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写作中的感知

写作中的感知

时间:2022-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写作过程的初级阶段,但感知不进入创作构思阶段。写作素材必须通过写作主体的感知才能获得。一般的感知是不可能产生写作的独特效果的,只有超越了“人之常情”的感知,追求到了个性化的感知,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人之常情提升为个性化的特有感悟,已经具备文艺写作的韵味。这种期待,排除了感知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干扰,保持了感知的“纯洁性”,使感知能够全神贯注、孜孜以求。

一、感知阶段

感知在写作的第一阶段即生活经验阶段,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写作过程的初级阶段,但感知不进入创作构思阶段。

(一)感知的含义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反映。其中,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映象,而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的映象。在写作活动中,感知实际上是写作主体对某一生活特征产生了审美感兴,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审美过程,它不仅是生活信息的一种本能反馈,而且受到写作主体智能结构和伦理结构的制约。

写作感知的特点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选择性。其本质是:以实践为前提,是一种生理的反应、心理的活动,并进行积极思维以接纳和理解写作信息的活动过程。写作行为将以此有起点,进入到构思阶段;在构思阶段,甚至表达阶段,也还在进行感知,以期感知由表层进入到里层。所以,写作感知是写作活动之始,又贯穿在写作的全过程中。[1]

(二)感知的功能

1.获取写作素材

素材是写作的物质基础。写作素材必须通过写作主体的感知才能获得。如果写作主体不对生活及写作对象去感知、去体验,他的愿望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成为“空中楼阁”,正如俗语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例如,夏衍为了写《包身工》,足足两个月,每天半夜三点多动身,走十几里路,赶到日本人开的东洋纱厂,化妆深入到包身工里面去感知。美国《华盛顿邮报》两名年轻记者卡尔·彼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克调查“水门事件”,亲自采访有名字的440人,至于不透露姓名以及采访群众的人,就无法统计了,就这样经过大量的感知,获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成就了他们的名声。

2.引发写作动机

每个人做事均有一个动因,这个动因驱使他去行动。写作动因即为写作主体的对素材的感知。当写作主体对写作对象的感知不能自制时,情感得到激发,便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写作冲动力,激励写作主体非写不可。

雪莱谈他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创作时说:“我的这首诗大部分是在万山丛中卡拉卡拉古浴场残留的遗迹上写成的。广大的平台、高巍的穹门、迷魂阵一般的曲径小道,到处是鲜艳的花草和馥郁的树木。罗马城明朗的晴天、温和的气候、满空中活跃的春意,还有那种令人神醉的新生命的力量,这些都是鼓励我撰著这部诗剧的灵感。”峻青在回忆《黎明的河边》小说创作时,曾十分动情地描绘他的思绪:“《黎明的河边》是以我的亲身经历的一件相类似的事实为基础写成的。那一次,我们五六个人夜间通过敌占区,部队上派了一个通讯员送我们。拂晓的时候,遭遇了敌人。通讯员挥着手叫我们赶快撤退,他却留下来伏在一条长满了青草的沟沿上向敌人射击,掩护我们。我们都安全地撤退了而他却牺牲了。他就死在那一条长满了青草的沟沿上。到死,他还是紧握着枪杆,面向着敌人。到死,我们也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这件事使得我感动极了,每一回忆起来,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那样清晰,那样使我心跳。”新中国成立以后,作者特地到了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打听这位英雄的名字和事迹,但杳无音讯,只看见果林中一个不大的坟墓,上面长满了青草。当年,随着英雄的遗体一起种下的一颗桃树,已经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坟前一块无字碑,无声地印记着历史上悲壮的一幕。作者“呆呆地站在坟前,眼泪簌簌地直流,长久都说不出话来。”当天,他就住在果园主人的小屋里,连夜创作了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

(三)感知的特征

1.独特性

初学写作的人,一般会忽略自己的感知体会,把写作对象当作概念的图解。一般的感知是不可能产生写作的独特效果的,只有超越了“人之常情”的感知,追求到了个性化的感知,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德语诗人里尔克就说过:“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应该指责自己。应该指责自己还缺少诗人的气质,因此,还不能利用生活中的瑰宝。”[2]

有一道测试题,请测试者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看到以下四组短语时的心理感知:

三月桃花 霏霏细雨 压顶高山 秋霜落叶

第一类同学的答案是看到“三月桃花”令人喜悦,看到“秋霜落叶”令人伤感。这是属于普通的答案,缺乏独特的感知。第二类同学的答案是看到“压顶高山”想起“大丈夫处世当顶天立地”,看到“秋霜落叶”想起“人生能有几度秋”。有个性特点而无个人趣味。第三类同学的答案是看到“霏霏细雨”,觉得“伞是多余的”,看到“秋霜落叶”,就想“捡一片夹进书里做书签”。这才近于有灵性的独特感知。人之常情提升为个性化的特有感悟,已经具备文艺写作的韵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细致、独特的感知通常被认为与“艺术气质”联系着。[3]

