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相对社会地位的差异

语言相对社会地位的差异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2.1 语言相对社会地位的差异语言之间的相对社会地位,是指不同语言之间在不同社会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国力等因素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地位,就翻译而言具体可以体现在翻译策略和翻译产品的“顺差”与“逆差”问题两方面。从翻译产品的“顺差”与“逆差”看,译出与译入文本数量的差异是语言相对社会地位的又一表现方式。

6.2.1 语言相对社会地位的差异

语言之间的相对社会地位,是指不同语言之间在不同社会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国力等因素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地位,就翻译而言具体可以体现在翻译策略和翻译产品的“顺差”与“逆差”问题两方面。

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在其《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History of Translation,1995)中用“隐身”一词来描述当代英美文化中译者的行为方式,他认为译者长期以来为迎合读者,一味采取归化式的“流畅”(fluency)译法,使得译文表现出一种“透明”(trans-parency)状态。按照Venuti(2004:4-5)的说法,英美翻译界现在所采取的“流畅”策略是指:使用现代语言而非古语;使用广泛流通的语言而非术语;使用标准语而非口语;避免使用外来语;不一定遵循原语语篇的句法而采用地道的译语语篇句法;通俗易懂,行文自然。Venuti所谓“透明”的译文本质上也是显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这一现象体现出英语相对于其他语种所拥有的一种强势地位。这里所谓“强势”或“弱势”与时代、社会环境和政治经济地位相关,而与语言进化程度无关,更不涉及语言优劣。

汉语在不同的社会时期相对于外来语言也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地位,我国古代佛经翻译中常采取以老庄之说来阐释佛言的做法不仅包含了对宗教的一种敬畏心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汉语在当时的相对强势地位。到了近代,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汉语的社会地位相对于英语等强势语言有所降低,因此在翻译策略方面出现了五四时期的“欧化”策略,即在翻译文本中大量表现西方语言的结构,旨在丰富汉语白话文的表达方式。从显化研究的角度看,前一时期的翻译文本更多地表现出语际显化的特点,而后一时期的翻译文本则体现出类比显化的趋势。

从翻译产品的“顺差”与“逆差”看,译出与译入文本数量的差异是语言相对社会地位的又一表现方式。这一不平衡性是双语语料库建设中保证语料可比性(comparability)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Olohan(2004:47)指出,翻译语料库的研制尤其应当注意文本的可比性问题,翻译研究中的语料库涉及两种(或几种)不同语言的文本,不同语料在数量上有可能不平衡,从而导致可比性的缺乏。Bernardini & Zanettin(2004:53-54)以英语—意大利语双向平行语料库(CEXI)为例指出,目前大多数基于语料库的描写翻译研究主要是在单语类比语料库的范式下进行的,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保证语料的可比性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比如两种语言在对方文化中的社会地位不尽平等、原文与译文的年代相差过于久远等,在此类语料基础上的研究结果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以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非文学文本翻译为例,英译汉的非文学文本数量远远高于汉译英同类文本。

这一点不仅在汉英两种语言交流中有所体现,其他语对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Zanettin(2000:105)的研究表明,以意大利语出版的图书中翻译作品的数量远远大于原创作品,其中一半译自英语,而以英语出版的图书中翻译作品所占的比例却要小得多,其中译自意大利语的作品还不足5%,并且两种翻译作品在各自的目标语文学系统中所享有的地位也不相同,译自英语的意大利语作品是意大利流行小说的主宰形式,而译自意大利语的英语作品在英国是一种高雅文学。倘若从翻译作品中选择意—英双向平行语料库的语料,它们在可比性上就有一些缺陷。再以芬兰语为例,Paloposki(2005:56)指出,书面芬兰语主要是通过翻译途径逐步建立的,多译自瑞典语和俄语,因此芬兰语与瑞典语或俄语之间的相对社会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由此可以推断:从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的翻译(如汉译英、芬译俄等),语际显化的趋势相对比较突出;而由强势语言向弱势语言的翻译中,翻译文本的类比显化特征则比较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