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重视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把科学技术事业作为首要任务,对我国日后的国际地位、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起到了开拓性、奠基性的作用。制定符合新的世界发展环境的科技发展战略,自然首当其冲。在这种状况下,国家领导集体围绕经济建设战略目标制定了科学发展战略目标。这就是我国的第四个科技发展规划——《1986至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技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发展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那么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岂不凸显其重要性?是不是在改革开放的春天,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也同时改变了?

〇没错。我们也同时迎来了另一个“春天”。1976年10月,“文革”十年动乱结束,党和国家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正确的科技观的指导下,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开始了科技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工作。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科学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新的科技发展战略,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总结起来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只有首先制定好科技发展战略,才能为我国日后的科技发展排兵布阵。

〇是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是关于科学技术领域全局性、长远性发展的指导原则与谋划,是制定科技政策的指南和总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毛泽东曾在总结古今中外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客观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形成了改革开放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其中包括“百家争鸣”、“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两条科技发展战略重要方针,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打破常规”、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优先研制尖端武器三项科技发展战略重大举措。新中国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重视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把科学技术事业作为首要任务,对我国日后的国际地位、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起到了开拓性、奠基性的作用。

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

●那么,改革开放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发生了哪些新的转变?

〇科学技术始终是我国发展前进的利器,这一战略观点是始终不变的。只是“文化大革命”这场错误的运动将中国的科技事业卷入了一场灾难之中,科技机构支离破碎,科技人员备受摧残,教育系统几近瘫痪,中国的科技事业走入了低谷,许多领域几乎停滞不前,与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愈拉愈大。

初阳伊始,百废待兴。制定符合新的世界发展环境的科技发展战略,自然首当其冲。站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指出:

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且几乎各个部门科学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继续产生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当今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速度,应用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2]

此时已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况了,这位老人审时度势,点醒了全中国。

●这话怎么说?

〇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科技力量还相当薄弱,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时,他认为造成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众多原因中有两个是主要的:一是新中国成立前底子薄;二是“文革”的失误,破坏了科学事业的正常发展,错失了发展良机。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访问日本、美国后,坚定地提出:“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技术是不行的。”[3]

●是呀。大量现代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涌入使美国成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又依靠它在全球范围内绝对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主导世界,日本、德国也广泛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实现了战后的跳跃式发展,英国、法国的逼近又打破了美国一统天下的局面。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发展速度快慢,成为了各国较量的筹码。改革开放,让全中国人嗅到了科技革命这场无烟战场上的“硝烟”。

〇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这场新科技革命中,没有人能抽身其外,无论愿意与否,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都或多或少地卷入其中。所以说,现实向我们表明了,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执掌了世界政治经济的牛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就是那位揭开“点石成金”秘密的人。

我国面对这严峻的挑战,没有权利说“不”,只有权力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才能缩短差距,并在21世纪的世界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变化,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极端重要的作用,他们密切关注全球科技革命浪潮的涌动,紧密结合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动向规划未来,形成了影响至今的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制定、形成了什么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呢?

〇当时我国与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及发达国家教育水平相比,至少落后了20年。在这种状况下,国家领导集体围绕经济建设战略目标制定了科学发展战略目标。1977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形成了《1978至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随后科学院又制定了《1978至1985年基础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国家科委制定了《1978至1985年全国技术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它们构成了我国新时期的远景科技规划。部分科技领域接近或达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是此次规划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今天回看,尽管在这一规划中仍然存在着过高的目标,但在执行过程中国家和科技机构都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事实证明,到1985年规划执行结束时,确有部分成果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还处于领先地位。

