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途径研究

深入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途径研究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不难发现,民办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当前民办高校参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群体仍然是教师,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往往也多数是停留在课堂传授上。但当前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不足,采用单一标准,导致学生认同感不足。本次调查中,发现有49%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一定效果。

一、上海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对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同样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与成败。

本次研究中,针对学校的调查问卷显示,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最突出的特征是理想信念意识淡薄、缺乏动力、目标迷惘、动力不足、务实等,而这些特点在学生的调查结果中也得到证实。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71%左右的学生对目前中国的社会理想一知半解。问卷调查中显示,有90%的学生表示,对未来有期望、认为自己有理想,但是在访谈中却有87%的学生对如何实现理想感到很迷茫,其中也不乏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生更多关注眼前的问题和自己的生活,没有长远的可实施的规划,对理想信念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也不知该如何为目标努力。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调查显示,学生党员在理想信念方面表现出较为积极的特征,由于入党条件比较严格,因此学生党员通常在学习上、工作上都是较为突出的学生,他们对理想的追求相对明确,86%的学生党员可以比较准确的表述当前中国的社会理想及其内涵。也表示希望在今后能够很好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为社会做贡献。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不难发现,民办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多层次、个性化、递进式的完整教育系统是比较符合学生特点的模式。

鉴于此,民办高校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主要表现在:(1)在参与本次调查的民办高校中,除了两所学校没有交回问卷之外,其余的13所高校均表示学校对理想信念教育非常重视。(2)积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各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理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不断充实,覆盖到了学生的社会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等多个方面;教育方法不断更新,不断地在手段上进行挖掘和更新;教育队伍不断扩大,民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队伍已初具雏形,出现了各级党政、团委干部、专业教师及学生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局面。(3)各校党委及各级党组织对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教育也都非常重视。严把入党关,加强对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教育。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有些学校的党建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至今还没有一名正式的学生党员。

二、民办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有待完善

一是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系统性。当前民办高校参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群体仍然是教师,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往往也多数是停留在课堂传授上。各部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没有从整体上有计划有层次的推进,进行整合,而是各自为政,教学与活动之间,活动与活动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因此不能有效地及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教育理念,包括解答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种种问题。

二是教育过程未能有效实现学生的主体性。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过程,学生不仅是受教育的客体,更是积极活动、不断发展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应将“学”放在中心位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其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然而,当前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依旧沿用教育者讲授、学生听取的单向传授模式,难以保证理想信念教育的质量。

三是教育过程未能充分体现学生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点,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把握这些整体性特点能够更好地明确教育目标和方向。与此同时也应承认不同的被教育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但当前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不足,采用单一标准,导致学生认同感不足。

2.教育内容实效性有待加强

一是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会不断出现一些新困惑,这些困惑都需要在教育中得到科学合理地解答。而当前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等形式,对解决学生的一些思想困惑缺乏针对性。

二是教育内容缺乏具体性。一些教育者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过于强调理论的硬性灌输,以致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令其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他们对自身理想信念的定位和进一步思考。

三是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矛盾、各种问题、社会思潮在这个信息共享的时代迅速向大学生群体渗透,大学生处于心理向成熟的转变期,对信息的选择难免具有偏激、叛逆的理解视角。而现阶段理想信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大、全的问题,与现实反差较大。当代大学生崇尚独立思维,单纯为他们描绘美好前景的方式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

3.教育方法有待提高

近年来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虽然在方法手段上不断更新,但创新性仍显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平台不够丰富。在新形势下,媒体的发展广泛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微信、微博、QQ群、飞信群、校内网、论坛等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借助这些平台自由表达自身的情感、诉求和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还未能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开辟、扩展相应的平台,将难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二是社会实践不足。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后,大学生多数对理想信念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思政课社会实践形式的体验式教学渠道相对较少,缺乏实践上的体验和考验。仅仅通过课堂知识传授、考试等,难以让学生将理想信念外化于行。

三是针对性需加强。民办高校入学“门槛”普遍较低。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的特点,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目标与规划、纪律规范意识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等现象普遍存在于民办高校学生之中,但他们也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重情义等优点。但当前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有效分析,针对性不强,不能充分体现民办高校的特色。

三、深入加强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途径

总体概括就是建立一个多层次、个性化、递进式的理想信念教育系统。主要从三个层次递进式进行:

