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战略管理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大学战略管理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类拥有者包括董事、校友和捐赠者,他们是大学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政策决定来影响大学。当政府提供经费资助并制定规章制度和评审学术活动时,就产生了与大学之间的利害关系,因而成为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中国大学的战略决策主体一般是校长和书记们,他们的思维习惯、价值倾向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对战略管理的价值取向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利益相关者的挑战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中。安索夫最早将利益相关者问题引入学术界,主张企业社会责任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要制定出一个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分销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利益相关者观点,认为只有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责任,才能使组织正常运行。在高等教育领域,罗索夫斯基提出了大学的“拥有者”观点,并把大学组织的拥有者分为四类:第一类拥有者为大学内部成员,包括教师、行政主管和学生,他们是大学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掌握着大学的教学与研究的最重要的使命。第二类拥有者包括董事、校友和捐赠者,他们是大学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政策决定来影响大学。“他们才是正式决定主要政策的人,他们出钱,因而非常关心‘他们’学校的声誉。”这类拥有者对大学的关注范围体现在教学质量、学校体育运动竞赛、学生和教师的政见、招生政策等方面。第三类拥有者也称为“部分拥有者”,比如,科研经费的提供者政府、学校规章制度的调节者、许多学术活动的评审委员会。当政府提供经费资助并制定规章制度和评审学术活动时,就产生了与大学之间的利害关系,因而成为大学的利益相关者。第四类拥有者为普通民众,尤其是新闻界,他们通过对新的科学发现的报道、对课程设置的辩论、对大学的民意调查等影响着大学。[9]

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根植于社会系统之中,大学在一定时期的战略选择总是会受到该时期社会中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它们是影响战略管理价值取向的外部因素。大学战略管理活动必须考虑国家意识形态和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还要实时考虑宏观教育政策变化给大学发展带来的影响。比如,有的大学在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办成一流的、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这正是政府利益和意志在大学办学行为中的体现和表达。还比如,我国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是利用政府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抓住机遇进行合并与扩招,成功进入“985工程”大学的行列,实现了从教学型一般院校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转变。因此,如何向利益相关者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如何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如何增强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和满意度,成为大学获取竞争优势、保持持续成长的关键。面对诸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挑战,什么样的发展符合大学的使命和目标,什么样的发展只能舍弃,大学必须注意保持合理的价值判断机制。

从大学自身来看,大学内部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与价值追求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学校战略的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能获得以一定盈利为基础的办学效益,大学将无以生存。为了生存与发展,一些大学明确表示以效益为基本导向。但大学的价值导向与效益导向并不总是重叠的,在某些情况下,符合大学伦理的行为可能无法为大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一些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行为在大学伦理上可能是有问题的。现实中,一些大学面对着来自师生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为了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益和成果,使得大学战略行动注重短期利益和结果,忽视长期利益和过程。但是,我们判断一所大学是否是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只看它有多少办学经费,也不是只看它有多少科研成就,而主要是看它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加快建设”的结果。

和西方大学相比,我国大学里缺乏“董事会”制度安排,外部利益相关者较少参与学校决策,“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严重,他们如果过于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我国的大学管理者必须克服“专制主义”的决策模式,突破传统管理的思维定式,重视协调和满足所有利益相关群体的需求,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大学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将大学战略行动和大学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一批具有卓越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战略决策主体的偏好

中国大学的战略决策主体一般是校长和书记们,他们的思维习惯、价值倾向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对战略管理的价值取向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战略决策主体的思维惯性在潜意识中对他们的判断与决策发挥着重要影响。思维惯性与一个人的经历、学识、信息掌握程度有关。一个注重教育质量的领导,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就会非常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他的战略决策就会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而展开;一个善于同职工打交道的领导,在制定战略时,就会非常强调职工参与的重要性;一个推崇为提高民族素质而兴教的领导,在战略实施中强调的是社会责任而不是自身盈利。其次,战略决策主体的价值倾向性也影响着战略管理价值取向的选择。在大学战略的制定过程中,战略决策主体的价值倾向性会使他们更多地关注某一领域或者某些方面,并影响到最后的战略选择结果。现实中,一般是党委书记“一把手”负责战略发展规划工作,书记的个人意志和政治思维往往会影响到大学战略管理的价值取向,这就使大学战略管理活动有被泛政治化的可能。再次,战略决策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同样会影响到战略管理价值取向的选择。大学的战略决策者们作为大学组织中的重要成员,自己往往也处于各种利益矛盾和纠葛之中,其个人利益的实现同样面临着各种利益选择的挑战。

和西方大学相比,中国大学普遍忽视真正意义的“院校研究”,相信经验感觉的大学领导们对战略制定的技术性程序十分漠视,也就难以避免其个人价值偏好等主观因素对战略管理价值取向形成的不利影响了。阿什比曾经指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10]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易于产生服从的大学政治文化,在这种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主宰一切的文化氛围中,大学像是一个机械系统,广大成员很少意识到自己作为参与者的存在,大学战略的产生往往缺乏民主参与,广大成员是被动服从者,大学领导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制定和操纵战略管理活动。而在西方那些注重学术权力的著名大学里,浸渍着的是一种“合作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广大成员具有高度的参与意识,大学战略管理过程成为成员利益表达和信息沟通的过程。这样的大学更像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在当前基础上不断演化创生,大学战略并不是领导们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由组织和环境所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