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国家庭教育的历史演进

外国家庭教育的历史演进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家庭教育源远流长。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这种“大家庭式”的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故奴隶社会的家庭教育,虽然有为生产服务的职能,更重要的则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的工具。孔子非常重视家庭启蒙教育的作用,认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教育子女的任务,要尽量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保证孩子有学习的基础。

第二章 中外家庭教育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中国的家庭教育回顾

中国的家庭教育源远流长。《周易》中的《家人》《渐》《蛊》《节》等卜卦,便是最早讨论家庭问题的。如以《周易》之作在殷、周之际,则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家教历史,便已有三千多年了。之后,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现的家训、家规、家仪以及近代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自然都属家教的范畴。此外,尚有散见于经、史、子、集之中的大量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佳事、懿行,有的虽不以“家训”名,但无疑也属于中国家教宝库的组成部分,可称为中华民族的一份极其丰厚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家庭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是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家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原始社会的家庭教育

早在一百多万年以前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类,就有教育。”[1]原始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产生了原始的教育活动。

原始社会是人类从动物界刚刚开始分离出来的第一个社会形态。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

我国的原始社会,大体可以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发展阶段。正如在本书第一章所谈到的,在“原始人群”和“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以群婚形式为主,所有儿童都属于全公社所有,由公社施行共养共育。这种教育方式属于社会教育的方式,而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还未成形。

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随着原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私有产品的逐渐增多,出现了一夫一妻制这种现代家庭形态的雏形。正是这种一对一家庭形式的产生,使夫妻关系相对固定,新生一代便逐渐由氏族共育变为家庭单独抚养。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萌芽的。

原始社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很简单。原始社会初期,年长者通常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向少年儿童传授渔猎、采集、农耕、畜牧等方面的经验和技能,进行勇敢、机智、团结、互助和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原始社会后期,由于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军事教育开始萌芽,向年轻一代传授战争的经验和技术成为必然。在原始社会氏族大家庭中,任何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原始公社成员共同的义务。这种“大家庭式”的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原始社会以来,家庭教育就以一种自然的形态出现,并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经过不断发展,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家庭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上自帝王官宦,下至平民百姓教育子女、勉励家人的教育手段。

二、奴隶社会的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代替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出现了阶级分化,国家作为统治的工具随之产生,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夏代,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阶段。

奴隶社会是人类第一个私有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主的家庭是奴隶社会结构的基本经济单位。这种剥削与被剥削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使家庭教育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故奴隶社会的家庭教育,虽然有为生产服务的职能,更重要的则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的工具。

(一)奴隶的家庭教育

在奴隶社会,由于奴隶主占有社会物质生产资料,居于统治地位,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没有任何权利、自由,其身体、生命及子女都属于奴隶主。因此,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奴隶社会中,奴隶只有世世代代学习做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家庭生活,更谈不上接受家庭教育了。

(二)奴隶主的家庭教育

“学在官府”是奴隶社会的一大特色。奴隶社会已经有了学校,但学校教育很不发达。严格地说,这些被称为“痒”“序”“校”的机构都还只是些教育的场所,与当今的学校相去甚远,且主要是为奴隶主阶层服务的。为了维护奴隶主专政的政治需要,为了培养能够镇压奴隶的统治人才,奴隶主纷纷把子女送到学校进行以“六艺”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教育。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射、御”是政治思想教育、音乐、体育和军训,是“大艺”;“书、数”则是生产、生活的基本知识教育,称为“小艺”;“书”即“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为识字教育;“数”指数学教育。

在进入学校教育之前,奴隶主子女需要在家中接受家庭教育。在家庭中,家长特别是母亲从小就对其子女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如尊老爱幼的礼节、各种生活习惯。在家庭中还专门设有“保、傅”(家庭教师)对奴隶主子女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六艺”)的教育。

在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奴隶主子女的家庭教育从小就男女有别,要求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主要学习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相应知识,而女子则接受女德教育,如著名的“女四书”——《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为以后成为贤妻良母做好准备。

(三)平民的家庭教育

在奴隶社会中,除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的阶级外,还有一部分相对自由的平民和手工业者阶层,他们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由于学校由奴隶主阶层掌控,平民子女无权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只能在家庭中接受长者言传身教的教育。《管子》一书中就专门记载了当时平民的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奴隶社会的平民主要是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对子女所进行的家庭教育也都以与各自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如学习一些劳作、手工编织等。

(四)奴隶社会家庭教育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家庭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华民族的古哲先贤,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则为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孕育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于家庭教育的论述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其论著中吸取家庭教育的智慧,用以指导家庭教育实践。

(1)注重家庭启蒙教育

孔子非常重视家庭启蒙教育的作用,认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教育子女的任务,要尽量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保证孩子有学习的基础。此外,作为家长,还应该注意对孩子学习资料、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保证用适合子女性格、习惯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2)注重文化知识教育

