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班化课堂中的学习策略

小班化课堂中的学习策略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班化教育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空间。小班化教育的这种优势能较为充分地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替代课本知识学习为本;以注重学习的过程替代学习的结果;以师生合作教学替代以教师为主的教;以信息单向传递转向信息双向或多项交流。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都可以尝试小组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小班化课堂改革的主要抓手。

第三节 小班化课堂中的学习策略

许多年前,郭沫若先生就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其实这就是教学的真谛:知识的体系由学生自己建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小班化教育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空间。小班化教育的这种优势能较为充分地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替代课本知识学习为本;以注重学习的过程替代学习的结果;以师生合作教学替代以教师为主的教;以信息单向传递转向信息双向或多项交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小班化教育理念下的学习观,要彰显以下五方面的特点:

(1)精致化(关注每个细节的有效性);

(2)个别化(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

(3)均衡化(关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4)生命化(关注师生生命活力的交互);

(5)学力化(关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小班化教育中,我们要灵活实施适性、多元的学习策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

一、小班化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据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或同质小组,小组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变旧有的单一的接受式的模式,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班化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为师生互动创造良好条件,与大班相比,师生互动空间更大了,每个学生得到老师的关注和有针对性辅导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参与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充裕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辅导,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变成了现实。

1.“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课堂改革的媒介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目的是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是追求课堂高效率的关键点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小组教学有很多的优越性。例如: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学习能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评价等也都跟着发生改变,以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焕发课堂教学的真正生命活力。

3.“小组合作学习”是发挥课程功能的转化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小组学习是实现这一功能转化的理想载体

4.“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班化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都可以尝试小组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小班化课堂改革的主要抓手。

(1)“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组合形式

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语、数、外学科的组合方式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音、体、美等综合学科,则可按体能差异、性别差异、问题存在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等进行分组。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平时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进行各种变式,一是座位的变式,一是组合的变式。

(2)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

哪些教学环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合理、更有效?教师在尝试性环节、互查互究教学环节、探究性学习环节、巩固性学习环节、拓展创新等学习环节都进行了尝试,发现小组学习原则上适应任何教学环节,但在课堂教学上并不能每一个环节都采用,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学习来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把握。

片断1:教材英语4A Unit 7 it's late

在新授完一组单词后,教师设计了连词成句小组活动。6个小组每组4人,每组准备一份单词卡片,小组根据所听到的句子,快速把单词连成正确的句子。小组4人,1人听句子并复述给其他成员,2个人找出单词卡片,1个人用单词拼出正确的句子。

(选自南京市鼓楼区顾茜老师)

案例中,教师通过这样的小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和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让每个小组成员得到锻炼的机会,学生在愉快的小组交流中完成所学内容,同时也减轻了教师逐个检查学生学业的工作负担,一举两得。(如果将这种形式用在人数在45~50人的大班教学中,花费同样的时间只有一半不到的学生能够得到训练与提高,或者需要成倍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得到训练,这样一来,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做指导,课堂效率也会有所影响。特别是一旦遇到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出现,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就会更多。虽然大班教学在这点上已经开始关注,而且把大班拆成20个人左右的小班来教学,但是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

片断2:教材英语5A Unit 9 Shapes

教师设计了小组接龙编对话。教师说一句作为对话的开头,小组内4个人每人接着说一句话组成完整对话。

Teacher:Look at the moon.

Student 1:It’s white and bright.

Student 2:What shape is the moon.

Student 3:It’s a circle.

Student 4:Oh,I see.

(选自南京市鼓楼区顾茜老师)

教师设计这样的小组接龙对话,高效地将旧知与新知有机结合。学生适应了这样编写对话的方式后,可以延长对话,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说上两句甚至更多。这样的训练“迫使”学生在瞬间完成“听—理解—思考—说”这个过程,让学生适应母语化英语表达速度,努力达成英语母语化的目标。

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以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为高级的行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而且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形成有效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形式的合理搭配

小组以怎样的形式学习?这要依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来确定。可以让学生集中就某一个主题进行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解释和答疑;可以是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学习的内容决定学习的形式。

案例1:三年级(上)科学《盒子里的秘密》

步骤一: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各放有不同物体的盒子,放入的物品要尽量易于探测。(由于是根据学生各自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实验的,而且这个探究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分组成员不宜太多,以4人为一组比较妥当,否则有些学生会无所事事,但在学业水平差异上要求可以不高,故可以前后桌同学一组。)

