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上海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队伍理想的年龄结构应是各年龄段呈现出一种相对均衡的正态分布,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明显的过于年轻化的问题。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构成不合理、比例不协调的情况。上海9个中心城区和10个郊县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的预测,是我们确定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系列具体指标的基本依据。

上海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课题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在分析上海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上海经济社会、人口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借鉴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提出上海市2010—2020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机制和制度改革设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现实基础——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面对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背景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诉求,上海中小学教师队伍不仅素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在基本构成方面也有诸多不足之处。

(一)整体学历层次偏低

学历结构是反映教师队伍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截至2007年,上海市普通小学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已达到86.2%;具有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占83.2%,但仍然有近两成的教师学历尚未达到本科层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仅为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普通高中教师已超过96%,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中教师比例仅占4.6%。可见,上海市中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大多集中于本科层次,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较低;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层次虽达到较高比例,但本科层次的比例不高。

(二)年龄结构不够均衡

教师年龄结构是反映教师队伍总体年龄梯度的指标。教师队伍理想的年龄结构应是各年龄段呈现出一种相对均衡的正态分布,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明显的过于年轻化的问题。截至2007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小学教师达到73.3%,初中教师达到65.3%,高中教师达到65.9%,特别是31—40岁年龄段的教师在小学高达52.6%,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数量和比例很低。

(三)性别结构不尽合理

性别结构指教师队伍中男女教师数量及比例状况。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构成不合理、比例不协调的情况。截至2007年,女教师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74.2%,男教师仅占25.8%,特别是小学阶段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这将会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个性心理、性别角色和创新能力培养造成负面影响。

(四)区域分布存在差异

上海9个中心城区和10个郊县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截至2007年,从全学段来看,市区的生师比(13.353)明显低于郊区县的(14.648),差距达到1.295;市区低学历(含高中、中专和大专)教师比例低于郊区,而高学历(含本科和研究生)教师比例略高于郊区;市区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为9.51%,明显高于郊区的7.04%。

二、历史方位——2020年上海市经济、社会、人口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2020年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按照世界银行的发展指标划分,世界各国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可分为三类: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其中,高收入国家为发达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为发展中国家[29]2020年上海将率先实现现代化,达到高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迈入发达国家及地区的行列。[30]这一历史方位,要求我们在确定未来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指标时,如义务教育年限、基础教育毛入学率、生师比、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等,都应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31]因此,上海市应以发达国家及地区对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参考和借鉴。

(二)2020年上海市人口和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分析

人口发展指标有多重分类,其中与基础教育发展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密切相关的是2020年上海市人口总数的预测,包括上海未来流动人口的变化情况。

表1 2007年、2010年、2020年上海人口的预测(单位:万人)

img33

资料来源: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课题组:《上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报告》,2005。

根据上海市人口总数的预测,可以推算出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规模,以作为分析各学段学生数的依据。

从以上关于上海市人口规模和基础教育在校生数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上海市小学在校生数自2012年起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至2020年达到了84.05万人;初中在校生数在整个预测期不断下降,但自2017年起开始上升,到2020年则增加到了37.57万人;高中在校生总的趋势是减少,2015年、2020年分别为30.78万人和30.17万人。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的预测,是我们确定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系列具体指标的基本依据。

表2 上海常住人口中各类学龄及学龄前人口规模(单位:万人)

img34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网的统计分析:《本市学龄人口现状、趋势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目标界定——上海市2020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涵

(一)2020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教师教育创新和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构,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布局均衡、素质优良、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其基本内涵可诠释如下:

1﹒2020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命题——“实现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构”

根据上海市2020年完全实现现代化,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预期目标,以及上海市人口规模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预测,中小学教师队伍在规模数量上只需要适量补充,而内涵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中小学教师队伍进行人力资源的“重构”,以适应上海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2﹒2020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布局均衡、素质优良”

所谓“规模适当”,即具有合适的生师比,使中小学教师的数量能满足上海人口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并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所谓“结构合理”,即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要素构成,如学历、年龄、性别、职称等方面达到比较合理的要求;所谓“布局均衡”,即加大对郊区和一般学校、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以及同一区域内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所谓“素质优良”,即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使中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3﹒2020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教师教育创新和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要实现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构”,一方面,要坚持教师教育创新,按照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要求,改革中小学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培养出高学历、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促进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整体制度设计,包括教师资格制度、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制度和中小学教师人事、聘任、职务制度等,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机制和管理制度。

(二)2020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

1.规模数量目标

影响教师数量的因素有二:一是在校生的人数;二是生师比。

表3 上海生师比与部分地区生师比比较表

img35

注:上海为2007年数据,北京、全国平均数、OECD国家平均数为2005年数据。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首都教育发展回顾与前瞻.北京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OECD,2001;OECD,2002;OECD,2003;OECD,2004;OECD,2005;OECD,2006;OECD,2007.

