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即改造和从“做中学”

教育即改造和从“做中学”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威强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需要和需求,而“做中学”就是使儿童的需要和需求得到满足的有效途径。他认为,教儿童生活的方法也就是“做中学”的方法。在《明日之学校》中杜威详尽论述了“做中学”的要义及要求。由此不可过分夸大“做中学”,不可把“做中学”绝对化,否认学校教育传递知识的作用,否定间接经验和系统知识的价值,不失为另一偏颇了。

(三)教育即改造和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就是生长和发展的过程。由于人总是在不断生长着,发展着,所以教育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一切学习来自经验”,为杜威的著名论断。杜威指出,每一种经验都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增强他的创造力,唤起他的各种愿望和意图,成为克服各种困难的一个推动力。教育和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认真考虑这种推动力的大小,正确判断这种推动力的强弱,以及把握经验发展的走向,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达到“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强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需要和需求,而“做中学”就是使儿童的需要和需求得到满足的有效途径。他认为,教儿童生活的方法也就是“做中学”的方法。“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起来的学问好得多”。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为儿童生来就有好奇探究和要表现的自然愿望,对作业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因此从做中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明日之学校》中杜威详尽论述了“做中学”的要义及要求。他认为,作为儿童的一种活动方式的工作,主要是手工训练活动,即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地用以获得效果的技巧的一切活动,包括任何形式的表现活动和建造活动,任何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一是最适合儿童发展阶段的,二是最能预备儿童进入成人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三是养成灵敏观察和连贯思考最有影响的活动。由此杜威把游戏、手工、讲故事和观察这四项活动列为儿童自然成长的四要素,与发展儿童的四种天赋本能和兴趣相对应。如讲故事适应于发展语言、交际方面的兴趣,游戏适应于发展艺术表现方面的能力,观察适应于发展探究发现真理的兴趣,手工适应于发展动手能力和创造的兴趣。“做中学”就是依靠生理的本质,去发展人的“自然禀赋”的重要教育手段。据此,杜威强调儿童是在他所做的事情里“发现和发展自己”,如果儿童能从做中去学习,就能增强新的更有意义的经验。由于有这种经验和学习,他的知识就会变成“有用的东西”,所以学校求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得制造知识”以及相应科学方法。

杜威提倡“做中学”的出发点是要克服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之怪相,使学生学到实际有用的知识、技能。他强调学校教育不应是学院式的,而应与校外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联系起来,教师应当很好地提供“经验的情境”,使学生得到启发,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设想。可以肯定杜威反对学校教育中过分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以及在背诵和考试时机械照搬,或者以知识积累为目的,堆积知识,这种冷藏库式的灌输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毫无益处。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强调学习者个人直接经验的获得,提倡学生的积极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等论述,在中国这样一个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更轻体育的国度里,恐怕还能令你我脸红羞愧。我们的教育长期置于考试的指挥棒下,一味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书本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受升学和评价机制的制约,不得不采用机械重复,强化训练的呆板模式,忙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无法实施科学的教学活动。同时,教育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与社会生活脱节,学习局限于教材和课本的范围内,加之教学方法单调,教育死板单一,一味填鸭式的传统学习方法,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教育现实。

当然,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使得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有的独特影响和高度有效性,承担起传递人类文明,发展科学,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由此不可过分夸大“做中学”,不可把“做中学”绝对化,否认学校教育传递知识的作用,否定间接经验和系统知识的价值,不失为另一偏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