步骤二:组内分工。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书写速度快的同学记录;胆子大、语言组织能力强的汇报;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操作;剩下一位同学可以监督整个过程。)

步骤三:分组实验。进行盒内探究。

步骤四: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选自南京市鼓楼区阮芳华老师)

科学课中经常会用到小组探究式的合作方式,以上案例中的教师将学生随机组合。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和结论。尽管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为今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不同的课程中都会出现探究的过程,教师要抓住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发挥团队的特效,达到教学目标。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观察学生如何构建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并在必要时介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如果人数太多,按4人一组拆分,45~50人的大班要分成10多组,教师将会应接不暇,只能将每组的人数增加,这样势必又会造成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因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班级人数,尽可能地为每位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条件。在这样小班额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分工明确,而且在实践中能够充分地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学会合作与探究。)

(4)小组合作学习的辅导策略

学生由单独的个体,到形成一个自主、有效合作的学习集体,不是简单地把三五名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能形成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指导和训练才能逐步形成成熟的学习小集体。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小组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小组学习的过程,要把指导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内容,把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看做是教学要达到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从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到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成长,课堂教学形式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化,课堂教学活动从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变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集体、群体与群体的交流。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局面变为学会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了新的发展观,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的发展。

二、小班化课堂中的活动化学习策略

小班化教育更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体验,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到本领,从行为入手,从五官感知入手。小班化课堂的有效学习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来实现的。在小班化教学中,老师们注意根据教材创设不同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提高,加强了师生间的合作,促进良好、团结的班级氛围的形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知行的结合,促进了学生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形成与巩固。

把活动引入课堂,在活动中展开教学,并不是将教材与活动简单地组合,而是围绕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发挥出整体的教学效应。

1.游戏活动

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格,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进步了吗?”游戏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游戏活动中接受知识、体验情感、探究规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小学生动手动脑实践,乐中求知,既长知识又添乐趣,无疑是愉悦身心、开发智力、提升学习力的好方法,这种充盈趣味的动态教学,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小班课堂上,可以把特定的教学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有位语文老师让学生猜谜语导入新课。课前她准备了几只色彩鲜艳的灯笼,每只上挂有一则谜语。上课时,她首先问大家:“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好,每只灯笼上的谜语,哪组猜中了就归哪一组。”孩子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猜。“人在树旁休息———猜一字,”“看看三笔,写写九点———猜一字”等谜语很快被一一猜中,灯笼也各有归宿。

(选自上海幸福四平小学)

这个案例中,猜谜语的游戏,为引出新课做了有趣的铺垫,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游戏,作为引入新课的方法,将个人的智慧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每个人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小组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产生愉悦和满足,唤起组员的学习热情。(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活动的导入方式在小班化教育的环境中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这种学习的环境比较利于教师用新颖的方式来达到提高教学的效率的目的。这也看出,教师巧用导入方式在这里所体现出的合理性。)

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5B身体部位类单词head,shoulder,keens,tees,legs,feet...后,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请各小组选择最具创意的游戏活动反馈学习成果,表现最好的组加一面小红旗。结果出乎意料,有的小组制作简单的人体部位words card贴在伙伴的身上,互相介绍起来,有的小组想起了二年级学的歌曲“head,shoulder,keens,tees”,歌舞结合,别有一番情趣,还有的小组做着Listen and touch的游戏:反映最快的学生发令Touch you knees...其余同伴作动作。

(选自南京市鼓楼区朱怀莹老师)

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一些游戏,寓教于乐,不仅增加了英语输入、输出量,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大深入,带来了非凡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他们的孩童天性就会得到释放,个性才情也会得到张扬,学习的情趣必定会兴致盎然。(英语学科的教学本身就存在一种因为没有语言的氛围而显得学习起来比较枯燥的因素,所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的运用活动,来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小班化的教育环境,为教师在实施活动时提供很好的外在因素,有了这样的条件,教师能够在活动中调控好学习节奏,便于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化学习为游戏,是小班课堂上深受师生喜爱的教学形式。语文课上“找朋友”让学生当堂就记住了生字词;数学课上,老师们经常采用“闯关”游戏,使复习巩固环节充满挑战性;体育课上的“夺宝”游戏既锻炼了体能又增进了友谊……丰富多彩的小游戏,虽然只占课堂的几分钟,却能够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游戏活动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年段、教材等具体情况而定,而不能成为一种低效率学法的简单运用。

