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论语》中学习教育管理

从《论语》中学习教育管理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论语》中学习教育管理现代大学是一种规模宏大,组织复杂,功能多样,对社会负有多种责任的特殊组织,其管理以科层制和专业化为基础,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一段时间,笔者和部分学生一道学习《论语》,本文就领导、管理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以期引起大家的共同讨论。仲弓为季氏宰,问政。《论语·阳货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从《论语》中学习教育管理

现代大学是一种规模宏大,组织复杂,功能多样,对社会负有多种责任的特殊组织,其管理以科层制和专业化为基础,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学管理者不仅要从现有知识中学习教育理论与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从国内外大学办学实践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还应该从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吸收宝贵的理论和经验。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威力。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管理,可以从学习《论语》开始。

近一段时间,笔者和部分学生一道学习《论语》,本文就领导、管理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以期引起大家的共同讨论。

一、“政者,正也”

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管理属政治范畴。领导者、管理者要懂政治。那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政治。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这段话的意思是,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便概括了。关于这方面,孔子还有其他一些精辟论述,例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篇》)

这些论述,说明了为什么“政者,正也”。笔者认为,“政”从“正”出,由于领导者所处位置不同,具有一定的权力,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因而在一个群体中的作用不同,其言行十分重要。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做到“正”呢?孔子在这一方面的论述非常多,这里仅列举几段论述。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篇》)

根据孔子的论述,“正”就是要自己给老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在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依据个人利益而行,会招致很多的怨恨。我们现在讲“正”,就是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要公正,对人一视同仁;就是要一身正气,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纠正错误。大学的一些优秀校长,如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等,之所以能把大学办好,受到人们的尊重,首先是因为他们“正”,敢于坚持真理,按教育规律办事;尊重教师,爱护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二、“惠则足以使人”

毛泽东曾指出,领导就是出主意,用人。怎么用人,什么样的人可以做领导?孔子有精辟论述。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道:“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子张道:“请问哪五种。”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这一段讲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去理解如何做到“正”。这里我突出阐述“惠则足以使人”。什么是管理呢?管理就是经由他人,达到组织的目标。领导、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用人。什么人可以委以重任呢?“惠”,“惠则足以使人”。这说得何等深刻!时时、处处能首先考虑别人的利益,尊重人、关心人的人,可以做领导,可以委以重任。在任何事情上,首先考虑个人的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的人,不能委以重任。这是我们在考察选拔学校及各组织领导人时,应十分注意的一点,我们要选拔那些不计个人得失,尽心尽力为师生服务,关心师生的人为领导者。

选择正确的领导者十分重要,关系事业的成败、单位的兴衰。孔子在这一方面的论述有: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篇》)

选择好的领导的重要性,孔子的论述十分深刻。他认为: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在邪恶人之上,民众则信服;反之,民众则不信服。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正直。那么,如何去考察、识别人呢?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如何?”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

什么人需要考察呢?孔子认为,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如何识别人呢?孔子认为,所有的人都喜欢他,这样的人不行;所有的人都厌恶他,这样的人也不行;最好是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厌恶他,这样的人才行。

怎么进行考察呢?孔子认为,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

这讲得十分深刻。因为一个群体内,人是多种多样的,有先进的,有落后的,对人的评价又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受其价值观影响。一个正直做好事的人,同样会得罪人,招致一些人的反对。因此,当听到各种意见时,要做具体分析。听其言,观其行。在评价时,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多数人的评价很重要。

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领导者、管理者一个十分重要的责任是营造一种良好的风气。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

这句话的意思是,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假若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您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将作风、风气的重要性讲透了。领导人的作风,你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影响整个单位的风气,群众就像草一样,随着风向而摇摆。如果一所大学,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合理,制约和监督机制健全,权力运行通畅,领导作风正派,那么,就会形成一种民主、公开、正义、向上的风气,教师、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果一所大学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不合理,领导作风不正,腐败现象严重,形成一种投机、钻营、封闭、独裁的风气,将对教师、学生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