2.纯洁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善感”的心灵才是独特感知的“源头活水”。对于一颗封闭的心灵来说,多彩的世界也是一潭死水。独特的感知需要“善感”的心灵,“善感”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活”的思维状态,也就是“经常用心体会”,它表现为强烈的期待心理。在这一过程中,写作主体需要“多思”,寻找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需要苦苦寻觅、痴痴等待能真正体现写作价值的素材。这种期待,排除了感知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干扰,保持了感知的“纯洁性”,使感知能够全神贯注、孜孜以求。心理学认为,这可以在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它能够有效地抑制无用信息,让感知进入“聚焦”的状态。一旦有价值的信息出现,感知就不会被多余的信息遮蔽、阻挡,而能与等待已久的写作素材“一见钟情”。[4]

3.系统性

无数客观外界的事物反映到写作主体的头脑中,触发写作主体的情思,引起写作主体的感受和思索,各种感性材料的不断积累而孕育为思想,由最初肤浅的感觉推向深刻的感觉,由对孤立现象的感觉推向普遍现象的感觉,由感觉中理性因素甚少到理性因素甚多,直至思想上发生飞跃,这一过程,是个完整的体系。

尤其是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写作主体寻觅到人物情感的着迷点之后,要为人物找到他自己的感觉和知觉,为此,须展开一系列的艺术创造活动。此时的感知,已不是纯粹的生理的感知,而是写作主体调动全部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以致运用想象、体味、回忆等各种方法,准确而生动地揭示人物的意识、情感,乃至无意识的情绪、动机等等,从而捕捉一种在人物情感的着迷点作用下失去了本来形态的变异了的感觉和知觉,即人物特异的感知系统,读者才能感知人物内心情感的奇观。因此,写作主体应该是一个感知系统的艺术家。

(四)感知的方式

1.观察

观察是人们在写作活动中有计划地认识某一个对象的知觉过程和认识过程。它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有意知觉形式,是人们取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观察的过程中,并不限于知觉,而常同积极的思维相结合。具有很大的个人积极性和能动性。要使观察有成效,除需有正确的观点作为指导外,还需有明确而具体的观察目的、关于所观察对象的一定预备知识、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记录和整理材料的具体方法等。观察的过程必须敏锐、持久、细致,善于发现和识别对象的细节和特征。

文学是反映生活的,而观察是人们认识生活的基础。因此,鲁迅先生才会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达尔文积二十年之功,在观察日记的基础上完成了《物种起源》,他自己曾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5]挪威戏剧家易卜生才会强调:“做一个诗人实质是观察,但是请注意,他的观察要达到这样一种程度:观众现在所看到、所了解到的全部是诗人早就观察到的。”易卜生正是这样进行创作的:常常带着写作上的难题,装扮成旅客坐在车船等候室,用假装看报作掩护,偷偷地观察旅客的举动,倾听旅客的谈话,以此获取一些创作素材。具体内容详见第四节的观察能力。

2.调查

毛泽东主席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谓调查就是带有某种任务,重实事、实物、实情,进行实地了解和考察。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间接获得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观察所得的第一手材料固然可贵,但作者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目见耳闻、亲身经历,利用调查的收获可弥补观察的局限,它所获得的虽然不是自己的观察结果,但他人的观察结果也等于是延伸了自己感知的“触角”。

调查的类别按调查对象的性质分,可以分为普通调查——对所有对象进行逐一调查(如人口调查),典型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调查(如优秀官员拒腐调查),抽样调查——在不同种类的对象中各抽取“样品”进行调查(如市场奶粉质量情况调查),个案调查——对每一个个体进行追踪调查(如电影《集结号》卖座原因调查)。按调查的具体方式分,可以分为口头调查(包括开调查会、直接采访等)、书面调查(主要指问卷调查,含网上调查)、实地考察(包括现场调查、参加巡视和蹲点巡查等)。

调查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目标为导向,设计调查提纲;以问题为中心,注意谈话方式;以数字为依据,健全统计环节。[6]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可以看,也可以听,让被调查者自述个人的种种情况和认识,或转述他人的种种经历和认识。调查中所获取的材料,既有第一手的资料(所见、所闻、所感),也有被调查人转述的第二手材料,难免渗入转述者的主观色彩,要注意鉴别。调查时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并讲究方法,切忌先入为主。调查的方法一般有开调查会、个别谈话、查阅材料、问卷征集、民意测验、现场观察、现场勘测、试验、采访等等。

3.感受

感受是写作主体的感官受到各种外界物(如形象、颜色、音响、气味、滋味、冷暖)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相应的心理活动。感受是写作主体运动的基础,它起着积累写作材料、引发写作冲动的重要作用,并且是立意的前提。观察与调查都是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但都受到时空的限制;而感受不为视力所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阔的领域里广收博取。

有人曾问高尔基:你常常根据什么样的感觉来构成形象?他回答说:当然是根据一切的感受。写文章贵在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将自己的感受过的那种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使别人也能如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感情,这才是艺术劳动。作家的能力首先是感受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感受的强弱和层次,受人的素质、心境及客观事物刺激的程度影响制约。具体内容详见第四节的感受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