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研究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事关全局、事关国家发展的未来,加强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性的战略问题。新形势下深入加强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熟悉和掌握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拓宽和优化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等青年群体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事关全局、事关国家发展的未来,加强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性的战略问题。新形势下深入加强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熟悉和掌握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拓宽和优化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

一、新形势下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机遇与问题

新形势下,由于各种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青年群体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尚处于形成和巩固阶段,同时又具有较大的易变性,对青年群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为了更好地分析当前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形势,科学分析当前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机遇与挑战,课题组针对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研,发放问卷并有效回收2066份,问卷对象涵盖上海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群体,其中,男性1269份,女性797份,对象涵盖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专任教师88名,行政管理人员99名,思政教师72 名,教授14名,副教授32名,讲师104名,助教48名,大学生1868名,专业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商科、医科、艺术、体育等,其中工科占36.88%,文科占36.01%,居于前2位,党员占22.65%,群众占74.73%,通过问卷,我们发现:

1.当前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机遇

总体而言,青年群体是有理想的、积极向上的群体。调查发现,当前青年学生群体中有84.95%认为自己有明确的理想,18.97%的青年学生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自己的理想,35.67%的青年学生群体认为将来找到好工作并取得一番成就是理想,另有9.92%选择出国或考研继续深造,有17.86%的青年学生建立稳定的家庭,生活富足。调查显示,高达94.34%的受测青年群体已经制定计划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具有较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案。另有69.89%的青年群体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当今社会风气较为浮躁,一些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社会成员不断出现,整个社会似乎十分重视人的机缘、巧合,然而调研中发现,有高达84.17%被测青年认为实现自己理想的途径应该是“个人努力”,选择“金钱”的只有27.2%。当被问到坚定的信念能不能推动自己实现理想时,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肯定答案,认为信念对实现理想很有帮助且很重要,信念是青年遭遇挫折时的支柱。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来源方面,有45.01%的受测群体选择了家庭教育,高于学校教育的29%,这说明父母等家庭成员在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上,青年群体中多达45.79%的人认为社会实践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较好方式,这说明青年群体十分期待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2.当前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对于当前青年群体而言,有45.11%的人表示非常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 37.34%的人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同时也有与超过17%的受测者表示不愿意加入共产党或从没想过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说明当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虽然成效明显,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更为严重的是,当问及青年群体的入党动机时,仅有25.9%的受测者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这无疑说明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标上仍存有较大的差距。对教师和归国留学人员而言,调查显示,只有5.91%的人认为教书育人的目的是实现“中国梦”,这些数据直接表明: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对党的最新理论的宣传尚不到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读明显存在不足。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被青年群体高度重视,有高达71.01%的受测青年认为“人际关系”才是实现理想的根本因素,高于个人的性格、机遇、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在个人信仰方面,只有32.38%的受测者认为“共产主义”是自己的信仰,有13.07%的人选择“没有信仰”。调研中还发现,当前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如教育的形式手段不丰富,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上,只有24.39%的受测青年认为专业课教学是树立理想信念的主渠道,只有12.78%的受测者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说明当前作为理想信念教育主流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影响力还相当低下。

面对调研中发现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机遇与问题,课题组重点研究了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从指导思想、载体建设、方法创新、教育评估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二、新形势下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1.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内在活力、提高实效性的重要思想保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青年思想活动出现许多新特点、新问题,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德育工作者面对新形势、新特点必须解放思想,改变原有的思想方法,破除主观偏见的束缚,深入研究青年思想活动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

2.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

更新观念,立足课堂教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等精神内核是当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这为青年师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把各类资源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中,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革命史、革命英雄人物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认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

积极探索,强化网络阵地建设。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广泛吸取知识,满足思想文化和情感交流的需要,丰富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也为学校理想信念教育载体的创新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宽了党建工作者获得学生思想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载体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先进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学生传播正确、生动、丰富的德育信息,以帮助学生形成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健康的精神家园。市科教党委、市教委高度重视网络德育工作,并将其纳入“上海学校德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办法》,初步形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近年来,上海市在“上海大学生在线”网站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易班”,即学生班级、学院、社团、创业团队和勤工助学实体等网上虚拟集体。

拓展视野,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社会实践也是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对于促进青年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各学校都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活动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完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实践育人的效果。高校应把社会实践作为青年群体拓展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以此推动学生社会化,拓展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组织实施工作,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教育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确实保证把社会实践不断推向深入。

勇于创新,加强校园环境建设。首先,在校园有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硬件熏陶作用。一方面,校园有形基础设施建设会受到建设资金的影响,有些投资较大的学校设施先进,而一些投资欠缺的学校往往较为落后。然而,资金并不是决定基础设施发挥对青年师生教育作用的主要因素或唯一因素,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办学条件下,高校必须利用有限的资金营造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校园基础设施,让学生感受到美,感受到自然美,感受到人文美,感受到德性实现的愉悦,进而体认与享用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另一方面,对现有校园硬件设施的破坏无疑使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受到强烈的负面影响,为解决该问题,高校内部管理机构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应号召学生杜绝乱写、乱画等破坏基础设施的行为,规劝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倡导全校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明风气,确保优秀校园物质环境教育作用的顺利发挥。

其次,创造良好的尊师爱生环境,发挥其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周围学生的日常行为往往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品德形成,学校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大学生树立思想品德学习的榜样与模范;另外要注意实施特殊化理想信念教育,将个别学生置于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的人群中,其自身的素质通常也会因受到感染而得到较快提高。