那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风气呢?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处进行了论述。这里仅举两例: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篇》)孔子认为,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负责的议论,不正确的言论,任其泛滥,则会涣散人心,消磨斗志,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遇到这种情况,领导者要敢于分析、批判,指出其错误,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篇》)孔子认为,听到路上的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在工作、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传言、误解,造成相互之间的猜疑、不信任。而且以讹传讹,败坏风气。因此,要及时交流,沟通,消除误解,统一认识。

四、“欲速则不达”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篇》)子夏做了莒父的县长,问政治。孔子道:“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领导者首先要把握大局,把握方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篇》)办成大事,开创新的局面,组织要有大的发展,领导者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不图小利,不图快。“一年可能办不成任何事,十年可能办成任何事。”要有长远目标,要有规划。领导一所大学的发展,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大手笔。笔者在参与创办一所独立学院时,提出“十年建校,十年发展,十年提高”的建议,用三十年时间,创办一所水平比较高的大学。按照这一设想,一步一步去落实,学校得到健康发展。

领导、管理者个人发展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得到重用,这是人之常情。但与对待工作一样,“欲速则不达”。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呢?孔子有精辟论述。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

孔子认为,不发愁没有职业,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事;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不着急别人不知道我,只着急自己没有能力。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以上所述,道理都是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进步,有一个好的前程,关键在于把握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做好工作,为学校发展、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当然,个人成功有环境因素,有机遇,有“运气”,但是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机遇。我们不要着急别人不了解你、误解你。我们在工作中不要左顾右盼,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而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把工作做好。功到自然成。

五、“慢令致期谓之贼”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而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篇》)

这段话主要是孔子论述如何治理政事,强调要遵从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些都十分重要。这里特别强调指出,四种恶政之中,在现在管理中常见到的一种,“慢令致期谓之贼”。这句话的意思是:“起先懈怠,突然限期叫做贼。”

在现实工作中,这是经常见到的一种情况。例如某一项建设工程,平时不着急,碰到上级说话了,要向某个纪念日献礼了,突然限期完成,下面只得应付,造成“豆腐渣”工程。某项工作、报表、材料,平时拖着,上面要求了,或自己想起来了,马上要下级去完成,弄得下属加班加点,手忙脚乱。这就是“贼”。这些,给国家,给工作,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我们不要做“贼”,怎么办呢?要端正工作的立足点,从仅仅“对上负责”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结合;从领导、管理到服务,处处为教师、学生着想,为下面的工作人员着想。在大学管理中,要建设服务型行政,坚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把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视为行政部门的基本宗旨,把师生的愿望和需求作为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将老师和学生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形成潜心治学,乐教乐学的浓厚学术氛围。

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篇》)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篇》)

孔子认为,不居于那个职位,便不考虑它的政务。曾子也表达了同样看法,君子所思虑的不超出自己的工作岗位。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篇》)

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定位。每个组织都是一个系统,每个人在这个系统中有自己一定的位置。每个人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这是干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对于大学管理者,考虑“定位”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的定位。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大学的要求,国内外同类大学发展的状况,本校发展的历史等诸多方面给自己的学校定位。学校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展其所长,加速学校的健康发展。二是个人在学校组织结构中的定位。学校的组织结构非常复杂,有党组织系统、行政系统、学术系统、社群系统等,相对应的有诸多职位,每个职位都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管理者要十分明确自己的定位,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清晰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有这样,学校组织才能有序运转,学校管理才能取得成效。

《论语》内容十分丰富,上述仅仅是自己学习的一点体会。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从事大学管理的同志,《论语》应该是必读的经典。如何品读《论语》,笔者认为,要细读,逐字逐句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弄清其含义。要反复读,读一遍不行,必须反复读。反复读,才能深刻理解其思想、精神。一生都要读。因为人生是发展的、变化的,每一阶段遇到的问题不同,思想状态不同,因而人生的每一阶段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收获。

(本文发表在《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