2.表演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交往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认知需要,而且有情感需要,不仅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交流、合作、分享的欲望和需求。在小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活动,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浙江特级教师周一贯将课堂表演分为:(1)单项表演,既没有情节,又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教材某个词语、某个环节作诠释。(2)综合表演,这类综合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3)单组表演,就是教师让几个学生分任课文中的角色,上讲台表演,让全班同学当导演进行指导、评论。(4)多组表演,扩大了表演的参与面,有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率,深得大家的欢心。(5)个体表演,就是只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表演片断,请全班同学作评议指导。(6)群体表演,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表演往往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热烈情绪,对调控课堂气氛能起重要作用。(7)模拟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内化教材的能力,而且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8)说明表演,对科学性强的教材,说明表演把说明的物件改变为生动有趣的拟人化的“自述”,变枯燥为生动形象,更好地体现说明文的教学特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9)课本剧表演,这是语文课、英语课上较为常用的活动,就是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学习发生更大的兴趣。

当我们的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我们该怎么帮呢?老师这有四个案例:一、零岁的原告;二、还我上学的权利;三、王爷爷的赡养问题;四、儿子告妈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组成一个司法智囊团,当一当小律师、小法官、小记者来审一审案子,来分析分析案情,来想想办法帮助案子中的受伤害公民?请组长代表组员选择你组最感兴趣的案子,小组内先演一演这个案子或是用朗读陈述案情,再请你们这些小法官、小律师来分析分析,案子中的原告是谁?被告又是谁?被告侵犯了原告的什么权利?原告能打赢这场官司吗?为什么?关于这个案子你有什么感想,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对案子中的原告或是被告、或是我们现场的老师同学说一说。

(选自南京市鼓楼区华萍老师)

这位老师在上品德与社会《我是共和国的公民》一课时,采用了模拟法庭的表演活动。这样的表演活动不仅仅是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教材内容,模拟某种生活情境,再作间接的、创造性、整合性的表演、陈述。既让大家对法律案件的案情有了具体了解,又让学生在即兴的辩论中学习和运用了法律知识,化枯燥为形象,化难点为热点,成为小班课堂上学习的兴奋点。

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超市,让学生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有的扮演收银员,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怎样合理花钱、巧妙省钱、准确算钱。

(选自南京市鼓楼区韩芳老师)

这样的表演活动把教学还原到生活中去,将数学思维训练与生存能力培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具有综合实践性和交互开放性。小班化人人参与的活动原则中,让学生从旁观到参与,从模仿到创造,一步一步走进生活数学中,变得乐于交流、敢于交往,找到了学数学的无限乐趣。

喜欢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让课堂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从小班课堂教学实践看,学生的表演欲特别强,他们喜欢表演、渴望表演,他们把表演当作一种活动,可以带来个性张扬的自信和同伴互助的快乐。但课堂表演,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只有在特定的教材、特定的群体、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借助表演活动,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课堂显得更加生动有效。(不能否定的是,对于大班来说,进行这样的表演也许是可以实施的,但是实践的效果却告诉我们,小班因为人数的较少,所呈现出的教学空间是大班教育环境的两倍,教师同样采用表演的方式,但是因为对学生进行关注的程度不同,效果自然也就不同。教师可以在表演中及时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学习的不足进行指导。)

3.竞赛活动

有趣味的课堂竞赛活动,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每一次成功的体验又有可能推进二次的成功。多次的成功便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比如在一些课堂上,合作学习活动难以持久。刚开始小组活动时学生感觉新鲜有趣,合作得津津有味,但过一阵子,就觉得没有多大意思,思想松懈下来,活动难以持续。如果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并给小组打分,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在一节语文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成语接龙赛,比一比哪一个组在五分钟内积累的词汇量最多,并能用这些成语编一段通顺的话。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计算各小组总分。

(选自南京市鼓楼区蔡莉老师)

这样小组成员中的优等生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应该帮助弱一点的组员;弱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使他们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每个小组成员都争着表现,在此起彼伏的叫喊声中,学生不仅收获了语言知识,还体验了愉悦的情感。使组际合作与竞赛同时存在,从而实现竞赛和合作的有机结合。这样,小组内就很容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好作风,也给了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小班化课堂上的竞赛活动不同于强调竞争的大班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上的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都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数学课上,编儿歌比赛深受孩子欢迎:小组2:一面国旗5颗星,4个红角4条边;

