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功课堂的策略生成

成功课堂的策略生成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成功课堂,最重要的就是采取“全程控制”策略,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控制”,有效促进课堂迈向成功。学案计划是学校教师实施学科课堂讲授和指导学生学习的纲领性、规范性的文件,也是指导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经本学科组全体老师充分讨论修改,形成统一学案计划后,由学科组长和教科主任审读并签字,复印下发到任课教师,供教师自主备课使用。学科组集体“三议”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设计的课时学案。

一、“全程控制”策略

一节课成功与否,虽然课堂是关键,但它是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实施成功课堂,最重要的就是采取“全程控制”策略,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控制”,有效促进课堂迈向成功。

1.开展课前控制

课前控制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体性切实发挥,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学有成效。课前控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案计划制订。学案计划是学校教师实施学科课堂讲授和指导学生学习的纲领性、规范性的文件,也是指导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在每学期放假前或者学期结束后,学校要坚持安排时间,由各年级学科组长组织,全体学科教师参加,认真研究和学习学科课标和教科书。在教师充分认识课标的基本要求和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之后,结合教科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学案计划初稿。经本学科组全体老师充分讨论修改,形成统一学案计划后,由学科组长和教科主任审读并签字,复印下发到任课教师,供教师自主备课使用。二是教师自主备课。教师在接到学科组长的学案计划后,必须抽时间自主备好课,写出符合自己和所在班级实际学时学案。教师课时学案要求:要有关键目标和辅助目标,要有学生学习问题,要有学生预习要求。教师的课时学案统一为四个部分:学习目标、互动学习、达标练习、课外作业。有了教师个人钻研教材、发掘所见所思所悟的反映本班学生特点的课时学案,再进行学科组集体议课,教师间互相交流、互相激励,形成具有共识的课时学案。三是教师集体议课。议课环节包括学科组集体“三议”,即议学习目标、议达标练习、议课外作业。学科组集体“三议”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设计的课时学案。当然,为了保证集体“三议”达到预期目标,我们还对集体“三议”提出具体要求:不做无准备的“三议”,教师要人人参与等。四是课时“学案”规范。课时学案规范包括课时学案形成、打印和分发三个部分。

2.落实课堂控制

①教学组织控制:一要确立建组原则。借鉴美国的“异质组合原则”,学习小组坚持各种客观智商和情商差异的学生有机搭配。二要安排好座位。为了便于互助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课桌间巡视,课桌的摆放要呈“U”字形,面向讲台一面不坐人。这样有利于学生面向讲台看教师的板书、多媒体演示或实验演示。三要控制人数。根据每堂课能够给每位学生提供3~4分钟课堂交流或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结合课程标准对学生参与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求,学习小组人数一般在4~8人。②教学程序控制:一是小组汇总问题。在引入新课之后,教师引领学生在两分钟内针对学习目标汇总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小组讨论问题。教师引领学生分小组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解决问题。在一节课开始就汇总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组内成员互相当“小先生”解决,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把学习引向更为精彩之境界。三是交流解决问题。教师汇总小组讨论后尚未解决的问题,用十分钟左右时间由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推荐一人讲解或小组分解目标汇报。四是教师点拨问题。如果学生无法讲清的问题,或者学生认为没有问题而教师认为对一些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尚有困难,则再由教师用八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补充讲解。五是检测达标问题。教师要用九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检测和当堂评讲达标练习,以检测学习效果。在学生完成达标练习后,可先在组内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评讲。六是当天学习目标当天清。教师用大约一分钟的时间宣布当堂课“天天清”名单,最后以公布于公示栏中的名单为准,适当留下学生,统筹安排再学习,直到弄懂当天所学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技能。