孔子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是他乐于读书。在教育子女时,他非常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明显地体现在诗歌学习上。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因为,当时的贵族阶级除讽谏、颂美需用诗歌的形式外,日常生活中传达感情也不可少。孔子要求其子女学诗是有多方面用意的。首先,他希望子女学到全国通用的语言;其次,培养出健全纯正的感情;再次,掌握各种思想感情的表达技巧,陶冶出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备将来立足社会,做一个有用之人。由此可见,孔子非常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注重礼仪教育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仁者爱人”。他把“仁”作为处事的规范和目的。孔子所谓的“礼”,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包含了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周礼》《仪礼》以及《礼记》中的大部分内容;上至国家官员的礼仪规范,下至各个层次、各种活动的行为规范都是学习的对象。

在家庭教育中,孔子非常注重对子女进行“礼”的教育,注重“礼”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曾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只是敢作敢为,却不知礼,就会莽撞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酸刻薄,伤害人。

因此,孔子要求其儿子孔鲤从小学礼。他希望孔鲤知法懂法,遵纪守法,一切思想、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做一个符合社会礼法、道德观念的规矩的人。在此基础上,他希望孔鲤深谙“礼”术,全面掌握“礼”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运用,成为一个实践“礼”的君子,在担当大任的时候,能够用“礼”匡正社会弊端,教化人心。

2.孟母的家庭教育思想

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史上,有三位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材,对中华民族产生重大影响的母亲,其中一位有名的母亲便是孟子的母亲仉氏。正是有这样一位教子有方,以母行、母德为孩子做表率的母亲,才培养出了孟子诚实的品德、勤学的毅力,并最终成为了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母仉氏是一位培育出了历史名人而被尊为母教、母仪的楷模。

(1)重视胎教

孟母训子,始于胎教。自怀孕初始,仉氏就非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胎儿的影响。刘向在《列女传·母仪传》中记述,文王之妃太任“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显然,仉氏深信周王妃的胎教之说,并在怀孕后实践了这些思想。

现代医学证明,胎儿具有惊人的能力。美国著名的医学专家托马斯的研究结果表明:胎儿在6个月时,大脑细胞的数量已经接近成人,各种感觉器官趋于成熟。这一研究给胎教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在胎儿发育成长的各个时间,科学地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如光照、音乐、对话、拍打、抚摸等,能起到优生优育的作用。

(2)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孟母三迁”这个人尽皆知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仉氏认识到环境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孟子父亲早逝,母亲守节,居住在墓地旁边。看到儿子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仉氏认为“此非所以居子也”,随即把家搬到市集旁边。“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仉氏又说:“亦非所以居子也。”后移居“学宫之旁”,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仉氏很满意地说:“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3)以诚示子

在教育子女上,仉氏认为教育子女,重要的是教育子女做人要诚实,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市集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地等待食肉。孟母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肘的生活费中,拨出一部分钱买了一块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买肉啖子”这个故事说明仉氏在子女教育上做到了以身作则、言出必行,为孟子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4)教育子女做事要有恒心

仉氏坚信,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断机教子”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仉氏的这一教育态度。

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惰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仉氏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嚓咔嚓,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仉氏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仉氏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从此以后,孟子每当玩心过重时,只要想起母亲的那一番话,便能自觉加以收敛,学业也日益长进。

(5)注重家庭礼仪教育

仉氏对儿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夫妇相处之道,还得烦劳老母为他操心。古《烈女传》记载:孟妻由氏在卧室内裸袒身躯走动,孟子勃然不悦,由氏认为丈夫太过见外,就求婆婆解说。长期以来,孟子对自己的妻子总是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有意休妻。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心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深感自己不对,于是心中芥蒂尽除,与妻子和乐相处如初。

孟母仉氏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其家庭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对奴隶社会家庭教育的思考

1.奴隶社会家庭教育的弊端

(1)家庭教育等级森严

在奴隶社会,等级制甚为严格,教育也不例外,只有奴隶主阶级的子女才拥有享受家庭教育的权利,其子女从出生就开始学习适应奴隶主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逐渐将其培养成为镇压奴隶的统治者。平民和奴隶的子女则跟随父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不平等的地位中谋求生存。一般而言,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奴隶,其子女几乎是没有权利享受家庭教育的。

(2)家庭教育方式及内容落后

学校教育尚不发达的奴隶社会,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不管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奴隶主还是平民阶层的子女,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通过言传身教的原始途径学习一些粗浅且不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其教育方式和内容往往显得原始且单一。不同的是,奴隶主家庭的子女主要学习与维护阶级统治相关的知识技能,而处于平民阶层的子女,则只能从小通过参与各种劳动学习将来谋生所必须掌握的各种技术技巧。

2.奴隶社会家庭教育的启示

尽管我国奴隶社会的家庭教育有着浓厚的阶级色彩,但其中仍然蕴含着诸多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重视环境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视胎教对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家长言传身教的力量等。虽然奴隶社会的家庭教育显得原始而陈旧,但以上这些家庭教育的闪光点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三、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

