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社会地位

学生社会地位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同时对他人、社会缺乏责任意识,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环境的恶化、他人的不幸是别人的事情,根本没有认识到“我”的发展和他人、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2008年被确定为思想道德年,这对我们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分析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积极采取有效对策,深化思想道德建设改革,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现实表现

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合作精神。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大部分中学生,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在家中更有一种独特的优越感,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从而持有过度的“自尊感”。但同时他们也承载着父母更多的期望,在“考不上大学就无法生存”的观念灌输下,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从而缺乏和同伴的交流,久而久之,“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形成,“一切为我”,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关怀品质下降,缺乏感恩精神和责任意识。信息社会的发展,使网络成为当代青年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精彩纷呈、图文并茂的虚拟世界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和诱惑。由于他们沉迷于和多媒体画面打交道,从而与人直接交往的机会减少,以致与家庭成员之间、邻里和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越来越少,既减少了对现实生活中的关怀,也忽略了他人对自己的关怀。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不懂得感激,认为父母、教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对他人、社会缺乏责任意识,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环境的恶化、他人的不幸是别人的事情,根本没有认识到“我”的发展和他人、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自律能力较差,心理素质脆弱。在目前教育改革进程中,尽管素质教育、“减负”表面上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发挥作用,学生们还是重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素质的培养,则统统为升学让道,自律能力的培养走了形式。有时因为考试不理想、挨老师批评,或者和同学闹矛盾等,他们很容易焦虑、空虚、怀恨在心、难以把握自己。近年出现许多青年学生出走、自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当代中学生自律能力较差、心理素质脆弱这一事实。

知行不统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由于大部分中学生在理论上的知识非常丰富,但缺乏社会实践活动,往往言行不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学生还实行双重道德标准,要求他人遵守纪律,关心集体,自己却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对集体和公共事物漠不关心。他们有渴望独立的愿望,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但事实上,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变幻复杂的外界社会的影响下,很容易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

二、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期盼。许多父母对孩子只要求功课好,成绩成为他们衡量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唯一尺度。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课外时间做出严格的规定,规定在课外时间不准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许多学生的课余时间,仍旧被名目繁多的辅导班所占领。而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多,孩子成为破碎家庭的受害者。家庭的不完整、社会的偏见容易造成某些学生对社会的仇视、对人类的怀疑。家庭的某些意识,最后潜移默化给了青年学生,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只会读书,不会做事,更加不会做人;只知道书本上的死知识,不知道运用,甚至不知道生活常识;以我为绝对的中心,不懂得理解和关心他人……

“应试教育”导致重智育轻德育。不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问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恶性竞争”。它使教育的内容片面化,导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同时,由于高考是一种淘汰教育,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教育,无形中使得我们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培养。学生的苦恼,主要来自于学业的压力和担心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大学。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中,也大多选择与学业有关的活动。

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现在的社会环境存在一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因素,尤其是现有社会文化舆论环境中的糟糠之作,正毒害着更多青少年。

实践证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都可以鼓舞学生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而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学生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是非混淆的陷阱。令人忧虑的是,文化市场出现了审美错位。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追逐市场的卖点牟取暴利,置社会责任于不顾,在为未成年人提供的精神食粮中,掺入了很多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品,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为可怕的是,这些错误的思想以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又是寓于求知求美的阅读和观赏之中,对人生观审美观尚未形成、辨别能力比较弱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网络“陷阱”的诱惑。网上冲浪,已成为青少年追逐的热潮,许多中学生更是以当“网虫”为荣。但是,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和陷阱并存”的世界,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网上的暴力信息逐渐模糊了青年学生的道德规范,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形成了以致人伤亡为快、以行使暴力为乐的思想和行为。网上的色情信息严重危害着正处于青春萌动的青少年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健康。网上游戏对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过多的沉溺其中,就会带来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等危害,严重者甚至走向违法犯罪。但那些只求牟利的网吧和电子游戏厅,想方设法诱惑未成年人,网上暴力和网上色情充斥其间,已成为青年学生成长路上可怕的“网络陷阱”。

三、对策措施

改变家长应试教育观念。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应试教育”在有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以分数定优劣,从而阻碍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因此,改变家长这种观念势在必行,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比如召开家长委员会专门研究部署、举办家长学校专门讲解、家长座谈会专题讨论等等,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沟通,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生活中提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风尚。让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良好的个性培养和思想伦理道德放在首位,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互信互谅,实现感情和生活上的和谐。提倡健康、文明、简朴的生活习惯。

img19

改变学校德育教育观念。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以思想信念、信守诺言为重点,充实和完善学生行为规范,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其次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和谐相处、遵规守纪、爱护环境。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演讲活动,开展入团仪式、成人仪式、大型集会等活动,要注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最后要培养感恩意识,引导全校学生从点滴小事中散发爱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帮扶、救助、捐款等爱心奉献活动中增强感恩意识,将同学的帮助之情、老师的教育之恩,转换为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关爱之心。从感恩同学、老师到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人民再延伸到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用优秀的文化影响学生,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正气,让一些不良行为和文化在校园内没有市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上进的班集体会像健康的人体对病毒一样对不良行为和文化具有免疫力。用正面的引导和优秀的文化占领学生的道德阵地,就会形成一种环境的亲和力,徜徉在这种优秀气氛中的学生,势必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所谓邪不压正,看看那些具有示范意义的学校,无不因为其良好的校园文化而备受家长和学生的青睐。环境对人的成长的教育作用毋庸置疑,芝兰之室出良葩。我们的德育目的就要从环境上,从制度上让学生亲君子,远小人,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之中。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项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大事,因此全社会、全民族都要关心、重视和支持。要充分发挥学校的龙头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实践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努力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途径,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接受良好的教育影响。

(载《固原日报》2008年10月25日、11月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