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研究

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目前对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育人价值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一体化的资料相对较少,挖掘《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内容蕴含的教育价值还比较欠缺,提供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情感体验、意志培养、个性养成、智力发展等价值挖掘的方法手段较少,或运用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对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育人价值应作更深入的研究。

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研究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徐阿根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徐燕平 王立新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实践者对《体育与健身》学科育人价值的取向进行了诸多研究,《体育与健身》学科在落实“两纲”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然而,目前对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育人价值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一体化的资料相对较少,挖掘《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内容蕴含的教育价值还比较欠缺,提供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情感体验、意志培养、个性养成、智力发展等价值挖掘的方法手段较少,或运用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对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育人价值应作更深入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学科育人的内涵: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将体质、能力、意志和精神等有机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使学生个体的身心相谐、人格完善、情感丰富、健身愉悦与涵养得到提升。其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身体向全面、主动、和谐的方向发展,形成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的意识,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科学健身的行为能力和平等竞争的价值观念,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和奋进拼搏精神,以及爱集体、爱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研究目标

1.理清学科育人的主要功能

2.总结学科育人的主要经验

3.提出学科育人的主要建议

(四)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

2.问卷调查

3.课堂观察

二、国内外比较研究

基于上海《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简称“二期课标”),与全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部颁课标”)、《体育与保健课程标准》(简称“一期课标”)、国外体育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育人价值的理念、实施途径等。

(一)课程标准国际比较

1.各国体育课程育人价值分析

体育不仅可以“健体”,还可以“育人”。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1)英国1999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强调要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技能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美国2005版课程标准展示对运动概念、原理、战术和策略的理解,并提出: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通过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而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和能力,而使学生能应用于体育活动的学习和演示。

(3)日本文部省1999年颁布的日本中小学保健体育教学大纲,其中小学体育课程、初中和高中保健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致提出:在保持、增进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素质和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形成乐观、开朗,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素质

(4)1999年颁布的新西兰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将健康和体育作为基本的学习领域,力图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中获取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之有助于自己、他人、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幸福,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与其他人建立友好关系。

2.上海《体育与健身》课程和各国体育课程育人价值的比较分析

2001年,上海教委颁布了新一轮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身》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为特征,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基础型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健身性和综合性,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旨在使学生通过《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学习,获取科学健身的方法,练就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在不同环境中坚持体育健身的适应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积极进取的品质,倡导在学校、家庭、社会体育实践中实现健身参与和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比较发现上海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与英国、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四国的体育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在育人价值的趋向体现出一致性,归纳为以下几点:

(1)体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教学是承担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

(2)身体发展和人格形成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3)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情感变化、意志磨炼、个性养成、智力发展等心理特征和社会化共性价值。

(4)培养学生形成乐观、开朗、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同时,研究也发现,上述四国体育课程标准在育人价值指向学生发展方面,值得上海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学习借鉴,例如:关心和承认学生学习体育价值观的不同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体育教学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与喜好,能应用于其他体育活动的学习和演示,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等。

(二)二期课标与部颁课标的比较

1.课程理念与目标的比较

(1)课程理念。

二期课标与部颁课标的课程理念共同之处:均重视学科对学生全面和健康发展的显性和隐性的育人价值。二期课标的课程理念更加重视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学科特有的育人特征。

(2)课程目标。

二期课标与部颁课标在课程目标的指向上基本一致,从健身育人的理念出发,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科的本质特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2.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比较

(1)课程结构。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是兼顾学生的基础发展与兴趣拓展、共同发展与个体差异发展(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体育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验多样的体育学习经历。二期课标的特点是结构层次更精细,指向性更具体、更明确,有利于促进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内容。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是注重对学生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感受,强调对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化为己用、学以致用的能力。二期课标的特点是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实践能力方面更加深入。

3.课程学习评价的比较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是均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客观化;关注学生体能的增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重视学生体育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体育道德的养成;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二期课标的特点是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运用的激励性评价,更加重视学生自我健身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三)二期课标与一期课标的比较

1.课程理念与目标的比较

(1)课程理念。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均以素质教育为目标,通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发展个性,为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打基础。二期课标的特点是课程理念较一期课标更具发展性,更凸显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

(2)课程目标。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是在学练过程中掌握体育与健身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期课标的特点是课程目标的表述更加具体、更加清晰、指向性更强。

3.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比较

(1)课程结构。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是均建立了三种类型的课程结构。一期课标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课”,二期课标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二期课标的特点是课程结构更能适应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方向,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课程内容。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是均重视课程内容的教育性、实用性和兴趣性,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二期课标的特点是课程内容按体育功能和健身活动方式划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