3.强化课后控制

教师要恰当利用课后的控制,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课后控制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实施课堂公示。就一所学校内部而言,一般有千余名学生,仅靠几十名或百余名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熏陶、感化,力量就显得太微弱。如果利用各具个性的优秀学生、学生干部以及学生已有道德评价、舆论力量来教育、激励学生成长,就会形成强大的动力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的基本做法就是:一是每天公示。每天公示的地方包括班级张贴栏、年级公示栏和学校公示栏。首先,在班级公示张贴栏,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年级公示栏。为了激发班与班之间的竞争,由年级主任负责,对前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优秀的班级等张榜公示,激励班级积极向上,促进整个年级良好学风的形成。第三,学校公示栏。学校要根据具有典型,能够引领学校良好校风形成和发展的原则确定学校公示栏的内容。不仅让师生在校园中体会成功的幸福,更能激发其聪明才智的发挥。二是每周公示。为了保持比较长久的教与学的激情,学校还采取周期性地对教师或者学生施以教育评价激励。具体做法是:每班分别在周末学生离校前清理完本班所有公示内容,通过清理汇总各科学习情况、各小组闪光点、各学科亮点及不足之处,在班上集中公示。每年级分别在周末学生离校前清理完本年级所有公示内容,由年级主任汇总各班各年级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在本年级公示张贴。学校分别在周末学生离校前清理完学校所有公示内容,由学校教学及德育负责人分别汇总各年级、各学科组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校内公示栏公示。②实行课堂学习“三清”:一是实行“天天清”。“天天清”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天天清人数、天天清地点、天天清时间。二是实行“周周清”。边学习边总结,力争天天有收获,周周有增长,月月还有提升,这样才能步步为营。为此,任课教师要围绕一周所学知识,确定“周周清”对象,明确“周周清”内容:选择25分钟能完成的试题,全校统一每周清时间,学生完成后利用15分钟当堂评讲;每一节课后安排一科测验,各科测验之后,再安排集中清补,直到全部完成清补任务为止。三是实行“月月清”。根据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有必要进行单元或章节性学习过关检测。每学期进行四次月检,其中第一、三次月检由各年级组织,另外两次是半期与期末检测,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每一次月检就是一次回顾、一次总结、一次提升、一次前进。每一次月检后,由相应部门张榜公示优秀学生与进步学生名单。每一级的学习风貌展示,彰显出每一级的管理与教学成果,全校上下形成了一股努力学习,积极进步的氛围。(潘先根)

二、“文化熏陶”策略

人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成长最主要的文化环境就是学校,而班级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让课堂获得成功,以“文化熏陶”策略来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基础所在。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在朝着班级共同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中,用智慧和实践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并产生巨大的力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一个班级快速健康地发展。

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从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和班级制度文化这三方面下手:

(1)建设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是一种显性的文化。它主要包括教室的环境布置、桌椅的摆放、学生桌面书籍的摆放、书柜的摆放、清洁卫生工具的摆放、黑板报的利用、墙面的布置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而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主场所。一个整洁、明亮、美观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可以抓住几块阵地:一是凝练班训、班级口号、班歌,设计班徽、班旗。在一个班级刚刚组建起来时就必须及时制定班训。从高一入学,我就让全班同学共同开动脑筋,针对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写出一两句言简意赅的班训,经过班委的精心选择之后,选择了“永争第一”作为班训,鼓励同学们不断超越自我,永争第一。二是黑板报的设计。板报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发,有针对性地围绕一定的主题,并根据不同阶段定期更换。如9月入学时,高一以“感恩老师,重在行动”为主题,高二以“共度中秋佳节”为主题,高三以“走进高三”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展示班级特色与学生才能。三是在教室后墙上开辟园地,既可以是每个人写给自己的理想宣誓粘贴成的“理想树”,又可以是同学们优秀作业展示,还可以是家长为孩子写的“我的愿望”。四是在教室侧面的墙壁上贴名言警句、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五是在教室前面黑板的两侧,主要张贴班级公约、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委干部和课代表的详细分工表、班级公区表、班级财务收支公示表、每日作业收交情况公示表等。六是把整个墙面分成美德教育和成功课堂展示两大板块……教室内外环境布置,可以说是班级整体形象的代言。实践证明,整洁美观、充满班级文化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能够起到那些枯燥单调的说教所无法奏效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2)培育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它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共同认定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行为方式等舆论氛围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构建起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就必须要重点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构筑起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培育精神文化:一是通过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如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班级的集体项目,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协作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又如,让学生在学校艺术节表演比赛、年级拔河比赛、年级挑战比赛等活动中增进班级的凝聚力。二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点,或活跃,或沉闷,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班级都必须有正确的舆论氛围。作为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言行来鼓励正确的舆论,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班会等来扼杀错误的舆论,将歪风邪气扼杀在萌芽中。三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为此,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严格要求自己。要教会学生面对同学间的矛盾时,一定要及时沟通,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更不能邀约校外人员用武力解决。

