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班化课堂的施教策略

小班化课堂的施教策略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班化教育是一种更有条件关注到人本差异性的教育,营造“恰似自然流淌”的轻松和谐的氛围,把兴趣、自主、深层多维互动作为其关键要素来体现,是小班化课堂教学必然的追求。这些话应该成为小班化课堂的高频用语。小班化课堂上,老师更应具有等待的意识。

第二节 小班化课堂的施教策略

小班化教学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主体,实行多向互动,实施差异教学,优化各种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而优质的发展。

一、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氛围主要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好比“组织人格”。它的情绪特征应该是主流的,理想的课堂氛围是一种良好、稳定、心理安全、互动流畅的师生情绪环境;同时课堂氛围也有其物理特征,舒适的教室环境、别致的座位摆放、新颖的学习媒介等等,都会对课堂氛围的建立产生影响。

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氛围。

———罗杰斯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氛围可以使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激情勃发,能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学习潜能,激发创造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更有条件关注到人本差异性的教育,营造“恰似自然流淌”的轻松和谐的氛围,把兴趣、自主、深层多维互动作为其关键要素来体现,是小班化课堂教学必然的追求

基于上述的理解以及对小班实践过程的追溯和反思,我们认为创设和谐氛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的角色内涵

小班化教育由于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的拉近,师生互动频率的增加,师生间的“人际活动”会明显地增多,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亲切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互动学习的顺畅展开,这种氛围的作用力会明显强于大班。

课堂氛围的主导者是老师,教师该如何审视自己的角色内涵呢?

1.教师的身份———朋友

案例

长阳小学一(1)班田娜老师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环节:有8个学生站在教室的中央,田老师也站在靠近学生的地方,她问:小朋友们,教室的中间有几个人啊?

小朋友们争着回答:有8个人。

田老师微笑着又问:就8个人吗?

“是的!”学生的回答迅速而干脆。

田老师微笑着,装作不高兴的样子,拉长了语调:“还有一个姐姐呢?”

“噢,9个,还有田老师,呵呵。”

在后面小组合作的时候,第五小组的组长邀请田老师加入他们组做组员,因为他们组有一名同学生病了,田老师愉快地答应了,并对组长说:“盈盈,我和晓晓坐一起吧。”

(南京市长阳小学 田娜老师教学实录)

【思考】

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田老师以一个姐姐的身份,一个组员的身份,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并称呼学生的小名,显得很亲切,一下拉近了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这样的学习氛围怎能不轻松,怎能不和谐呢?

2.教师的表情———微笑

案例

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应邀在浙江省绍兴市借班上课,课题是《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黄老师和学生做了这样的课前谈话:

黄(和蔼地微笑着):同学们,黄老师很高兴来到著名的文化古城绍兴,给绍兴的小朋友们上课。听说你们绍兴有很多土特产,同学们能不能介绍几种,让黄老师下课后,带给深圳的老师尝尝。

学生们非常踊跃,纷纷举起了小手。(看得出黄老师很高兴,估计学生能说出绍兴黄酒,进而,就能顺理成章引出百分数。)黄老师随即请了一位同学回答。

生:黄老师,我建议你带些我们绍兴的土特产———臭豆腐回去,因为我们绍兴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出乎黄老师的意料!)

黄(显出很高兴的样子):呵呵,这位同学说得真好,不仅说出了买什么土特产,还说出了为什么买。还有那位同学要推荐?

第二位同学发言了。

生:黄老师,我建议你买些霉干菜,当年周恩来总理在绍兴就很喜欢吃。

(又是意料之外!黄老师该着急了吧?)

黄老师没有流露出一丝的不悦和焦躁,点点头,笑得很灿烂。

这时第三个学生发言了。

生:黄老师,我建议你带几瓶绍兴黄酒回去,因为我们的绍兴黄酒驰名中外。

黄(笑着问):绍兴黄酒厉不厉害?

生:不厉害。

黄:你怎么知道的?

生:酒瓶上有一张标签,标签上写的。

黄(温和地笑着):标签上写着“不厉害”三个字?

同学们都笑了。

生:标签上写着一个百分之多少的,一看就知道这种酒不厉害。……

自始至终,黄老师的脸上都洋溢着春风般的笑容。

(特级教师 黄爱华 课堂教学实录)

【思考】

试想一下,黄老师是一位“新老师”,如果急了,并把这种焦急流露在脸上,那些“新同学”能不觉察到吗?本来就陌生的关系就会一下子拉得更远,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便会瞬间消失。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从心理上亲近教师,教学才能与之和谐共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与学生亲近,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温暖的信号———那就是真诚的微笑。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可以感染的、传递的。让微笑映入学生的脑海,会营造一种积极美好的情感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有效促进认知活动的深入展开。

3.教师的眼光———赏识

案例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古诗欣赏《走近李白》,有一精彩的片断———

《望庐山瀑布》四句皆绝,因此对学生而言,究竟最钟情于哪一句完全拥有个性化的选择权。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孙老师就充分放手。

孙: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白的诗写得与众不同呢?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他把庐山瀑布比作银河,一般的诗人是想不到的。

孙:我们都想不到,只有李白想得到。因此他是诗仙!这是怎样的想像呢?

