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语》中的孟子曰

《论语》中的孟子曰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8·7)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法制社会这是不允许的,一定要有法律依据。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8·1)

林家骊:这里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这三个地名现在无法确指。这个“东夷之人也”,我们浙江余姚有舜庙,北方也有,南方也有,所以这个很难确定。

黄 元:南蛮好像是海南、广东、福建这些。

张家成:当时的东夷可能主要指山东,像孔子的祖先有人考据过,认为不是很发达的地方。

林家骊:但是我们浙江也有很多舜的遗迹,现在搞不清楚,像大禹的墓就在我们浙江绍兴。

薛剑晖:那时中国还没有进入农耕时代,还是一种部落小国,生产方式还是半农牧。

姚 烈:当时那种环境,森林还很茂密,怎么走,走起来也难。当时走几百里是很难的。

黄 元:这里出现“中国”这个词,是不是比较早出现?

林家骊:“中国”实际上就是中原,河南这一带。

黄 元:那么这里可能是“中国”这个词出现比较早的地方。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8·2)

郭峻峰:“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什么意思?

关长龙:十一、十二月份的时候水凉了,过河很难,“徒杠”是一种桥,指两个木头并在一起用于人行的、简易的桥。“舆梁”也是一种桥,可以通车的桥。十一月份的时候,人走路的桥、简易的桥做好了;十二月份的时候,需要拉粮食之类的、可以通车的桥做好了。这样老百姓过河,“民未病涉也”,不以过河为麻烦,因为桥建好了,大家觉得很容易过了。主要是讲作为统治者,尤其是上层统治者,不必去关心具体哪一个人的苦难,而是要关心整个社会。你把整个社会搞得正义,让民生有保障,这就是你的任务、你的职责;如果你去关心个人,就会让你可能没有精力再去关心大众。这里的背景是子产做宰相的时候,用自己的车去把某一个人接过河,孟子认为这样就有点太具体了。作为上位者来讲,这么具体是做不完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职责。孔子讲“陈力就列”,董事长有董事长的职责,董事长不能直接干预车间具体某一个人应该干什么工作,第一你不了解,第二你那么关心的话,你就没有时间做其他的大事。

张家成:孟子把这个叫做小恩小惠,而不是儒政。

关长龙:大人有大人之事,小人有小人之事,中人有中人之事。所以“君子平其政”,你把政事治理好了,“行辟人”,出行的时候让人辟开。

张家成:他不可能每个人都照顾得很到位,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为政的地位和价值。

关长龙:你要治理政事的时候,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愉快、高兴。这个度也很难把握,我想放权那是有道理的。

黄 元:抓住主要矛盾。

郭峻峰:做你该做的事情。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8·3)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8·4)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8·5)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8·6)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8·7)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8·8)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8·9)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8·10)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8·11)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8·12)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8·13)

关长龙: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这句话的意思,我为旧君王服丧。那个时候你必须得做官,后来被赶走了,但是你和旧君还有关系,旧君还关心着你,你这个时候还要抱有感激之情,虽然你已经被赶走了,不做官了。如果你曾经做过官,你还要服丧三个月,大概这个意思。朱熹有一个注释,“以道去君而未绝者,服齐衰三月。”如果以道去君,离开的时候应该怎么做?首先君王要护送你到那个地方去,然后还提前派人到那个地方讲你的好话,让那个地方的人能够接受你在那个地方住下去。我想到程颐说的一句话,“绝友令其可交”,你和一个朋友断绝关系的时候,你不能讲这个朋友太多的坏话,这样别人就不愿意和他交往。你和他断绝关系的时候,你还要说他的好话,你要说得让别人可以和他交朋友。“出妻令其可嫁”,你把妻子赶走了,离婚了,你不能讲妻子太多的坏话,你要让别人还能娶她,这是儒家的精神。我觉得这是一种仁道。

张家成: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关长龙:但孟子那个时候已经不行了,君要把臣赶走,立马给你赶走,把家产收了,让你活不下去。那臣子当然要把君视如寇仇,将来我如果有机会就把你推翻。

