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教育源的研究,探索德育有效性途径

加强教育源的研究,探索德育有效性途径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避免形式主义,真正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时候了。我们权且地把这些方面的因素称为教育源。与日本的调查相比,我国的学生家长所起的影响与作用要大一些。与此同时,文艺作品、报纸电视的作用力度则在递增,始终成为第一位因素。首先是对不同教育源的影响与学生成长阶段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图1为我们展示的是日本的情况。此外,还要特别强调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

当前,在深入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热潮中,学校德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加强德育工作的措施,真正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很多学校都把德育工作视为系统工程来建设,有目标、有对策、有队伍、有投入,工作到位、措施落实、发展势头良好。现在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避免形式主义,真正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时候了。

我们应该将学校德育工作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我们的工作对象——青少年学生的身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工作者更具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十分注意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其发展作一研究。

我们知道,一个人自出生以后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家长是孩子的最早的老师,并且在孩子日后的成长中一直处于一种教育者的位置。到了学龄以后,在十来年的时间里,各级各类学校承担起了培养、教育青少年的责任,帮助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社会中的各种人群、团体、思潮、大众传媒等等,又以其不同的方式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产生影响。可以这么认为,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毕业,及以后踏上社会就业或者再进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受到家长、学校、书籍、广播电视、报纸、同学或朋友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的发展,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我们权且地把这些方面的因素称为教育源。

那么,不同教育源的作用强度是否有区别?不同教育源的作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发展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区别、有变化,我们是否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是放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图1 不同教育源的影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参阅一下西方教育理论工作者威廉·卡姆斯对日本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源影响的作用力度分析的坐标(见图1:不同教育源的影响)。这里,横坐标是青少年的年龄,竖坐标是不同教育源的作用力度。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出生以后,家长教育的作用是绝对的。进入学校以后,起第一位作用的就是教师了;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地位逐渐为同龄人所取代,最终让位于大众传媒。如果我们取中学生这一年龄段来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和变化的几个因素依次为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同龄间的同学或朋友、学校的老师、家庭的父母。

那么,我国的情况如何呢?请看一个大城市中对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的一份调查(图2:各社会因素对学生思想影响的排列顺序)。

图2 各社会因素对学生思想影响的排列顺序

这里,社会思潮、报纸杂志、文艺作品等大致可归入大众传媒这一类中,专家学者、政治学习、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校和系的领导等基本上也可归入学校教育和教师这一类。因此,在我国中学生到大学生这一年龄段,不同教育源的作用排序大致是大众传媒、学校同学、家长、学校教师。与日本的调查相比,我国的学生家长所起的影响与作用要大一些。这与我国的文化背景、与我国城市中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现状都很有关系。

同样,从学生自己的反映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的作用力度在递减。在被调查的学生中,45%的人认为在小学阶段父母对自己的思想影响最大,17.2%的人为在中学阶段父母对自己的思想影响最大。与此同时,文艺作品、报纸电视的作用力度则在递增,始终成为第一位因素。

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还不少呢。

首先是对不同教育源的影响与学生成长阶段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图1为我们展示的是日本的情况。我国的情况怎样呢?图2反映的只是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的情况,只有一个年龄段的资料。我们能否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协作研究,揭示一幅我国的沿海城市中青年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不同教育源的作用变化的轨迹图呢?与图1相比,我国的调查数据将会反映出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作用不会在20岁以后的青年学生身上趋于零;我国的家长作用也不会在15岁以后的青少年身上只有微乎其微的作用力。但是,两者的作用力度究竟是多少,它们在不同年龄学生的身上究竟如何变化,这些都有待于德育工作者和有关专家一起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如果我们经过数年的努力,能够描摹出一幅反映我国青少年身上不同教育源的作用力度变化轨迹的坐标,那对于我们加强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衔接将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要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真正在有效性上下功夫。我们并不否认学校及教师在中学生及大学生思想发展与科学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是第一位的,但是,学校教育及教师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上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事在人为,功在身外。关键是学校要把各项工作做好,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需求,生动活泼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逐步达到入耳入脑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意识和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既要适应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又要适应社会大环境变化的要求。学校在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下功夫、深入浅出地让高中以上的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十分要注意层次性,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于用先进分子的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的思维定势,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学会做“跳高教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此外,还要特别强调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布鲁纳说:“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我们常听到有些伟人在谈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时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孩提时代的某位教师的言行给自己带来终生难忘的影响。在强调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时,我们特别需要强调教师热爱学生、敬业尽职、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精神。教师具有这么一种高尚的人格,就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驱动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原动力。