生:丰富的想像。(师插:丰富的想像,一般人也能做到,不能成仙。)

生:夸张的想像。(师插:夸张就夸张,不能说是夸张的想像。)

生:超凡的想像。

孙:超凡的想像,哎,超越了凡人。我本来想用一个词:神奇的想像。既然你们说超凡,那就听你们的,我用超凡。(板书:超凡)

孙:还有哪里写得好呢?再想想看。

生:我觉得“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用得好。一般的诗人不会用“挂”,这也是李白的一个神奇的想像。

孙:你有一双慧眼,看见了那个“挂”字,把瀑布挂起来啦!还有哪里写得好呢?

生:我觉得“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飞流直下”写得好,“飞流”写出了瀑布来势汹涌,“直下”写出了山特别险峻。

孙:你欣赏这句前面的,还有人欣赏后面的吗?

生:我喜欢那个“三千尺”。因为这句中,李白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孙:说得好啊!(板书:夸张)李白的夸张是一种怎样的夸张呢?

生:极度的夸张。

孙:是啊,这是极度的夸张。(板书:极度。)刚才是超凡的想像,现在是极度的夸张,这就是诗仙。谁来诵一诵这首诗,带我们入仙境。(一生吟诵。)

孙:你的嗓音真好听,已经把我带到半空中了。你来诵。(一生吟诵。)

孙:到了八重天,离九重天还稍有点路。你们一起来诵,把我带到九重天。(生齐诵。)

孙:好的,我在九重天上了。(生大笑,鼓掌。)

(特级教师 孙双金 课堂教学实录)

【思考】

孙双金老师说: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赏识是对对方的一种高层次的肯定。在赏识的过程中,最容易实现师生心灵和精神上的相通相融。

“OK”、“你的回答很精彩”、“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从你的发言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这些话应该成为小班化课堂的高频用语。注重多元评价,教师欣赏的眼光和激励的话语应该成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里最滋润的元素。

4.教师的胸襟———宽容

案例

体育课李老师在课堂上深谙“宽容”之道。在他讲述一个技术动作的时候,面对开小差的同学,他笑着插上一句“有人已经跃跃欲试了,等我把它讲完好吗?”,或者直接微笑着叫出这位同学让其给大家示范一下。在进行篮球练习时,同学之间有了摩擦要动粗时,他会幽默地说:“今天是篮球课不是武术课,倘若要练武的话我以后再教,好吗?”

【思考】

“人无完人”,哪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不犯错误呢?何况是小孩子。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碰到一些学生的“闪失”,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学会宽容,保全学生的面子,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我提高的空间。

5.教师的姿态———等待

案例

一位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当学生第一次初读感知课文时,老师提出一个学习要求:“自由读一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读准字音,记一记生字字形。”

初看这一学习要求跟我们平时没什么差别,但由于这篇文章比较长,读一遍就要4分多钟,这在公开课上能行吗?这老师会不会也是逢场作戏,做一做形式而已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学生们还在自由投入地读着,书声琅琅。

这节课完得成教学任务吗?

再看看这位上课的老师,面带微笑,不紧不慢地在孩子间踱着步,尽情欣赏着孩子们美妙的读书声,还不时地低下头来与个别学生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初读后又进行交流读,还安排了同桌合作分段读,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句子,并让学生范读。前前后后在初读课文时用了十几分钟。

当时有一位学生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再加上当时心情紧张,在读“四肢”这个词语时,他连续读了5遍还是读错了。这位老师一直没有放弃,他耐心地给予纠正、示范、引导、鼓励,到第6遍时这位学生才读准,听着孩子那标准的发音,看着孩子那红扑扑的脸,欣赏着孩子成功的喜悦,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思考】

等待,是对学生差异性的理解与尊重。小班化课堂上,老师更应具有等待的意识。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在阅读感悟处,在体验探究处……我们不能“急行军”,要“耐得住寂寞”,静静地等待。在等待中,学生会更添一份思维的深度,更添一份成功的把握,更添一份对老师的喜爱。

(二)休闲轻松的课中活动

课中游戏的主要功能指向调节和放松,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关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保持的时间较短,对有效识记的意志领域的支持不强。因此,课中适时地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调节,是一种策略,让学生“短暂的不注意”,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后面认知活动的展开。

有欧美学者建议上小课,时间仅为十分钟左右,因为小学生有效的注意,能够集中心智的时间也就十分钟左右。这正好吻合了在小班教学中设计游戏的基本想法。

在小班开展什么样的游戏切实可行?什么时候开展?开展多长时间为宜?