4.课程学习评价的比较

比较发现,其共同之处是均采用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的内容为基础知识、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二期课标的特点是立足评价的“发展性”;重视情意表现评价;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

(四)研究结果

1.四国的《课程标准》与二期课标比较,虽在育人价值的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都把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形成列为主要目标,同时,强调体育教学的多种效益,注重对学生个性、思想道德品质、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国外课标在育人价值指向学生发展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二期课标与部颁课标比较,都比较重视体现学科的育人功能,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方面既重视了显性的育人价值,又关注了隐性的育人价值,体现出一致性的特点。但两者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有所不同。

3.二期课标与一期课标比较,都比较注重体现“健身育人”的课改理念。二期课标在一期课标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更加突出隐性育人价值,更强调行为、情感、态度的过程价值,更关注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三、调查研究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两个部分。

(一)问卷调查

1.对象与内容

对全市18个区县,126所学校,8个年级,共3929名学生,876名教师展开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学习体育与身体发展;学习体育与良好品德形成;学习体育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学习体育与智力发展等四方面。

2.结果与分析

(1)学习体育与身体发展。

在“对体育课及体育活动对你的体能水平提高所起的作用评价”中,有68.1%的学生认同体育课及体育活动对自己体能水平提高所起的作用很大和较大。证明中小学体育课及体育活动的教学质量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可,反映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有26.8%的学生感到不明显,还有5%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小和不起作用,说明中小学体育课及体育活动的面不够广,教学方法手段针对性不强,改进体育课及体育活动的教学,都有相当大的空间。尤其是对5%的学生来说,如何为他们服务,让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对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调查中,“你喜爱的运动项目?请举例。”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超过40项,选择人数较多的前三项为球类、田径和游泳,教师认为学生喜爱的项目有30项,排在前三位的是球类、田径和跳绳,教师的选择与学生的选择较为一致,表明趣味性较强的球类运动和较易展开的跑步等项目是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也说明了,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仍是体育课应该重视的教学内容。而在运动水平最高的项目选择上,47.2%的学生选择了球类,23.8%的学生选择了田径,与教师50.4%的选择球类,32.3%的选择田径也比较接近。说明《体育与健身》课程在球类与田径这两个最基础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卓有成效。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在其他项目教学中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得到益处。

(2)学习体育与良好品德形成。

在回答“体育课上你能经常感受到尊重他人的教育和体验吗?”有73.4%学生回答能经常感受到,但有近三成学生回答未经常感受到或从来没有感受到。而教师在回答“体育课上你会设计有效环节让学生受到尊重他人的教育和体验吗?”有81.1%的教师回答能经常做到;有18.86%的教师认为一般或经常做到,做不到的为零。同样在回答“你在校内体育活动中能得到尊重他人的经验和教育吗?”学生回答与教师的回答有差异,而且与“你认为体育运动中尊重同伴、尊重对手非常重要吗?”的答案,差异更大。说明我们的体育课及体育活动在尊重他人的教育方面仅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而创设更多的情境,安排更多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是不够的。因此,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尤其是体育课中得到体验和提升是重要环节。

规则的重要性是一个认识问题,有92.7%的学生认同规则的重要性,说明中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是较强的。校内外体育活动中有83.5%的学生表示经常或较经常体会到遵守运动规则的重要性,说明体育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在运动场上遵守规则意识和能力会自然地迁移到社会活动中去,做一个遵守社会契约和规则的人,可能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的熏陶和教育。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体育,就远不只是身体素质那样简单了。

(3)学习体育与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统计表明,从认知层面上看,有78.1%的学生和81.9%的教师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意志品质的磨砺。但对实际体育课的感受上,学生与教师有较大的差别,在回答“体育课上经常能得到意志品质的磨砺”的问题时,有28.09%的学生认为一般或不经常感觉,课外活动这项数字甚至达到32.04%。而相应教师的数据分别只有9.46%和17.14%,远低于学生的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磨炼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估计过高,实际操作不具体、不深入,教师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多进行意志品质锻炼的环节设计,让学生更多地通过体育活动实践,感悟意志品质的磨炼,这是今后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对“体育能否促进学生社交能力提高”的问题上,73.5%的学生选择了“肯定能”和“基本能”,而选择这两项的教师高达95.2%,这项统计数据的差距说明,我们的教师能够认识到体育有助于学生社交能力,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但在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中,却只有61%和60.6%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经常能够帮助自己提高社会交往和组织能力。而教师却分别有79.9%和90.4%的教师认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两项统计数据的差距说明,体育教师要从体育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入手,关注学生的交往行为,交往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组织和交往方式,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方向。

