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学习策略

课堂学习策略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梅耶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任何被学习者用来促进其学习效能的活动。梅耶所谓的策略性知识实质上就是他所认为的学习策略。第三种课堂学习策略观认为,学习策略是个体为了实现某一学习目标而形成的复杂方案或计划。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由教师组织全班的学生进行学习。虽然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课堂学习的策略水平是影响课堂学习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第二节 课堂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布鲁纳于1956年提出“认知策略”概念后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虽然学习策略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了,但目前人们对其还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大体上形成了三种较有影响的倾向:一种观点把学习策略看成是促进信息的获得、保持与应用的各种过程和方法,其中包括信息加工方法、调控学习者的注意与情绪及整个心理状态等的方法。丹塞雷(Dansereau,1985年)认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是一系列能够促进信息获得、贮存以及使用的过程或步骤。温斯坦(Weinstein,1988年)认为,学习策略就是指那些为有效学习及为以后使用而保持信息所必需的能力。它包括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元认知策略等。另一种学习策略观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对一般学习活动,如问题解决等进行监控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习策略是支持思维活动的操作过程,它由一系列如问题解决、记忆的有效使用、学习方法的正确选择等技能组成,并指向头脑中特定的学习目的。梅耶(Mayer,1981年)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任何被学习者用来促进其学习效能的活动。因此,他把记忆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新知识的内部联系、做笔记、在书上评注、画线等促进学习的一切活动都称作学习策略。他认为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即语义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中策略性知识是指如何去学习、记忆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包括在使用策略时对进步状况的自我监控。梅耶所谓的策略性知识实质上就是他所认为的学习策略。第三种课堂学习策略观认为,学习策略是个体为了实现某一学习目标而形成的复杂方案或计划。它不同于各种学习技能,也不只是一般化的自我管理活动。学习技能是个体在自身复杂的学习策略中所选用的任一单一的加工技术,而学习策略则是把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学习技能用于某一学习问题时所形成的复杂计划。策略是对各种技能的综合应用,是一个活动系列。为了适合某一情境,人们可以不断地修正策略本身。

上述三种学习策略观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策略作了界定,各有其合理性,又各有其偏颇之处。从宏观意义上讲,学习策略是一种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目的而确定的,由一些技能所组成的,调节学习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成效的复杂方案和计划;从学习的操作意义上讲,学习策略是一种学习方法和其对学习活动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从结构意义上讲,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技能”等方面因素的组合。策略就一般含义而言,指根据活动和形势的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式和活动方式。因此,学习策略的根本性特点就在于它注意和反映了各学习因素之间的关系,不论信息加工的方法,还是调控注意、情绪和整个心理状态的方法、技能等,在没有考虑到各种学习影响因素与它们的关系而选用它们时,都不能被看成是学习策略。所以,学习策略与元认知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认为,学习策略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学习策略的本质属性有两方面:

第一,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这种对学习活动的调节和控制,是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对“怎样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决策,并将这些决策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实施。

第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学习方法的选用来实现的。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用于知识的编码、储存、提取、运用等过程的认知方法或技能。例如,记忆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新知识内部联系、做笔记、在书上评注、画线等都是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它们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学习策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学习策略具有一定的方法性。

这就涉及课堂学习策略的重构,包括一般的课堂学习方式和策略以及课堂学习策略的中心转换。

1.一般的课堂学习方式和策略

自从班级授课制盛行以来,课堂教学便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在校学习就主要在课堂里进行。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由教师组织全班的学生进行学习。这种在教师组织下的学习便是课堂学习。虽然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课堂学习的策略水平是影响课堂学习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学习方式,其学习策略也不同。

(1)课堂学习类型。由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具体组织下进行的,所以,根据教师的具体组织方式的不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也存在各种不同的类型。

关于听教师讲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间接性,其学习活动的实现要以社会经验传授者的活动为条件和中介。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因其受过正规的训练,比较熟悉所讲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所讲学科当前的发展状况,因而他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所讲学科的基本轮廓、基本原理和重点、难点,使得学生认为比较深奥的东西能在教师的讲解下一目了然。因此,听教师讲解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以较短的时间获得大量的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听教师讲解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

