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青年年跟踪研究的思考与未来青年研究方法的讨论钱永祥

中国青年年跟踪研究的思考与未来青年研究方法的讨论钱永祥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题主体报告获中国青年研究一等奖。各参与课题的省市都根据调研的数据完成地区青年发展研究报告。课题“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杭州青年”成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课题。“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2008—2009课题。
中国青年年跟踪研究的思考与未来青年研究方法的讨论钱永祥_青年研究:新视野、新问题和新方法(2016—2020)

从1992年起,由杭州市团校青少年研究所钱永祥教授发起、广州市团校等地全国十多家青少年研究所、团校参与,逐步发展为近20个单位参加的每五年一次的“中国青年研究”,到今天已经坚持20年、开展了五次调查,这些研究有的列入共青团中央重点课题,有的列入了各省、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这些研究先后完成了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30年进程中五个主体报告,多个分地区分阶段报告,同时对中国青年进行了20年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比较研究,出版了多本专业性文集,给今天的青年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和一个完整的数据库。

一、中国青年20年跟踪研究的回顾

20年中国青年跟踪研究从青年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青年发展意味着青年主体的发展,衡量评价这种发展的主要尺度是青年的各种社会素质(即在生理、心理、道德意识、思维能力、文化水平、心理承受能力、行为合理性、个体自控性等诸因素)的提高;青年发展是青年和社会关系的调整过程,衡量和评价这种调整的社会指标主要看青年对社会改革、进步的认同程度;青年发展受制于社会进程中的各种现实因素,衡量和评价这些因素之作用的取值标准是青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获得多大的发展机会等三个评价指标开展。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青年”的调查

1991年,由杭州、北京、广州、黑龙江、辽宁、甘肃、陕西、广西、四川、济南、福建等11家青少年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青年”的调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青年”课题研究工作于l991年起正式开展,1992年6月,全国11个省市完成了由调查员直接进行的近4万份调查问卷,1993年1月各地将材料寄杭州团校进行技术处理和输入电脑,杭州青少年研究所把全国3.7万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自己设计的DS系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青年”数据库,此次调查在全国首次使用计算机数据库,突破了以往人工计算数据的方法。该课题主体报告“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青年”较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当代中国各层面青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然状况和政治观、价值观就业观、婚姻观等方面情况。课题主体报告获中国青年研究一等奖。新华社以调查成果向海内外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头条“一个‘脑袋’装下中国青年心态”、中国青年报以“一个‘脑袋’装下中国青年”为题全面报道调查成果。各参与课题的省市都根据调研的数据完成地区青年发展研究报告

(二)“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课题

1996年由杭州、广州、北京发起,成都、济南、深圳、内蒙古、福建、甘肃、陕西、辽宁等11家青少年研究所、团校等联合进行了第二次全国范围的青年思想观念、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的调查。“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课题,对中国青年在世纪之交的种种思想、行为、价值观、人生需求、人的性格和核心品质,文化精神、心理等开展调查,从文献资料和现实心象方面开展全面研究,刻画出跨世纪青年的风貌。

课题“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杭州青年”成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课题。其他各个省市都根据调研的数据完成地区青年发展研究报告,“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杭州青年”199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青年1992—2002”(团中央2002重点课题)

2002年5月,由杭州市青少年研究所与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发起,北京、哈尔滨、武汉、成都、河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陕西、广西、重庆、济南、福建、广西、深圳等全国16家青少年研究所、团校等联合进行了第三次全国范围的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的调查。十六个青少年研究所(团校)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运用各种研究手段和方法,通过与1992年“现代化中的中国青年”调查对比,描绘出中国青年的价值观、需求、人格等状况,为党和政府制定青年政策和青年组织开展青年工作服务。课题主体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青年1992—2002”(团中央2002重点课题);“社会转型期浙江城市青年与其他十五城市青年比较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课题);“开拓 创业 健康 理性——新时期杭州青年人文精神研究”(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形成传承与超越1992—2002黑龙江青年十年对比调查、自重自强——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庆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北京青年、积极向上的特区青年——深圳市青年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信息时代民族地区青年发展问题新视角——广西青年等十六个地区报告。形成了立身“人本”崇尚“知本”当代青年价值观十年演进透视、中国青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青年需求变化的10年分析、互联网对东西部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杭州广州北京青年休闲方式10年突变的分析、1992—2002中国农村青年发展报告等多个专题报告,课题由研究出版社在2003年出版成果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青年1992—2002的中国青年》一书。