(3)着力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班级的准绳,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行为准则等形成的文化形态。在班级制度的制订方面,应该是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大背景下,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通过班级民主决议而产生,并由全体学生监督实施。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信服并自觉遵守。

当然,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程,还需要花大力气去学习、去研究,充分利用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何丽霞)

三、“四轮驱动”策略

“成功带来的愉快是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成功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目标恰当、标高适中、精讲精练、反馈巩固”的“四轮驱动”策略,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获得成功,并在不断追求成功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1)目标恰当。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所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局部和每一个环节。针对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既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同时对于每个学生也有了经努力后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质量能稳定地大面积提高。“目标恰当”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所制定的教学目的要求,经过师生协同努力是可以达到的目标。恰当的教学目标,既对全班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统一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不同,能力发展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针对班级学生基础知识缺漏较多、素质偏低、层次差距大这一现实,我们按大纲的基本要求,调整教材,删减繁难部分,降低难度,把握好最基本的教学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实际水平为起点掌握大纲要求,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体验努力奋斗后成功达标的愉悦。

(2)标高适中。“标高适中”就是教师把每章每节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小容量、难度分散、易于学生理解消化各个“坡度”,引导学生在爬坡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产生向上攀登不跳跃,以保证思维和认识水平较低情况下的可接受性,认识和思维在接受新知过程的实在性和可靠性,过易过难都会造成学生无心向学。

(3)精讲精练。“讲”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讲得精辟、精确、精彩,才能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是教学实践的一种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它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探索精神的激发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精讲精练”就是教师讲授内容明确、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画龙点睛、释疑启智、深入浅出,善于启动学生思维和积极完成精选的练习题。坚持讲练结合,每堂课至少有两个讲讲练练的回合,这样才有利学生集中注意力,便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消化吸收。搞好精讲精练是发挥教师主导性,调动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保证。

(4)反馈巩固。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教师要对教学实行有效地控制,必须注意在教学过程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现状与目标的差距,从而想方设法解决关键和难点,调整教学速度,改进教学方法或补缺和矫正问题。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使学生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如果没有反馈,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进步甚小。为此,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上的讲练过程中细心察言观色,及时发现问题灵活处理,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尽量使每堂课不留尾巴。在课后,精选作业题、小练习、小测试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及时批改、发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卷和试卷。对错误的地方,划上符号或适当加上批注和评语,还要适时进行分析、小结、讲评、补漏和要求学生自觉改正作业或试卷,使每章每单元能够过关。

总之,在成功课堂教学中,“目标恰当,标高适中,精讲精练,反馈巩固”的“四轮驱动”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五大因素,是成功教学理论和四川省成都高新实验中学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结合体,它定能全面提高四川省成都高新实验中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李贤斌)

四、“课堂观察”策略

“课堂观察”策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观察这一手段,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堂观察的程序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主要步骤:

(1)课前会议。课前会议作为课堂观察的程序之一,其目的是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观察者与观察者之间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让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课情有所了解,以便确定观察点,而不是具体教学内容的研讨。因此,课前会议着重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被观察者说课,主要围绕以下五方面来展开:被观察者先向观察者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内容,然后说明本课的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或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规定与说明,最后对教材进行分析说明,简要说明该节内容在本课程或模块中的地位;介绍本班学生的情况,向被观察者提供本班学生的座位表,并标明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分布位置,为观察者确定观察点和选择观察位置提供帮助;揭示与解读根据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学情确定的学生学习目标,指出本课的重点、难点;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让观察者对教学环节和流程有个大致的了解;说明如何监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被观察者应向观察者介绍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及学习效果的检测。二是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的进一步阐述。观察者基于被观察者的说课,根据被观察者的要求、教研组任务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与被观察者进行简短交流,被观察者作扼要的解释,目的是让观察者对本课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和开发观察工具提供必要的帮助。三是观察者商议,明确合作观察的分工。一个老师可以有多个观察点,也可以多个老师有一个观察点。

(2)课中观察。在课堂中进行观察,主要看以下五要素:一是看状态,主要看课堂上各层次学生的动作、声音、表情;二看参与,主要看课堂上各层次学生的参与程度;三看流程,主要看自学、对学、群学、反馈、奖惩等情况;四看引导,主要看教师的引领式教学和学生体验式学习;五看效果,主要看分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当然,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要填写课堂观察量表,侧重关注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引导、课程的流程等方面。

