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新型高校智库成果管理策略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国新型高校智库成果管理策略现状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智库;高校智库;管理策略;成果管理一、引言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中国新型智库以来,一股智库研究和建设的浪潮兴起,然而由于缺乏经验,我国智库建设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图2 国内历年智库相关文献数量从研究内容方面主要可以划分为智库相关理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设计及建设、国内外智库典型案例分析三个方面。
我国新型高校智库成果管理策略现状分析与对策_以上海交通大学智库为例_实证社会科学.第三卷

郭 晶 宗一君*

* 郭晶,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宗一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智库在政府治理中的决策辅助作用愈发重要。作为稳定、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智库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广泛的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然而智库成果的合理、科学、高效管理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研究选取上海交通大学智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咨询与探讨等研究方法,概括了我国高校智库的建设现状,重点分析了其成果管理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优化策略,为智库成果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智库;高校智库;管理策略;成果管理

一、引言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中国新型智库以来,一股智库研究和建设的浪潮兴起,然而由于缺乏经验,我国智库建设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高校智库拥有着丰富的科研、人力、物力资源,其专业化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也有明显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的作用尤为重要。虽然高校智库角色十分重要,当前我国高校智库在研究成果的管理和转化方面,却没有发挥出其潜力,产生的社会影响也相对较弱。

2014年初由我国上海社会科学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指出有40%左右的活跃智库是党政军智库,高校智库尽管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专业的研究技术,然而其影响力却难以和官方智库相抗衡,发挥的作用也相对较小;同年的《全球智库发展报告》也显示,位居全球前100名的智库中我国只有6家,且全为官方智库。同样为高校智库,2014年《全球智库报告》中显示,美国1830个智库中,接近75%的智库都隶属于高校。有学者统计我国最近五年来,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发表的著作约有15万部,论文158万篇,其中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有2万篇;在众多的科研成果中,能够成功转化成为公共政策建议的只有6万份,而在这少数的建议中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或是得到中央领导批示的可谓少之又少,这极低的转化率与我国高校雄厚的科研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深入探究我国高校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发挥其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智库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自1968年首次提到“think tank”,之后的研究一直保持相对较缓的增长幅度,从1997年开始,学者对智库的关注程度明显提升,随后其研究的增长速度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见图1)。

图1 国外历年智库相关文献数量

国外学者对智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智库的概念和智库成果的实践。如迪克逊从组织社会职能的角度,指出智库的目的是为与政府、企业及大众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提出咨询;詹姆斯对智库给出了更为简洁直观的定义,认为智库是一类力图影响公共政策的多学科研究组织;布鲁金斯学会的威佛在给出智库定义时侧重于考察其机构运作的特点,将智库界定为一种非营利的公共政策研究产业。尽管学者对智库审视的角度各有不同,但智库从事科学研究、服务政府决策的主要任务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在智库成果实践方面,多数学者选取不同的国家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有学者研究智库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智利政府决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智库在经济危机中,通过各类大众媒体对西班牙社会舆论的重大影响;在全球气候问题上,智库如何引导公众思想,其研究成果如何对气候问题作出回应;澳大利亚的智库地位近年来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影响其教育政策的制定。

国内对智库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见图2):第一阶段为1980年以前,在这段时期,智库尚未引起学者的关注,发表的文献仅有5篇;第二阶段为1981—2008年,在这段时期,智库开始逐渐被学界关注,相关文献发表数目逐年缓慢增加;第三阶段为2008年至今,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智库被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数量大幅提升,尤其在2014年以后,智库相关文献发表数目显著增加。

图2 国内历年智库相关文献数量

从研究内容方面主要可以划分为智库相关理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设计及建设、国内外智库典型案例分析三个方面。

在智库相关理论研究方面,不少学者曾梳理过国内外智库发展的历程,也有许多学者着重研究智库的定义、分类,以及如何界定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指示后,学者对智库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政策的制定越来越依赖科学知识,公共政策的制定对公众福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智库的定位和社会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仅仅只是政府的外脑,也是平衡不同价值观冲突的公共平台。在国外典型智库案例分析方面,学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美国智库的建设经验,希望通过对美国智库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其发展经验,为我国智库建设提供指导。