(4)学习体育与智力发展。

就“你有运动后自己思维更敏捷的体验吗?”学生选择经常有或有时有的占60.5%,而教师则达81.2%。这一方面说明体育锻炼能使人的思维更加敏捷这一价值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同,而作为专业人员的体育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比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说明我们的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还有更大努力的空间。就“你感觉体育运动会使你的精力更加充沛吗?”有67.1%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使自己的精力更充沛,教师则高达90.1%。这说明在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上,要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往常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的精力更充沛。从而达到提高智力的目的,体育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是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

关于科学锻炼的知识,有55%的学生回答了解很多或较多;关于人体生理的知识,有51.2%学生回答了解很多或较多;关于体育文化的知识,有46.7%的学生回答知道的很多或较多;有59.7%的学生觉得能在体育课上学到体育与健身的知识,如此低的回答显示体育知识的教学是体育课十分薄弱的环节,更多的学生需要补充科学健身知识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加强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显得刻不容缓。

(二)课堂观察1.对象与内容

此次课堂观察的对象为上海市18个区县小学、初中、高中120节体育课,观察内容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等几个方面。

2.结果与分析

(1)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在120节体育观摩课中,从教学设计上看有81.6%的课在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上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育人目标描述上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尚有近20%的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太抽象、太笼统,指向性不明确,在教学中难于操作。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差异比较明显,有82.5%的课显性目标达成度较高,仅有33.3%的课在基本达成显性目标的基础上,隐性目标亦能达成。还有16.6%的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极低。

这说明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隐性价值认识还不到位,需要更进一步认识,要加深对健身育人的理解,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精心教学设计,精细教学过程,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育人能力,才能使育人目标切实可行,提高其达成度。

(2)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

120节录像观摩课中,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自身的教学行为。小学教师在体态、仪表和情绪表现上比中学教师更为明显,容易引起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反应。据统计,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主要集中在:情境教学法(条件设置、模拟创设、角色扮演)、分层教学法(提供菜单、异质分组、同质分组)、游戏教学法(改变规则、改变练习方式)、竞赛教学法(个体、小组、班级、综合形式)。由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课中可观察到学生的练习兴趣浓了,学生练习的体验、感悟机会多了,体育教学的活力也充分体现了。同时也发现有近50%的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外观上存在问题,如教学语言缺乏感召力、情感交流欠缺等。

(3)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

120节录像观摩课的统计表明,94.7%的小学体育课、90.4%的初中体育课和92.5%的高中体育课,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投入身体练习,会相互讨论交流,课堂练习气氛比较活跃;87.5%的课学生的生理负荷比较适宜。说明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行为表现较好,参与度较高,练习比较投入,能够比较好地遵守课堂教学常规。

120节体育录像课中,有26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体操项目,我们发现有13节课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缺少对动作的理解,学生能够独自练习的则比较少;有12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球类,我们发现近一半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这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使学生在有难度的项目、集体项目学习中,解决学生畏难、唯己的问题,需要教师花大力气研究,找出合适的方法,改变学生的行为表现,才能达到育人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1.《体育与健身》学科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使人身心和谐发展

首先,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学生有权利知道人类体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人类认识体育的规律方法,并爱上体育,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而变得更健康、更智慧,身心发展更和谐。其次,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学生有必要知道体育在培养一个合格的、有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个体方面的价值。因此,《体育与健身》学科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对《体育与健身》学科的育人价值研究,主要从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体育人文知识的获得、社会适应的培养三个方面开展。

2.《体育与健身》学科育人价值具有独特优势

《体育与健身》学科的显性价值是通过身体的表现行为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运动习惯等。隐性价值即在体育练习过程中心理、思想认识的变化。从学生成“人”的教育目的出发,坚持显性的课程价值,更要关心隐性的课程价值,形成《体育与健身》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这也是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

3.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

《体育与健身》学科育人价值的效果体现,关键在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及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提升,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中教师即时评价语言的运用时机的把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有效方法。

教师的个人修养与其体育技能一样,在不断的示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是教师终身发展的重要方面;二是教师如何将他自身的道德品质通过教学行为转化为一种影响学生的力量。提升育德能力是体育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体育与健身》学科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

4.变革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

充分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内涵,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创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仍是学校体育政策制定者、研究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与变革是《体育与健身》学科发展的不变主题。

参考文献(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