(3)课后会议。课后会议着重完成以下三方面的任务:一是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各种主要教学行为有何有效性?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偏离教学预设,按照课堂生成的资源改变既定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甚至教学内容,是常常出现的,被观察者有必要向观察者说明改变的原因。二是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观察者发言必须立足于观察到的证据,再作必要的推论;要有回应,被观察者与观察者,或观察者与观察者间的必要回应是必需的;要避免重复,各观察者的发言要避免重复性的阐述。三是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成功之处,即本课中值得肯定的做法;个人特色,即基于被观察者本人的实际情况,挖掘个人特色,逐步澄清该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存在问题,即根据本课的主要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特征和教学资源,提出几点明确的改进建议,如有可能,再进行递进式的跟踪观察。

总之,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就会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备课时就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思考“这一课我要教什么内容”,而会换一个角度去思索“我们怎样调动学生主动、专注地进行课堂学习”,我们上课时也会通过更多地关注学生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李宏、刘楠)

五、“师生同频”策略

“同频共振”或称“共鸣”,原属物理学的概念,是指两个物体由于振动的频率相同,一个物体振动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相应的振动。在现代教育理论看来,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双边过程。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情感状态,善用“策动力”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因素。当学生进入最佳状态时,必然会反馈到教师方面来。这样师生之间,即教与学之间便出现了双边的、互动的、和谐的作用,就出现最优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规律和现象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师生共振模式。师生在课堂上产生“共振”并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大值”的“师生共振”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包括教师“振源”的“策动力”的强度和广度、学生“固有频率”的状态和水平。二者之间的“相同频率”,即是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共振。完美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师生共振的和谐统一,而达到这种统一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针对学科特点以及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师生同频共振的措施:

(1)建立良好关系,创设和谐氛围,形成情感共振。当学生对教师有着充分的信任以及情感上的依赖时,那来源于教师的信息也更容易被其接受。师生和谐融洽关系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好学”“乐学”的情感,能有效地驱动内驱力,激发情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和谐融洽的关系也容易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激发积极良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实现提供可能。因此,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师生同频共振的基础。

(2)巧妙运用史料,丰富学科内涵,引发兴趣共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同样是使教学达到“共振”的关键。如果只有教师津津乐道地自我陶醉,而没有学生热情的追求,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教师的辛苦就成为“缘木求鱼”。

(3)联系生产生活,突出学科意义,引起认知共振。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永远是课堂的核心,好的课堂是能够彰显学科魅力的课堂。教师良好地组织知识的内容与结构并以此激发学生去追求、探索知识和真理,这当然是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增强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对学生而言,如果知识的作用仅仅是用于考试谋求分数,那么对于大多数学生往往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而只有当他们感觉到所获得的知识确实可以在他们的生活中进行运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所获得的知识在社会中能够运用,对于社会具有潜在的价值,他们才会有主动获取这些知识的愿望。

(4)加强主体教学,凸显学科特色,实现课堂互动。在师生共振的课堂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体验到学习后的成功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喜悦。

(5)师生积极互动,参与问题讨论,在思维上“同频”。成功课堂教学的实施,彻底打破了老师的“一言堂”,即便是讲授新课,表面上看是老师一讲到底,实际上还是老师在以比喻和描述的方式诱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以对话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形成发散求异思维,在以询问的方式启发批判质疑的提问,在以辩论的方式拓宽学生多元看待事物的视野。更多的课堂上是学生分组,以自学、对学、群学的方式“把不会的学会”。在整个课堂上,老师以引领式教学,学生以体验式进行学习。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学不是老师用语言将已有的知识和思维表现出来,而是师生在共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的萌发,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6)实施多元评价,体现学科精神,实现目标同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应遵循这么几个原则:一是鼓励性的评价措施多于惩罚性措施。鼓励性的评价措施更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二是注重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通过测验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比如采取累积积分的方式,从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表现,测验表现等方面整体评价,不管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还是处于较弱势的学生,在整体学习氛围和动力的保持上有较好的效果,实现目标共进。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师生合作、主体创造、和谐共振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整体优化课堂教学为目标,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强调师生共振互动、平等交往、和谐共振发展,倡导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教学效益,提倡主体参与,才能实现师生和谐共振的课堂教学。(李祖成、张小颖、杨灵)