三、智库成果管理现状观察

研究选择上海交通大学29家下属智库中较有特色的国家海洋战略与权益研究基地、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竞争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三所智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其网站的访问和相关新闻、文献等资料的检索了解其建设的基本概况,并重点关注其在成果管理策略方面的情况。

(一)国家海洋战略与权益研究基地

访问国家海洋战略与权益研究基地网站(http://colp.sjtu.edu.cn/CN/Default.aspx),可以看到在主页提供了首页、基地概况、研究队伍、学术成果、学术期刊、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文献检索、联系我们九个标签,每个标签下附有与此相关的内容,其中涉及智库研究成果的主要有学术成果、学术期刊、学术交流三个标签。

在学术成果标签下,主要分为著作、论文、政策报告三种形式,其中政策报告并没有列举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标签下,分别介绍了由该智库主办和承办的三部学术期刊《海洋法学研究》《东亚边缘海快讯》《极地与深海发展动态》;在学术交流标签下,列举了由该智库承办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读书会信息。

通过访问该智库网站,发现能够获取与智库建设相关的一些信息,也能够对本智库成果的展现形式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并未提供有关成果管理和成果转化的相关信息和报道,如智库成果是否传达到政府决策者的耳中、是否对相关决策的制定产生影响、是否对社会舆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无法体现智库成果管理的相关实践。除此之外,智库官方网站上对其成果的展示也较少,如著作类的学术成果只列举了1篇,论文类学术成果列举了13篇,政策报告分类下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呈现,并且成果更新的频率比较低,最近的更新时间为2016年2月26日,这一方面与研究成果的保密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该智库对于线上平台的重视程度不够所造成。

(二)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

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估中心的线上平台建设相对较为完善,访问其主页(http://sdac.sjtu.edu.cn/index.asp)可以看到网站首页、中心概况、研究团队、科学研究、合作交流、会议论坛、技术平台几个类目(见图3),每个标签下汇总了相关信息。

图3 上海交通大学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首页

在中心概况标签下,有一部分专门介绍该智库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以下称《管理办法》)、《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项目管理办法》(以下称《项目管理办法》)、《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以下称《经费管理办法》)。在《管理办法》第一部分第四条主要职责和任务部分,指出了该智库的具体任务包括: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动态评价项目;上海市高校学科规划项目;建设“上海高校学科动态评价数据库”;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跟踪;建设“上海市高校学科发展系列论坛”;继续办好“高校战略规划工作论坛”;参与国际、国内与学科相关的,具有影响力的高端论坛;开展面向高校的学科评估人才培训;完成其他相关任务。在《项目管理办法》中,从研究项目的申请与立项、组织与实施、经费管理、结项验收、成果管理各个项目实施阶段制定了管理规定,涉及智库成果从诞生到转化,再到归档管理的整个过程,尤其第六部分成果管理,着重对智库研究成果的所有权和归档管理进行相关规则的制定。

在科学研究标签下,分别对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进行列举。其中研究成果又按照“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研究系列成果,被翁铁慧副市长和上海市教委主要领导同志的采纳、“上海市一流学科动态分析”系列报告,被上海市教委主要领导采纳、成果出版、社会影响四个类别进行展示,让访问者能够对其研究成果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无论从成果展现形式还是成果管理策略方面,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都是当前上海交通大学高校智库建设中相对规范的案例,对其他智库的建设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该智库在成果管理策略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管理规范的制定非常简略,没有针对不同智库研究成果形式的管理策略的描述,所列举的研究成果集中在2014年以前,相对比较陈旧,更新不够频繁等。

(三)上海交通大学竞争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

访问竞争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网站,可以观察到其主页提供了中心介绍、研究人员、基地成果、研究前沿、竞争法案例、竞争法课程、竞争法研究会七个标签。在中心介绍标签下,可以检索到与该智库研究领域、社会影响力、组织架构、联系方式等信息。在研究成果标签下,可以观察到有对本智库研究任务和研究成果转化形式的相关规范:起草部门规章和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参与并提供案件调查论证报告;参与并提供行业竞争状况调研报告;决策咨询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竞争法的培训;派出符合条件的人员以实习等形式协助甲方的竞争执法工作;联合申报。与此同时,本智库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也在该标签下进行了列举,如期刊《竞争法律与政策评论》;按专家姓名列举其学术论文;智库承担的国际课题、省部级课题以及其他课题。