(四)“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中国青年”课题

2007年“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中国青年”课题由杭州市青少年研究所与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发起,成都、福建、河南、哈尔滨、沈阳、吉林、内蒙古、山东枣庄、济南、陕西、深圳、武汉、香港、澳门等全国16家青少年研究所、团校合作完成。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首次参加了课题。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2008—2009课题。课题主体报告:“社会转型与青年发展”是共青团中央2008立项课题,“浙江青年暨杭州青年15年发展系列报告”发展与进步、精彩与进步、幸福与进步、责任与进步——成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2007年课题。

课题形成了十六个地区报告,完成了1978—2008我国青年劳动与社会保障发展状况与区域差异研究;共青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坚持解放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团校事业新发展——团校三十年发展报告;统筹和谐重视物质追求人品真才实干——中国青年价值观三十年变迁报告;分配就业自主择业立志创业——中国青年就业三十年发展报告;多元多变和而不同——中国青年婚恋观报告;不可或缺的互联网——中国网络青年发展报告;网络日“智”——香港高中学生使用BLOG的研究报告等二十二个专题报告。课题由研究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成果集《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中国青年——改革开放与青年发展》上下两册。

(五)“十二五与中国青年”——中国青年20年跟踪研究课题

2011年启动的“十二五与中国青年”——中国青年20年跟踪研究课题。课题由杭州、新疆、广州、内蒙、黑龙江、哈尔滨、吉林、辽宁、沈阳、北京、山东、济南、陕西、河南、江苏镇江、上海、武汉、福建、重庆、成都、深圳、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等将由20家团校、青少年研究所协作完成。

课题以中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社会背景,对中国青年在实现十二五规划过程中的观念与行为作全面的调查,并对中国青年自1992年以来的发展轨迹做出回顾与评价,对中国青年在这20年中的个人发展与推动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判断。

课题形成了“变革与重构——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青年”(1992—2012年青年价值观的变迁)的主体报告。同时课题形成了“青年强则新疆强,青年稳则新疆稳”、“面对急遽转变,迎接未来挑战的香港青年”等二十个地区报告,以及“个性化与公正化:中国青年社会心理变迁的特征与要求”等十五个专题报告。

为了把握青年研究20年发展的脉络,进一步提升本次研究的水平,课题组还邀请了中国青年研究的专家杨雄、沈杰、田杰、南山、金大陆等就课题主体报告、专题报告进行两天的专题研究与讨论,课题以“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中国青年”为题目,由研究出版社出版了上下两册文集。

二、20年中国青年跟踪研究的方法

(一)20年中国青年跟踪研究由历史、现实、动态三个方面构成

对历史上有关青年研究的专著和论文进行梳理,尤其对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协作组开展的课题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编辑成类似量表(即实证研究上的“历史量表”),用以对照中国青年现在和过去的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现实心像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完成。问卷调查是对瞬间改变,色彩各异的青年中相对平衡、缓慢、然而却不间断跳动的脉搏做出基本判断和基本把握。

课题在问卷调查的同时,还采用访问、讨论、观察、网上及报刊动态资料、个案调查等方法。课题根据不同地点、不同层次青年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专业调查,使调查材料尽可能符合现代青年的实际情况。随着网络和微博的出现,调查高度重视对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个案和思潮研究。

(二)20年中国青年跟踪研究问卷、抽样方法

问卷调查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样本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样本对于问题的评价及选择。问卷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被调查青年的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青年的工作状况,青年对社会发展的认识,青年的人生理想、价值和目标,青年的学习和工作,青年的休闲文化娱乐,青年的婚恋,青年的消费等状况。同时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把握不同区域不同层次青年的状况,各地区可以选择1—2个重点调查样本群,制订专项调查问卷,以便深入发掘和分析各群体的特征。