2面国旗10颗星,8个红角8条边;

3面国旗15颗星,12个红角12条边;

……

n面国旗5n颗星,4n个红角4n条边;

祖国红旗飘飘扬。

师:你们来提问,最后一句中的n5n4n4n各代表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略)

小组3:一辆汽车一个发动机,2个反光镜4个轮。

2辆汽车2个发动机,4个反光镜8个轮。

3辆汽车3个发动机,6个反光镜12个轮。

……

n辆汽车n个发动机,2n个反光镜4n个轮。

轰隆轰隆跑得快。

(选自南京市鼓楼区窦莉莉老师)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任何的竞赛活动都能使他们为之兴奋,并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的比赛带有创造性,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生活中的知识,又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字,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可贵的是,他们是在“乐”中学,学得没有负担,只有轻松。

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是很多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但如果完全以教学内容作为竞赛的内容,无疑会让有些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长期下来甚至会产生不守纪律的现象。因此,在竞赛中,应该把学生在活动中的倾听、参与活动的频率等多方面也作为竞赛的内容,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在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尽情展现自我。从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来看,竞赛提高了他们练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练习的效率,但也存在着负面的东西:负的一方情绪低落或者组员间互相埋怨,还有部分孩子因竞赛形式的干扰只是在意了竞赛的结果,没有达到教师预先的期望。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可以制定相应的比赛规则,以确保孩子们既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练习中,又能在竞赛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培养勇敢面对失败、再接再厉的品格。学习,只有自己感兴趣,才能学进去。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特性,课堂上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到知识,这是小班化老师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

课本剧、小比赛、小制作、小展示等等这些不拘一格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静结合,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愉悦中提升。但是在小班的活动化教学中,教师在大胆地放与精巧地扶的度上要作科学调控,既不能出现放羊的无序场景,也不能呈现步步为营的过度引导。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活动化的学习中,愿每个学生增强趣味,激发热情;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小组互动,增进友谊。愿每个孩子成为课堂学习的快乐主人。

三、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策略

“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已经成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在小班化的教育背景下,班级授课的人数比过去减少了,教师有时间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开展体验式学习。

1.情趣化是“体验式学习”的面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这种创设情景的方式在学生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起到“触一激百”的效果。

案例

以“文具盒”的观察为例。在指导观察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文具盒的特点,并以详细描述文具盒的形状、图案、内部结构和作用为例,指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观察,帮助学生把个别、部分的认识综合起来说。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再以写一种植物《菊花》为例,让学生分四步去完成:1.写出菊花的名称。2.描写全貌(花朵的大小、颜色、样子)。3.描写花瓣的形状(有管状、丝状、条状、勺状)。4.写花的姿态(伸展的、弯曲的、上伸的、下垂的、四射的……)5.展开想象。学生按这些内容细致地观察、描述,尽管每一部分的语句不多,也能把一朵花说得形象了。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练说、同桌讨论、指名叙述等。先说后写能化难为易,同时也能转变那种说假话、说套话的文风。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到写作前仔细观察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好的学好作文。

(选自教育教学案例《三年级作文起步例谈》)

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进行写作起步阶段,都存在困惑或畏难的情绪,认为作文是最难写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尤其强调的是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可见激趣是写作教学的关键。如果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能安排一定的时空让学生进行体验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习作起来就会愉悦许多,轻松许多。

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模式就是要使个人的学习受到尊重,个人过去的体验将成为新的宝贵的学习资源。给一些“任务”让他们去做,而不是给一些东西让他们“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思考,有意识地注意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东西”。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依据不同年段与学科的要求,带领学生以“激趣”为出发点,在“体验”知识中,掌握知识。(这种体验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是能够得到体现的。)

2.行动化是“体验式学习”的脉

体验学习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学习过程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内省体察,心灵感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者未必能够言说(意会)的事物,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体验学习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和体会,它强调行动学习,在“做中学”。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很好地运用“体验”,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变得简单化。

案例

在教学“平均分”这课时,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实践,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概念形成的过程。整堂课是这样展开的:

1.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分糖果的方式来体验分一分,感悟“平均分”。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语言表达,进一步体会了平均分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从而增强了对“平均分”的感悟,真正体验到了“平均分”。

