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美国教育署一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各州也纷纷出台相关立法,将媒介素养教育视为同媒介暴力等负面影响做斗争的锐利武器。其次,政府应采取措施,履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协调职能。将媒介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体系,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普遍做法。

第四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媒介教育的格伦沃尔德宣言》明确指出:只有当家长、教师、媒介从业人员和政府决策者都意识到自己有职责培养听众、观众和读者的媒介批判和媒介安全意识,媒介教育才能最有效。教育系统和媒介系统越积极参与其中,媒介教育就越有成绩。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报告《媒介素养:教师、学生、家长和媒体专业人士完全手册》(Media Literacy:A Kit for Teachers,Students,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进一步提出了下列问题:谁来提供媒介素养教育?除了学校之外,家庭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媒体专业人士能否以及如何参与其中?该汇总手册具体内容包括: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块设置建议、教师手册、学生手册、家长手册、媒体专业人士职业道德手册、互联网素养手册等。汇总手册除了提出一套针对中学教师资格培训的媒介教育课程之外,还向教育体系外的成人———包括家长、媒介专业人士或决策人员———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块化方法和关键概念(如产品、语言、再现、公众)。该汇总手册的最终目的是要整合那些参与了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多方力量,为营造一个庞大和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打下扎实基础。

从英国、加拿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情况来看,构建以多主体、多途径为核心的制度化、社会化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政府

首先,政府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倡导者,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确保媒介素养教育的合法性。如美国教育署一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各州也纷纷出台相关立法,将媒介素养教育视为同媒介暴力等负面影响做斗争的锐利武器。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颁布的《媒介素养教育索引》,对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台湾地区于2002年10月公布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对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和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开展。

其次,政府应采取措施,履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协调职能。台湾《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将媒介素养教育视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课题”,“全体公民的责任”,明确规定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台湾实施的一系列公民素质教育工程,如“终身学习列车”、“e时代人才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数位化台湾”、“新故乡社区营造”等紧密结合,互为补充。1979年法国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启动了一项全国性的教育活动———“主动的电视青年观众”,目的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电视收视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1960年代加拿大的“荧屏教育”、美国的“视觉素养运动”、日本的“屏幕教育”,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传媒及信息意识教育计划”等,都是在政府的直接推动和资助下展开的。2002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白宫签署一项关于在因特网上建立一个新的儿童网站域名的法案,以保护儿童在上网时免受色情或暴力等内容的侵扰。布什在签字仪式上说,每一个在此域名下的网站都将成为儿童的“安全区域”,政府必须为每个儿童提供一个增长知识但人格免受侵扰的机会,使父母能够放心地看到他们的孩子在安全地学习知识。[76]

2.学校

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因此,各级学校和教育部门是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的核心。波茨曼将大众传媒与正规教育争取青少年的现象称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之争”。[77]两个课堂的教育影响出现相互冲突、抵消的现象,已经引起各国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将媒介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体系,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普遍做法。早在196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就开始成为英国各级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到1970、1980年代,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瑞士等大众传播发达国家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均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美国政府1990年代中期颁布的《目标2000:教育美国法案》,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3.专门组织

专门组织,如媒介素养教育协会、委员会、学会、研究机构等,充分发挥协调、交流和咨询职能,成为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力量,这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一大特点。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和实施,都是源自民间组织和团体的自发行为。这样的组织和团体,有的由大学、中学、小学、宗教团体、社会志愿组织、传媒机构自主设立,有的是政府出面并给予财政和政策支持成立。它们形成联系广泛的网络系统,开展培训,举办讲座,发动运动,在社会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呼吁、倡导、组织、协调功能。