课题设计中充分考虑1992年以来问卷内容的连续性,又必须照顾到每一阶段青年关注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理论假设展开,在维持足以说明问题的一定量上,通过各种指标“寻找”问题与假设的关系。

生理因素对于青年发生作用是无疑的。但由于历来大量的相关资料可查得,故未涉及。

问卷调查采用类型抽样,即分层抽样。通过划类分层,增大了各类型中单位间的共同性,容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

区域选择: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华中地区等、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这些省市在地域分布有代表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上有不同特点和水平能够反映中国青年基本状况。我们选择以期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中国青年的整体状况。

为了确保调查效果,课题1992年、1997年采用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直接发放、回收问卷的方式,2002后采用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直接指导被调查人在“青少年成长发展环境动态监测网”www.hzqnjc.net的“中国青少年调查系统”直接填写。该调查系统具备了频数和交叉自动生成的功能,采用SPSS数据处理系统在线上统计。各参加单位直接调用。没有网络的地方采用卷面方法调查。每一个成员单位完成3000份问卷、20个访谈对象。个别、小组访谈针对抽样到的城市、乡村,重点在农村青年。

按地区分层抽样:每一个省(市)按照经济发展上中下三个指标各抽一个市,一个区,一个县共九个抽样单位。

职业分层参照当时的国家统计标准的职业分类进行。

调查对象不涉及现役军人、精神病人、服刑人员。

年龄为15~35岁。课题时间安排,一般为2年。

三、20年中国青年跟踪研究的思考

20年中国青年跟踪研究的明显特点是研究对象为一个整体青年,这就决定了该课题的理论假设较难将一个活人表现为简单的某种命题,规定一套较完整的操作性概念及关系,而作为实证研究,这种假设又是必需的。

(一)20年中国青年跟踪研究坚持青年发展理论的相关性

讨论青年发展,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具有多义性。

从哲学意义看,“发展”这个词是由黑格尔首先阐明的。他提出“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之说。即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进展相一致。这些逻辑概念的每一个都代表某一社会发展阶段或子阶段的“时代精神”。青年发展与时代紧密联系,一个时代的精神,常常在青年群体中突出地表现出来。

从经济学意义看,“发展”的意义是指走向技术社会、工业发达社会、信息化社会。二次大战后,许多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对这一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与深入。人们认识到,在考虑其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考虑整个社会的发展、考虑人民生活的质量问题和真正幸福的问题。经济发展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青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从社会学意义看,“发展”是指“社会变迁”,社会学在讨论近代社会变迁时就是讨论社会的发展问题。青年社会角色的扮演和青年的社会化进程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青年常常是未来、是希望,是生力军、是主力军的代名词。

(二)20年中国青年跟踪研究坚持青年发展与青年问题逻辑的统一性

青年发展离不开对青年问题的探讨与研究。青年社会化的完成同其生理、心理成熟期是同步进行的。人心理上的成熟就是成年的开始,这意味着就要承担全部的社会责任,享用与他的社会地位相等的那一部分权利。青年问题作为特定的社会问题是大工业生产的社会产物。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甚至上溯到渔猎社会里,青年的社会化过程,基本上是在家庭和亲属圈中完成的,少年向成人阶段的过渡比较平稳,不需要一个漫长的候补期。

进入工业化社会,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人们的学习和教育期逐步延长,青年问题随着时代的节奏加快而产生和发展。青年群体的发展,在社会进步中凸显它的重要作用。中国青年运动的实践,青年问题的研究,立足于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于社会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我们不仅仅是将青年当着一定的年龄阶段的群体作表面的描述,而首先是将青年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把青年看成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和进步中最积极、最有生气、最具魅力的重要力量。

(三)20年中国青年跟踪研究坚持青年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历来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自己的理想目标。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努力促进、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从物质、政治、精神、生态等各个方面来加强建设,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创造环境、提供保证。

