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有必要对近年来的研究做一次梳理。近年来的研究可概括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解读、培养研究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两大部分。未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将沿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洪 雨

(四川师范大学)

摘 要:自从我国开始重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过近几年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有必要对近年来的研究做一次梳理。近年来的研究可概括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解读、培养研究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两大部分。未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将沿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综述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了教育界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任何一个新的事物出现都会有利有弊,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存在诸多隐患。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促进和改善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可是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能更好地教学,因为教育对象是人,教育者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一词开始被学者提出,它指的是一个整体,一名合格的现代中小学教师不但要拥有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其巧妙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而且还要具有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众多学者都对“信息素养”做了自己的解释说明,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笔者就近10年来有关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对今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的数据来源于知网。具体检索思路是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全网的期刊进行检索,以“篇名”作为检索项,年限为2005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以“教师信息素养”为检索词,收集到465篇文章,其中以“中小学”为主题的有91篇,占文献总数的19.6%。笔者将从这些期刊论文的数量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展开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有关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数量分析

研究论文每年发文数量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从2005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为篇名在知网期刊上能检索到91篇文章(详见图1),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内涵与意义、培养模式与对策、现状调查、比较评估四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对92篇文章进行归类统计(详见图2)。

通过图1可以看出,在2005年以后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期刊论文数量在不断增多,直到2007年达到顶峰,随后在2012年再次达到顶峰之后相关论文数量呈下降趋势。此发展变化反映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没有200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出台后那么火热。

图1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年代统计

图2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内容分类统计

从图2可以看出,中小学信息素养相关论文的主题主要分布在内涵解说、现状调查、培养问题与对策、评价等四个版块,聚焦点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问题上。就这两类研究来看,前一类围绕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任课教师、不同工龄的培养模式、策略、结构而展开;后一类则围绕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探索性研究,给教师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性建议与方向。

从以上两表的分析中得知,随着国家政策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版块。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加之近两年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笔者相信今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步伐不会停止,只会越来越多。虽然近两年相关研究成果有所减少,但这只是因为暂时性的研究焦点的转移,相信不久的将来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会再度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解读与培养研究

(一)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身内涵的解读

信息素养是从图书馆检索技术发展和演变而来的,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度提出,它是一个含义广泛且不断发展的综合性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因人们受认知的影响而赋予它不同的理解。“信息素养”一词的含义在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众多专家学者都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解说,基本上都是从信息技术态度和信息技术能力两方面出发。如刘昱漩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以武汉地区的个案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具备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伦理四个方面的特征[1]。而有些教授则指出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四个要素。也有研究者从信息素养的培养发展过程出发,认为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技术知识是素养构建的最基础部分,信息的获取、应用、创造以及道德的形成能促使信息素养水平逐步提高。虽然研究切入的角度不同,但谈到信息素养离不开四个特征: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知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伦理道德。这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可的几个要素。至于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信息素养,强调的就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以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能力。结合何可抗、桑新民等教授专家的有关论述可以表述为:教师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与呈现信息以及应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意识素养、信息道德素养、信息基本技能素养、多媒体素养、网络技术素养和课程整合素养几个方面[2]

对信息素养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会提到“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伦理”等相关关键词,在此容易造成概念混淆。为了区分,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了一个类属图,见图3。

图3 类属图

1.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教师信息知识包括信息学理论知识、信息源和信息工具运用的基础知识。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基本因素,具体指信息技术的认识,多种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3]

2.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性,体现在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识及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上。其包括两方面:①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②有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4]。因此,教师得有两方面的素质:关注教育信息、热门教育资讯的兴趣和对自己需要的、对学生有用的信息快速捕捉筛选的能力。又因为信息意识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和相关信息资源的挖掘途径[5]

3.信息技术实操能力

信息技术实操能力指对脑海中已有的程序化信息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主要针对信息工具的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制作课件和演示多媒体的过程中涉及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下载储存、应用处理等操作能力。这是建立在信息基础知识之上的,教师除了了解这些信息知识,还要在实际中多运用。

4.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强调了信息技术资源整合的能力,整合不仅包括信息技术之间的整合,还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徐艳伟教授对此给出了比较完美的阐释,他说:“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组合,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等要素保持协调一致,这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动的力量。”[6]这要求教师除了能选择和熟悉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外,还要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合到教学组织、评价中,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信息伦理

信息伦理是指人们在获取、加工、利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定的伦理道德,是人们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严格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教师信息伦理道德主要包括信息道德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规范行为[7]。这三个方面从人的意识到行为层面都做了道德界定,因此,中小学教师要“从头到脚”地遵从信息领域的道德安全,才能自觉抵制信息污染,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并做好学生的榜样。

(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出意义与价值的解读

在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出意义时,概括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一般都是沿着社会、学校、个人来展开的,或者就其中某个方面再分几个维度讨论。