也许,这是一个需要逐步完善思考的话题。提供一些做法,供大家借鉴和思考。

根据需要,小班中开展的课中游戏可以分为休息型游戏和玩中学型游戏。

1.休息型游戏:适宜在低年级开展,可以听听音乐,组织律动,也可以找伙伴聊天,眺望远方,时间在2~3分钟。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通常在课中20分钟左右开展。

案例

(1)课中操:预备时,两手握紧拳头,平放在胸前。前面四拍时,拳头上抬,再放下为一拍,一、二、三、四,拍拍小手。二、二、三、四,伸伸拳头。三、二、三、四,摇摇脑袋。四、二、三、四,快快坐好。

(2)动作儿歌:小白兔,蹦蹦跳(小兔跳);小鸭子,嘎嘎叫(双手放前作鸭子嘴巴状);小金鱼,游啊游(双手作小鱼游状,或者在腰部摆动);小朋友,拍拍手(拍手);安安静静齐坐好!(放好手,坐好)

(3)幸福拍手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拍拍手呀,让我们大家一齐拍拍手。(边唱边拍手)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跺跺脚呀,让我们大家一齐跺跺脚。(边唱边跺脚)

(4)互动操:“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捏拢放开捏拢放开,小手拍一拍”,“你拍一我拍一”……(学生可以自编歌诀)

【思考】

老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课中活动,让学生放松一下,既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体的尊重,也可以唤起学生的“二次注意”,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玩中学型游戏:适宜在各年级开展。它是围绕学习内容而设计的课中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又不偏离知识方向,有所收获。可以设计操作、猜谜、实践、扮演、竞赛、开火车、找朋友等活动,时间视教学内容而定。

案例

(1)看谁反应快: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吴利强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时,设计了游戏———看谁反应快,要求学生听到教师口令“1”,就闭左眼,睁右眼;听到口令“2”就闭右眼,睁左眼。(反复进行)

“看谁反应快”一方面达到了“玩”的目的,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也掌握了一种保护眼睛的方法,锻炼双眼的协调能力,提高了反应力

(2)找朋友:一年级的某教师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时》,借助小班人少的资源优势,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20以内两数之和的练习。游戏前,她让每位学生戴上0~20以内的数字卡,确认自己在“数学王国”中的身份,自己则扮演是“数学王国”中的“精灵”。请学生根据“精灵”的提示找到自己的朋友。

在欢快的“找朋友”的歌声中,“精灵”宣布卡片上的数合起来等于20的便是好朋友。学生们立即启动,很快都找到了好朋友。接着,“精灵”又宣布卡片上的数合起来等于18的是好朋友,很快大家又找到了新朋友。

在游戏中,学生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体验了和老师一起扮演角色,一起游戏的和谐与快乐。

(3)蚂蚁搬粮食:某老师在进行一年级语文《蚂蚁和蝈蝈》精读环节教学时,设计了情景体验游戏———蚂蚁搬粮食。

学生在音乐背景中充当小蚂蚁,玩起蚂蚁搬粮食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将理解蚂蚁搬粮食时的一系列动作融入课中操,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无意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小蚂蚁们,爱劳动;快来快来,搬青虫。(快来快来,搬青虫。)

大青虫啊,一起拉哟,(吭唷,吭唷,吭唷吭;吭唷,吭唷,吭唷吭)

加把劲儿,用力推呀,(吭唷,吭唷,吭唷吭;吭唷,吭唷,吭唷吭)

推不动啦,快来抬啊,(吭唷,吭唷,吭唷吭;吭唷,吭唷,吭唷吭)

抬完青虫,背豆豆罗,(吭唷,吭唷,吭唷吭;吭唷,吭唷,吭唷吭)

小蚂蚁们,爱劳动,(学生表演劳动的定位动作)

来来去去忙做工,暖暖和和过一冬。(过一冬!)

教师通过角色体验读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的多维互动搭建起一个平台,使他们从多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而很好地感悟文本。

(4)“碰地雷”:在英语单词教学中,学生不太愿意跟读。老师可以在一个词下放一个“地雷”,埋下“地雷”的词,是不能读的,如果学生不小心跟读,就算是踩到地雷了。大家一起数“one,two,three,bomb”,并用爆炸的手势砸向读错的同学!

在英语教学中,穿插这样的游戏活动,就会很有趣,气氛也好,学生在玩中学得也扎实!