中国青年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青年必须积极投入科技创新,与全国一起,努力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时间,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裕的剩余时间,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中国青年在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进程中,应该成为重要力量。中国青年在我国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健全和完善终生教育机制、保障人们享受教育的权利等方面既是客体,又是主体。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生态伦理,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保护自然是新世纪赋予青年一代的重要责任。

青年发展的标志是青年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目标要求相一致。

(四)20年中国青年跟踪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坚持实践性、全面性和动态性方法。报告的研究空间是多维的,既重视纵向的历史发展轨迹,更关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的中国社会现状;既重视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更关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既重视中国发展对全球的影响,更关注我国与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多维空间与多个研究视角中探求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力求以新的思路、新的眼光,为组织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

(五)青年研究内容、方法的变迁

从80年代初开始,无论是社会科学院和共青团系统的研究学者,对中国青年研究是以研究青年特点、青年问题、青少年犯罪为主要内容,开展思想教育的研究,为党和政府、共青团提供工作指导的研究。

80年代后期由于团校学历教育的需要开始了青年学科建设的研究,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团学的研究,这样的学科研究是和团校的学历教育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进入21世纪后,这个方面的研究少了。

90年代提出了青年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问题。认为青年研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既要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要在青年和青年工作理论研究成果与构建现实需要的理论体系问题开展探索,要遵循学术研究规律与倡导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要把传统研究与现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坚持理论研究本土化与国际化等。

90年代还就“现代化与青年参与”开展了专题研究。研究了青年参与的历史与现状、青年参与的社会环境与政策制订、教育与青年参与的素质培养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后,青年研究着眼于现实,服务于现实。

开展了对青年成长环境的研究——信息革命对青年的影响、网络发展与青年社会化、高新技术与青年文化、知识经济与青年就业、社会变迁中青年心理压力障碍、市场经济下青年的职业选择与前途等方面的研究。

青年研究的方法经历了从宏观青年到微观青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研究;历史青年与现实青年的比较研究;地区之间青年的比较研究;中国与国际青年的比较研究;参与实践模式的构建和推广实践模式的理论研究;逻辑演义和推理的研究。

青年研究的方法还形成了个体研究与集体研究;青少年研究力量、资源整合开展地区合作研究,发挥青少年研究力量整体优势进行有时代特点青少年研究。

目前青年研究存在的倾向。由于不同身份的研究学者都从自己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入青年研究的行列,因此,青年研究的内容、方法随着青年研究的深入也出现了明显的身份烙印。社会科学院系统的研究学者还是十分重视青年社会学科的基础理论、概念、方法、途径的研究。高校和团校有学历教育的学者希望在青年学、青年组织学、青年文化学、青年行为学等构建方面多开展一些研究。共青团实际工作方面的研究学者由于工作需要,希望青年研究与时代中心任务更加紧密的结合。由于时代、身份、群体的局限性导致中国青年研究的局限性,研究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研究的方法讨论

20年中国青年跟踪研究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进行的对中国青年的研究,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什么?

互联网时代是开放、创新、多元、平等、协作、分享,我思献人人、人人助我思的时代。互联网思维包括开放、平等、互联互通、协作分享、用户体验至上、公众参与、简约便捷、量化、个性化、迭代更新、跨界创新等思想方法。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给当代青年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平等、公正的社会工作、生活、生存环境,它倡导的社会协同、合作共赢、社会分享的共同价值理念正在改变着青年的思想行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快速变化、产品丰富、信息爆发催发了社会浮躁、社会矛盾、青年问题突显。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青年进行研究,首先要了解青年在哪里。过去青年在单位、在社区;今天青年存在手机中、在网络中、在自组织里。青年的存在方式变化了,青年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必然变化,因此对青年群体的研究方法也要变化。

