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教育

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教育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发展教育培养出足够的高素质劳动力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一段时期上海经济发展将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坚实的经济基础也将为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为有效实现上海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至2020年上海新增劳动力要求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15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1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达到3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达到4%[8]。

第三节 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教育

通过发展教育培养出足够的高素质劳动力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一段时期上海经济发展将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坚实的经济基础也将为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一、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足够的高素质劳动力投入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与重要内容。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载体,经济发展要求教育优先与适度超前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出总量巨大、结构齐全、质量合格、层次合理的劳动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水平,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同时通过教育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发挥教育优先发展提升城市对国内外企业与人才的有效吸引力,不断促进城市综合功能提升。为有效实现上海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至2020年上海新增劳动力要求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15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1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达到3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达到4%[8]

具体而言,首先在总量提升的基础上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需要优化。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强一部分在全国有影响、培养有优势的学科和专业的建设,逐步淘汰和弱化部分无优势的传统学科和专业,加强人文素养培育,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与就业能力。优先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超常规发展,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培养实践型、技能型人才的重大作用,根据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需求调整职业学校比例,加大教育投入与师资培养,有效培养熟练技术工人,与高等教育一起培养总量巨大与层次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

其次,人才的行业分布需要相应调整。上海要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不仅需要一批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技术人才队伍,还必须有较为完善的体现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人才队伍,为此应进一步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法律外语人才、艺术体育人才、都市型服务人才、生态环境人才等。上海要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尽快形成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都市型产业的新型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此需要增加上海市13个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基础产业和都市型产业的劳动力,学科专业需作积极调整,要重点发展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各科内部学科专业的调整应该与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都市产业的发展相适应,着重培养金融保险、IT与微电子、法律、现代物流、生物医药、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城市发展(环保)、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中介咨询服务、现代管理等13大专业领域的人才。为适应上海“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将相应调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到2020年的5%左右,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2020年的25%左右,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到2020年的70%左右。从业人员的学历将进一步提高,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制造和服务业中技术含量提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尤其是高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快速提升,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从业人员比例提高到2020年的55%左右。

再次,加快培养一批技能型的高级人才。目前上海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但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工人短缺相当严重,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上海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必须根据上海未来经济发展总体要求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尤其是根据先进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发挥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与家庭合力,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联合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措施,有效促进技能型高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第四,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加。创新驱动将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根据提升上海城市创新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必须有机整合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进一步有效促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国家、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发中心为纽带,进一步整合高校、研究院所中的高新技术创新人才、设备、信息资源,在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同时有效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加强基础研究,放开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促进成果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这两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各类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效率。

此外,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增加。未来上海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将极大提高,将有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在上海进行高效率的配置,并和周边城市、国内城市、全球城市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上海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更好地回应、满足上海经济发展越来越高的国际化、全球化的需求,更好地为上海“四个中心”服务。

二、经济发展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条件与保障

在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也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导向作用。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将有效发挥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作用。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教育培养的劳动力以及借以产生的科学技术将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如果教育发展不力将肯定影响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可用于教育的投入,教育投入虽然并非是教育发展的决定力量,但教育经费的不足将对教育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经济发展通过产业结构变化以及收入导向作用,对于学校专业设置以及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而对劳动力结构产生导向作用,教育将根据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以及培养学生的结构,接受教育者也将根据就业状况与薪酬水平决定求学方向,进而有效引导教育的及时调整。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新行业的诞生,将产生新的专业与研究方向,这些均将有效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当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的正向关系良好地发挥时,将有效地鼓励更多的人员接受更多的教育,否则将阻碍有关人员的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育的发展。总之,一方面有必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发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与宏观环境,争取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与相互促进。

首先,教育经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稳步增长。按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有关规定[9],上海市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了逐年增长。市财政将科技和教育作为全市社会经济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力度,确保教育、科研经费的逐年增长,保障财政科教经费问题的法定增长;财政科教投入增量部分尽可能多地用于提升上海科技水平、建立上海科教新高地的公益性科教项目上,为实现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目标奠定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其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财力薄弱区县义务教育发展。上海市为高质量、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从1998年起投入专项资金规划实施义务教育达标工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薄弱区县义务教育发展。

再次,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支持中央在沪高校发展,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中央在沪高校的办学条件。对下划高校拨款基数低、办学条件差的高校,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在预算分配时提高下划高校经费增长比例,高于上海原地方高校。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支持原地方高校事业发展,有效满足扩招需求。

此外,推动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市财政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引纳社会多元投入,拓展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完成松江大学园区、南汇大学园区等建设,大学园区通过后期社会化,充分实现食堂、宿舍、图书馆、体育设施等资源的共享,及时缓解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有效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提高上海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