【思考】

一段与知识相链接的活动,就可以使课堂顿时增加很多情趣,使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中,无意注意得到了加强,这既强化了学习内容,又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感受到了自由、快乐与自信。

(三)灵活有趣的座位摆放

课桌的摆放是一个被人们长期忽视的课堂环境因素,小班化教育为教室课桌变换提供了空间。小班人数的减少,空间的增大,座位可以从大班教学采用的单一的秧田型改为灵活多变的形式,如马鞍型、周边型、圆桌型等。座位形式的改变,不仅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密度,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了彼此的情感交流,也提高了学生个体的活动频率,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所提供的发言机会猛增了几倍,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连那些胆小的、性格内向的、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

1.自主选择座位,更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

案例

在南京市长阳小学一(2)班美术课《好大的一幅画》课前,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就看到了教室的座位改变了模样。有四人坐的“书形”、五人坐的“波浪型”、六人坐的“弧形”等。蒋明烜老师对同学们说:“这节课,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创作完成‘好大的一幅画’。首先请大家自由选择小伙伴,组成一个4~6人的创作小组,到你喜欢的座位上坐下来。”同学们开心地邀请自己的伙伴,手拉手走到自己心仪的座位上。

【思考】

学生自己挑座位,体现了对学生尊严和兴趣的尊重,容易赢得学生情感上对老师和课堂的认同与支持,学生会倍加珍惜这样的机会,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提高课堂合作学习的快乐指数。

学生自己挑座位,看似空间形式的选择,实质上是情感纽带的建立,可以很好地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情绪场。

2.留张教师座位,更有利于教师的角色转换

案例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春天在哪里》

在长阳小学二(5)班的教室里,学生们团团围坐在“圆桌”旁,讲台上并没有看到老师,老师呢?仔细一瞧,林敏老师坐在学生的中间。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燕子的翅膀下。”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嫩嫩的柳枝头。”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草的新芽里,在春雨的沙沙声中。”

“不,春天在我们的相机里。”

同学们争着发言,一个接着一个,林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这个“大同学”这时也发言了:“春天啊,其实就在妈妈的歌谣里,在妈妈的怀抱里。”

“不,老师,春天在我们的眼里,在我们的心里。”

讨论就这样如流水般地流淌着,老师此刻也只是一个学生,同学们贴得很近,目光的交流,不,心灵的交流就在瞬间融合。

【思考】

老师坐在学生中间。从学生角度来看,老师不再高高在上、需仰视之,心理上没有一种被凌驾的感觉,会显得轻松与安全。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一分子,易于亲近学生,给学生一种朋友般的踏实感,有利于讨论的有效推进与创造性敞开,也容易捕捉到一些即时性的信息。

3.按需变换座位,更有利于课堂的教学与交流

案例

以往“排排坐”的秧田式座位排列,是比较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其信息传播的路径是老师到个别学生,个别学生再到老师,形式比较单一,它最不足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学生看到的是前排学生的后脑勺,缺少了面对面的情感的交流和丰富的表情解读,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剥夺了学生的部分交流权和话语权。长阳小学的五(2)班的一节英语课堂,给了我们一些启迪。

走进教室,你马上就会发现座位的摆放有些特殊,是“田”字形。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原来这节课教学有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要大量地识记单词,一是要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情景对话。只见芮晶老师灵活地调度小组长到四个“口”中,带领小成员学习新单词,小组成员互相听,互相帮助校音,短短的两分钟时间,每个学生可以读上五六遍。到情景对话时,由于小组成员是围在一个“口”字边的,稍一侧身,都是面对面,学生的对话可热烈啦,一个个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更有甚者,肢体语言也用上了。

【思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多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释放。

同样,座位摆放有时也能作为教学的资源进行利用,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故意把座位斜拼成钝角形、锐角形,教学中适时地把它与角的知识链接,学生就觉得很有趣味,学习的氛围也因此变得愉悦活泼。

小班教室课桌椅的摆放,不是为了一种新鲜感,更不是拘泥于某种形式,而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无论何种形式的摆放,都要服务于师生教与学的需要,服务于师生彼此情感交流的需要。

二、尊重学生主体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是完善自我认知结构的主体。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要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一方面要我们的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并积极优化课程体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创设适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一)让学生合作学

案例

上海的陈老师是这样教《蜗牛》一课的。

在教师设计的为蜗牛设计一个“家”的情境中,学生找到了蜗牛生存的条件并进入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阶段,学生分为了“光小组”、“食物组”、“听觉组”、“干湿组”。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陈老师穿行于各组之间,饶有兴致地倾听各组的讨论,观察他们的实验过程。“光小组”的同学决定用手电筒的光照射蜗牛,看它会不会出来。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学生产生了争论。老师闻声走过来,轻轻地说:“两次实验的方法一样吗?”这下学生有门路了,不一会有位同学提出:“比较一下,对它们进行的光照是不是一样?”另一同学应道:“对了对了,光照时间要一样长。”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还得解决啊,“怎么才能一样长?”于是同学们又讨论了下去。

