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做“小事”看教育内涵发展

从做“小事”看教育内涵发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我的教育实践,透过一些细碎的片段,从微观层面谈一下对教育内涵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合情合同理的管理条约,学生遵守起来就容易多了。否则,由于严“管”,可能使本不是刻意、处于萌芽状态的事情发展成大祸。管应该使学生学会适应“规则”、遵守“规则”,但“管”不能成为禁锢个性的枷锁。否则,分工合作与责任意识淡化,就会形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本位主义。

从做“小事”看教育内涵发展

庆阳市庆城县驿马初级中学 李国瑞

教育很大,其实也很小,说大是因为它影响深远——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说小是因为它从一人一事所引发——时时、事事、处处皆是教育。影响深远但起于一人一事,所以,教育要从小事抓起——时时做,事事做、处处做。结合我的教育实践,透过一些细碎的片段,从微观层面谈一下对教育内涵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一)

我们学校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进门不用手推而用脚踢,上厕所不入池。老师们看到这种现象都说:你看现在的学生道德水平,他们家的门也用脚踢吗,他们的公德意识太差,政教处该管管了。于是,正面的宣传、反面的批评都用过了,收效不明显。我冷静想:如厕不入池,是不是都是因为学生的道德问题。学校的厕所一般使用密度都比较大,确实存在卫生问题。学生怕厕所门脏,不愿用手去摸,倒也合同乎情理。大学时,厕所非常人性化,特别干净,整体是蓝色的,很漂亮,而且经常有淡淡的消毒液的香味,“所以,人性化的设施环境会促使人们杜绝不道德的行为”。学生的教育问题,不是我们管的不够,而是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正当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美好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从心理上不厌烦,甚至喜欢这个环境。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我们是很难破坏它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合情合同理的管理条约,学生遵守起来就容易多了。

诸如此类,学生破坏公物,学生打架,顶撞老师这些在学校里常有现象,是学生的品德问题,还是由于我们没有足够地关注学生情绪的波动和变化,没有及时疏导学生一时的心理问题。此时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地管,学生是真服气还是表面上假意道歉呢?有人曾这样说:学校是什么地方?学校就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这是一个德育管理的实际问题,我们常讲,“管是为了不管”,但怎么管?我认为,管是必要的,但管一定要建立在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否则,由于严“管”,可能使本不是刻意、处于萌芽状态的事情发展成大祸。管应该使学生学会适应“规则”、遵守“规则”,但“管”不能成为禁锢个性的枷锁。学生在变,老师在变、社会更在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操作手段应该随之退出。“人性——个性——理性”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

(二)

有一次,我到教室例行检查,学生们正在进行诵读,我发现黑板没人擦,于是就近对一个同学说:“请你把黑板擦了”,谁知,这个同学张口答道:“我去叫值日生”。随后我拿起板擦一丝不苟地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而且把擦落的粉笔灰清理干净,找了块布把多媒体桌面擦得一尘不染,一切做完后,我一声不吭走了,后来当天的值日生找到我,表示今后一定认真履行义务。此后,据我了解,该班再没有出现过类似事情。无独有偶,因为校园很大,学生又来自农村,各方面的习惯比较差,校园里时常会有纸屑,一次,我老远看见一个九年级同学脚下踩了一片碎纸片,我告诉了他,他拿起来后又扔到了地上,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拾起来呢?”这个同学说:“李校长,这不是我们班的清洁区域,好像是二班的清洁区域。”我二话没说,捡了起来,当时那个同学涨红了脸,我想他是后悔了。

过去,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责任分工,任务到人,却忽略了对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工作是任务,却不等于责任。工作是要明确分工的,人们分内的职责,是应该并且必须做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任务与事情都能被条块分割,明确分配的。比如,校园里的随风飘来飘去的废纸是属于哪个班的责任区,哪个人的责任呢?是不是其他人就可以袖手旁观?责任是多层次的,不仅包括分内的职责,也包括个体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应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否则,分工合作与责任意识淡化,就会形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本位主义。久而久之,同学们也会形成一种恶习,不再关心与己无关的事。

(三)

早晨,在楼道里,迎面过来一个学生,我亲切地对他说:“你好”。他诧异的四下看了看,摸了摸脑袋,当意识是我向他问好时,他惊喜地问候了我,然后笑滋滋地跑开了。

平时,我们习惯了学生向我们问好,当我们往往是例行公事地点点头,或者敷衍地一笑,或是像没听见,扬长而去,很少停下来,微笑地回应一声“你好”,更是不可能主动向自己的学生问一声“你好”。

原因何在?可能是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在作怪,很多时候可能我们都在提醒自己,在学生面前一定要端起架子,师为上,生为下,切不可失了“身份”。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提醒,其结果便是日渐疏远的师生关系。学生与老师之间,虽近在咫尺,但心理上的距离却越来越大。

问题还不如此,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对于学生人格的养成来说,老师的一言一行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力。学生第一次向老师问好时,老师的不屑一顾也许会让他不解、困惑甚至伤心;第二次、第三次——屡屡受到冷遇后,他便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再以后,就会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固定的观念:下对上必须讲礼貌,上对下则无礼貌可谈,学生便会如法炮制,不懂得去尊重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四)

曾经作为班主任的我,倡议、发动学生亲自动手种花、养花,并且要求大家把种花的整个过程及体会写在周记上。周日下午到校后,同学们真有办法,有的买了花盆,有的用截取的饮料瓶做花盆,花盆外面还贴上了精心制作的小卡片,卡片上有花的名称、简介、养花人。个别“心细”的同学还写上几句与自个养的花有关联的典故或者诗句,看过后很长知识。花儿都是精挑细选过的,花的主人就介绍自己的“宝贝”,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自我发挥、自我实现的那种欢愉和自豪。于是我借题发挥,提议大家以小组座谈的方式分析种花过程、交流种花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同学为了给花浇水还特别发明了一种以饮料瓶为原材料的喷水瓶,这位同学告诉我:他这个发明的设计理念是简约、环保、实用,还专门给我做了一个,特别好用。说真的,我不得不感慨我们的同学真伟大,真可爱,他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做法不能不让人佩服和赞叹。现在,这些花已经长大,在同学们的精心呵护下正在茁壮成长。种花、养花的小事因为不一样的做法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小事做实了,就会有惊喜。

学校提倡养花,有些班级让学生花钱买花养,就算养花了,而这样做往往使我们错失了发动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好机会。固然这样看起来整齐、美观、显得“精神”,但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觉得有钱就好了,买一盆应付差事就行了,养不好再买就是了,久而久之,说小了,学生会变懒——懒于动脑,懒于动手;说大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会逐渐淡化,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坚决不能教给学生这种简单的“拿来主义”。平时,像养花,看是小事情,里面却有大“文章”。

结合自身实际,我校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从学生的正当需要出发,以学生的真正发展为发展,反思教育习惯,转变教育观念,从我做起,从小事、易事做起。作为校长,我以身作则,摒弃以往的空洞说教,通过举手投足间的身体力行,引导老师队伍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习惯,让每一位教师从心里面改变以往责人太严责已太宽的毛病,切切实实俯下身来,把小事做出味道,做出精彩,在小事里实现大教育。实际上,这是我们的教育追求:小处做起,默默做事,埋头奉献。我们的校风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