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山市禽流感免疫效果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

保山市禽流感免疫效果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疫苗免疫是预防禽流感病毒感染最有效措施之一。随着各级对禽流感防控的高度重视,禽流感免疫密度和质量在逐年提高,但保山市的监测结果显示,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与农业部规定仍有差距。为此,笔者在分析禽流感免疫效果监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对策措施,旨在为科学制定免疫方案,提高禽流感防控水平提供参考。
保山禽流感免疫效果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_十年护牧:保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成果集

杨 芳

(保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保山678000)

摘 要:疫苗免疫是防控禽流感的关键措施,为全面掌握保山市禽流感免疫抗体水平,科学评估疫苗免疫效果,运用血凝 (HA)和血凝抑制 (HI)实验方法,对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2010~2014年春秋 “两防”采集的鸡血清9856份,进行禽流感免疫抗体检测,通过对规模场和散养户禽流感免疫抗体水平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免疫、监测采样等环节,对免疫抗体监测结果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科学免疫和采样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禽流感;免疫;监测结果;分析;对策;保山市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根据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易造成大规模流行发病,给养禽业带来巨大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实施强制免疫。疫苗免疫是预防禽流感病毒感染最有效措施之一。农业部规定高致病性禽流感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抗体合格率70%以上,疫苗免疫21天后采集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存栏家禽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随着各级对禽流感防控的高度重视,禽流感免疫密度和质量在逐年提高,但保山市的监测结果显示,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与农业部规定仍有差距。为此,笔者在分析禽流感免疫效果监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对策措施,旨在为科学制定免疫方案,提高禽流感防控水平提供参考。

1 禽流感免疫效果监测结果

2010~2014年,对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春秋 “两防”采集检测鸡血清共9856份,运用血凝 (HA)和血凝抑制 (HI)实验方法进行抗体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对比分析如图1至图3。

表12010~2014年保山市禽流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汇总表

续表1

表1显示,检测血清9856份、合格6366份、总合格率为64.59%,其中规模养殖场共检测1566份、合格1084份、合格率为69.22%,散养户共检测8290份、合格5282份、合格率为63.72%。规模养殖场年度平均合格率高于散养户年度平均合格率,但与农业部规定常年保持在70%以上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图1 2010~2014年保山禽流感免疫抗体检测总体合格率变化曲线

图1显示,2010~2014年禽流感免疫抗体总体合格率分别为59.42%、73.93%、58.07%、62.23%、71.13%。5年来禽流感免疫抗体总合格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说明近几年由于保山市对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重视,随着防疫密度的提高,免疫质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成效显著。

图2 2010~2014年规模养殖场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变化曲线

图2显示,规模养殖场2010~2014年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100%、90%、87%、60.71%、62.99%。5年来,规模养殖场检测数量逐年增多,但合格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图3 2010~2014年散养户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变化曲线

图3显示,农村散养户2010~2014年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58.75%、71.94%、55.24%、62.66%、75.29%。农村散养户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5年来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还是与农业部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 监测结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规模养殖场免疫程序不合理和乱采购疫苗

规模养殖场禽流感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5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的原因,一是由于规模养殖场均有自己独立的免疫程序,与全市开展的春秋 “两防”时间不统一,当全市进行集中采样监测时,规模养殖场抗体滴度还未呈现上升趋势或已经下降,造成合格率偏低;二是部分规模养殖场存在免疫程序不合理的问题,没有根据本场实际科学制定免疫程序,而是沿用旧的或者套用其他场的免疫程序,导致禽流感免疫抗体水平低;三是由于部分养殖户不相信国家免费提供的强制免疫苗,而从市场上购买疫苗,市场采购疫苗多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导致检测抗体合格率不高。

2.2 散养户主动防疫意识不强和饲养管理不当

农村散养户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5年来呈波动上升的态势,但总体合格率仍然偏低,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部分散养户对禽流感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防疫意识淡薄,对防疫的漠视直接导致禽流感免疫密度低和抗体水平低;二是农村村寨坐落比较分散,禽类多数放养,集中免疫注射难以实施,补免工作跟不上,造成漏免漏防数量较大;三是少数散养户缺乏禽类的科学饲养管理知识,鸡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饲喂一些发霉变质的饲料,饲养管理水平差,鸡群受外界应激因素的影响,易导致免疫效果差或免疫失败。

