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中的礼仪之道

《论语》中的礼仪之道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孔子生活时代的礼仪状况及原因”、“《论语》中对礼仪的具体讲述”及“现代社会中礼仪的作用”三部分。《乡党·第十》中全篇介绍了各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鸟展翅的优美不仅是动作美的体现,更是礼仪之美的体现。这又给礼仪之道蒙上了一层庄严却又神秘的面纱。当死生大事与礼仪之道相撞时,孔子自是有他一番独到的说法。《论语》中对礼仪的论述还有很多,本文对礼乐的一些具体内容如祭礼、射礼等还未提及。

2013级32班 杨汕

摘要:“礼”做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灵魂。孔子提出了君臣之礼,师生之礼,祭祀之礼……尤提出了“克已复礼”的人格要求,可见礼仪的重要性。礼仪之道在《乡党·第十》中有大篇幅阐述,其它篇目多有提及。本文主要论述“孔子生活时代的礼仪状况及原因”、“《论语》中对礼仪的具体讲述”及“现代社会中礼仪的作用”三部分。

关键词:孔子 礼仪之道 礼乐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孔庙的镂花窗框;当第一道风拂过锈蚀的青铜编钟;当第一滴露水唤醒沉睡的中华龙脉华夏五千年的“礼仪之邦”正在发展、繁荣。《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1]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各国正通过积极的变法来实现富国强兵。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孔子的出生地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幼时接受的文化熏陶对他以后对礼制的追求和维护起到了引导作用。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对礼乐的总体评价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自诸侯出”再到“陪臣执国命”可以看出周王室的权力层层下移,“天下无道”的局面真正出现。以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被打破,用“礼崩乐坏”来形容当时的状况也不为过了。

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它既要求个体社会成员具有某种内在与外在的合理性,又要求社会群体也具有某种合理性。[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礼乐制作为维护宗法制的政治工具,由经济形态决定的社会制度也决定了人们对礼仪的看重程度。西周的社会性质,一派认为是封建领主制度,一派认为是奴隶制。[3]但后来“井田制”瓦解,农民大量开垦荒地,封建主用按亩收税的“初税亩”来继续统治,这便使得社会性质开始变化。因此,关于春秋末期社会变革的内容,前一派认为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的转变,后一派则认为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4]无论如何,宗法制作为西周的社会制度是一定会受到破坏的,而礼乐制将信仰、人伦、政治融合在一起,服务于宗法制,也必然会受影响。

孔子对于礼的维护,我个人将分三个方面论述,那便是行为、治国、生死。所谓行为呢,是个人的行为作风显现出的对礼仪的尊重,是个体必须具有的品格。社会是人的集合,有了个人层面的守礼,才能用礼来治理国家。到了之后的生死,便是在守礼的基础上做出的超脱轮回,超脱自我肉身的理解。

《乡党·第十》中全篇介绍了各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文中对细节的刻画真是惟妙惟肖,先是神态“色勃如也”,后到动作“左右手,衣前后”。“翼如也”的比喻让孔子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我们仿佛也被带入了这庄重的迎宾场面。鸟展翅的优美不仅是动作美的体现,更是礼仪之美的体现。这又给礼仪之道蒙上了一层庄严却又神秘的面纱。最后是语言描写“宾不顾矣”,即便是最后的细节,孔子也不曾省略。我们能看到一个老人,他尽管身材不高,却用坚定的信念维护着这残破不堪的礼制,给后人以教诲。《子罕·第九》中有“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这本是生活中的小事,几乎要被我们忘却的细枝末节,但圣人却一丝不苟地做着,甚至让我们觉得这老头有点“倔”。然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就是对这些礼仪的注重。小细节决定大成败,圣人还要身体力行,我们更应觉惭愧。

只有个人有了更高的行为素养,国家的治理才得以更科学化、规范化地进行。《学而·第一》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万事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我国解决对外纠纷惯用的方法。但孔子也说了“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总该是有个度的,不然一味地求和就变成了懦弱,像清王朝一样,一味地退步,贪生怕死,最终给民族带来了厄运。这个框定“和”的度便是“礼”,有了礼的规范,和便有了底限。只有以礼相待才能有和为贵的局面,懦弱称臣和得寸进尺都是要不得的。

当死生大事与礼仪之道相撞时,孔子自是有他一番独到的说法。《子罕·第九》中“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这个孔子很奇怪,死生乃人间大事,谁不想让自己的身后事风光无限,让魂魄升入天国,轮回永生。但孔子却不用治丧之臣,原因是他原来是大夫,但已退位了。孔夫子真是谨守礼仪制度啊!看现在的国家干部,退休后都会有很好的保障,难道说这些干部退休后也应放弃自己的优厚待遇吗?当然,这也许是时代发展的不同造成的。国家的制度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决定的。孔子一生对礼仪恪守,至死都要谨慎万分,不能有差错。这种对礼仪的遵守,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礼乐制度的衰废,其实是历史的必然。社会制度在改变,属于旧时代一些落后的东西会被淘汰,但留下来的精华值得现代人多加吸取。礼仪不仅对人的行为修养有着很大作用,在政治、经济尤其是外交方面的作用更是巨大。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波澜不惊,为中国争取同盟;“联合国会议”上泰然自若,尽显大国风范,为中国赢得了尊重。他恰到好处的外交礼仪更是被人广泛学习。再看现在的热点人物彭丽媛,身为国母,她打出了中国的形象。在“礼仪之邦”生长的她,浑身散发着礼仪的气息。她大方优雅、举止得体、谈吐不凡。在外国来宾面前尽显“礼仪之邦”的气势。守礼,为自己赢得一份尊重,给他人带来一份舒心。

《论语》中对礼仪的论述还有很多,本文对礼乐的一些具体内容如祭礼、射礼等还未提及。不过用易中天的话说,孔子应该是灰色的,这样才能适应这个多彩的世界。每个人对礼仪之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参考书目:

[1]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孙钦善.论语本解[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