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辅导员如何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辅导员如何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新思路。这从根本上改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非职业化状态,是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重大改革创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反映了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辅导员工作自身的职业性特征和发展逻辑的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对人才培养的思想道德素质、综合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有关辅导员的发展引起了中央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理论界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党中央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辅导员发展的职业化成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保证,是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重要创新和时代背景。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

1980年3月19日,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在总政治部直属队党代会议上提出“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的概念[1],这可能是最早由官方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科学”的概念。1981年夏,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正式提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1983年,由张蔚萍、张俊南合著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的出版,初步完成了由“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概念的提出到科学理论系统探索和建构的转变。

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同年6月,教育部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学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批准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培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同年12月,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各省、市、自治区研究会也相继成立。

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这一《决定》奠定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对后续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后历次中央文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都是对这一文件精神的延伸和完善。

进入21世纪以来,把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落实文件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2005年12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确定在法学门类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设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这一调整,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个性化更加突出,学科边界更加清晰。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专业培养体系不断成熟完善的同时,与心理学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相关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管理理论,以及人际关系理论、学习理论等,都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方法技术支持。2005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新思路。这从根本上改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非职业化状态,是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重大改革创新。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依据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反映了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辅导员工作自身的职业性特征和发展逻辑的反映。

1.国家政策和制度的保障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一些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的理论成果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提供了必要的行动指南和指导。

毛泽东同志一贯高度重视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就在红军推行将支部建立在连上,形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政治工作干部队伍。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将会组成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而这是我们极为需要的,这又是一件大好事[2]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思想。早在1975年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机关的威信。在配备政治工作干部时要注意质量,政治工作干部要能起模范作用[3]。1992年,邓小平再次强调: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4]

江泽民胡锦涛从新时期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任务出发,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1994年1月,江泽民强调: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保证[5]。1996年10月,江泽民指出: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必须抓好队伍建设。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继续全面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6]

2005年1月,胡锦涛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全国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切实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建设,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7]。2005年12月,胡锦涛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专门作出批示:要从思想、人事、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8]

教育部党组2000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不仅充分肯定了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而且对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推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04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在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确立了辅导员的选聘原则,明确了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发展以及与学生的配备比,要求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006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素质要求和晋升发展、待遇等具体问题。同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方向,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辅导员队伍的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考核与管理等原则,成为新时期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对辅导员队伍培训的指导思想、培训原则、培训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提出了更为详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化的操作程序。这些文件明确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选聘、培养和发展机制,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围绕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培养和职业发展,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学生工作的基础概念、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这些理论成果一方面深化了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丰富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容,拓宽了工作思路;另一方面用于指导实践,提高了学生工作的实效。

2.社会进步与职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各种职业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对从业者的要求也迥然不同,不同行业和岗位的职业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在高等社会里,我们的职责不在于扩大我们的活动范围,而在于使他们不断集中,使他们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划定我们的范围,选择一项确定的工作,全心全力地投入进去。”[9]

现代社会,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独立、规范,越来越需要专门组织和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已不堪其累、其难,现实要求学生工作转变观念、提高水平、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势必要求社会大分工的细化,辅导员的职业化也是符合社会分工细化的客观要求的。高校的分工,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工作的教师,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工作内容涉及多项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明显。并且随着教育、管理等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辅导员这个职位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逐渐被全社会所认同,辅导员终将在全社会范围内成为一种全新的职业。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进步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辅导员职业化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客观趋势。

3.高教改革与和谐校园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的小规模精英教育向开放的大众化、社会化教育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高校学生生源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学生的地域范围、知识结构、思想素质差异较大;办学条件一时跟不上规模扩大的需要,超负荷运转,对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施都带来影响;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进,学生自由空间较大,组织纪律性下降,集体观念弱化,以宿舍为纽带形成的生活群体和以兴趣爱好相同而形成的兴趣群体逐渐成为学生集体活动的主要载体,给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大众化、规模化的高等教育相伴随,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结构日益复杂、功能不断分化的向前发展的渐进而连续的过程。辅导员在高等教育系统当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一旦其作为一种职业独立出来,定能更好地发挥功能,优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因此,研究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职业化政治辅导员队伍,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社会各界都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毫无疑问,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基础。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可以将和谐校园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学校领导层与学校教职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学生与学校领导及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谐[10]。这三个方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都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不可偏废。如果说第一方面是由学校领导层在发挥主导作用,考验学校管理层的领导决策能力的话,那么第二、第三方面则是由高校辅导员在发挥主导作用,考验高校辅导员的组织管理能力。由此可见,辅导员队伍是维护高校稳定,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

4.工作质量与自身发展的逻辑

辅导员职业化是中国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基本条件。随着辅导员职业形象的改变带来的社会地位提高和强烈的社会认同与肯定,对于优秀人才无疑将构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使得他们继续留任和加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中来,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个人的终身事业来追求,从而推动辅导员的工作质量走上良性运转的轨道。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知识更迭的速度加快,打破了辅导员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次性学习的格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实践证明,没有职业发展作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就必然受到极大影响。长期下去,辅导员的职业生命就会萎缩,甚至被其他职业代替[11]。一方面,辅导员经过专业化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持续地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专业化的服务,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辅导员职业标准、建立辅导员职称职务序列、完善辅导员职业管理制度、发展专业团体等,有效解决辅导员的归属感和职业忠诚度问题。所以,无论是从保障辅导员工作质量还是从辅导员自身发展需要看,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都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现实意义

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队伍,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骨干力量;是帮助大学生提高身心健康素质,建设健康校园的重要力量;是引导大学生文明成长成才,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组织力量。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由于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从国际方面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反映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下一代的“西化”、“分化”更加尖锐复杂,手段更加先进,形式更加多样,这些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敌。同时,无国际、无限制的网络信息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思想政治教育。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层次矛盾不断涌现,贫富差距的扩大,下岗失业问题、贪污腐败问题以及社会诸多不正之风等不断干扰和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伴随而来的是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形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2]。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队伍,辅导员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高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需要他们去落实,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

2.有助于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工作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项“消防队”工作,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辅导员被视为“边缘人”。实际上高校辅导员队伍确实不够稳定,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他们往往顾及自身的长远发展而只是将辅导员岗位作为一个跳板,一有机会就跳到其他岗位,以至于辅导员队伍不留人,留不住人,这是极不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有助于在辅导员中形成一种及时跟踪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教育的规律性、对青年学生的特点的研究,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熟练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不断积累和提高学生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使自身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有助于提升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

不断更新高校辅导员自身知识和调整能力结构,提升职业所必需的各种素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化建设,有助于辅导员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从而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长期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职业化建设能调动辅导员发挥自主性,客观评估个人知识能力与职业所要求之间的距离,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成熟度;职业化建设,能使辅导员有效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充实知识结构和技能,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职业化建设,能引导辅导员开阔视野,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探索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方法,从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保持旺盛的职业生命力。

4.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加强对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引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推开,高校的学生工作发生了新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深入、新的大学生分配制度和双向选择使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大众化教育的全面铺开,学生入学时的基本素质与精英教育时代相比明显下降,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辅导员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仅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和提高,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辅导、学生事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服务。只有保证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才能确保广大辅导员胜任这一要求非常高的工作,才能适应大学生日益强烈的成才需求,真正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