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研究

山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研究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此种种,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山区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缺乏激情,思想上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心态和士气,影响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这一方面因为教育是慢进缓效的,这种滑坡是过去走势的一种惯性下挫,任何好的方法不可能“一抹就灵”;另一方面也有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生源不公平,用人不恰当,管理不到位”。“生源不公平”是直接制约我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山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研究

江竹贞[1]

农村教育依然是我国目前教育的“短板”。以笔者所在的福建省建宁一中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山区学校管理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适应新形式下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取决于学校管理的直接负责人校长是否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管理水平。我校地处闽西北山区,是全县唯一的一所省级达标校,但因其地理条件的客观实际,经济发展较缓慢,人们的认识较落后,导致文化底蕴不足,教育基础设施设备薄弱,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常规管理、教育科研领域及教师待遇等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是很大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人回避不了,也掩盖不了。近年来,学校管理虽然在秩序上和规范上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重物轻人”、“重分数轻素质”的管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工作态度上,校长虽然在“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等方面的态度有所转变,但务本思想、进取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工作能力上,虽然通过学习,校长工作的热情和办学能力有所增强,但是组织带领教师进行课改的能力和管理学校、引领教师干事创业、克服办学困难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据相关研究,一个人在一地最佳创造力是四到五年,如果久处一职、长处一地,就容易患上职业倦怠症,思维不能突破,工作难有进展,也难以适应新形式下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一个学校领导班子的战斗力不强,势必影响到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这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2.山区教师的经济待遇差,社会地位不高,导致整体素质偏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勿庸置言,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近年来我县虽大力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和完善了新教师准入机制、教师聘任制、校长责任制等,学校也积极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但教师的待遇仍然偏低,尤其是实行绩效工资后,山区教师的工资待遇与沿海地区及省、市学校教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公务员的待遇相比存在更大差距。事实上,有的行业奖金、津贴名目繁多,人均年收入远远高于教师尤其是山区教师。近几年,因为结构比例的限制,教师只评不聘或高职低聘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凡此种种,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山区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缺乏激情,思想上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心态和士气,影响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因此,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如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并唤起教师工作激情,使他们能形成职业认同感,就显得迫在眉睫。

3.山区学校的生源质量差,尤其是近年来优秀生外流现象严重,导致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近两年来,我县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众说纷纭。今年高考成绩揭晓,情况依然不如人意,导致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群众意见非常大,很多家长不惜血本纷纷把孩子转到厦门、泉州、三明或周边的其他学校寄读,无形中给县、局领导和一中的班子成员、教师施加了很大很大的压力。如实说县、局、校领导班子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采取了诸多方式,想了一些办法,可教学质量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一方面因为教育是慢进缓效的,这种滑坡是过去走势的一种惯性下挫,任何好的方法不可能“一抹就灵”;另一方面也有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生源不公平,用人不恰当,管理不到位”。“生源不公平”是直接制约我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仅以今年的中考为例,全县录取高中的600名新生中的前50名优质生源都被三明一中、三明二中、厦门英才中学、泉州外国语学校以各种方式挖走,这就严重地扰乱了招生秩序,在社会上引起了很不好的影响。公平竞争环境的破坏,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生源意味着质量,质量意味着牌子”,生源太差,就会导致高考升学率低,高考升学率低,就会导致学校的社会口碑不佳,学校口碑不佳,反过来又会影响生源状况。不只是我们学校,目前很多县城中学几乎也都陷入了这个恶性循环的泥沼中。

为此,针对山区学校在发展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要实现国家、省、市、县所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目标,就应扎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立足山区教育,创新学校的管理理念,全面提高校长综合素质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去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陶行知语)。特别是在农村中学,校长作为基础教育在基层一线最直接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办学理念的更新非常关键,其素质能力的好与否决定着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所学校的健康发展。所以,作为山区中学的校长,应增强以下素质能力:

第一,校长要强化有形管理的管理理念。

有形管理就是指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名校不是在用哪个教师教育学生,而是靠学校健康高尚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以校园文化来促进师生的观念、行为、习惯、风格的塑造与整合,来提升教育质量,打造办学特色,实质就是一种有形的管理。所以作为校长要积极倡导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以文化为引领,打造高品位育人环境。例如,作为我们建宁一中的校长就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凭借建宁革命老区和闽江正源的资源,努力构建以“红色文化和绿色文化”为主题的卓越的校园文化体系。“让每一面墙壁都泛红,让每片绿地都传情”。