尽管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该智库的建设概况、研究领域、部分研究成果等基本信息,却无法获取与其研究成果管理策略相关的规定或政策文本;并且,其成果是否成功转化为政策建议,是否对于决策者产生帮助,是否发挥一定的社会影响,都无法通过网站获得相关信息。

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下属29家智库的简单观察,以及3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智库的访问和观察、分析,发现除了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这家智库,其余智库很难从官方提供的网址获取关于其建设状况,尤其是成果管理策略的详细信息。

四、智库成果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智库部分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智库成果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从开展智库研究的时间层面来看,课题确定、项目申报、研究立项、项目开展等过程中尚有些程序上的不足;从智库研究成果的质和量方面看,也存在数量虚高、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一)智库研究追求量化,研究成果存在交叉和重叠

我国大部分高校智库的研究方向都依托其研究特长开展,综合类大学的智库研究方向会比较全面,如上海交通大学下属的29家智库涵盖了自然科学(国家海洋战略与权益研究基地)、社会科学(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基地)、经济学(金融检察法治创新研究基地、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等)、法学(非洲发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竞争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等多个领域;文科类大学则在自然科学相关的领域相对匮乏,如中国人民大学的代表智库为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多家高校智库,充分发挥了其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方面的优势,开展专业的智库研究。

然而由于我国各大高校在智库研究开展时,为了充分利用拥有的科研和人员资源,纷纷聚焦在其优势领域,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都建立了经济研究中心,开展与政府政策相关的经济问题研究,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研究内容上的重叠和交叉。尽管产出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对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支持,然而却造成了人力、物力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降低了智库研究开展的效率,增加了成果管理的负担。

(二)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成果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高校智库数量众多,研究项目覆盖面非常广泛,其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也参差不齐。当前我国无论是高校智库、民间智库还是官方智库,都没有出台明确的智库成果评价标准,各评价机构对智库本身的评价标准也各执己见。当前智库排名的评价体系多集中在根据其产出数量进行评价,而对于质量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很多智库为了在评价结果中争取到靠前的排名,只关注产出数量,而忽视了研究成果的质量。

如有些评价机构根据智库研究成果的数量对其排名,统计智库发表论文的数量、研究报告的数量、人均论文发表数量、人均承担项目数量等数据,却忽视研究项目的战略性、思想性、学术性,研究成果的短期性、应急性、咨询性,导致排名结果非常片面,智库之间形成非良性竞争。正是由于质量管控标准的匮乏,导致了智库报送成果良莠不齐,政府相关部门对智库研究成果的采用比例仅为20%左右,浪费了大量的研究资源。

(三)智库成果输出量大,政府信息过载难以选取

智库成果随着研究项目的开展而产生,高校智库承担着非常大量的研究任务。与一般类型的科学研究以探索性为目的,详细记录并将研究的所有结果整理、分析、提交不同,智库研究往往是问题导向的,其研究的目的性更强,因此高校智库需要认识到自己与机构知识库、一般科研机构的不同,对研究成果进行选取,向政府相关部门输送其必要的信息,明确并非所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的决策都是必要的、有用的。

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输出主要通过提交内参、举办学术会议与论坛、开设培训班授课、发行出版物、借助媒体与自媒体平台发表观点等途径实现,这些渠道在规模和传播效率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政府如果没有针对不同渠道设置相应的成果评审和传输标准,往往容易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难以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选取,造成重要研究成果的忽视或是无关信息冗余的问题。

(四)忽视成果跟踪过程,智库成果转化率低

造成高校智库研究成果转化率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高校智库对于自身的定位和认识不足,过多地关注研究本身,而忽略了研究成果的社会效应,其次是政府相关部门对高校智库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向其委托了社会问题相关的研究项目,对于其研究成果的关心和重视程度却不够。

尽管当前诸多高校纷纷建立多个领域的高校智库,然而很大部分的高校智库对自身的定位认识不足,仍然将自己看作是传统的科研机构,忽视了其服务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大部分高校智库没有明确树立智库意识,认清其研究的开展是以社会问题和政策制定为导向的,申报研究项目以及开展学术研究是其发挥实效的基础,并非其核心任务,通过开展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才是其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价值。大部分的高校智库承担的研究项目是受政府相关部门委托,或是以政府部门提出的社会问题为导向的,但是其在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形式发布研究成果后,对这些成果能否在政府的实际工作中产生效用、能否起到帮助政府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等后续过程关注不足,导致成果转化率较低。