我国的封建社会起自秦王嬴政称帝,亡于清帝退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把家庭视为社会的基层组织,认为“天下之本在家”(荀悦《申鉴·政体》),并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他们认为:“齐家”,就是要家长首先按照封建的伦理标准,修养自己的身心,然后以身作则教育全家。只要一家人教育好了,推而广之,便可以影响一方、一国,从而实现“国治”和“天下平”的政治理想。因此,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在人们心中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的事。

(一)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纵观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封建家庭教育,其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

人于世上,必然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要“治国”必先“齐家”。而家庭伦理的基础是“孝悌”,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友爱、妯娌和睦等。

首先,古人要求子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心侍奉父母,使父母心情舒畅。其次,要绝对顺从父母。“孝顺”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顺从。当然,“孝悌”也并非盲从。父亲错了,儿子可以劝谏。再次,行事要谨慎,凡事要与父母商量,奉行中庸之道,不要让父母担惊受怕或者给父母带来屈辱。

2.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生活技能教育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古人普遍认为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才能安身立户,因此有“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说法。凡是士农工商子女的职业训练和教育,都是在家庭中由家长负责进行。广大中下层平民家庭也都将耕稼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实际生产劳动过程中由父兄手把手地传帮带。而那些商人、医生、手工业者,他们对子女所进行的家庭教育也围绕他们所从事的职业进行,为了保证其行业地位,其家庭教育素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之规。

3.以自立、勤俭为中心的日常生活习惯教育

孔子有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家长相当重视对子女的日常生活习惯教育。其中,又以自立、勤俭为家庭日常生活习惯教育的重点。

行、立、坐、卧、起居、饮食习惯是家庭自立教育的重点。“勤以防堕,俭以养廉。”古人认为“勤俭”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习惯,并能影响人的一生发展。而勤俭生活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从衣食住行等家庭日常生活入手。

4.以“中庸之道”为标准的处事方式教育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尤其注重将“中庸之道”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中庸,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中庸,就是既不纵欲,也不禁欲;既不愚忠,也不奸诈;既不轻生厌世,也不贪生失节。中庸,就是不卑不亢,不左不右……明朝高攀龙在《家训》中说:“言语最要谨慎,交友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

(二)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1.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531年-595年),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生于世代经学的仕宦之家。颜之推的家庭有家学传统,颜之推自小学习《周官》《左氏春秋》等儒家学术,奠定了他整个学术思想的基础。

颜之推结合自己立身、处世、治家的经验,写成《颜氏家训》一书,用以训诫其子孙。《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成为后来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材料,也是一部学术巨著,集中体现了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早施教

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是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其理由是:儿童年幼时期,各种思想还未成形,可塑性大;儿童期思想纯净,杂念少,不易受外界的干扰,能专注于学习。

具体来说,他认为家庭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即使做不到胎教,也要尽可能早地进行,越早越好。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一早教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吻合。

(2)严慈相济,一视同仁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遵循严与慈相结合的原则。父母教育子女应该“威严而有慈”,反对“无教而有爱”。一味地溺爱孩子,其结果反会使子女“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只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母只有做到既威严又慈爱,子女才会因为畏惧而小心谨慎。他还强调为了保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严形象,要力求做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就是说,父母应拿捏好与子女的距离,不可以过分亲昵,完全不拘小节。

(3)以“孝悌”为中心的立德立志教育

作为一名儒者,颜之推非常强调以“孝悌、仁义”为中心的道德规范教育。他认为,人伦道德教育是家庭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践仁义则是家庭德育的最终目的。在颜之推看来,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以“风化”的方式进行,借由长辈良好的言行举止给儿童做出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儿童,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面对当时的社会现象,颜之推认为,士族子弟的教育应重视立志教育,即教育子女从小树立远大崇高的生活理想。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颜之推认为,门阀士族子弟应该立志尧舜的政治理想,继承和拓展世代的家业,注重人格气节的培养,不以依附权贵、屈节求官为生活目标。[2]

(4)注重环境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颜之推非常关注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很大。他要求家长要尽力为子女创造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不要因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使子女误入歧途。此外,颜之推还要求家长要注意引导子女谨慎交友。“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3]

2.司马光的家庭教育思想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司马光家训具有丰富的内涵、广阔的外延和鲜明的特色。其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家范》《居家杂仪》《训子孙文》《训俭示康》《与侄书》等文献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光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倡节俭的生活作风

在司马光生活的年代,浮华、奢侈之风盛行,他深切感到这种社会风气对子女的成长易造成不良影响。为避免这种不良影响,司马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专门撰写了《训俭示康》这篇家训,教育儿子司马康要从小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