2.在小组内通过分纽扣、小卡片、小棒的方式,体验“均一均”,领悟“平均分”。通过平均分纽扣,分小桔子卡片和分小棒,让学生在操作的活动中来体验、理解平均分,进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使“平均分”这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更清晰。

“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形成是在学生操作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学生经历了“分物品”感悟平均分、平均分的分法以及平均分在身边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建立的概念才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我们知道数学概念的形成,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维的一次质的飞跃。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个体体验的参与,才能深悟某一数学概念的内涵而成为数学思维的一个富有生机的原件。

“实践操作”是体验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小班化的课堂无疑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外因,我们就应该利用这样的优势,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合理安排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式学习的课堂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充满“人性”的课堂中拥有智慧、实现着生命的意义。

3.生活化是“体验式学习”的魂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因此,儿童需要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只有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体验,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获得亲身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南昌路小学刘慧娟老师的一节《找春天》语文综合活动课。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切实地感受到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屏弃了空洞的文字复制,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一个“春”字做串联,使得学生在踏春、咏春、送春、惜春这四个环节中,积极主动地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用眼睛观察,耳朵聆听,鼻子闻嗅,手去触摸,从而欣赏春天的美丽,加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动手和动脑体验。如:制作大风车的过程,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合作能力,教师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因为小班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教学中的组织形式变得多样,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与书本,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实实在在走进生活,在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和领悟,从而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使其知识的获得是一种多元化的接受,是知识体系的一个完整接受。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立足小班的课堂,教师完全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再现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

在实施体验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不能为了体验而体验,而应该根据学生解读教材,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需要,有效地实施体验化学习策略。

四、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

小班化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远远高于大班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与空间。在小班中,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可以得到充分激发,参与欲、探究欲得到满足,创造欲得到施展,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额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等。在一个学生人数太多的班级中,如果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组织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故而说小班化的课堂尤其适合开展探究式学习。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具体说,它是指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质疑、猜想、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归纳总结、阐述观点、自由表达结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

1.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质疑问难”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自主生成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探究目标,以满足自己的认知需要。

因此,质疑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质疑即提出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学生需要质疑问难的勇气,也需要有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要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养成凡事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习惯。

小班化教育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小班中学生人数的减少,也给了每一个学生质疑问难更多的机会。

语文课案例:《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一、揭题并质疑

1.学生自由读文。(学习一二自然段)

2.师引导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

生:为何同样是柳树,作者一会儿说它“极其平常”,一会儿又说它“神奇”呢?

生:我知道。因为它们一个长在平原,一个长在青海高原上。

3.师继续引导: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呢?

生:为什么长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显得“神奇”,而且还“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地步?

(学生陷入了沉思)

(选自南京市栖霞区冒国华老师)

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质疑、提出问题。在课堂伊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得学生具备了质疑的胆量与勇气,这对于整堂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采访时说:“好的记者,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开始的那个,剩下的所有的问题,都是从采访嘉宾的答案中产生的。”这番话对于我们教师也应该是很有启示的。这篇课文写了“一株柳”,这株柳树之所以被作者颂扬敬畏,就是因为它生长于青海高原上,可这是为什么呢?老师没有一下子抛出问题,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它独特的生长环境,从而大胆质疑,自然而然就提出了问题,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揭开了序幕。

2.探究式学习需要异想天开

围绕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大胆猜想或猜测,作出可能的种种假设,学生常常展开想象的翅膀,甚至于异想天开。正因为这可贵的异想天开,常常就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罗了宇宙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往往有着比成年人更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不加以引导和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匮乏。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和创新意识。

信息科技课案例:用图形叠加法来画画

计算机画图综合练习时,我先让学生画一个“满月”,学生们很快都会使用椭圆工具画好了。接着我又让他们画一个“新月”,要求他们自己选用一种绘图工具,看谁画得又快又好,这下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有使用铅笔工具直接画的,有用刷子工具画的,还有的采用曲线工具画两条曲线的方法……我观察了一下全班只有小吴同学使用了与众不同的快捷方法。

稍后我分别请画好的同学一个一个展示作品并介绍他们是如何画的,等小吴画的“新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哇!画得太好了!”教室里传来一阵赞叹。

只见他熟练地向大家介绍并演示着:“先选取椭圆工具,画一个圆,然后换成背景色再画一个圆和原来的圆重叠,这样就画好了。”