“食物组”的学生打算在一个盘子里放满各种食物,然后看蜗牛怎么选择。这个组进行得比较顺利,他们发现蜗牛比较喜欢吃土豆片屑,而对草没有兴趣……

【思考】

陈老师在小班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把孩子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的个别辅导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孩子们的困难,适时地出现在他们面前,进行适当点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让学生自主学

案例

一位五年级同学在一篇题为《藕香四溢》的短文中写到:

有一次,我们上《莲》这课时,陈老师先让我们将从池塘中采摘的藕切开分到每个人,每个人从藕的色泽、香味、形状、表皮等几个方面观察、了解藕,并可以亲口尝一尝藕是什么味道的,是甘的,是爽口的,还是无味的……然后,大家开始自主学习,有的看着张晶同学和陈老师课前合作完成的课件来学习课文,有的用自己带来的U盘去旁边的电脑上搜索有关资料并下载,有的走上讲台,将从网上找到的图片放在实物投影机上让同学们一饱眼福。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着、交流着、讨论着,一堂课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过去了。同学们感觉学得有趣扎实。

【思考】

学习是心灵的成长。学生在自主感悟中,愉快地享受学习的乐趣。小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让每个孩子都有体验的机会,有自主思考的机会,提高孩子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感受学习是快乐的。

(三)让学生体验学

案例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内容:成都古貌

形式:游赏民俗公园

地点:人南立交桥民俗公园

执教者:涂冰梅、钟文光、尹岚、张一等

在各科教师的带领下,二年级两个班的孩子一起上了一节“大课”、“长课”。在民俗公园,语文老师领着孩子们赏读了柱子上的古诗;美术老师领孩子们欣赏了木刻、石雕、浮雕等作品;社会课、音乐、体育课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了老成都的一些民俗:拉锯、掏耳朵、拉响簧、踢鸡毛毽、转糖饼,英语教师则和孩子们与在此参观的外国朋友进行英语交谈……在一个多小时的游览中,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学到了很多学科教材以外的知识。

【思考】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方式”。

这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几位老师灵活运用了教育资源,将课堂搬至公园,让社会成为教科书。民俗公园为学生体验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玩中体验,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收获,并且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综合学习、运用,融会贯通。

(四)让学生探究学

案例

沈老师在教学《饭钱》这课,讲到阿凡提替穷人出气,突然,不大爱发言的栋栋说:“我认为阿凡提做得不对。”这下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沈老师鼓励他并笑着说:“请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栋栋说道:“巴依这样做是不对的,阿凡提应该和他讲清道理,不应该像巴依一样,这样不是大家变得都不讲理了吗?”对他的话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我的意见和你不一样,请不要介意,我认为,巴依是坏人,从来都不讲理。”“我的意见是和这些坏人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大家可以讨论”……

讨论继续,在融洽的气氛中大家更加投入,没有顾忌,畅所欲言。又有学生从文中找到“巴依逼我付饭钱”、“卡子不让穷人说话就让他快把钱付给巴依”两句话,加以说明。胖胖发言道:“卡子肯定会和巴依串通一气,坑害穷人。他们是不讲理的。”这时,栋栋激动地说道:“我的想法转变了,因为我知道对待这种坏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们讲的都是歪理,对付他们只有用阿凡提的办法。”

【思考】

不一样的声音,教师在耐心倾听,同学专注思考,并进行了讨论,充分体现了大家对异向思维的关注。从不同声音当中,师生间、孩子间懂得了彼此尊重、习得了以理服人、学会了反思。民主的课堂关注了不同的声音,给了学生探究的机会,探究的过程不仅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关注了一种声音,就是给每一个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全员受益。

(五)适时个别辅导

案例

课上,上海幸福四平小学孙老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小海马的动画形象,小海马像瓜籽儿般跳跃着,老师还用双手演示,要求各合作学习小组分别表演。小组准备的时候,孙老师走到一位比较内向的学生面前,蹲下身子,一边笑着读课文句子,一边用手比划着带着他一起表演,直至这个孩子动作熟练、声音洪亮为止。

【思考】

小班教学强调个别化,教师眼中应无盲点。学生的一颦一蹙,一举一动都要历历在目。教师要针对班级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适时进行个别辅导或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形式下的为满足学生个体特殊需要的因材施教,它以集体教学为主要形式,同时需要采用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形式。

三、实行多向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显然,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互动”教学。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意味着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参与的热情、创造性的解放。

其实,学习说到底是意义建构。也只有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建构的过程才是丰富的,建构的价值才是有意义的。

“互动”不单单是一个行为动词“动”,它应该是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互动”,智慧的“互动”,心有灵犀的“互动”。

(一)师生互动———民主平等,乐于交流

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教材实现思想交流的过程,一个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前提。

案例1

南安市福溪小学卢救救老师在教学《我是什么》这一课时,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后,问:“我”会变成什么?