司马光认为教子之道,重在“礼”,而治家之道,则重“俭”。如《居家杂仪》,开篇谈论做家长的要“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裁省冗费,禁止奢华,常须稍存赢馀,以备不虞”。司马光历仕四朝,位高权重,完全有资格享受奢侈的生活,但他却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4]

(2)推崇爱严结合的教子之道

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上,司马光特别重视爱与严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针对应如何“爱”孩子,司马光尤其强调母亲教育的重要性,以避免“慈母败子”的教训。同时,他也强调在家庭教育中将惩罚作为必要的辅助手段,以戒除子女的各种恶行。他在《居家杂仪》中明确规定了体罚的手段,如仗责、鞭笞、放出、驱逐等,具体采用何种体罚的方式则由子女犯错误的实际情况而定。“凡子妇,未敬未孝,不可遽有憎疾,姑教之。若不可教,然后怒之;若不可怒,然后笞之;屡笞而终不改,子放妇出。”[5]司马光对体罚的推崇体现了当时封建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专制性、权威性以及家法的严肃性,也对后世家庭体罚恶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家庭德育

重视家庭品德教育是司马光家训的突出思想,而“以史养德”则是他推行家庭德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凭借自身深厚的史学基础,司马光博采经史群籍,汇集历史上著名人士治家、训子的名言和正反实例,对其子孙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家政、处世方法的教育。如在《居家杂仪》中,他不仅规定了婴幼儿时期的道德教育规程,还详尽地制订了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礼仪和操作规程,为后世进行家庭德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此外,他极力主张家庭道德教育应像古代圣贤那样“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

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我国清代权及四省的封疆大吏。曾国藩曾位列三公,拜相封侯,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在政治上力挽狂澜,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获得“中兴第一名臣”的美誉;面对列强的进攻,倡导洋务运动,成为了我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在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也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来说,他更是楷模,其显赫的身份并没有影响他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在他的影响下,其家族成员很多都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军事、文化领域的人才。可见,曾国藩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其家庭教育思想也备受后人推崇,流风余韵至今挥之不去。

曾国藩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博通经史,自谓“学问各涂,皆略涉其涯”。可见,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深深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此外,湖湘理学的经世传统和曾氏家族良好的家风家训也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成熟的渊源。具体而言,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品德和伦理教育

重视对子女进行品德和伦理教育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传统。作为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曾国藩,对家道兴衰有着深刻的理解,曾说:“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女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而一个家庭要培育一个贤能的子弟,必须从个人品德教育和家庭伦理教育出发。

儒家传统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响深远,他一生严格按照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之道安身立命,同时也将这种思想贯穿于对子女的品德教育之中,可将其家庭品德教育概括为“慎独、主敬、求仁、不忮不求、明强”这五个方面。

“慎独”是儒家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个人在独处时能做到谨慎不苟,不能因为没有其他人监督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认为,“慎独”可以养心,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主敬”这一观念是承袭了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并将“敬”的功夫看作是增进道德修养的基石。“求仁”,曾国藩认为儒家思想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仁”,因此将“求仁”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求仁”指的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在曾国藩看来,“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而“不忮不求”则是指克服嫉妒、贪图名利之心。“明强”就是临危不惧,受到挫折也不气馁。

而曾国藩所推崇的家庭伦理教育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孝悌”,这既是对中国封建儒家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是曾氏家族得以长盛的秘诀。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儒家“齐家”的基本原则。他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在曾国藩的理想家庭模式中,孝友之家为最,耕读之家次之,而二者相结合,则家世可能永不衰败。

(2)“治家贵严”的教育思想

从严治家是曾国藩教育兄弟子女的切身体会,也是他一生奉行的准则。他认为,“惟骨肉之情愈挚,则望之愈殷,则责之愈切”,意思是只有骨肉之情越是真挚,那么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就越是殷切,期望越殷切,则要求就越是严格。曾国藩这种从严治家的思想直接源于其祖父、父辈的影响,而他自己对其兄弟子女的教育也推行了这一曾氏家族的教育传统,认为对子孙后代的严格与严厉,有助于子孙们的成长成才。

(3)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要家庭幸福,男子须擅耕读,女子则擅纺织、酒食。曾国藩作为一个大地主阶级的官僚,在其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封建传统的教育特色。首先,他以孔孟之道、程朱理学作为教育子女的主要内容,认为只有教育子女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才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有才干的人。但他也不反对对子女进行体力劳动教育。“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且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之也。”其次,他还注重对家中女子的教育,要求女子学习烧火煮饭、打扫洗衣。“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绩。”曾国藩还特意让女儿和儿媳每年给他做一双新鞋,以考察女工水平。最后,他不主张把家庭财产遗留给子女,认为“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6]曾国藩这种重视对子女能力、素质的教育,务实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中是不多见的,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曾国藩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