张家成:企业里面一个人才离开了,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原来那个单位的老总知道了以后,想方设法到他去的那个地方断了他的后路,让他在那个地方待不下去。

姚 烈:以前这个环境没有办法,那时出去还要介绍信什么的,现在拿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全国各地跑了。

黄 元:比如地方上计划生育,把他房子全部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推倒,不管你生计。

关长龙:你越要让我活不下去,我越要生很多孩子,将来和你斗争。

郭峻峰:比如计划生育超生了,生的人跑掉了,家里留下父母亲和小孩。因为乡里出过事情,但是政策又不能不执行,所以关禁闭,这么做了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公社里的事情也做到了,乡里的事情也做到了。

黄 元:这样做是违背法制的原则的。法制社会这是不允许的,一定要有法律依据。

关长龙:实际上计划生育是违背人性的做法,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几个国家在使用。

姚 烈:中国也是没有办法。

吴永明:当时那么多人,也是政府让你生的。

关长龙:按照天性来讲叫逆反,你管得越牢,我生得越多。据说有人研究,二战时候杀了很多人,男性死得比较多,据说女性的生育能力特强,凡是能生的就生很多孩子。当一个种族灭亡的时候,天性会促使女性更多地生育。当一个国家贫困到不行的时候,尤其老百姓觉得自己活不下去,没希望了,一定要靠我的后代来完成我的愿望,来出人头地,希望都在后代身上,就生得特别多。这完全是贫困造成的,我觉得完全靠计划生育去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好办法。

黄 元:现在社会为什么农村人拼命地生?一是怕受人欺负,二是怕没人赡养他。如果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国家跟上去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管理上产生了问题。

姚 烈:跟理念也有关系。比如温州人就是喜欢多生孩子,他们为什么要跑出去?就是要多生孩子,这和当地的习俗也有关系。

林家骊:我台州老家的院子里,有一个老太婆生了十六个孩子,她自己养了八个,送给人家四个,死掉四个。十六个当中,养在身边的,最小的是我同学,他们家以前是资本家,家里有钱。

张家成:实行计划生育看上去好像是政策干预的结果,其实背后有一个它自己的规律。我一个老师讲宋代粮食产量很高,同时人口也很多。为什么?有一个说法,这么多粮食必须很多人吃,同时生产这么多的粮食,必须生更多人来劳作,宋代的人口和粮食就成正比增长。最后有这个无形的东西,支撑人和生态之间的平衡。人这么多,就是为了把粮食吃掉;粮食产量那么高,就是为了养更多人,就是这么个道理。

薛剑晖:当时实际上也是需要人。我看过中国农业史,北宋时期农业开始走向精耕细作的生产,以前靠天吃饭,但是从宋代开始真正走向精耕细作,一块田需要很多劳动力。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8·14)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8·15)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8·16)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8·17)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8·18)

林家骊:8·14中孟子说,君子依据正确的方法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要求他自觉地有所得。自觉地有所得,就能牢固地掌握不动摇;牢固地掌握不动摇就能积蓄得很深;积蓄得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8·15“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提倡广博的学习,详细地解说,那么融会贯通以后,回到简练的叙述大意的地方去。8·18讲到了徐子说孔子好几次称赞水。

张家成:8·14讲君子如何深造,讲道理的一个价值,这个“道”具备的话,后面“闻”、“达”才得以成立。

关长龙: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相当于一种智慧,8·18主要讲的是应变。我有一个坚持的根本的东西,就是水是往下流的,这是它的原则,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我只要坚持这个原则,碰到石头我绕开,碰到坑掩过就过去,碰到什么困难都没有问题。随机应变,儒家也是讲这个,我只要坚持仁义之道。仁义之道在哪里?在你的本性里,那个本性是与天地同德的,像天一样,像神一样,像上帝一样。那个东西我要坚持,如果我不坚持,那我做什么都是乱来的。如果坚持了,最后随机应变,我无不恰到好处,我做什么都是合义的、合道的,这是为什么儒家赞成水的原因。