1983年,国家又开展广泛调研,论证形成各领域的技术政策。从1986年到1989年陆续形成《技术政策蓝皮书》,提出在现有国情的基础上,要选择发展技术的前进大方向。这些都是根据我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要求达到的总体目标制定的,即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先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为适应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1980年12月国家科委召开全国科技会议,又着重讨论并形成了《关于我国科技发展方针问题的汇报提纲》。1981年4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汇报提纲》,并责成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准备起草了10年、20年的科技发展规划。这就是我国的第四个科技发展规划——《1986至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在该规划中提出“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强调要制定统一的技术政策,并把它作为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突出重点,不搞面面俱到;强调实事求是,不片面追求赶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体系。指出除了依靠科技进步,普及应用世界七八十年代的成熟技术,还要特别研究开发“新兴技术领域”,建立若干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与经济的相互促进提供思路;抓好一批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建设项目的前期科研和建设中的重大技术关键,建立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为我国的现代化积蓄力量、夯实基础。

●听您的意思,到了20世纪80年代时,指导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总体思路有所变化?

〇不错。我们不要求片面追求赶超,突出基础科技项目的建设,着重新兴产业的投入,说明我国经过了几十年向国外的学习后,到了80年代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个时候,发展战略也就从纯粹的追赶逐渐转向在追赶基础上自主研发与创新相结合。到了80年代中后期,我国科技工作逐步形成了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高技术及其产业建设三个层次。

●您刚才提到,这是第四个科技发展规划,那之前的其他三个发展规划您能也介绍介绍吗?

〇好的。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在这里做个回顾我想也是有必要的,毕竟与这三十多年来的科技发展战略是有历史承接关系的。

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是《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预计在三个五年计划内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全部或部分地完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总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应地,我国制定了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国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提出“要迅速壮大我国的科技力量”,力求使某些重要和急需的部门在12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技问题能够逐步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国家要有效地加强对科技战线的领导,把全国各部门分散作战的力量组织起来,把一切潜在的和仍被闲置的力量发动起来。

img40

图5-1 1956年,周恩来同科学家会谈

第二个科技发展规划,是《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1960年前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苏联专家的撤退,使我国面临着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在这个迫切的时刻,党和国家又制定了第二个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迅速壮大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在重要的急需方面,掌握60年代的科学技术,力求在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道路上,实现大跃进

img41

图5-2 1966年,我国率先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那,第三个科技发展规划,就是您刚才讲到的《1978~1985年全国科技发展规划》吧?这时全国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将知识分子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广大科技工作者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这个规划中,提出了国家在较短时间“使大部分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规划中制定了“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方针。

〇你说得不错。小平同志在这个时期指出的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光辉论断,为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奠定了基础。

●请问,从第四个科技发展规划出台至今,国家又制定、采取了哪些科技发展战略呢?

〇自第四个科技发展规划至今,国家又颁布过四个科技发展规划。

第五个科技发展规划,是《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这时已经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全面实施改革开放,大力推动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国拥有1 000多万人的科学技术队伍,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体系,形成了较强的科技攻坚能力;科技体制改革在全社会确立了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地位;科技工作形成了纵深部署、有机联系的格局;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型科技计划体制正在形成,科技工作的机制、格局和面貌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这个规划,规定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以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建立节能、降耗、节水、节地的资源节约型经济;二是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三是在调整人和自然关系的若干重大领域,特别是人口控制、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果;四是在基础性研究上取得显著进展。

第六个科技发展规划,是《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这个纲要形成之时正值世纪之交,支撑经济竞争力的科学技术已成为了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决定性因素,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面对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潮流和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科技,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在当时我国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尚未得到全面落实,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比较缓慢;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尚未实现顺利对接;科技研究系统结构不合理,科技自身发展的后劲不足,重大理论建树和科学前沿的突破甚少等。这一规划预计实现:到2000年初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基本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到2010年,使基本建立的新型科技体制更加巩固和完善,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形成科技经济有机结合的格局,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七个科技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2001年,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由国家计委科技部联合发布“十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在“面向、依靠、攀高峰”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并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与前述规划相比,这个规划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其中提出了“3+2”的计划体系,即:863计划、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三个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研究开发条件建设、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两个环境建设。

第八个科技发展规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年,我国发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尽快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勾画了宏伟的路线图,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纲要指出,到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