(4)倡导勤俭教育

勤俭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推崇的生活方式。曾国藩认为,曾氏家族能如此兴盛,乃是先辈勤劳所致,先辈勤劳之精神须后代继承。他告诫兄弟子女,一定要注意“勤敬”二字。他曾说过:“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什么年代,只要能勤能敬,家业没有不兴旺的;不能做到勤敬,家业衰败则指日可待。在家信中,经常提醒子女:“近日家中内外大小,勤俭二字做得几分。”甚至在《致沅弟·季弟》遗书中说:“贤弟教训后辈子弟,总以勤奋为体……”

此外,曾国藩在其家庭教育实践中,坚持俭以养廉、俭以养家的思想。他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诫子弟要牢记“家败,离不得个‘奢’字”[7]。虽然曾氏家族家大业大,曾国藩位极人臣,但生活却十分俭朴,对其兄弟子女也要求“家中切不可日趋于奢华,子女不可学大家口吻。动则笑人之鄙陋,笑人之寒村,日习于骄纵而不自知”。在曾国藩本人身体力行的影响下,曾氏家族保持了一贯的节俭作风,而这也成为了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和氛围的影响下,曾氏家族子孙大都琢玉成器。儿子纪泽,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1881年在与沙皇俄国的交涉中,收复了新疆特克斯河流域大片领土;另一个儿子纪鸿,淡于功名,精研数学,有代数著作数种。孙辈和曾孙辈也颇多学者名士。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历来被世人重视。今天,他的许多家教言论和方法仍有可贵的借鉴之处。

(三)对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思考

1.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弊端

(1)推行封建家长制

要求子女无条件依从家长的要求,家长有权对子女任意处置和惩罚,即使子孙成年以后,自己的意志仍然不能和家长的意志相左,否则仍不免受到各种惩罚。这种缺乏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子女形成了个性压抑、缺乏自主的心理。

(2)轻视自然科学教育

由于封建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以封建纲常教育为核心,重视对子女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但对于自然科学教育则相对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消极的影响。

(3)家庭教育贯穿男尊女卑的思想

在封建社会,孩子一出生,男孩和女孩所得到的待遇就截然不同。一般来讲,封建家庭不主张对女孩进行教育,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种男女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是对女子的歧视,是相当消极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既有优点,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可能地传承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

2.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启示

在中国封建社会,家庭教育始终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家庭是国家的基础,要“治国”必先“齐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来就同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着。尽管封建统治阶级提倡家庭教育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将家庭教育提高到影响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深刻而有远见的。总的说来,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家庭教育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重视品德教育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培养子女“立世做人”为目的,注重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成为了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为培养子女的良好德行,家庭教育往往注重修养之道。“立志勉学、静心修身、体悟自省”成为了家庭品德教育的原则,而“正直、善良、友爱、诚实、勤俭”则成为了家庭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国古代的品德教育思想仍有诸多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的地方。

(2)重视胎教和蒙养教育

我国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一个明显倾向就是早教,即胎教和蒙养教育。西汉以前,一些学者和政治家根据自己充当皇室后代师傅的经验,提出培养贤明君主应该进行胎教。这一思想在贾谊的《新书·胎教》、王充的《论衡·命义》以及刘向的《列女传·周室三母》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汉以前,胎教主要是对消极因素的禁忌。晋以后,则注意积极的影响。欲使胎儿按照成人的美好愿望发展而进行胎教,这种注意在“优生”上面下工夫的做法对后代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流传下来的胎教和蒙养教育仍有很多地方能给我们启示。现在社会对于胎教和早期教育的关注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面对诸多胎教和早教理论,家长应该如何取舍?事实上,我国古代胎教和蒙养教育理论早已给了我们指引和启示。古代胎教理论认为,胎教胎养的关键,不仅要注意母亲的健康状况、饮食营养、生活起居等对胎儿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还要关注母亲的精神状况和胎儿健康发育之间的关系。封建社会注重蒙养教育,强调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实施适当的知识和道德启蒙,这些无疑对当前家长盲目追求早期教育具有参考价值。

(3)以身作则、严慈相济的教育方法

在我国封建社会,家长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这和一直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学大力提倡的“推己及人”思想不谋而合。颜之推将家长对子女的示范作用称为“风化”,强调子女自然效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司马迁认为,“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而陆世仪则认为,以身作则是实现儒家“齐家”理想的具体表现。毋庸置疑,家长的以身作则能为子女带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为子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积极的参考。

古语有云:“慈母多败子。”在封建家庭中,家长从来都反对溺爱子女,他们认为“无教而有爱”对子女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因此,正确的做法乃“严慈相济”,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爱之必宜其道”,即要求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应该严格要求,勤于督导,切不能溺爱放任。这无疑为当代许多溺爱孩子的家长提出了可供警醒的参考。此外,中国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中所推崇的勤俭教育、忠孝伦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和关注儿童能力发展的教育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第二节 外国家庭教育的历史演进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在发展历史、观念和方式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有各自的特点。学习和了解这些差异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思考和完善我国的家庭教育,为中国父母提供可学习和借鉴的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