周三一:老子说上善若水。

张家成: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不成章则不达。

黄 元:前面几段讲深造、博学,以善服人这些,实际上讲的是一个“本”。一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的积累,要尊重这种规律,循序渐进。这样的话,像水一样不舍昼夜,取之不尽。如果违背了这个,后面讲“苟为无本”,那么就是七八月下大雨的时候,一下很多,但是马上会干涸掉的。如果无本的话,就失去了这个基础,所以后面“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关长龙:是可以这样解释,这个“本”,不仅仅是一般的水流,水要有源头,源头在哪里?这里源头可能是地下水,源源不断的。你说那个规则,规则也要有源头,那个本就是源头,源头从你心性中来。

张家成:君子深造之以道。

黄 元:实际上讲对基础的重视。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8·19)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8·20)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8·21)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8·22)

张家成:8·19讲“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一个人具备德性,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价值。如果不具备德性,尽管他做了一件好事,但是不具有它的价值。

关长龙:所以做事情不是为了仁义去做,而是本身就合仁义,本身就是根据仁义去做事情。

张家成:就像我们今天学雷锋,为了学雷锋而学雷锋,像任务,这个学雷锋是没有任何道德价值的。但是由仁义行的话,我要做一个活雷锋,我可能做的事情不是很重要,但是它具有它的价值,这就是有本源和没有本源的区别。

雷显勇:“从心所欲不逾矩”,一方面发自本性,一方面符合社会要求,符合社会规范,符合一种普适的价值。

张家成:虽然是一样的事情,但是差别几希,“几希”就是看不清楚,非常微妙。

关长龙:你为仁义而做好像也对,但是最后会发现求于外。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8·23)

关长龙:这里有很有意思的一句话:“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我刚才在琢磨这个东西。可以死可以不死的时候,如果我要是拼命了最后死掉了,伤勇。朱熹注里面举了一个例子,“子路之死于卫,是伤勇也”。子路是孔子弟子中最勇武的一位,当时他可能帮助卫国,因为卫国聘他做官,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卫国和另外一个国家打仗,他说我必须得去,明明知道不行,还要去。而且在战斗的时候,帽子被人打歪了,觉得帽子歪了是不合礼的,把剑插在地上正帽子,正帽子的时候被人杀了。对于勇士来讲,在可以死可以不死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权变,子路不善于权变,或者不应该在那个时候正帽子,或者不应该参加那个死战,明知道要败就退,君子应该有明哲保身,随机应变的能力。勇不是说这个人叱咤风云,走到哪儿都飞扬跋扈,谁都怕,不是这个意思。

薛剑晖:我觉得子路这么做还是违反了“诚”,因为感觉他好像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勇,他完全可以避免。

黄 元:子路完全可以逃掉,也是可以选择的。

关长龙:我想到另外一个例子。哥白尼发现太阳中心说以后,他想要坚持,最后教会一定要他改变,不然就杀头,最后关键时刻他就改动了,他说我宣布太阳不是中心。追随他的弟子很伤心,说这是国家需要英雄的时代,你为什么不做英雄。哥白尼回答了一句话,他说需要一个英雄的国家实际上太悲哀了。是非常悲哀的,就是这个国家不应该要有人为它作出牺牲。

张家成:儒家讲勇,不是单独讲勇,把“勇”跟“智”结合在一块来讲,还是讲过犹不及。

关长龙:就是如何把握这个度,尽量减少牺牲。

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8·24)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8·25)