六、“小组共进”策略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由此看来,以“小组共进”策略来实现师生、生生的共生共长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的变化而实现的。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当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管理引导评价角色,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共进”策略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着眼于团队作战,指向于共生共长。在小组共进中,就学习目的而言,教师应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先界定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就教学活动而言,合作学习使用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师生互动而言,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当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管理引导评价角色,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就生生互动而言,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的相互信赖和面对面的激励互动;就学习空间而言,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3~5人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宜,这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充分调动。

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合理、高效地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在新组建学习小组时,参照学生毕业成绩,并经过一定时期对学生性格的观察记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有一个初步的综合判断。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四人学习小组内既包括学习优等和一般的,也涵盖性格活泼与内向的,并且尽可能平衡男女比例进行分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优生的学习习惯可以感染到其他学生,让活泼开朗的学生影响内向的学生,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小组环境。

(2)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每个学习小组设置一名组长及各学科组长。为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原则上尽量为每位同学安排一个职务。组长具有班干部的权利,负责组内的全面工作,特别是小组成员各科学习的组织和安排。因此,要选取有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强、成绩优异的同学来担任。学科组长则由组内本学科成绩优异且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负责本小组同学该学科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科组长的主要工作有:一是课前督促小组成员按要求完成预习,并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报送给学科课代表,再集中汇报给任课老师,以增强老师备课的针对性;在课堂上讨论时,协助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有效讨论和成果展示;课后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各科作业、知识的检测过关以及本组课后作业的收发;定期将本小组该学科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科课代表,再由学科课代表集中反馈给科任老师,以便老师及时调整和制订教学计划。

(3)健全学习机制。在学科组长设置的初期,教师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工作培训,实时了解其工作情况,做好全面的工作指导和心理辅导。除了对学科组长进行培训外,教师还要结合所教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全班同学进行问题讨论和成果交流展示等方法的培训。当然,除了学科组长负责本小组该学科学习的全面工作,小组成员也要承担相应的职责,组员间建立相互监督和帮扶机制,一般是A1号对B1、C2号,A2号对B2、C1号。

(4)小组的管理评价。小组管理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肯定的评价,学习更是如此。学习小组的管理评价,主要采取量化的方式,将学生需要遵守的学习规范和学期要求量化为一定的分值,然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记分的一种管理办法。按照制定的考核办法对学生的各项表现给予相应的加分或减分,并以一定的时间为考核周期对其成绩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变相的强化方式使学生学习的优秀表现得以维持,不足之处得以及时纠正。结合学校“成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情况,任课教师需制作两份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格:一份用于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以及默写等完成情况的评价;另一份用于课堂学习表现评价,由课代表保存,教师在每节课课前将组别按顺序写在黑板上以方便对小组同学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5)采取“学案导学”的方式。在小组共建中,学生利用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案内容的设置使教材的知识系统化、清晰化、浅显化。知识点、易错点、注意点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到学案中来。同时,学案编写的顺序清晰体现学生的自学、讨论、练习等活动。比如在复习巩固、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环节设置小组活动,教师需要抓住小组活动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生成点、易错点、易忘点等,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解决自学中的困惑,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知识得以巩固,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对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成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策略,“小组共进”对促进个人发展、落实课程改革、培养新型师生关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杨慧、曹彦、侯志兰)

七、“过程跟踪”策略

“成功课堂”通过学科教学课前、课堂、课后“三跟踪”,进一步促进教师接纳、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转型”,而且“转心”;不仅保持对教育教学的持续性热情,而且主动(有针对性)改进或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和工作策略,形成和完善学科教学“成功课堂”的标准规范,从而建构各学科“成功课堂”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体验教育教学的成功。

(1)课前跟踪。课前跟踪主要针对教师备课与学科计划的拟定。教师课前跟踪主要由教科室牵头,教务处协助,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教师具体落实,教研组长检查、评等、公示。首先,学校相关部门要指导、检查学科教学计划的制订。每期放假前,备课组长按照学校和学科组的意见,在通读全册教材、明确指导思想、分析学生现状、把握知识系统和结构、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分析教学重难点、通盘考虑解决重难点的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其次,实施“自主备课—集体议课—二次备课”的多轮备课:教师在学科组集体议课之前,先钻研教材,自主备课;各备课组长在教师独立钻研教材、个人初备的基础上,组织本学科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究如何将教学目标、重难点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学情,修正教学重难点,增删问题的指向与数量,调整教学流程并融入自己的风格,使备课得到升华。