一、古代西方的家庭教育

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不存在国家的概念,中西方家庭教育不存在明显差异,都是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之后,随着对偶婚姻形式的稳定,家庭概念的产生,才逐渐形成以生产劳动技能传授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所以,我们在此讨论的外国古代家庭教育特色,主要是从人类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开始,主要就外国古代家庭教育与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不同为立足点进行讨论。

(一)古代西方奴隶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特色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人们开始将教育看作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奴隶社会早期学校教育的不发达,所以家庭教育成为了古代西方奴隶社会最基本的教育形态。

1.家庭教育的阶级性

古代西方奴隶社会的家庭教育中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阶级性。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学习内容较为广泛,除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要进行镇压奴隶的军事本领的学习,整个家庭教育体系较为完善。

至于平民和奴隶阶层,其子女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则相当有限。平民阶层子女所能接受的家庭教育就仅仅是为维持生计的生产技能的教育,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奴隶作为没有人身自由的“物品”,其子女所能得到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

2.奴隶主阶级及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将儿童视为国家的财产,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古希腊、古罗马,都将早期的家庭教育纳入到国家统一学制体系中,其家庭教育受到来自国家的管理和监督。

由于阶级对立严重,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古斯巴达以注重教育著称,认为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国家的职责。儿童自出生以来,就受到来自国家长老的监督,家长只是代国家养育子女,其教育内容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辅以文化知识的教育,这是和古斯巴达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即为国家培养骁勇善战的勇士以镇压奴隶的反抗。

3.对军事训练的重视

由于阶级对立严重,奴隶制国家为了保证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奴隶进行残酷的统治,常常引起反抗,镇压奴隶的反抗就需要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因此,在奴隶主阶级的家庭教育内容中,军事训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情况在古斯巴达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古斯巴达,不足万人的斯巴达人统治着25万以上的奴隶和平民,由于统治相当残暴,经常引起平民和奴隶的起义。这种社会现实决定了古斯巴达的家庭教育性质必将带有军事性,文化教育相应地受到忽视。

4.推行父权家长制

古代西方十分推崇父权家长制。在这种父权的家长制之下,父训就是法律。在家庭中,父亲拥有至高的权力,一般由父亲担负着主要的教育任务,他们不仅能决定子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甚至对子女有着生杀大权。在古罗马,子女特别是男童的教育主要由父亲承担,男童与父亲形影不离。男童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各项生产生活技能,以及简单的军事训练课程。对他们来讲,父亲既是长辈,也是老师。

(二)古代西方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特色

西方封建社会起于北方蛮族入侵,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是自下而上,逐层筑起了一种封建的架构。

在西方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已经逐步成熟,形成了系统。家庭教育逐渐由社会主流教育模式变成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当时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家庭教育的阶级性

古代西方封建社会存在封建领主和平民两大对立阶级,其家庭教育必然带有阶级性。封建领主的子女是世袭的贵族,从小养尊处优,接受系统的家庭教育,他们能学习到当时最为先进的知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人才。相对封建领主阶级而言,广大平民深受国家和教会的双重压迫,生活苦不堪言,对子女所进行的家庭教育也相当有限,仅以维持生计的基本生产技能的教育为主要内容。两大阶级的家庭教育可谓天壤之别。

2.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并存

在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宗教势力异常强大,故家庭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宗教教育的烙印。儿童在家庭中不仅要接受世俗教育,即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还必须在教会及家庭的指导下学习宗教知识,从小树立宗教信仰。

3.推行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方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骑士教育的内容包括骑马、投枪、击剑、行猎、游泳、弈棋、吟诗在内的骑士七技。骑士教育的实施过程为:7岁前儿童在自己家中接受宗教教育,养育健康身体;7~14岁,按照封建爵位的顺序,将儿童送到上一级封建贵族家庭做侍童,学习封建礼节,侍奉领主;14~21岁,通过跟随主人出征、打猎接受军事方面的训练,到21岁结束骑士教育并封予骑士称号。

这种封建骑士教育是典型的重武轻文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骑士一般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从品行上看,骑士是具有双重人格的人,对领主毕恭毕敬,逆来顺受;对劳动人民粗暴残忍,无所不为。

4.人文主义教育

古代西方国家进入文艺复兴之后,家庭教育深受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的目标注重将人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全面发展相结合;教育内容和方法则注重儿童的体育训练,和中世纪宗教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注重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区分开来,反对将宗教教育取代道德教育;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将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作品重新纳入到家庭教育中;开始重视儿童个性,将家庭教育和儿童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相对中世纪的宗教、世俗教育而言,人文主义教育无疑是进步的,但由于当时封建残余严重,很多家庭教育实践和人文主义思想家的理想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二、西方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家庭教育的发展与特点

一般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出现于13~14世纪的意大利半岛,而最后确立于16世纪的荷兰和英国。[8]1640年~1688年,英国经历了不流血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势力妥协的君主立宪政权,自此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资本主义至今已经历了近400年的历史,其间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现代资本主义阶段。