林家骊:8·24,“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这本来没有什么事情,但是孟子批评羿有罪。公明仪说,好像没有什么罪。孟子回答“薄乎云尔,恶得无罪?”只是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一点都没有罪呢?到底什么罪,我们大家可以讨论。下面讲了子濯孺子和庾公之斯的事情,子濯孺子逃的时候,他说我今天生病了,不能拿弓,不能跟人家对射,那么只好逃走,我今天死定了,弓箭拿不起来肯定死定了。他后来再问,今天到底谁追我,原来是庾公之斯在追,他说今天不会死了,为什么?庾公之斯是我的徒孙,他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尹公之他为人很端正,我想他挑的徒弟,肯定也是一个端正的人;如果是端正的人,我是他的师公,他肯定不会射我,今天我死不了了,很高兴。后来果然没有死。但是庾公之斯也射了四支箭,把箭头敲掉了,说今天是国家命令我追杀你,必须要射你,射你四箭。这四箭,因为没有箭头,射不死人,即使射到他身上,也问题不大,因为他穿着盔甲。8·25,孟子说西施那么漂亮的人,假如身上搞脏了,那么人家肯定也都捏着鼻子走。下面我们讨论:逄蒙把羿射死,羿到底是什么罪?为什么要传逄蒙箭术?逄蒙学了箭以后,他想比我好的人我要把他杀掉,我就是最好了,品德不好。所以下面从正面讲了一个道理,讲庾公之斯没有射子濯孺子,这个人品德是好的。

关长龙:朱熹的注,“羿善射,篡夏自立,后为家众所杀”。似乎说羿的罪并不是择徒不察,而是说羿自己篡夏自立,没有做善事,然后他的弟子跟着学。就像现在讲有一些人对父母不孝,打骂、不给吃的,实际上是给自己子女做榜样。

林家骊:朱熹对庾公之斯有一个批评,说他“虽全私恩,亦废公义”。所以如果庾公之斯把子濯孺子射死,那肯定是不义,要受批评;如果不射死也,“虽全私恩,办废公权”,也要受批评,两难。儒家的道理还真是说不清楚。

关长龙:朱熹这个批评对不对,还是可以考虑。

黄 元: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情理。

张家成:有点像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关长龙:因为儒家的角度,有先后之道,孝为先,忠为次。这里有一个外推,首先为己,然后是孝,然后才是忠。忠孝两者并的时候,那么孝为先。这里有哪个先,哪个后的问题。

张家成:就是近和远的问题。

关长龙:其实这些都是义,你只要做得恰到好处都合义。我刚才说的“义”是泛指的普通的义。

张家成:他也变通了一下。

关长龙:从具体作战来讲,既然对方不能说主帅,至少是一个主将,古代打仗,往往主将要厉害,那一般就胜利;主将要被打败了,其他乌合之众全都跑了。既然主将已经不能战斗了,那肯定没有战斗力了,打一下得跑,知道自己不行,得撤,如果不撤肯定被杀掉,所以等于作战的时候,庾公之斯胜利了。

黄 元:按照古代的某一种战争规则来讲,对方已经失去了作战能力,你也不能射了。

关长龙:军礼规定,不杀“二毛”,就是如果对方已经头发花白了,你已经刺了他一刀,就不能再刺一刀。刺一刀就行了,再刺一刀就违背人性了。

张家成:头发白的你不能抓。

姚 烈:古代打仗是不是先是两个主帅比试?

关长龙:这个有可能,但是事实不知道。

张家成:首先两个阵势排起来以后,比如过江一半,不能发起冲锋,那是趁人之危,是非义。一定要对方阵势摆好再进攻,再看看谁厉害,这样赢了的话,就是义战。

林家骊:但是实际上有的时候兵不厌诈。

关长龙:兵不厌诈是不合理的。对方没有站好队,你就打过去,就比如对方有病,我也不管乘机幸灾乐祸把你灭了,这不合礼,儒家不讲这个。

张家成:逃跑,退避三舍,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九十里。跑到三舍就很安全,你不能追,三舍是一个限制。

关长龙:人家已经服输了,你就不要再去追杀了。这里最后追求的就是孙子兵法最上层,不战而屈人之兵。事情最后的恶果就是出来面对面打仗,不要让这种状态出现。就是孔子讲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打仗我和别人一样,但是真正准备打仗,想办法不要打仗,不要发展恶化到最后还是打仗。我们国家强大到这个样子,你们没法和我们打。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8·26)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8·28)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8·29)

张家成:8·26,“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这里讲了一个智者。儒家讲的智,还是像大禹治水一样要疏导,行其所无事。所以行其所无事,就像打仗一样,不战而屈人之兵。