2.3 防疫员素质不高,免疫注射不规范

一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输出,村级防疫员绝大部分是村委会代为招聘的剩余劳动力,身兼多职,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对防疫知识的学习掌握不够,造成防疫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二是在疫苗注射过程中,免疫操作不规范,导致漏注或消毒不严,有可能将体外病原体带入体内,导致免疫失败;三是部分防疫员责任心不强,免疫注射不够严谨,注射剂量偏多或偏少,免疫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导致免疫质量明显下降;四是部分防疫员对疫苗需要冷链的认识不足,疫苗不按规定温度保存,随处堆放,造成疫苗失效或免疫效果较差。

2.4 采样时免疫间隔时间不统一,采样送检不规范

从各县区的采样送检单和送检血清可以看出,一是各县区从疫苗注射到采样的时间间隔不统一,从十几天到上百天不等,有的还没出现抗体或刚出现抗体就采样,而有的抗体已经下降了才采样,导致抗体滴度参差不齐,合格率也不高;二是免疫注射登记不详细,存在用过何种疫苗、有无免疫以及免疫次数等内容记录不清的问题,导致检测结果不能客观反映疫苗免疫抗体水平;三是部分送检的血清样品不符合要求,存在明显的溶血、腐败现象,对检测结果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对策措施

3.1 程序化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

散养户要坚持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对集中免疫漏免、新补笼、新孵出的禽类要及时进行补免,确保免疫不留死角,使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规模养殖场要结合本场、本地区疫情流行的实际,根据饲养的家禽和不同饲养阶段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一般白羽肉鸡如果在60日龄以内即出售,只要种鸡免疫搞得好,能严格封闭隔离,可以考虑不免疫禽流感;土杂肉鸡通常要饲养至90~120天出售,育雏阶段搞好封闭隔离,在35日龄时每只注射禽流感疫苗0.5毫升,一次即可;肉种鸡和蛋鸡可在14~35日龄按照疫苗说明书剂量注射1~2次,以后每6个月注射1~2次,产蛋鸡注意将疫苗注射安排在开产前进行。规模场注射疫苗后应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凡抗体合格率低于70%,应及时进行补免。

3.2 规范免疫记录,合理安排采样时间

要加强免疫档案规范化建立和管理,防疫员在疫苗注射时必须如实填写免疫户口册、免疫档案,根据免疫注射的时间合理安排采样,无菌采集分离血清,冷冻保存,冷藏及时送检,保证血清新鲜、不溶血、不腐败。农业部免疫方案规定禽流感疫苗注射21天后采样进行抗体检测,时间太早或太晚,都会对评价抗体水平产生影响。根据近几年的监测情况,灭活疫苗注射后不满30天,检测抗体很难有满意的效果。因此,《保山市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方案》规定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监测采样时间统一为免疫注射后30天进行。

3.3 加大对村级防疫员的培训力度

作为动物饲养的源头,村级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重点,而能否做到对存笼、补笼禽类的及时免疫注射,是防控的关键。因此,聘用好、使用好、管理好村级防疫员直接关系到防控的质量[1]。要加强村级防疫员防疫技能培训,不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疫技能比赛,提高基层防控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要建立防疫责任奖惩制,对免疫抗体监测合格率较高,长年不发生疫情的村级防疫员给予表彰奖励,对责任心不强,防疫工作不踏实,出现问题的防疫员从经济上进行惩处,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解聘。

3.4 加大疫苗冷链设施设备的投入

禽流感疫苗是油乳剂灭活苗,保存的适宜温度是2~8℃,疫苗既怕冻结,也怕高温,冻结会使疫苗油、乳分层,影响疫苗质量;高温会降低疫苗效价,缩短疫苗保存时间。因此,各级要加大疫苗冷链设施设备的投入,不断增加包括冷藏运输车、运输保温箱和冰箱等设备的配置,保证县乡村均有能够满足本地区开展免疫时所需的疫苗冷链设施设备,确保疫苗在保存、运输过程中都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内。

3.5 加大动物防疫宣传力度

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注射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不仅仅是动物防疫部门的事,而应该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2]。建议各级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宣传牌、布标、墙标等多种形式加大动物防疫工作宣传力度。加强对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养殖户对禽流感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让广大农村散养户自愿接受疫苗免疫,使社会各界理解、支持禽流感的防疫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禽流感防控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胡庭继,陆明裕,刘长春,等.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现状及对策分析 [J].中国牧业通讯,2010 (13):8-9.

[2]李金龙,孙伟强.上海市松江区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结果分析 [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6 (4):39-40.

[本文发表 《保山畜牧业》2015.0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