同时,学校教育怎样给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古代就流传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讲的生活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现在,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和美化都已引起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青少年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也都得到了加强,遵章守纪、敬老爱幼逐渐形成风气。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耳濡目染这些优良的习俗,对身心健康发展大有益处。一个好的学校在自己富有特色的办学过程中,还会形成以校训为中心内容的学风和教风。这是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该得以继承和发扬。这些学风和教风也将给青少年学生施以有益的影响。

环境的优化还应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集体。班级、小组、宿舍,都是学生所处的集体的正规形式。从班主任、辅导员到学校领导,都比较重视这些正式的集体,选配干部、组织活动、评比选优等等,一系列措施有助于集体的形成和凝聚力的产生。这样,就能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作风,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使集体成为教育每一个学生的良好学校。除了这些正式的集体,青少年中还会经常产生不少非正式的团体,这些非正式团体有的有一定形式,有的组织方式松散。但是,这些团体往往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较大的影响。从图1和图2中所提到的同学、同龄或朋友的影响,主要是在这些团体中产生的。因为这些团体的形成往往是和年龄、兴趣爱好、态度观点、传统习惯等有关系的,西方教育界对这一现象早就引起了重视,充分看到Peer(同辈、同龄)这一教育源的作用,研究中形成一系列术语,诸如同龄认同、同龄文化、同龄团体、同龄教育、同龄责罚、同龄影响等等。我想,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者也应把注意力放到这些非正式团体中去,与这些团体中的核心人物广交朋友,通过他们去教育和影响一批学生。这样,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学生实施自我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起来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提高成效的问题,有关的论述已很多了。这里还想强调的是要重视不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方向。五六十年代我们把青少年学生的家庭出身问题强调到了不恰当的地步,结果走向反面,出现了“反动血统论”,打击了一批青少年,阻碍了一大批青少年健康成长,而现在又太不重视家庭出身,使有些问题的出现不能避免,不能防患于未然。其实,不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方向还是有差异和区别的。前几年的调查表明,家庭背景对学生政治认识影响很大,军人家庭出身的学生认识正确率达到80.2%,农民家庭出身的学生为79.8%,个体户家庭出身的学生为79.2%,工人家庭出身的学生为76.3%,服务业家庭出身的学生为74.6%,机关干部家庭出身的学生为74%,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学生为68.8%。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改革的深化,下岗待业人数的相对增多,上述认同率的情况可能又会有些变化。这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长这一教育源的作用。现在,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感到头疼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工作成效不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家长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应试的学习压力。而其中,职业或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会左右家长的态度与做法。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除了学校要主动引导、指导和影响家庭教育,还包括要结合不同背景的家庭情况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真正在有效性上做好文章。

学校德育工作要有实效还必须非常重视大众传播媒介和文艺作品的影响。图1和图2提供的数字尽管是前几年的,但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影响的第一位因素在九十年代乃至将来仍然会在这一个层面上产生作用。因此有必要把德育工作的视野拓展到课外和校外。特别是随着电脑进入家庭速度的加快,电脑网络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很多新的情况都会出现,需要我们去研究,加强对学生的课外指导和引导。教师一双眼、怎比得上学生数十双眼。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教师要主动去涉猎学生所关心的领域,二是依靠学生干部和非正式团体中学生领袖的作用。为了改变被动应付的状况,学校完全可采取一些积极主动的办法。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上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社会考察和公益劳动;充分发挥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作用,经常开展生动活泼的影视观摩和讲评活动。现在,一些通俗歌曲、流行歌曲在校园很有市场,我们不必讳疾忌医,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帮助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的扬弃。尤其应该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名人谈话,获益匪浅;而读一本坏书,恰如服用砒霜毒药,会毁掉一个乃至一批人。有些国家曾经规定过中学生必读的几十本书,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很多方便。在现在这样文化产品数量激增的时代,有必要指导青少年认真读完一批有质量的、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经典作品。因此,我们一要经常关注学生们的阅读热点,对一段时间比较流行的作品及时进行辅导或引导;二要按年级开列一批阅读书目,有意识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争取形成一校,或一地区的学生必读书目,帮助青少年吸收有益的精神食粮,提高思想和文化素养。

总之,加强对不同教育源的影响力度的研究,为的是探索更有效地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完成党和政府所赋予的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

*本文原载《中学教育》,1997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