(2)课堂跟踪。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就是一个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相应学习目标,实现以学习目标的达成为主线,全部教学活动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而展开,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动态过程。课堂的基本环节是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找出不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学习目标,通过学生的自学、对学、群学和师生互动“把不会的学会”;课堂的最终环节是学生通过每天的“天天清”,分层次实现当天的学习目标。

(3)课后跟踪。课后跟踪主要针对学生。通过“天天清”,分层次实现当天的学习目标,保持对学科学习的持续性兴趣和信心,不断提高学业水平和发展个性特长。课后书面作业仅限于中、高考学科,其中高一上期只允许语、数、英、理、化布置课后作业,作业的内容由教研组审定。每天的作业量由班主任协调,原则上以晚上23:00分层次的学生能完成为标准。“天天清”的时间在每周下午16:35~17:50,“天天清”的对象是每天未完成学习目标的小组,每学科每天参加“天天清”的小组不超过2个。除了“天天清”外,还要每周对未过关学生继续进行“周周清”。

正是通过“跟踪课前,跟进指导;跟踪课堂,跟进研讨;跟踪课后,跟进考评”的“过程跟踪”策略,教师收集、掌握到了最新的信息,并将依据掌握的信息及时对年级、班级甚至学科的课堂教学总体情况进行评析、检测、考核、评价,促进学生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顺利完成学校为每个年级制定的目标任务。(李宏、刘楠)

八、“同课异构”策略

“同课异构”策略,是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同课异构”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实施“同课异构”的过程中,要把握住集体议课、异构备课、同课异上三个环节:

(1)集体议课。各备课组长在教师独立钻研教材、个人初备的基础上,组织本学科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工作,研究如何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及难点。备课组集体议课的重点主要有:一要议学习目标:根据班级的不同层次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但同层次班级学习目标表述应基本一致,且目标一定要标高适度,指向明确。二要议学习目标怎样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学生体验式的自学、对学、群学达到目标。三要议达标练习:针对当堂课所讲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及高中考考点,从高考、中考、调考等试卷中选出典型例题作为达标练习。四要议课外作业:议定不同层次学生课外作业的题例和数量。具体操作方式为: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课后作业,以体现作业的分层。在同一张学案上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规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必做题和选做题。优生作业主要考虑如何提升能力,题应少而精,以“培尖”为重点;中等生主要考虑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过手后,挑战一些相对有难度的练习题,以“培优”为重点;学困生作业的设置多为一些基础题,主要考虑基础知识点的过手,以“扶差”“转差”为重点。围绕学习目标,可从高考、中考、调考等试卷中选出典型题例作为达标练习内容。

(2)异构备课。任课教师在集体议课的基础上,研究课标、学生和中高考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教师完成每堂课的备课工作:一要细化目标,具体到哪些学生应记住哪些知识,做得起哪些题。二要对教学内容、过程进行微调。三要按学生层次分解达标训练和课后作业。四要制订出学生学案。制订学案时,必须在学案中明确展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主学习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并制成一张A4或8开纸的试卷。课改科目的任课老师提前将学案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天天清”时间做好相应预习,没有参加课改的学科在课堂内发放学案。

(3)同课异上。在异构备课的基础上,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教情、教学风格与学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各教研组在听了本组老师的不同课堂风格后进行评课议课,相互进行取长补短,共同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李宏、文廷树)

九、“激励跟进”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取得成功,激励跟进必不可少。在成功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学校要采取双向激励的方式唤醒师生的发展激情:一方面,学校要激励教师,唤醒教师的发展内需,点燃教师的激情,点醒教师的智慧,点亮教师的人生,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激情洋溢地工作与生活;另一方面,教师要激励学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保持一颗不断奋进、勇于探索的行动。

激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学校要在工作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师生员工的创造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目标。作为学校,需要塑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和思想活跃、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二是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三是强化校内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规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学校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激励:一是按需激励。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师生的需要,但师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且只有满足最迫切需要的措施,其效价才高,其激励强度才大。因此,学校领导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不断了解师生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才能收到实效。二要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同时体现组织目标和师生员工需要的要求。三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四是激发师生的发展内需。在工作学习过程中,要让师生获得满足感,追求自己的成长、锻炼自己、获得认可、自我实现、乐在其中,进而产生一种持久性的作用。(李宏、文廷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