姚 烈:不战而屈人之兵实际上是有前提的,自己很弱小,人家打过来,你不战而屈人之兵得胜。

张家成:所以这个战叫做上上策,到下策的话是外交,其次伐交,再往下是攻。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8·30)

林家骊:8·30,讲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四肢懒惰,不管父母,一不孝;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好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顾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耻辱,四不孝;乘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都提到父母。

张家成:孟子还是认同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8·31)

储子曰:“王使人瞯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8·32)

林家骊:8·31讲了曾子居武城,有越寇,那个时候越国打到山东了,“寇至,盍去诸?”曾子跑掉了。

关长龙:沈犹行讲这个故事,说是从先生者,就是指从曾子者,曾子率了七十个徒弟住在沈犹行家里,结果外面人来打沈氏家族的时候,他竟然一点不帮忙,还带着徒弟跑,躲开了,这个感觉好像有点太不地道。前面也是这个意思,曾子居武城,武城那些官员有什么问题平常都向他请教,也挺尊敬他的,但是现在敌人打进来的时候,他竟然率先逃跑。人家那些官员对你也挺够意思的,你为什么寇贼一打来,你就先跑,保命要紧?儒家对明哲保身好像非常强调,明哲保身是第一要素;第二要陈力就列,不能则止。你要在其位,言其政,不在其位,不言其政。因为你没有任命我掌管军事,没有任命我做什么官,如果我做了官,我一定要帮助你打仗;我做了官,我有这个责任,现在你没有任命我做这个官,我没有这个责任,那么我的责任就是保命,让老百姓跟着跑,让我们可以活的人多一点,不要害人。我这个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好像儒家不顾兄弟情义,却的确是人本主义。

黄 元:朱熹在8·29的注释里,“圣贤心无不同,事则所遭或异,然处之各当其理”,圣人也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处理。

林家骊:问题是孟子对曾子、子思两个人的评价都好。

关长龙:你做官就要尽你的职守,曾子没做官,当然可以跑。

林家骊:他说曾子和子思两个人道路相同。

关长龙:曾子跑了,在武城跑了,沈犹行说他在另外一个地方也跑,都是跑。

周三一:沈犹行也是曾子的弟子。

林家骊:他大概认为曾子年纪比较大了,应该走掉。

薛剑晖:曾子,师也,父兄也。

周三一:曾子是他的长辈。

薛剑晖:师和父兄就应该先保护自己,不能一时冲动冲到第一线,自己死了。

林家骊:子思在那里是守城的。

薛剑晖:子思本来就有这个职位,所以必须要守着。

张家成:当官的话就要一马当先,要奉献、作牺牲,和职责有关。

关长龙:和年龄也有关。

林家骊:曾子年纪大了,要让他走掉。

鲍 慧:免得别人保护他。

关长龙:我同意这个解释。

林家骊:年纪大了可以走,那么子思年纪轻,有职务。所以下面还有一句话,“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两个人换一个位置也是同样的。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瞯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8·33)

林家骊:这一段是我们中学课文里面选的,问题是这个人穷得要命,怎么还能够娶到一妻一妾呢?所以《孟子》一书,我估计文学性比较强,里面虚构了一些东西。

郭峻峰:他自己讨饭吃,他一妻一妾吃什么?

林家骊:古代娶一个妻,娶一个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张家成:很多人是三妻四妾,这个才一妻一妾。

林家骊:三妻四妾那是非常有钱的,金庸写的小说里面的那个。封建社会假如一个男人只有一个女人,这倒是说不过去的,倒是无能的一种表现,我们今天是一夫一妻制。但是问题是这个人自己都到墓地里去要饭吃,他怎么能够娶到一妻一妾呢?我始终怀疑。

陈世干:破落的贵族。

郭峻峰:之前已经娶好了。

林家骊:之前娶好,他破落了人也可以跑掉,人又不是死的。

姚 烈:不过现在恐怕也有。

吴永明:那个时候这是名正言顺的,可以堂而皇之。

林家骊:今天我们讨论得很热烈,接下去由张家成教授主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