专门组织中,最为积极的是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主的AML[78],通过它的推动,安大略省成为加拿大第一个正式规定各级学校课程必须包含媒体素养教育的省份。1989年安大略省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发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性。1995年又发表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了一至九年级语文艺术课程的媒体素养教育目标。1998年安大略省的教育部又宣布新课程标准而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完整的十二年国民教育中。安大略省在媒体素养教育上能领先加拿大其他省份的主要原因,就是前面所提及的AML所扮演的角色,该组织到1980年,成员即超过1000人,不仅在加拿大举办活动,到1987年为止,该组织还在澳洲、欧洲、日本、拉丁美洲及北美等地举办过研习活动,可以说是推动加拿大媒体教育的最重要的专门组织。该机构分别于1990年与1992年举办两次国际媒体教育研讨会,分别吸引了超过500人次参加。并在2000年与CAMEO等组织共同举办“Summit 2000:Children, Youth and the Media:Beyond the Millennium”的国际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54个国家约1500人参与。[79]

根据俄勒冈大学教育高级技能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Oregon)1994年发起的媒介素养在线项目(Media Literacy online Project)不完全统计,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洲、日本、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就有几十家(见表1-4):

表1-4 媒介素养在线项目资源:国际媒介素养教育机构[80]

img7

② 英国电影学院:于1933年在英国政府和学院会员的赞助下成立,目前的经费由教育部列入预算。BFI是英国最早进行媒体教育的机构,早期以屏幕(screen)的电影教育为主,提供电影爱好者研究电影的入口网站,并建有全国电影数据库图书馆,定期做电影评选,教导一般民众如何看电影、解读电影。目前网站中提供BFI的活动记录与研究、审查报告,同时也针对各年龄层于正式与非正式教育中,提供更广泛的电影和电视学习经验与教育。

续表

img8

续表

img9

在亚洲,日本东京大学情报学会的MELL项目连续多年主办亚洲地区媒介素养研讨会,其中2005年2月的MELL计划年度研讨会(MELL Project Symposium 2005:Concerto of the MELL),集中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代表,针对各自国家或地区近年来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中所遭遇的困难展开对话。该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的子项目,包括日本商业广电业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mmercial Broadcasters)的媒介素养项目、书籍建设与媒体素养计划(Book Building and Media Literacy Project)、亚洲印象网络(Asia Image Network)、戏剧《新闻新闻:电视在说什么?》(“NEWS NEWS:What are They Saying on TV?”)、媒介表达研究论坛(Media Expression Research Conferences)等等,重点开展媒体表达、学习与媒介素养实践的研究。

4.大众媒介

媒介素养教育主要针对大众媒介,同时,大众媒介也是媒介素养教育推广的主要渠道。大众媒介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推动者,通过出版专门书籍、杂志,开办网站,制作特别节目等,唤起公众意识,满足公众需要,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比如,美国1996年已有百万儿童接触互联网,所以当年即出版了若干本帮助父母指导孩子上网的书籍,如《危险地带:对因特网,父母应该知道什么》,也出版了像Info Active之类的指导性杂志,定期提供和分析有关儿童的网上信息。[81]在互联网上,有许多公益性的网站为网民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丰富资源,如“媒介素养教育中心”(the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 CML)、“儿童与媒介节目”(Children and the Media Program)、“网上的媒介教育资源”(Media Education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网上工程”(Media Literacy On-line Project)、“媒介看门狗”(Media Watchdog),等等。

5.社区和家庭

媒介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媒体成为青少年和儿童的“第二课堂”。可以说,在教育方面,媒体极大地动摇了学校的权威地位。因此,社区和家庭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力量。社区和家庭作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级交往组织,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和作用。社区通过广泛宣传、说服教育和组织活动等方式,使媒介素养教育进入家庭;家庭则依靠亲情间的紧密互动,在不同代际间形成媒介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培养与交换。深入社区,以家长为对象,开办社区学校、家长学校,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良性互动格局,是各国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行之有效且普遍采用的途径和方法。

家庭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家长对媒介的辨识和批判。家长自身具备的这种媒介素养,甚至可以促成政府以立法形式保障儿童免受媒介不良信息的干扰。美国最高法院1978年判决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诉太平洋基金一案(FCC V.Pacifica Foundation),是对至今为止的美国广播电视业处理“与性和排泄有关的、公然的、冒犯性的下流内容”产生影响的判例之一。而这个判例,则源于一位父亲认为自己未成年儿子受到了某一个广播节目中的“下流内容”的冒犯,而向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所提出的投诉。