再次,要重视校园的周边环境建设,全面整治周边的秩序。学校周围往往人流量较大,成为商家觊觎的重要市场,但高校周围的商贩活动极易导致恶意市场竞争以及不健康经营场所的出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提出挑战。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创新

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理想信念教育实施方法是理想信念教育方法中的核心部分,对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研究是每一名理想信念教育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坚持与发展理想信念教育“灌输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灌输理论在手段上一般为理论讲解,强化记诵,虽不排除这一方法具有忽视人的主体性这一缺陷,但事实证明它是有效的。既然传统“灌输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我们又不能舍弃这种理论教育方法,要想增强“灌输法”的生命力,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变革。

首先,要使灌输手段多媒体化。实践证明,依然使用过去那种仅靠书本记忆,“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生命力,灌输手段必须利用当今科技的最新成果,实现多媒体化。其次,要使灌输内容动态化。社会的进步使我们感觉到每一代青少年较之相同年龄的上一代都有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除了表现在身体上以外,最重要的则体现在知识面和对问题的理解力上。第三,要使灌输形式网络化。网络是一种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换传递体系,网络已经在学校管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学校理想信念教育中,这种作用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坚持与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沟通法,构筑平等的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动双方,师生关系如何极大地影响到教育效果,这主要体现在显性和隐性教育两个方面。首先,从显性方面而言,师生关系和谐而融洽会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感兴趣,愿意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能听得进去,甚至会主动要求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运用到生活中来。否则,学生则会产生排斥心理,再好的内容也听不进去,或形成知行二致的尴尬情况。其次,从隐性方面而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会最大限度地增强理想信念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理想信念教育者要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或者说,教育的意图也完全可以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师生关系气氛中,青年群体不必在具体情况下就能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

坚持与发展理想信念教育启发法,创建自主的学习环境。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育中,说理引导法仍然处于难以撼动的地位,说理引导法一般强调强制性的思想政治知识记诵,虽然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又有可能产生“一言堂”“一锤定音”的过于僵化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意见常在未得到半点解释的情况下被全盘否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势必遭到一定程度的挫伤。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各个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深刻变革,引起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这必然引起社会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的取向即是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然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正确的前提下,理想信念教育者必须让内容的逻辑推理由学生那里得出而非出于教师自身。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含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的育人理念。

坚持与发展理想信念教育熏陶法,整合多元的感化力量。校园环境建设可以分为有形环境以及无形环境,有形环境是指能够直接为感官所觉察到的一切影响人们思想的物质因素,如人物雕像等。无形环境通常是以文化产品为载体、可感悟领会到的某种氛围或精神因素,如校园文化等。在构建校园环境的过程中,我们显然应当渗透以人为本的和谐育人理念,力求整合多元的感化力量,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发挥作用。首先,在有形环境的建设方面,高校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能熏陶和感染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影响其行为导向。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校应该让每堵墙说话”,这就表明了有形环境对于青年群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者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校园景观布置,通过人物雕塑、宣传栏、海报、“校史走廊”等有形因素让青年群体从环境中感受到自己的身份,体会到自己应有的举止、行为。其次,在无形环境建设方面,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历来受到各方的重视。以人为本、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使青年群体在民主、公正、平等的思想环境中受到教育,要在校园中倡导自由而严谨的学术氛围,允许青年群体对教育内容有异议,可通过自由的讨论亲身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毕竟,只有自己亲身发现的真理才是最可信服的。

坚持与发展理想信念教育管理法,发掘学生的教育潜能。对于理想信念教育者而言,其自身又内在地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即亲身计划、决策、实施理想信念教育。从最深层的意义上来说,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内部。任何试图仅以外部力压制来使受教育者顺服的教育方法都无法实现最终的效果,即便答案是肯定的,这种顺服也只是暂时的和不稳固的,只有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让其发自内心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自我教育方面:所谓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根据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

自我管理方面:理想信念教育自我管理是指理想信念教育的管理客体把主体对自己实施的思想培养、规范约束、理论灌输等活动,通过自我意识的内化后,又外化为行为自塑的活动模式,是管理的主、客体形成一种动态的互换。

4.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评估机制

教育效果的保证离不开评估,理想信念教育评估同时也是对相关教师、学校教育的评价,因此,评估机制包括对教师评价和对学生评价两部分。对教师评价包括院、校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等,主要是看理想信念教育是否完成了阶段性教育任务和内容,是否实现了阶段性教育目标。

在评估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采取灵活、开放的形式,包括辅导员、任课教师、同学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要发挥辅导员、教师的评价作用,从不同角度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有针对性的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实现全面发展。同伴互评,可增进学生间的了解,互相学习,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

理想信念教育评估机制的建立,关键在于评估指标的选定,这也是有效、科学、客观衡量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因此,对评估指标的选定一定要慎重,要根据理想信念阶段性教育目标和内容。

确立评估指标。对教师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成果、教学创新、教学态度、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等。学生的思想难以衡量,但行为却可以评价,并且学生的行为是思想、心理的践行。

最后,青年群体普遍处于人生最旺盛的年龄阶段,无论在思维还是行为上都充满了创造力和激情,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管理过程中,只有渗透以人为本的和谐育人理念,充分发掘青年师生本身的教育潜能,才能从更深层次上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活力,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和感染力。毋庸置疑,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涉及青年师生灵魂的最深层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教育活动,在新时期、新条件下,只有在理想信念教育实施方法中渗透以人为本的和谐育人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青年群体精神滑坡、教育失利的趋势,使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上海海事大学联合课题组 门妍萍 李秀芳 董金明 王 鑫 王红丽 石立山 尹 强 宋殿清 刘 青 张 峰 张 缅 杜 昊 朱晓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