通过上表对OECD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生师比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上海市中小学生师比明显低于我国平均数;小学、初中高于北京水平,高中则略低于北京,配置较为合理;但与OECD国家相比,除了高中略高之外,小学、初中都低于OECD国家平均生师比,其中小学低到3.17之多。我们认为,按照OECD国家的平均生师比预测上海未来中小学教师数量规模较为合理,但可综合考虑上海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情况,确定具体的数量指标。(具体预测数据略)

2.基本结构目标

(1)学历结构。

2007年上海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虽然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但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到2020年,上海应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全面提升,使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0%以上,研究生学历达到一定比例;初中和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研究生学历初中达到30%、高中达到50%以上。

(2)性别结构。

表4 上海与部分地区各级教育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比较表(%)

img36

注:上海为2007年数据,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为2005年数据,全国平均数、OECD国家平均数为2006年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网http://www.stats.edu.cn/sjcx.aspx;《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OECD,2007.

上表性别结构的比较中,上海、北京和天津这些直辖市的中小学教师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比较严重,而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和浙江中小学教师男女性别比相对合理;对照OECD国家的情况可以看到,虽然其在低年级段的女教师比例存在过高现象,但高中阶段的男女教师比例还是相对合理的。因此,对于中小学教师男女性别比不合理的问题,上海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将男女教师比例调整到4∶6这一区间以内。[32]

(3)年龄结构。

上海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矛盾是30—40岁年龄组的教师比例过高,特别是这一阶段的小学教师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例。由于教师低年龄段比重过大,非常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和合理有序的流动。因此,上海市要采取措施推动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逐步形成各年龄段结构相对均衡的正态分布。

(4)职称结构。

在小学阶段,中学高级和小学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上海明显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在初中阶段,上海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具有中学一级职称的教师则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在高中阶段,上海具有中学高级和中学一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上海还应进一步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解决小学教师队伍中中学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城乡和校际之间职称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四、保障机制——实现2020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

(一)构建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实验区

为了在2020年实现“重构”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必须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上海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应率先向教育部提出建设“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实验区”的设想,以加大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力度。

1.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教师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上海市在1997年师范院校结构调整中撤销了市级教育学院,致使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缺乏一个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机构,急需探讨依靠两所师范大学、区县教师进修学院,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和运作模式。为此,上海市教委应加强统筹、协调,促使两所师范大学与区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合作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以整合现有的各类教师教育资源。一方面,发挥师范大学在教育学科研究和教师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强其为上海市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另一方面,发挥区县教师进修学院的教学中心功能和与中小学紧密联系的优势,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推进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创新,改革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1)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善师范教育的生源结构。

一方面,实行具有上海特点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吸引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学习,改善新补充教师的结构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应采取一些男生报考师范专业的加分政策、同等分数条件下男生优先录取的特殊政策等,鼓励优秀高中男生报考师范专业,以改善上海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

(2)改革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

上海两所师范大学都强调要凸显教师教育特色,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但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式单一、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时间偏少等问题,影响着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必须推动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育实践等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切实保障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3.实行特殊政策,加大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力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市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试行职前教育阶段本、硕联读的教师教育模式,并探索一种政府主导、学校实施、个人参与的在职教师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在职中小学教师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改革教育硕士的招生,适当降低入学门槛,吸引更多的第一线骨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二是改革培养方式,适当缩短学制,设计切合实际的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考核形式;三是试行地方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自主举行入学考试录取等。

4.强化在职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正如OECD相关报告所指出的,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在职培训)资源,比延长职前教育时间更有价值。因此,上海可借鉴各国教师在职培训的成功经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教师在职培训法制化、制度化,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教师培训工作有法可依;强化校本培训,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主体,培训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打破政府在教师在职培训方面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培训主体多样化,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教师在职培训,满足各类教师的培训需求。

5.加强教师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建设,凸显上海教师教育的特色

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基础教育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其国际化程度更高。因此,上海教师教育也应该体现国际化的特点,在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方面,可采取中外合作办学、短期培训、考察互访等方式,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上海应该整合各方面的信息技术资源,构建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教育体系。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可以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平台,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师职后培训阶段,可以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的培训平台,让中小学教师在虚拟教育空间的交流、研讨中中实现专业成长。