(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家庭教育

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到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资产阶级通过圈地运动、殖民制度、奴隶贸易、商业战争等暴力式的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使大机器工业充分显示出革命性作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资本主义不断向广度和纵深发展。早期资本主义在创造了巨大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创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抗的阶级。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家庭教育的突出特点

(1)不同阶级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差别甚大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处于不同阶级的家庭所运用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有着很大差异。一般来说,资本家、统治者、管理者均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统治、管理和研究才能的上层人才,其子女不但能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很多还拥有专属的家庭教师。而劳工大众的子女非但不能保证得到系统的学校教育,连家庭教育也常常因时间精力不足而难以真正进行。

(2)无产阶级家庭关系遭到破坏,家庭教育难以实施

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为了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广大工人受到了残酷的剥削,不但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还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广大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工资低,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很多妇女和儿童也不得不加入工人阶级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的家庭教育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家长疲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维持生计成为无产阶级家庭的头等大事,在正常的生活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更无从谈起。

(3)资产阶级对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资产阶级对家庭教育变得格外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突破了封建社会时期的种种藩篱,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家庭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与学校教育接轨。

(4)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功利化家庭教育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为了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金钱对他们而言变得比什么都重要,因而使当时资产阶级的家庭教育受到金钱至上的影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被异化为金钱关系,对子女的教育也逐渐变得功利化。

2.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

卢梭(1712年-1778年),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也是启蒙运动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的诸多著作中渗透着家庭教育的思想,尤其是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对法国乃至世界家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1)崇尚自然,关注孩子的天性

卢梭崇尚自然,主张“回归自然”,认为“凡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坏了[9]”。因此,教育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发展。卢梭认为,孩子在两岁之前都应该在家庭中接受养护,父母有着与生俱来的养护孩子的责任。具体在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卢梭都提出了很多相关的主张:

孩子的生活环境以自然的环境为佳,在饮食上要清淡朴素,保持食物的自然口味,多吃蔬菜和水果,尤其强调母亲不应拒绝孩子吃母乳的权利。

孩子衣着应该尽量简单宽松,以便四肢能灵活运动。他说:“人们把孩子的手足束缚起来,以致不能活动,感到十分拘束,这样只有阻碍血液和体液的流通,妨害孩子增长体力和成长,损伤他的体质……凡是用襁褓包裹孩子的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驼背的、瘸腿的、膝盖内弯的、患佝偻病的、患脊髓炎的以及各种各样畸形的人。[10]”孩子的衣服不应过暖,要锻炼他们适应季节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不要给婴儿戴帽、穿鞋、穿袜,以培养他们的抵抗能力。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孩子最好在家长的引导下养成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良好睡眠习惯。对于睡觉的地方,卢梭也认为是越自然越好,反对给孩子睡过于舒适的软床,以便孩子以后能在任何环境中安然入睡。

总的来说,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反映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11]”。

(2)家庭教育中强调按照孩子的年龄阶段进行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按照儿童生长的特点和教育要求把儿童划分成了四个阶段:0~2岁的婴儿期,2~12岁的儿童期,12~15岁的少年期和15岁到成年的青年期。卢梭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有着一个一个的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孩子所需要家长提供的身心发展的要素是不一样的。《爱弥儿》中详细地叙述了处于这四个阶段的孩子的家庭教育要点:

处于婴儿期的孩子,家长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身体的保健和养护。他认为此时孩子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沉睡状态。因此,家长更需要关注来自孩子身体的各种原始需要。

进入到儿童期的孩子,随着感官和心智的不断成熟,有了探究外界的欲望和基本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卢梭反对儿童学习书本知识,强调通过各种活动,不断积累对周围世界的感觉经验。他认为,对于儿童而言“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12]”,在观察周围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儿童可以获得很多的直接经验。

在少年期,卢梭认为这是难得的学习知识的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已经变得强壮,感官发育愈加成熟,有了探索的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尽管如此,卢梭却认为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孩子学习。家长及教师必须仔细为孩子所学的知识进行挑选,尽量选择实用、容易理解的知识。

卢梭认为青年期充满了暴风雨和热情,因此,在此阶段道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家庭中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最终达到博爱的目的。当然,卢梭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宗教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卢梭还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他要求家长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在教养方式和教育内容上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性别特点,注重性别教育。

(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教育

资本主义通过自身的调适和改革,从传统形态变为现代形态,并因此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了新的发展。在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急剧扩大,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紧密,生产向国际化发展。生产力的大幅进步使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相对的繁荣和暂时的稳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各国加强了对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在现代资本主义时期,家庭教育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1.蒙台梭利的家庭教育思想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不仅在上世纪风靡整个西方世界,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而且至今仍然焕发着熠熠生机,其教育思想反映在家庭教育领域的主要包括:

