班制、自学制等多种形式;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型、远程教育型、自学辅导型等多种施教模式;在学位授予上可以采用专业型、职业型、论文型、课程型、成果型等多种形式的学位认可模式;在管理方式上可通过目标管理同完全学分制相互结合,建立严格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在此基础上适度放宽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苛刻要求,并借助弹性学制实行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上述诸多的实践创新,不仅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自我规范与发展开辟道路,而且对现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完善也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与借鉴价值。

五、当前是规范和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最佳时机

综合国内外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可以说,当前是规范并大力发展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最佳时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说万事皆备,只欠东风。虽然面临形势紧迫,不容拖搁的挑战,但也是水到渠道,势在必行的。

首先,认识上的突破,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与发展扫除了观念障碍。进入21世纪,从国际到国内,从中央领导到广大民众,都在经历一场重大的观念认识上突破。人才决定国家民族的兴衰,人才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成败的第一资源,人才是构成并决定生产力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第一要素,人才是支配并决定物化和金融资本运作效益的第一资本,这一系列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崭新理念,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开发的重视程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这样强、这样一致。面对21世纪的诸多严峻挑战,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并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中共中央“十五”大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并作为“十五”规划的重点,在APEC高峰会议上“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成为核心主题,特别是江泽民主席的五点倡议,代表了与会各国的共识和世界的潮流。短短两天会议期间,江主席4次亲自出席,这是前所未有的。可见,党和国家对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些认识上的突破,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与发展扫除了观念的障碍。

其次,巨大需求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定律就是需要决定供给,巨大的需要就意味着成熟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近年来人才需求层次的快速高移,国内用人单位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研究生教育的供给却严重不足,由此而产生的供需差距,即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广阔空间,也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就人才个体而言,在就业竞争加剧和人才市场高学历、高就业、高报酬的利益导向机制的刺激下,在职人员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涨,随着人均生活水平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重心开始向自我才能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向转移,人力资本自我提升和才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主动投资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都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与发展产生很大的拉动张力。

第三,改革与开放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师资力量有了较大的加强,学科门类与专业设置的覆盖率有了较大的增加,教材建设和教育经验有了较大的积累。再加上,通过近几年高教资源的全国性的整合优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日益提高等等,这些都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条件基础。国外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取得很大的成效,累积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对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规范与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快速赶超是很有助益的。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正在成为现实,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大学的建立,远程教育系统的开发,等等。使教育与学习之间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奠定、创造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条件。

第四,规范化举措为确保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奠定了坚定的制度保障。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首要前提是严格可靠的质量保证,没有可靠的质量保证,就失去了其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的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体系。据悉,为了做到这一点,国家有关部门正在会同有关专家研究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的实施办法》,并将其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开发战略和应对新世纪挑战的重要对策。其核心是要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确保同等质量标准、同等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快速发展。并使两者协同互补,共同构成与现代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相接轨、与人才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体系。可以期待并相信,这一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将不仅会对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而且对包括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对我国加速造就一支与时俱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保障。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把握上述各种有利条件,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特色创新,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必将得到蓬勃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