政府相关部门对高校智库成果转化率底下也承担有部分责任。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意见》,对智库成果进决策、进实践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各地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却存在很大差别,有些部门仅仅将研究成果拿来装点门面,或是以对相关专家的表彰、嘉奖作为对其研究的认可和采纳,造成了智库成果未能发挥实效。

(五)智库成果管理系统尚不完善,保存难成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智库成果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大高校智库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并没有统一的研究成果和项目管理系统,研究成果的存储相对分散;智库研究成果的承载形式多种多样,对不同形式研究成果的保存和管理措施相对混乱,造成研究成果的查询和利用效率低下;多种类型的智库研究成果必备要素不明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难以实现,尤其涉及政府部门保密信息的研究成果,其密级的设定、管理权限的设置都不明确,难以在统一平台实现管理、查询和利用。

智库成果的管理策略要涵盖智库项目从申请立项、项目开展、成果输出、成果管理各个阶段,使得研究成果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都纳入管理范畴,从而避免重复研究、资源浪费、成果保存混乱、检索困难等问题。

五、智库成果管理策略建议

针对智库成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管理规范、审核体系、成果管理与控制等方面对齐进行优化。

(一)编制智库管理指南,完善智库管理规范

智库成果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体系,不仅需要涵盖智库研究成果,也需要对参与智库研究的人员、智库项目的实施过程等进行管理,从人员、过程、成果等多方面保障智库高效管理和成果有效利用,因此编制完善的智库管理指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管理指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研究人员管理规范,包含研究人员的身份、资历、学术水平等多方面的资格审核,研究人员项目过程中的职责划分、权限界定,研究人员成果认证、奖励政策,管理人员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等;第二,研究项目管理规范,包含选题、组队、审核、立项、调研、分析、成果形成、成果落实和追踪等多个阶段的管理具体条例;第三,资金和资源管理规范,资金作为影响研究开展进度和成果质量的重要因素,需要具备科学、合理的审核制度,而相关支持资源的提供也需要在指南中做出明确的规定;第四,成果管理规范,包含对成果形式、应用领域、流向、反馈等的规则和指导。

(二)建立项目审核体系,避免研究重叠

完善的项目审核体系能够有效避免研究内容的重叠,防止出现重复课题,避免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智库研究项目的确立多是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授权,但由于没有完善的研究项目审核体系,缺乏统一的项目和成果管理机制,造成了大量的研究项目重叠,研究成果冗余,因此严格的审核立项规范是完整的高校智库成果管理机制的基础。

在审核立项方面,首先要明确研究项目的牵头单位,防止多家智库多头管理,以致科研人员在不同的科研立项管理部门同时申报相同项目,造成“叠床架屋”的撞车现象;第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在委托高校智库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时,要对近期研究成果进行查重,同时在统一的成果管理系统中查询是否有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案,避免同一时期研究项目雷同,与此同时,高校智库也要在受到委托时对研究课题进行查重和记录;第三是对研究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审核,避免人员、科研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项目的重复资助等问题。

(三)健全成果评价标准,严格控制产出质量

建立健全高校智库成果评价标准,对于保证其高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制定成果评价准则时,需要根据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从质、量两个大的方面入手,保证同样类型的研究成果都能遵循统一的管理标准,便于不同智库之间、智库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

在“质”的方面,需要明确智库研究成果以问题为导向,知识性的研究是其发挥实效的理论基础,智库更要提高其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应急性、可操作性,通过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内参等多种形式,借助各种媒体将研究成果传输到相关的政府部门,辅助其进行决策;在“量”的方面,要改变以往对智库评价“重量轻质”的观点,确保智库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其服务地方政府决策的贡献率之间的正比关系,将智库研究的重点转移到真正服务政府决策,而非仅仅是参与各类智库排名。通过在两方面的管控,保证高校智库能够明确自身定位,在成果的产量上有所控制,提高其研究成果的实际效用。