(1)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潜在的生命力”。尽管这种“潜在的生命力”是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发展的原动力,但要让“潜在生命力”得到发展,还必须依赖于成人为其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具体而言,家长需要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有规律、有秩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应充满着美观、实用且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家长需要引导儿童在自主独立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借此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2)家庭教育要与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相对应

蒙台梭利是最早将敏感期的概念引入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并将此直接运用于儿童教育中。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和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紧密联系。处在敏感期中,家长如果能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相应能力的培养,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敏感期只会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就会消失,而且不再重新出现。因此,蒙台梭利认为,家长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并进行相对应的教育。

(3)孩子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身心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家长应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为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有准备的环境”。这些环境应该前后呼应,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提升,环环紧扣,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形成教育合力。

(4)注重感官教育

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核心。蒙台梭利认为,科学的感官训练不仅能为儿童将来的生活提供经验基础,还能成为儿童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准备。相应感官的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观察、测量、计算等技能的发展,并逐渐提升儿童智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因此,蒙台梭利专门针对儿童感官的发育创制了一系列的教玩具,并鼓励家长在训练儿童感官方面大胆使用这些教玩具以促进儿童感官发育。

(5)重视日常生活训练

蒙台梭利不仅重视通过各种专门的训练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还非常重视日常生活训练对促进儿童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她认为,家长应通过向儿童介绍各种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逐渐丰富儿童的社会知识和积极情感。她从人们日常生活中选择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符合教育活动目的的活动,如基本动作、照顾自己、照顾室内环境和社会性行为四个方面,认为家长应该通过相应活动的训练促进儿童和谐个性的形成。

2.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家庭教育的思考

(1)现代资本主义家庭教育的弊端

第一,家庭教育功能不断弱化。新科技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家用电器的发明和更新、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设备的普及,使民众的生活更加便捷化。但与此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淡漠,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也逐渐降低,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已经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随着社会教育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家长对教育机构的依赖逐渐增强,很多家庭在子女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往社会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削弱;另一方面,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独生人群、离婚人群不断增多,私生子的数量也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这一系列的变化也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教育功能不断弱化。

第二,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已成为一种通病。居高不下的青少年犯罪率早已引起社会的极大震动,人们称之为“青少年地震”(youthquake)。犯罪率不断攀升,犯罪年龄也呈低龄化发展的趋势。究其原因,和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不少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注和教育。正是由于德育的缺失,使得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容易迷失方向,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关系的淡漠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乏也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出现了诸如儿童学习困难现象普遍、人际关系淡漠、心理问题频发、早恋及堕胎现象突出等消极而严重的后果。

(2)现代资本主义家庭教育的启示

尽管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但仍然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他们认为,相互平等的关系不仅仅存在于成人之间,也存在于成人与儿童之间。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应该意识到孩子是一个有自己权利的个体,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及孩子的权利,平等地对待他们而不能仅仅是拥有孩子。在美国的家庭,家长与孩子谈话时永远是蹲下来与孩子在同一个高度,同孩子脸对脸,目光相对视,专心地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体现着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和体验到平等意识。

第二,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反映在家庭教育领域,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注意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父母从孩子孩提时候开始,就着手创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父母会有意识地,尽可能地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鼓励孩子利用假期到饭店、商场及农场打工、劳作,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做能使孩子拥有一双勤劳的手、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个智慧的头脑。

第三,注重培养独立意识。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父母都很看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孩子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在这种教养观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能独当一面,富有开拓精神,自立能力强,能很快适应社会。

第四,独立意识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他们认为,自食其力是一件值得骄傲也很自然的事情,成年后还向父母伸手要钱读书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会被人瞧不起。因此,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绝大多数大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勤工俭学成为一种必然;就连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也是自己找工作,自谋生计的。

此外,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教育还有很多突出的优势,如注重孩子坚强性格和意志的培养,重视通过各种途径陶冶孩子的情操,从小对子女进行理财教育,重视文明礼貌教育等。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制度的局限,其家庭教育也相应会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和束缚。

【思考与运用】

1.原始社会存在家庭教育吗?人类的家庭教育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

2.试比较孔子和孟子家庭教育思想的异同。

3.中西方奴隶社会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各有什么特色?

4.试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特点。

5.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家庭教育的优劣势。

【本章相关学习资源】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忠心.中外家庭教育荟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汪洋砰.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之管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9(3):118 ~122.

5.王玉亮,王培利.古代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J].历史教学,2004(5):70~73.

【注释】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6

[3]颜之推.颜氏家训全译[M].程小铭译注.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3.3

[4]司马光.训俭示康[A]翟博.中国家训经典[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5]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394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M].长沙:岳麓书社,1985.

[7]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M].长沙:岳麓书社,1990

[8]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

[9]卢梭.爱弥儿(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90~91

[10]卢梭.爱弥儿(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16

[11]卢梭.爱弥儿(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16

[12]卢梭.爱弥儿(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1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