1973年,纽约一个电台主持人卡其林在其广播节目上大谈“美国广播电视中不能使用的七个脏词”,并调侃性地用这些脏话造了很多句子。一个驾驶中的父亲听到这个节目非常愤怒,觉得这些话严重冒犯了当时同坐一车的未成年儿子。于是他向FCC进行投诉,FCC对该电台提出警告,而该电台则宣称他们的言论自由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这件事情越闹越大,最后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1978年,最高法院以5比4的微弱优势作出裁决:为了保护未成年儿童,FCC有权对早六点到晚十点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下流内容”进行限制。虽然这是和宪法第一修正案背道而驰的,但是法庭裁决说:“广电节目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具有一种独特的渗透性,那些公然的、冒犯性的下流内容不仅仅在公共场合而且在私人家庭中触及公民,而在私人场所,个人不被骚扰的权利应该大于那些侵入者的言论自由权”。[82]

直到今天,美国广播电视节目中的“beep”、人体敏感部位的马赛克以及一些色情节目和广告只有在有线电视或深夜时段才能播出的相关规定,都与该判例有关。[83]

在中国大陆,2007年3月,某电视台播放的108集武侠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中有成人化台词,传达暴力至上的理念,多次出现暴力、血腥画面,引发了国内对净化动画片内容的讨论。而这次讨论,就是始于一位家长的担忧。该家长担心该剧宣扬的上述内容可能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在网络上发布相关帖子。

【注释】

[1]Shearon A.Lowery& Melvin L.De Fleur:《传播研究的里程碑》,王嵩音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49页。转引自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Scruting是一本由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主办的英国文学批评杂志。汉译为《细绎》,又译为《审思》。

[3]F.R.Leavis& Denys Thompson, 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c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Greenwood Press,1977,pp.3-5.

[4]Carol E.Craggs,Media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School,Routledge,1992,p10.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6]吴翠珍:《英美电视素养教育》,《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第72页。

[7]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当代传播》2000年第2、3期。

[8]参见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当代传播》2000年第2、3期。

[9]约翰·庞杰特、于亚卓:《第二次浪潮:加拿大中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第61-62页。

[10]约翰·庞杰特、于亚卓:《第二次浪潮:加拿大中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第61-62页。

[11]吴翠珍:《英美电视素养教育》,《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第73页。

[12]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13]阿尔特·斯沃布莱特等:《美国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第68-69页。

[14]陈韬文等:《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15]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16]刘继南、张树庭、何辉:《传媒与教育———对话与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17]刘继南、张树庭、何辉:《传媒与教育———对话与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18]刘微:《韩国:信息素养创造性地应用在生活中》,《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12日。

[19]李月莲、莫蔚姿:《迈向知识社会的香港传媒教育》,《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0]林子斌:《多元文化教育的新课题———媒体素养》,《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21]台湾《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

[22]台湾《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

[23]Len Masterman,“Foreword:Media Education Revolution”,Teaching the Media: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8,viii.转引自蔡骐:《论大众文化与媒介教育的范式变迁》,《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第119页。

[24]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纽约,1978年版,第256页。转引自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25]Len Masterman,“A Rationale for Media Education”,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pp.47-48.转引自蔡骐:《论媒介认知能力的建构与发展》,《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5期。

[26]参考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当代传播》2000年第2、3期。

[27]转引自张志安:《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http://www.learning.sohu.com, 2004年12月13日。