(二)实行基础教育教师公务员制度,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上海有必要借鉴国际教师公务员制度的经验,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探索具有上海特点的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制度。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1.界定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身份——教师(或教育)公务员

上海市可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明确将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身份定位为国家公务员。同时,鉴于中小学教师与一般国家公务员在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上的区别,以及避免现有法律法规关于公务员法律地位和管理方式上的矛盾,建议将其名称界定为教师(或教育)公务员,并拟定专门的《教师(或教育)公务员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2.确定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范围——基础教育领域

根据上海目前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以及2020年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上海教师公务员制度实施范围的设计应该在全国率先与国际接轨,应该超越义务教育阶段,将包括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内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纳入享受范畴。

3.规定中小学教师公务员管理方式的特殊要求

由于教师与一般公务员职业具有不同的工作特点,如果将中小学教师完全等同于一般公务员,会丧失其应有的独立和创新的品质。[33]因此,教师公务员与一般公务员在义务和权利、职位分类、录用、监督制约、职务升降等管理方式上,都应有自身的特点。

(三)改革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把好入职门槛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际通行的、法定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建立教师资格制度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上海可在现有国家教师资格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教师资格法规,实行在上海区域范围内有效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

1﹒提高上海市教师资格准入“门槛”为大学本科

上海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实现了中小学教师培养本科化,幼儿园教师培养也以本科为主。近年来,通过在职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得到提升,学历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也为教师学历提高到本科奠定了基础。

2﹒设立不同层级种类和有效期的教师资格

上海应借鉴美国教师资格证书设立不同类别的做法,制定上海中小学教师资格再认证与聘任制、薪酬制结合制度,将教师资格分为短期(5年)、中期(10年)和长期(终身)三种,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获得认证资格才予以续聘,随着任教资历增加提升教师基本薪酬,以促进不同年龄和教龄的教师专业发展。[34]

3﹒健全和完善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制度

注重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增加对报考者信息素养、科技水平的考查,提高教师资格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对于考试合格者还应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严格审查,如规定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让真正优秀的、适宜做教师的人员补充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

4﹒改变师范生教师资格直接认定制度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任何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要获取教师资格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因此,可以逐步取消师范生毕业直接认定制度,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遵循公平原则,把师范生也纳入市级层面的教师资格考试中来,但考试内容可以与非师范生和社会人员有所不同。

(四)建立稳定的教师流动制度,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

实行稳定的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趋势。上海应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逐步推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实现跨区域的更大范围内的流动,从而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均衡。

一是实行市级层面的“特岗教师计划”,每年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硕士研究生,补充郊区县的教师队伍;另外,从中心城区选调一些优秀教师短期支援郊区和普通学校。该项目可由市教委组织实施,并列入市财政预算。

二是实行区县范围内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由市教委制定教师定期流动的相关政策法规,各个区县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师定期流动的实施细则,内容包括教师流动地区的规定、流动的原则、要求、比例和待遇,以及具体的流动条件,如工作年限、业务水平、身体健康程度等。

(五)改革中小学教师的编制、聘任、职称等其他人事制度

人事制度改革是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难点。上海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逐步形成以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以公开招聘和竞争择优为导向的教师遴选机制,以业绩共享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以爱岗敬业和创新创造为导向的教师激励机制。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对中小学教师的编制管理、聘任制度、职务制度、考核制度等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整体制度设计,逐步建立起与上海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人事制度,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上海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课题承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负责人:惠中

参考文献

[1]OECD(2000):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0

[2]OECD(2001):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1

[3]OECD(2002):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2

[4]OECD(2003):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3

[5]OECD(2004):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4

[6]OECD(2005):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5

[7]OECD(2006):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6

[8]OECD(2007):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7 http://www.oecd.org/home/0,2987,en-2649-201185-1-1-1-1-1,00.html

[9]中国教育统计网http://www.stats.edu.cn/sjcx.aspx.

[10]时龙,吴岩.首都教育发展回顾与前瞻 北京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1]韩进.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2]马立.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预测与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3]徐娅.“十一五”期间北京教育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4]陈国良.1983—2005新时期上海教育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5]吴瑞君.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16]高炜宇,李飞.人口——上海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7]周南照.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8]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9]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7年9月19日

[20]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2007年2月10日

[21]李进.教师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2]贺祖斌.教师教育:从自为走向自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3]上海教育人力资源基本状况(基础教育.2008),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内部调研报告

[24]顾明远,梁忠义.德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5]顾明远,梁忠义.日本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6]顾明远,梁忠义.法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7]顾明远,梁忠义.美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8]顾明远,梁忠义.英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9]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0]梁忠义.战后日本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