关于课堂实验。虽然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接受的是一种现成的知识结论,没有按人类生产该知识时的智力活动去获得知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未能恰当地进行相应的智力活动,这就造成了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失去同步性。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实验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其间凝聚了人类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的方式,重复人类在获得该知识时所进行的智力活动,不仅掌握了深奥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其智力也得到同步发展。因此,课堂实验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于课堂讨论。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听教师讲解学习内容已不再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惟一的学习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学生课堂学习的集体性优势,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使学生对学科学习持更加积极的态度,具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2)一般的课堂学习策略。听教师讲解是学生在课堂中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听课策略。

关于听课准备。听课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与否,会直接影响听课的质量。听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的准备。通过预习,明确新课和旧课的关系,了解自己是否掌握听新课所需要的知识,如发现自己尚未具备这种知识基础,则应及时复习旧知识,以保证课堂上能听懂新知识。其次是物质准备。听教师讲解,不仅要眼到、耳到,还要手到。因此,像上课用的书、笔记本和其他学习用具,都要在课前准备好。以免课堂上急急忙忙找这找那,打断学习的思路。最后是身心的准备。上课要靠大脑来思考问题,大脑的机能状态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因此,课前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上课时有充沛的精力。课前应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大脑思维活动的进行。

关于集中注意。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学生在课堂上可使用以下几种策略来集中注意力:一是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明确哪些问题是通过预习无法弄懂的,带着这些问题听课,可使注意力始终集中于教师的讲解。二是紧跟教师的思路。学生在课堂上听课,不能把自己的大脑仅当成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要开动脑筋,紧跟教师的思路,掌握教师的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三是做好听课笔记。课堂上边听边记录,可以促进积极思考,加强对讲授的理解。记笔记不是把教师所讲的全部记下,而是选择性地记录教师讲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师讲课的思路,这样不仅能加强课后复习的针对性,而且可集中课堂上的注意力,使思想不易“开小差”。

关于信息编码策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过程。学生能否将这些信息有效地吸收、贮存和利用,有赖于学生对信息编码的能力。有效的编码策略主要包括:

第一,对信息进行精制加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莱文(Levin)将“精制”描述为:学习中的精制是使人们更好地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做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发。精制加工是对所学信息附加内容的过程。它可以是逻辑上的推理,也可以是对信息的扩展与延伸,增加已知的例证,补充某些细节,进行某种类推,或人为增加意义。如在记忆术中运用联想、谐音等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外文单词等无意义材料时,这种人为赋予意义的方式,都属于精制加工的运用。精制加工不仅能促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促使精制加工后的新命题进入到命题网络,在以后需要唤起时容易检索,即使直接检索会出现困难,也能通过命题网络间接地把它推导出来。第二,对信息进行组织。所谓组织就是提取信息中重要项目后再进行整理归类,并对各类及各类所属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聚类和概括是两种主要的组织策略。课堂上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头脑中相关的知识聚类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结构,有助于记忆及日后对信息的提取。而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概括,提取要点,删除多余的信息,则可减轻记忆负担。

2.课堂学习策略的重心转换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传统总是把教师放在中心位置,把学生视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看不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独立能力。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的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确认,从而也引起了课堂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听教师讲解不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课堂实验等形式在课堂学习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学生的学习策略也发生了重心转换。有效的学习更多地依赖于选择和运用更具现代性的学习策略:

(1)多渠道增加信息反馈量。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地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来检验自己的学习结果,看其是否符合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在听课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将自己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相对照,以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缺陷,通过学习教师的思维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2)合作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个体的信息加工者,其信息的交流仅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单向、封闭的交流形式,不仅限制了信息交流的数量,同时延迟了信息反馈的时间。而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合作学习,由于存在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学习者不仅可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进行监控和自发反馈,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促进学习者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合作学习由于发挥了小组集体的智慧,因而可引发更高水平的思维推理、更高的迁移效果,并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和创造性的发挥。

(3)从课堂实验中获取信息。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不仅可通过视觉、听觉系统从教师和书本中获取信息,而且还可通过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获取信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重复前人在生产信息时所进行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实验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学生不仅能获得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同时,也能促使其智力得到同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