生1:我会变成汽、云,变成雨。

生2:我还会变成雪、雹子、露珠和霜。

师:如果你是它,你最想变成什么呢?为什么?请找出来与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于是,教室里一片热闹的场面。他们有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争着说;有的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

师:选你喜欢的段落来读。

生3:(读第一自然段)我想变成云,因为云轻飘飘的。

生1:“漂浮”是什么意思?

生4:就像小船在水上漂。

师:你真行。

生5:什么是红袍?

生6:“红袍”就是我穿着红衣服。

生7:我知道,白衣服就是白云,黑衣服就是乌云,红袍就是朝霞。

师(微笑):你们知道的真多。老师也来说一句,红袍就是指早晨天边的朝霞和晚上的晚霞。下面请喜欢云的小朋友带着对云的喜爱读一读这一段。

生2:老师,我喜欢雨。(生2读有关雨的句子。)

生4:我来考考你,那你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

生2:是云碰到冷风才变的。

生8:老师,我想是云在和冷风打架打输了,它哭了,这样就下雨了吧……

案例2

上海市永丰路小学的一位教师在教学《几个和第几个》这节课时,发现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基数和序数两个概念。为了充实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于是他又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

他请了一组(五个人)同学到教室前面对大家站成一排,说道:“现在啊,老师要给他们拍照了,咦,第二个同学请笑一笑,第二个同学———”坐在下面的小朋友急了,有的喊:“×××,你笑一笑。”(他们是从左数起的)还有的喊:“××,你笑一笑呀。”(他们是从右数起的)这时,老师笑着问道:“到底是谁啊?”一名同学举手回答:“老师,你没有告诉我们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啊!”“对啊,是老师不对,我应该告诉你们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是从右边数起第二个小朋友,请你笑一笑。”同学们异口同声:“×××笑一笑!”“小朋友们,你们可不能犯老师的错误,有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左数起还是从右数起。”接着师生又做了听指令的游戏,请一些同学在教室前排成左右一排(前后一排),再请一名学生发号指令,如:从前往后数第×个蹲下;从后往前数第×个举手等等。学生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掌握了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

在这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能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和学生积极互动,不断接受和反馈课堂中产生的信息,并给学生充分展示他们想象与童真的机会。学生敢问、敢想、敢说、敢评,完全融入了学习活动,这样的师生互动,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尽情交流

生生互动一般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彼此对话,相互交流,思想上的沟通;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帮助。

案例

荆州区川店小学冯英老师在教学三年级《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教师布置了研究项目:用什么方法比较出3瓶水的多少?怎样比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之后,进行了反馈交流。

学生想了很多方法。

师:真了不起,想了这么多办法!还有更多的吗?(没有学生举手了)看来没有了。下面,请各小组尽快地确定出你们组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说给同学们听。

(学生在一起神秘地讨论着,然后,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师:哪个小组先来介绍?

生1:我们小组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是,用一个小杯子来一杯一杯地量,哪瓶量的杯数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就最多。

生2:我们小组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是,把3瓶水倒在三个大小一样的杯子里,一比就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了。

生3:(迫不及待地)我们小组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是,用秤来称水的重量,只要称出哪个瓶子里的水最重,就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了。

生4:(与生3是同一组的)必须把水倒在三个一样重的杯子里,然后再称。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4:因为原来三个瓶子大小不一样,重量肯定不同。

师:补充得真好,想得挺仔细的。下面哪个组接下来说。

生5:我们最好的方法是:把三个瓶子里的水倒进同样粗细的三个杯子里,再把尺子放到里面去量,哪个水深,水就多。

生6:我们小组想了一个办法特好,把一个塑料杯子打一个小孔,让水从杯子里漏下去,用手表计时,哪个瓶子漏水的时间最长,哪个瓶子里的水就最多。

生7:(与生6不是同一组的)我帮你们想了想,就用三个杯子,让水同时漏出,就不必用手表计时了。

生8:(与生6是同一组的)那还得注意,三个杯子的小孔必须打得一样大小。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这个方法让同学们这样一议,更完美了。请你们组把好方法说给同学们听一听。(老师指着还没发言的最后一组)

生9:我们组最好的方法是:把水倒在一个有刻度的杯子里,一量就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种有刻度的容器,叫量筒。(出示课件)它是用玻璃做的,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它上面有刻度,每一小格是1毫升、1大格是10毫升;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相平。好,现在就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你们认为最好的实验方法,比较到底哪个瓶里的水最多,需要用到的器材请各个小组长到前面选择领取,在实验过程中,请同学们分工合作,并认真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学生实验)

【思考】

学生汇报讨论的方法,是把该小组集体思维的结果呈现给全班同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汇报的同学对小组意见进行了再次的梳理,同时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在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同学们之间还在相互补充、互相完善,这是组与组的互动。而在小组汇报前,小组内共同确定哪种方法最好,小组汇报后,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单则是组内生生互动。

(三)生本互动———自学自悟,个性建构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从文本中体悟知识的生成、作品的深意。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她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了全文,(自由读)之后:

师:课文读完了,你们想不想演一演课文中的小青蛙和松鼠呢?