1.普及化教育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前站。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固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在大学阶段,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能忽视。本次调查中,发现有49%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一定效果。因此,高校要制定总体规划,并针对各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明确教师对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的责任和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形势政策课等。尤其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课程订立理想信念教育目标。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功能、使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生活接轨。思想提升、信仰的确立,离不开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学习。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实践活动。学校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所体现的时代特点,通过一个个项目设计和具体实施,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为谁学习,为谁工作”和“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问题,通过实践中亲身感悟,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于活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开展“人生理想”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一系列有意义、有意思的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尝探索之快乐、思成长之道路、树理想之信念。比如组织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让学生畅谈人生理想。

制度建设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大学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其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方式不仅在于保障大学基本的运转功能,更在于铸就一种制度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正确的行为规范,学会与他人相处,获得身心健康地发展,因此校园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栅栏”。它包括学校在规范行政行为、教学行为、科研行为、学习行为和服务行为过程中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鼓励正确,惩罚错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时时发挥心理强化的作用。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还是一种实践。人的行为方式既是价值观的外化,也会反过来促进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必须重视打造校园的行为文化。

2.个性化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在塑造个人理想与品格的同时将其引导到科学合理的轨道,融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但是每一位青年学生的个性、思想、认识、性格都不同,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的认识自然也不同。要想将个性化如此明显的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引入到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标中,仅仅通过普遍的、范式的教育是行不通的。如果教育者无视个体的个性和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在教育过程中搞“一刀切,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其教育效果必然会受到个性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的惩罚,也必然做不好理想信念教育。面对新一代大学生在其成长背景、思想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上千差万别的事实,坚持层次原则,走个性化的教育道路成了新的理想信念教育绩效的“增长点”。

加强职业理想教育、使理想信念教育接地气。职业理想是一个人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的动力因素。实践证明,当人们把职业理想作为自己职业生活中具体奋斗的目标时,其具体选择职业的行为将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并产生激励作用。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要从一年级入手,并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一是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的辩证关系,转变陈旧观念,增强成才、立业的紧迫感,树立竞争意识和挑战精神。二是帮助大学生调整谋生、择业、创业的期望值。

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指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将创业计划设计与职业规划设计、职业素质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创业大学生进一步明确创业方向,提高创业本领,营造创业氛围,带动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

以新媒体手段促进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大学生群体对于新生事物接受度和领悟力高,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了他们更广泛和开阔的空间,要充分利用不断发展的网络和通讯技术,利用学生们广泛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微博、个人电台等新媒体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使用新媒体技术还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模糊师生阶层壁垒,增强情感,变单向灌输为双向沟通,将影响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的舞台,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通过“微博课堂”“易班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微博课堂”,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微博群、班级微博等虚拟平台,为学生搭建起以信息发布、心得分享、主题研讨、疑难解答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互动、互学、互助等特性的虚拟课堂。“微博课堂”不仅使理想信念教育回归生活,还可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微博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实现了教育的趣味性。

而通过在“易班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中开展大量的网上活动,以及建立易班上的名人访谈录,引导学生关注成功人士如何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在网络上,学生接受教育,获得感悟就像是一对一交流的过程,因此接受度更高,也更易获得效果。

3.精英化教育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提高对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要求。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精英群体,也是最能体现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群体。对于党员、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要求要有别于一般同学群众,要提高要求,要以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为目标,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党员,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他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些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实现。

多种教育途径相结合,提升党员品质。以上海杉达学院为例,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1)注重把好“三关”:团组织推优关、发展对象考察关、预备党员转正关。(2)党委创新党校培养模式,把《中国共产党基础知识》作为2个学分的公选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不硬设指标。(3)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陆续出版适合学生阅读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纲要》、《人民高于一切——汶川大地震举国大救援》等专辑;(4)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举行“红色旗帜·和谐校园”5大系列20余项主题教育活动。

积极探索学生党员自我教育模式——党员工作站。把民办高校优秀大学生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是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上海杉达学院通过探索党建新机制,在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的基础上,积极搭建学生党员服务集体、同学和社会的平台,在学生公寓成立“党员工作站”,体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推动学生党员在实践锻炼中锤炼品格、增强党性。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认识到通过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文化素质并不是衡量一名学生是否优秀,衡量他能否入党的唯一标准;第三,入党不等于进了“红色保险箱”,为学生党员提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平台,是学校各级党组织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

为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新特点,2005年3月,女生公寓18号楼率先示范,在楼内试点建立“党员工作站”,为党建工作延伸到学生高度聚集的生活园区打开了一条思路。“党员工作站”既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又融合楼管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注重发挥学生党员在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成为我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坚强堡垒和发挥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实践平台。

(上海杉达学院课题组 王馥明 游昀之 吴秋耘 孙叶青 姜洁晶 卜 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