第二,校长要强化无形管理的管理理念。

无形管理就是指校长的人格管理和制度管理。人格魅力的管理是学校最高境界的管理。作为校长,提升个人魅力就是一种最好的管理方式。有了人格魅力,老师们就会卖命地工作,学校发展就会有起色,而没有魅力的校长,是办不好一所学校的。想成为一名好校长,不但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上的高手”,还要努力成为“管理上的能手”。既是“高手”,又是“能手”,老师们才会由衷地佩服和支持。校长的魅力还表现为具备良好的自身素养,如知识广博、胸怀开阔、团结务实、任人唯贤、廉洁自律、办事公正、作风民主……它既是一种人格魅力,又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将会有效建构一种干群和谐的学校生态。由此,教师的凝聚力、感召力就会大大增强,全体教师就会精神振奋、信心百倍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而制度建设管理是当前学校管理的必要手段。作为一校之长,不能鼠目寸光,只看到近期利益的发展,而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问题;不能“一叶遮目,不见泰山”,而要有“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思想。学校管理不同于工厂、企业和机关,因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特殊性,对教师的管理就不能不考虑教师的心理和工作特点,因此,学校管理制度要人格化、弹性化。制度的有效推行,必须力求接近实际、简单、可操作性强,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二、要立足山区教育,创新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进行学校管理创新,校长是关键,教师是基础。温家宝总理6月17日在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引用了《荀子·大略》中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来说明教师之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曾经说:“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要的校舍设备;二是一套好的教材;三是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山区教师的一大特点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为了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要把提高山区教师待遇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和提高教师素质的首要任务

山区学校想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就应该在要求教师讲奉献的同时,切实解决教师经济地位低的问题。所以学校领导应在财力非常困难的前提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力争提高教师的待遇,使教师的工资达到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较高的水平,真正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近几年,因为结构比例的限制,教师只评不聘或高职低聘的现象十分突出,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还要想方设法解决多年来困扰教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广大山区教师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去。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学校职能部门还应从绩效评估研究入手,积极探索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教师管理新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体现岗位职责、能力和业绩的薪酬分配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大对山区教师、校长、班主任和优秀拔尖人才的岗位补贴,不断稳定和优化山区师资队伍,为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优良的师资保障,从而提高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2.要密切关心山区教师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让每个老师幸福地工作”是当前教育界流行的口号,这句话也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奋斗目标。

关心教师生活,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个方面。作为学校领导者要善于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给教师以思想上、生活上的支持和关怀,使其感到温暖。由于不合理的竞争和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不少教师不同程度地产生“职业倦怠”或出现“高原现象”,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只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使他们的生活有张有弛,才能缓解工作紧张带来的压力,让教师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赢得完美的人生。作为学校领导,要时时处处心里装着教师,经常深入到教室、办公室,走进教师的“心间”,倾听教师的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关心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实际困难。

学校人才经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学校人才经营的关键则是“人心所向”。因此我们在“经营”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因势利导,知人善任,在人尽其才中使更多的教师有工作上的归属感。如我们学校有两百多名专任教师,他们不可能每人都成为名师,但我们应尽可能让不同岗位不同角色上的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并由此产生职业幸福感。为此,我们在人才的经营上要多关注教师的身心状态,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如利用节假日组织一些乒乓球,篮、排球,拔河比赛等,或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去一些著名风景区旅游参观,引导教师享受生活,追求事业,从而提升人格魅力,丰富职业内涵。这些活动可以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为学校的教育创新孕育无限的创造力。

3.要善于抓好山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一所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教师专业化建设是关系到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为此,学校应当按照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要求,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尤其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师群体的领军人物、优秀代表,通过“以点带面”,形成骨干教师梯队与群体。同时,学校要在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从关注几个、十几个骨干教师的发展,致力于整个教师团队的共同提升,营造“合作、共享、创新”的教研文化,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为每个教师搭台子、压担子,以加速骨干教师成长的步子,形成优秀教师群体,确保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着的市、县、校级骨干教师评比,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制。既可以增强骨干教师的成就感、使命感,也会激发一般教师的危机感、紧迫感。即:人家发展了,我怎么办?从而通过教师的不断自我加压,自我发展,由此逐步形成骨干教师梯队与群体。

为加强骨干教师培养,整体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改善学校制度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研究氛围。二是实施“校本培训”。所谓“校本”,就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三是引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激发教师持续改进教学的主动性。四是开展反思性教学,使师生双方都有更好的发展。从这些外部因素上促进教师追求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为教师主动发展导航。

【注释】

[1]江竹贞,福建省建宁第一中学教研室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