生:(齐声)想。

师:要想演好小青蛙和松鼠,谁来给大家提一点好的建议?

生:我认为首先必须把它俩的对话记在脑子里。

生:我认为要配上小青蛙和松鼠登山时的动作。

生:老师,我再补充一点,小青蛙开始很失望,后来听了小松鼠的话就高兴起来,心中充满了自信。我们在表演的时候,要能把小青蛙的表情也演出来,那会更好!

师:你们提的建议真好!我们先来读熟小青蛙和松鼠的对话。(师生自由读对话)

师:(戴上头饰)现在我就是文中的小松鼠,要找一只读得最认真的“小青蛙”和我一起来表演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待会儿请你们好好评一评。

(生纷纷举手,师先后请两位同学与她合作。)

师:我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松鼠好像一位老师,在青蛙失望的时候,不断地鼓励它。

生:我觉得松鼠也像一位慈祥的妈妈,陪着青蛙登上山顶。

生:我觉得那是一只不怕苦的小青蛙。

生:老师,我想像你们一样演一演。

师:那就请你找个小伙伴演一演吧。

(每个学生都找到了伙伴,演得那么投入。)

【思考】

这一片断是很精彩的,精彩在于教师给足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充分对话,从而产生各自缤纷的理解和内心的表达。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给老师和同学提建议,就是在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具体化为自己心中的形象,与人分享。这样的以读促悟、以演促读、以悟激情的互动方式,活化了文本,从一个侧面放大了文本的功能,促进了学生个性建构。同时,学生的情意功能和价值观念也得到了提升。

无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是生本互动,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具体到某个教学环节,可能是某一种互动更显突出罢了。

四、实施差异教学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体心理特征、已有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学习习惯、行为表现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小班化的教育如何面对这样的差异?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我们觉得有两个基本观点首先要确立:

1.素质构成的差异性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为老师张扬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成长的多样性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和空间。

2.积极实施差异教学,分层推进,采取更为灵活和主动的教学策略。

(一)学习要求有所区别

首先,老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学习的基本要求,来拟定教学目标,然后再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一般的有一个保底目标,它是侧重知识领域的,再有不同层次的拓展性的目标,它是侧重发展领域的。

案例

如六年级语文《詹天佑》一课,我们根据对课标和文章的解析,可以先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根据学生的学力,我们可以将以上的目标进行分解,并在相应的达成要求上有所区别。

A层次的学生:要求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基本能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整体上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B层次的学生:要求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能准确运用“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能熟练地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去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C层次的学生:要求学会11个生字,能把“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准确地运用到相宜的语境中;能品味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欣赏并能熟练地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能感悟关键词、句、段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情感上被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所打动。

【思考】

给每个学生一个合适的高度,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就能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二)学习内容有所差异

当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只是把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分为思维和能力附加值不一的几组,供学生选择,给他们选择性学习的机会。

案例

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中,有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一个环节,有位老师是这样呈现学习内容的:

内容一:猜一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会有什么变化?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内容二:先填好表格中前四个商,你有什么发现?再按这样的规律完成表格中的后面两列。

img9

内容三:先填好表格,再与小组成员讨论,有什么发现?

img10

在出示三个内容之后,老师说:同学们,你们可以自己选择要探索的内容,也可以听听老师的建议,帮你们确定一个探究的内容……

【思考】

显然,这三个内容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第一个内容,空间很大,直接要求学生猜想商可能存在的变化规律,有一个抽象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不断地举例验证,经历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一内容面向优秀学生;第二个内容也是有一点难度的,被除数与被除数之间、除数与除数之间的变化是隐藏的,不仅要求观察,还有一个探索和揭示的历程,同时后两列的填数,其实又是在运用,它是面向中等学生的;第三个内容就简单了许多,它的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变化是清晰的,学生只要算出商,初步感觉到商是一样的,至于为什么一样,可以借助小组和集体的帮助来完成,第三个内容是为学力稍弱的学生设计的。

(三)学习方式因人而异

“知识获得”其实是一个学生个体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他人无法介入很深。

事实上,学习方式没有优劣之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等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只要对学生自己是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合适的、有效的。

因此,我们觉得,用什么学习方式老师不要主宰或强引,由学生根据经验、知识的相似联想和自己的学习风格去确定。

案例1

比如在学习什么叫“锐角、钝角、直角”的时候,老师先给学生以充分的图形的直观,之后,让学生自己去习得这三个概念。有的学生可能是自学课本,通过阅读和图形对应获得这一概念,这是“接受学习”,有的学生阅读中还在思考为什么叫这三个名称,三种角之间的区别,这就有了“理解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成分。