(四)疏通成果传输渠道,促进成果有效传输

保障智库研究成果的成功转化,除了需要从质量方面对其进行把控,开辟高校智库与政府之间有效的转化渠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府部门要与高校智库保持密切的关系,政府相关部门在确立研究项目时,可以邀请多家高校智库共同参与讨论,明确研究项目的核心任务、实施手段、成果形式等问题,并根据各家高校智库研究特长组建研究队伍;其次,对于研究成果的发布和转化渠道,需要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同一成果的多头报送和重要成果的漏报,通过定期向政府报送专家建议和研究报告,帮助政府意识到高校智库是其可依赖、可信任的专业咨询服务平台;另外,高校智库和政府部门之间可以建设有效的旋转门机制,不仅帮助理论和实践专家在两个组织间“旋转”,更重要的是通过二者共同构建的成果资源库实现研究成果的迅速转化,提高研究成果的使用效率。

(五)做好成果跟踪工作,保证其有效利用

智库成果能够进入政府决策流程,辅助政府进行决策可以称作智库研究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前期研究项目的开展,研究成果向政府相关部门的传输,智库成果已经完成了转化的大部分准备工作,然而其真正能够发挥实效需要智库和政府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从智库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制定有关的激励政策督促其对成果后续的落实进行追踪,例如当项目研究报告成功转化为政策建议并对政策制定起到参考作用时,或当学术论坛达到一定规模且影响人数超过一定数量时,即可对其项目成员授予资金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从政府角度来看,将其对智库成果的有效利用纳入考核范围,并定期组织智库研究成果的学习、讨论,提高政府对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保证其有效被利用。

(六)建立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全方位管理

建立高效的成果管理系统,是完整的智库成果管理策略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不同高校智库之间、高校智库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同时,通过管理系统对智库研究项目各个阶段的监管,实现对项目的全过程控制,提高研究项目开展的效率和研究成果的质量。

对智库研究成果的管理需要从立项阶段开始,将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也纳入管理的范畴,这不仅能够防止研究成果的流失,也能为后续研究的流程优化提供借鉴。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实现不同类型智库研究成果在统一平台上的管理,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智库成果规定其必备的要素,如研究领域、研究时间、成果密级等,以便在统一的数据库中进行管理和查询利用。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类型的智库研究成果,也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如研究报告需要明确其研究适用的地理范围、研究适用的领域、研究适用的时长等,会议和论坛需要记录其与会人员主要演讲内容、受众群体、影响范围等,学术论文和专著需要记录其研究创新点、辅助政府决策的形式等。

参考文献

Aedo,A.2016.Cultures of Expertise and Technologies of Government:The Emergence of Think Tanks in Chile.Critique of Anthropology36.

Bonds,E.2016.Beyond Denialism:Think Tank Approaches to Climate Change. Sociology Compass10(4):306-317.

Dickson,P.1971.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Behavioral Sciences.Think Tanks48(1):15668-15671.

James,S.1993.The Idea Brokers:The Impact of Think Tanks on British Government.Public Administration71:491-506.

Lalueza,F,Girona R.2015.The Impact of Think Tanks on Mass Media Discourse Regarding the Economic Crisisin Spain.Public Relations Review42(2):271-278.

Mcgann,JG.2013.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Mcgann,JG.2014.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Thompson,G,Savage G C,Lingard B.2015.Introduction Think Tanks, Edu-businesses and Education Policy:Issues of Evidence,Expertise and Influence.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Weaver,Kent R.1989.The Changing World of Think Tanks.Political Science&Politics22(3):563.

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暂行)[EB/OL].http://sdac.sjtu. edu.cn/subsubpage.asp?id=33&subid=23,2016-10-12.

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项目管理办法(暂行)[EB/OL].http://sdac. sjtu.edu.cn/subsubpage.asp?id=33&subid=24,2016-10-12.

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成果[EB/OL].http://sdac.sjtu.edu.cn/subpage.asp?id=34&type=1,2016-10-12.

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上海交通大学竞争法重点研究基地[EB/OL].http://cclp.sjtu.edu.cn/content.aspx?info_lb=526&flag=526,2016-10-12.

秦惠民,解水青.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 2014(4):15-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4(12).

薛澜.智库热的冷思考:破解中国特色智库发展之道[J].中国行政管理,2015 (2):51-51.

闫雅娟,白才进.中国高校智库发展现状及对策[J].晋图学刊,2016(3).

智库名录[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node_7238392.htm,2016-1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