1.从社会角度出发,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信息时代的需要。在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懂得如何高效地选择利用信息,教师必须有选择性地被教与授教。其二,国家政策的号召。进入21世纪后,我国陆续出台的国家政策文本中都有强调教育信息化改革,如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其三,信息文化的感染。信息技术带给人类各种便利的同时,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2.从学校角度出发,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执行地方政策的需要。学校必须服从地方政府对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号召,对教师的信息素质提出要求。而中小学教育是基础,必须把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摆在重要位置才能逐步推行。其二,满足学生与家长的要求。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人们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大影响,家长要求学校教育传递给子女信息化知识,拥有一定信息素养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实施信息化教育。其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各行各业都在推崇创新,学校教育的改革也需要创新。当前推行的创新教育,由于应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媒体,引领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才能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8]

3.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个人工作的需要。教学是教师的工作,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必须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做好现代化教学,不会被淘汰。其二,职业发展的要求。社会在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教育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走好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三)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问题研究

1.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指引教育信息化建设,而作为信息化的直接传播者——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信息素质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为此,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当代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关于该论题的文章一般都会谈到培养环境、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和途径、培养结构等,有的是从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出发去探究新的方法、模式,有时还会选择具体的区域或者学科为例,有的则是通过剖析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策略。谈得最多的属于培养途径,不少研究者从教师的成长阶段来研究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方法,即在校学习、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其中还有学者认为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是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而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有短期培训、专业进修、校本培训和自主研修四种方式[9]。也有学者直接从培训要素切入,从培训的观念、物质环境、手段、内容、评价体系来分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策略。甚至有的研究者站在国家政府的角度来提议教育各个部门组织、学校以及教师应该落实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如韩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对策研究》中所阐释的。无论学者从哪个角度切入,只要深入调研分析,给出的合理化建议都是值得参考的。

2.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相关研究

其实,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包含多个方面,前面的解读已经十分详细,不少的文章主题看似不是信息素养,而实际上都是在讨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问题。像何亚明的《中小学教师信息伦理素养调查与分析》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伦理素养的办法,荣曼生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对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出了相关建议等。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能够遍布东、中、西部,调查的维度也比较合理。但是目前的这些调查研究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维度确定的不一致,使得研究结果很难有对比性或横向比较,绝大部分调查研究是对现状的了解与分析,极少有较深入的相关性研究,缺乏全国性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也缺乏不同类型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比较研究[10]。

(一)现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研究者通过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方法,发现教师整体上较为认同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价值,愿意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但同时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教师的态度在性别、教龄和地区上存在显著差异。另外,教师知识产权意识非常薄弱,教学中对信息的选择、评价、理解、判断还存在偏差。在对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问题上,学校都比较重视,只是很多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物质环境不允许等原因无法实现。即使有条件进行培训的学校,所采取的培训方式也比较传统,没有考虑不同教龄、科目、地域的教师的实际需求,实行培训“一锅煮”。培训的内容偏重于理论,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培训也不系统、不规律,常常中断。而且缺乏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对培训的效果缺乏反馈,效率较低。

(二)调整当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体系的若干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建议,如重构现在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专门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机构;财政拨款改善物质薄弱学校的信息建设环境;学校注重关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培训内容,分批分层次培训;注重实践,营造信息化学习文化,鼓励教师相互沟通学习;构建完善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等。具体我们可以参照王新林、饶志星关于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建议:①集中培养骨干;②以校为本培养全员教师;③以自编教材引领;④以分年龄为对象;⑤以分区域为范围;⑥以学校班子成员为重点;⑦以模块为考核机制[11]。以上七点,本人认为完全可以为调整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体系所借鉴。

四、后继研究与展望

(一)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任何研究都是为实践做准备的,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任何问题,都是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服务的。因此,无论何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都是重中之重。可是,就以上所做的分析总结,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科目、不同教龄的教师,他们的培养途径和内容该如何区分?信息素养包含多个要素,每个要素的培养模式该如何建立和穿插?不同性质的单位在中小学校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上是否有不同,资金来源有无不同?信息设备落后的乡村中小学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培训方式单一的瓶颈该如何克服?如何确保培训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如何制作培训教材?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该如何转变?又该如何进行对比研究,取长补短?地区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尽管有几位研究者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过全面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评价体系更是不完善。也正因为如此,各种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效果难以得到测量与反馈,培训模式的调整、内容的改善等都失去了航标,停滞不前。这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继续深入进行教师信息素养课程的理论研究,加强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的研究,以理论为导向,对信息素养内涵进行完善,提出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和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地域的子标准;二是要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完善“标准”,增强其实践性,保持时代性。

参考文献

[1]刘昱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以武汉地区的个案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3):122-124.

[2]刘润英.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0):103-104.

[3]李晓飞,康淑敏.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发展——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2(03):85-89.

[4]张成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9):12-14.

[5]张岸,任英杰.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养的混合模式及实施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8(4):94-96.

[6]徐艳伟.中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7(25):73-75.

[7]蒋红梅,任建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04):91-93.

[8][9]全宏瑞,温守轰,姚惠伶.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方法[J].教育探索,2010(07):111-113.

[10]王文彦,安宝生.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71-74.

[11]王新林,饶志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125-1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