(一)在移动互联网中了解青年、研究青年

手机与PC相比,联系人、实名和位置属性清楚,可以减少信任成本,有很强的便利性,满足青年时时社交需求,移动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使移动社交成为十分广阔的平台。随着移动化与社交化概念的融合,移动社交的开放模式使得每个个体的社交圈子不断放大,形成一个大型网络。移动社交正在涉足定位服务+陌生交友领域逐步转变为熟人关系。通过一定时期的交往,可以让虚拟化的社交途径转化为更为真实的交流平台。移动社交的出现,淡化了原来组织体系的功能,淡化了团、党、行政的影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就在手机里,在APP里,微信群里,如果我们青年工作者、青年导师、青年研究者的手机里、微群里有一千、一两万甚至十万、几百万、几千万青年或者粉丝、我们就可以简单、直接地了解到他们的社会态度、生活兴趣、人际需要、价值理念等,可以随时随地掌握青年动态,了解青年思潮,从中研究青年,认识青年,把青年价值引导与青年的工作、生活、消费直接对接,在不知不觉的社会存在中影响青年、引导青年、帮助青年成长。

(二)在大数据中认识青年、研究青年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大数据从何而来?全世界的工业设备、车辆、仪表上有着无数的传感器,随时测量和传递着有关位置、运动、震动、温度、湿度乃至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是数据的来源,我们上网做生意、消费,我们打手机、聊天都会产生数据,我们自己做生意也要及时采集数据、积累数据。分析、运营数据,就可以发现新的需要、新的领域、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形式。

数据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将青年发展中的就业、工作、生活、思想、兴趣、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的需求等各种数据挖掘出来,通过数据分析,分析归纳可以看到青年的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社交群体、活动内容、时尚消费等。这就为我们研究青年、认识青年开辟了新的路径。

共青团组织要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随时随地掌握青年动态,了解青年思潮,服务青年发展。把了解青年发展中的就业、工作、生活、思想、兴趣、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的需求建立在大数据库提供的科学数据上,及时研究青年温度的高低,及时向党政反映,从而更加准确、自然、客观地为青年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三)在自组织中了解青年、研究青年

青年自组织是以青年兴趣、爱好、生活、工作等价值观相同的人自愿结合、共同开展活动的一个组织体系,它涉及面广泛、参与人数众多、自由度大、变化快。共青团组织与自组织相比,在吸引青年方面是弱势。我们一讲搞活动青年人就说没有时间,而在自组织里人们从来就不考虑这些钱、时、人的问题,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需要、共同的价值理念。他们打一个枪换一个地方,变化快、迎合时代青年的要求,通过与自组织的合作,在参与自组织的活动中,观察青年行为、思想,讨论、思考青年问题,采集青年发展数据、了解、研究青年,应该成为现时代青年研究的一个新方法、新途径。

(四)调整心态,在跨界合作中研究青年

过去的中国青年研究具有明显的“条块分割”现象,20年中国青年跟踪研究充分利用各个地方青少年研究的力量,长期协作开展青年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也为我们今后开展协作研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合作框架、经验。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过去20年的研究还局限在共青团系统的研究机构、学者的合作,而移动互联网为更加广泛的跨界合作研究、共享共赢研究成果提供了可能。青年研究机构、研究人员要调整理念,积极与社会各界关心青年的学者、机构进行合作,学习、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与他们一起开展多层次、深入、长期的合作研究,从而提高青年研究的整体水平。

移动互联网为共享共赢的合作研究成果提供了条件,过去20年建立的中国青年研究的数据库,也应该成为今天青年研究的共享资源。

(五)用开放、综合、发展的理念研究青年

移动互联网时代要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来指导、处理、创新青年研究工作,青年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社会问题,青年问题实际上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从整个社会的视角着手研究青年问题,得出综合性、关联性结论需要改变青年问题研究理念和研究思路,由单项垂直研究的思想转变为开放、综合、发展的研究。青年问题研究、青年理论研究、青年工作研究、青年学科研究应该形成一个体系,设计统一研究方向,开展系统性、阶段性、层次性、综合性研究,以提高青年研究的整体水平。同时把青年研究与文化研究、社会研究、生态研究、政策研究、法律研究等结合起来,形成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提高青年研究的咨询功能,服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1] 钱永祥,男,教授,浙江省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杭州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青年组织、青年工作、青年社会学、社区工作、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