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第二节孟子与曾子之间的关系

《论语》第二节孟子与曾子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孟子的“勇”不是动辄而起,不是不顾效果的匹夫之“勇”,而是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
理性之勇_五德——忠孝节勇和

第二节 孟子:理性之勇

img50

另一位儒家大师孟子为探讨怎样才能达到“勇”的境界提出了著名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学说,提倡仁政、知言、浩然正气,这三者是“仁、智、勇”有机统一的完美人格的继承和发展。而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对“勇”进行界定和论述的同时,对“勇”作了不同层次的划分。

首先是北宫黝之“勇”。“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子·公孙丑上》)这段话的意思是北宫黝这个人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后退,眼睛被刺不转动,但他觉得,若是受了一点委屈,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鞭笞了一样;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刺杀大国君主看作跟刺杀平民百姓一样;不畏惧诸侯,听到了恶言,一定会回击。北宫黝的“勇”打在身上不回击,不畏权贵,一旦遭到冒犯就会反击,这种做法在当时孟子所处的那个贫富、贵贱、尊卑有着森严等级的时代也不失为一种“勇”。其次是孟施舍的“勇”。“孟施舍之所养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这段话的大意是孟施舍这个人是这样培养勇气的,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取胜。估量敌人的势力后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又哪能做到必胜?能无所畏惧罢了。”孟施舍的“勇”,是打仗不管能否取胜,都像必胜一样向前冲,此乃“守气”的无惧之勇。第三种是曾子的“反求诸己”之“勇”。“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不知谁强些,但是孟施舍把握了要领。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曾子通过自省,发现如果真理不在自己这边,即使面对的是最卑贱的人,也会自觉惭愧而害怕;反之,若确定掌握着真理,那么虽对着千军万马也要义无反顾地向前冲。

img51

孟子在论述完这三种“勇”之后,紧接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北宫黝虽勇于对抗权贵,凭过人的气势彰显了果断、坚毅之“勇”,但却缺乏理性和思考,因而只是血气之“勇”。相较之下,孟施舍要胜于北宫黝,因为孟施舍能够由心出发,做到内心的不畏惧,不过孟施舍养“勇”的方法又是通过无我或忘我从而达到“无惧”,因而也只是神勇或者说主观上的“勇”,他与北宫黝之“勇”一样都缺乏“理”的内涵,所以孟子认为孟施舍又不如曾子“守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孟子的心目中不同类型的“勇”是有层次和境界之分的,只有曾子之“勇”才是“勇”的最高层次和理想境界,才是真正的德勇,因为他“勇”中有怯,“勇”中有思,能够通过道德自省来确定正义与否,进而作出勇与不勇的行为选择。可见,孟子的“勇”不是动辄而起,不是不顾效果的匹夫之“勇”,而是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