[28]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1页。

[29]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1页。

[30]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1页。

[31]黄天鹏:《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上海联合书店1931年版。转引自李秀云:《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32]黄天鹏:《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上海联合书店1931年版。转引自李秀云:《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33]黄天鹏:《新闻学概要》,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6-7页。转引自李秀云:《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34]潘觉:《怎样普及新闻教育》,《报学季刊》第1卷第3期,1935年3月29日。转引自李秀云:《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35]黄天鹏:《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上海联合书店1931年版。转引自李秀云:《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36]潘觉:《怎样普及新闻教育》,《报学季刊》第1卷第3期,1935年3月29日。转引自李秀云:《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37]惜莹:《新闻教育问题》,《报学季刊》第1卷第3期,1935年3月29日。转引自李秀云:《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38]涂红霞:《小学应添入“读报”科》,《新闻学集》,天津大公报西安分馆1931年版,第148-149页。转引自李秀云:《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39]曹锡胤:《对小学设读报科的商榷》,《新闻学集》,天津大公报西安分馆1931年版,第151页。转引自李秀云:《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40]袁军:《新闻媒介通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41]汤书昆、孙文彬:《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述评》,《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2]汤书昆、孙文彬:《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述评》,《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3]姬德强:《解析中国语境下媒介素养研究的话语模式》,《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

[44]姬德强:《解析中国语境下媒介素养研究的话语模式》,《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页。

[45]姬德强:《解析中国语境下媒介素养研究的话语模式》,《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页。

[46]卜卫:《儿童参与的理念和经验》,http://ec.cycnet.com/jdgz/canyuluntan/second/buwei.htm

[47]俞水:《小学教学的一种尝试: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实验》,《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6日。

[48]李月莲:《“You Tube现象”带来的社会颠覆与传媒教育》,《传媒透视》2007年3月。

[49]Renee Hobbs,“Pedagogical Issues in the U.S.Media Education”,Communication Yearbook,17,p.453.

[50]Media Literacy Online Project by College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Oregon.转引自麻争旗、孟毓焕:《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跨文化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51]蔡帼芬、徐琴媛、刘笑盈:《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传播》,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页。

[52]James Potter, Media Literacy, Sage Publication,1995, p4.

[53]David Buckingham,Media Education—Literacy Learning Literacy Movement and Comtemporary Culture,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p36.

[54]李月莲、莫蔚姿:《迈向知识社会的香港传媒教育》,《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55]http://wwwhkcs.org/edcb/media/media.htm

[56]杨光辉:《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57]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29期。

[58]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59]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

[60]袁军:《新闻媒介通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61]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267页。

[62]李月莲、陈家华:《荧幕世代:传媒、青少年与健康》,《传媒透视》2009年6月。

[63]UNESCO, Paris Agenda, 2007.

[64]Partne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Skills,P21 Framework Definitions, http://www.21-stcenturyskills.org

[65]Partne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Skills,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http:// www.21stcenturyskills.org

[66]李月莲:《“You Tube现象”带来的社会颠覆与传媒教育》,《传媒透视》2007年3月。

[67]陈智达:《媒体素养论坛:通识、考评、媒体》,《传媒透视》2009年6月。

[68]UNESCO, Paris Agenda, 2007.

[69]吴翠珍、关尚仁:《媒体、公民、素养———媒体公民教育训练》,台北:富邦文教基金会。

[70]吴翠珍:《媒体教育不是什么?》,《人本杂志》2002年10月号。转引自潘玲娟:《媒介素养与媒体教育》,《复兴岗学报》2004年第81期,第235-248页。

[71]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An Overview and Orientation Guide to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2008.http://www.medialit.org

[72]资料来源: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An Overview and O-rientation Guide to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2008.http://www.medialit.org

[73]〔英〕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第51-52页。

[74]吴翠珍:《英美电视素养教育》,《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第73-74页。

[75]吴翠珍:《英美电视素养教育》,《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第75-76页。

[76]《布什签署法案创建儿童网站域名》,新华网,2002年12月5日。

[77]Postman,N.,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New York:Basic Book,1985.

[78]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加拿大媒介素养协会。

[79]朱则刚:《加拿大媒体素养教育探讨》,《图书资讯学刊》第3卷第1期,第1-13页。

[80] 资料来源:Media Literacy online Project, http://interact.uoregon.edu/medialit/mlr/ home/

[81]转引自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第33页。

[82]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6页。

[83]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6-2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