案例2

在学习英语单词时,有的学生就喜欢大声地读出来,喜欢跟同桌互读,在小组里互读,通过读来促进记忆;有的同学则不同,他喜欢静下来,先记住单词的有关的特点,再默读到轻声读,通过记忆促读。有的学生喜欢在记忆的时候,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

案例3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时候,有老师做过试验。他在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材料后,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结果是:

A层次学生选择了自学自悟的方式,阅读教材,与文本对话,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形成过程,记住了三角形面积公式。

B层次学生选择了自主探索的方式,利用手里的学习材料,通过试拼,发现了三角形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从而获得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C层次学生选择的是伙伴合作的方式,借助伙伴之间的互相启发,探究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思考】

对学生而言,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最有利于他自己个性建构知识的方式。老师要做的是,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材料、资源,为他们选择不同方式提供可能和机会。

但是,老师也要注意不放弃建议权,对有选择困难的学生提供建议。同时,不管学生选择什么方式,老师都要关注它的效度,宏观上不能失控。

(四)互动形式有所侧重

我们对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在与其互动的形式上也要注意有所侧重。

(1)对层次稍低的学生讲授的成分多一些,引带帮助的成分多一些;对层次高一些的学生,自主的成分多一些,老师只要在其愤悱之处启发点拨一下。

(2)对层次低一些的学生提问的问题平面、聚敛、具象一点,互动短一些,缓冲时间长一些,空间小一些;对层次高一些的学生,提的问题可以立体、发散、抽象一些,互动长一些,空间大一些。

(3)在小组活动中,对学力层次高一些的学生,放多于扶;对层次稍低的同学,扶多于放,多给予帮助,需要的时候老师可以成为组员,协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五)学习速度可以不一

如果某一学习内容是一致的,学习的目标却又要求达到相对齐平的水平,那么,我们就必须考虑不同学生学习的速度,所花的时间,可以允许学生所花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预设好可以调整的速度和时间段,时间上要留有余地。实践告诉我们,对新知学习板块速度慢了一些的同学,在练习环节可以通过及时的个别指导,赢回部分时间;在课堂作业和课外的作业反馈时,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帮扶,从而达到分层施教、共同发展的目的。

(六)练习、作业分层选择

进入练习阶段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练习设计,既要让A层次学生吃得饱,又要让C层次学生跟得上。

案例1

英语课经常有词汇练习,可以这样安排:一般安排顺序是选B层,再C层,最后A层+B层。

对话分层练习也是先安排B层按原文对话,这时可能要求提示或看书,但对全班是个温习的过程。然后找B层+C层,B层说较长较难的句子,C层尽量回答,可简单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A层要扩展做对话,这样既给全班同学扩展思路,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2

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在设计练习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他们通常先选编三大板块的练习,即基础巩固性练习、拓展延伸性练习和综合运用性练习,然后在拓展延伸性练习和综合运用性练习板块中又依据难易程度进行组题。目的很明确,基础巩固性练习是面向全体的,拓展延伸性练习和综合运用性练习中的习题是分层设计的,给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有跃起的空间。

作业的设计也要灵活多样,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来编写和安排。长阳小学设置的“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做法就是很好的尝试。

案例3

必做题: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用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练。比如:英语教学中的单词、句型的抄写或填空。

选做题:可用学过的知识扩展认识内容,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供大多数学生使用,来通过迁移实现对知识的同化;比如设计选择题、思考题让中层学生一试身手;设计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给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让他们来挑战;设计一些同步课外阅读理解题,扩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思考】

这样做,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练习和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有效练习的机会,不仅可以调动绝大部分人的兴趣,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层次。

五、活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系统化的决策行为,是解决一系列教学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方法和行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教学策略不是现成的教条,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于教师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动态过程之中;教学策略也不仅仅是解决课堂问题的具体办法或行为,它隐含着一定的教育理念,遵循着一定的教育原则。

有效的教学策略能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根据教与学的情境进行分析,提出教学的有关问题,制订学习的计划,能监控教学的过程,维持和修正教与学的行为,并能正确评价学习的效果。

上海市在“小班化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总结出了小班化教育的十大教学策略,即参与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兴趣教学策略、自主教学策略、活动教学策略、互动教学策略、创意教学策略、评价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等。这些策略不是站在同一角度并列分支开来,策略之间有交错,有兼容。由此可见,小班化课堂中可以运用的策略有很多,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即教学策略是多样化的。同时,在课堂上往往不是只使用一种或两种教学策略,它是要进行综合化运用的。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课堂教学策略,但可以在众多的课堂教学策略中有选择地采用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

总之,教学策略的运用本身就有策略,到底运用什么策略,要因课而异,因不同班级的学生而异,也没有什么最好的策略,最合适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此外,我们要有综合性、灵活性的视野,在一堂课中要灵活运用多种策略,以充分发挥“小班化教育”的优势,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