“原来这么简单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椭圆工具还可以这样用啊,我也来试试。”

……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趁热打铁地说:“刚才小吴同学用的这种画新月的方法,叫做图形的叠加法,可以把两个或多个图形叠加起来得到另一个不同的图形,这在美术图案设计时非常有用,可见,只要我们平时多动脑,敢于创新,许多事情就会做得又快又好。”

看到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于是我鼓励大家大胆发挥想象力,试试用图形叠加法来画画,到下课前,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图案纷纷呈现在了显示屏上,有小汽车、机器人、小兔子、小房子、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不禁让人感叹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广阔和丰富。

(选自上海市杨浦区开鲁新村第二小学俞钧老师)

试想如果教学中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怎样画最省力,可能几分钟就完成教学任务了,但学生探究思维的过程就没有了,就会大大地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想象力就会越来越窄,也就没有了创新思维。

科学课案例:指导制作小孔成像仪

小孔成像仪成像屏的设计:

师:接下来该考虑成像屏了。那么用什么材料做成像屏最合适呢?

学生:我觉得可以用白纸贴在暗室内墙上;

学生:可以在支架上粘贴半透明描红纸;

学生:这么说,薄薄的餐巾纸也可一试罗;

学生:用油浸过的薄信纸也半透明,不知道效果怎样;

师:试过就知道了。

一生补充道:纸张容易破,半透明的塑料薄膜怎么样?

学生:我想用保鲜膜做成像屏,不知效果会怎样;

学生:我想半透明的塑料碗盖也很好哦;

师:可以试一试呀;

学生:我想到了用超市的马甲袋,剪一小块下来做成像屏;

马上就有学生附和:这主意不错,很多超市的包装袋就是半透明的,而且很容易就能找到。

(选自南京市鼓楼区孙朝晖老师)

教材中介绍的小孔成像实验盒成像效果很差,只能看到明暗对比强烈的黑白影像。教师本人与学生的共同尝试探索,开展探究式学习,致力于寻求最好的成像效果。此处为课前的成像屏的设计指导,从学生的回答中,你不难看出小班学生们开阔的思路,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独具特色,都在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异想天开。最后,连台下听课的教研员及众多同行们也不得不为他们的异想天开式的创新思维而惊喜不已!

在小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每个人都能大胆表述自己的猜测,学习的情趣高涨,思维相当活跃,自信心充分显现。在这样的小班氛围中,异想天开式的创新思维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了。

3.探究式学习需要动手又动脑

探究式学习强调动手做(hands on),但更强调动脑筋(minds on)。真正的学习并非仅仅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更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订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和写出报告,并向其他人展示或陈述等等。这一切都是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才能完成的。于是思考能力也会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数学案例:梯形面积的计算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下面就请大家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找到梯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孩子们既动脑又动手。有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来拼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求;有的则用平移旋转法把一个梯形剪来拼去,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则用方格法来计算;有的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来把梯形面积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来求。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参与到其中的一个小组,共同研究。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最终得到了几种较典型的转换方法。也正因为这几种方法都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发现得到的,从后面的练习应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牢固,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选自南京市鼓楼区袁春红老师)

小班中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可以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孩子们动手又动脑,跳出了过去围着教师转的怪圈,通过自主学习、当堂操作实践等活动,小组成员间想想、说说、做做,共同实验讨论,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求索,直到寻求到他们想要的解释或证据,从而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在小班的课堂上,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五、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策略

个性化,就是要能够表现学生自己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和特长。我们既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其“长”,又要发展其“需”。也就是说,要在课堂中把学生原本的、自由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权利,使每个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别差异都得以各得其所的最大限度的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出学有思想、学出个性、学出意义的崭新人才。

我们大家都知道,由于每个人的认识和喜好的不同,对相同的事物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作为学习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学习上,大家就应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并通过沟通和交流,互相促进,以体现学习的最终目的。

作为小班,因为学生人数比较少,班级学生活动的空间比较大,相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活动的时间也比较充足,这就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带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也有可能让学生的个性成为全班学生的学习契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力。

1.抓住教学契机,实施个性化教学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体现,在课堂上可能是一个小火花,也可能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一次小小的碰撞。教学环境的优化,可以使教师提升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程度。将学生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学习个性,转化成一次学习契机,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各层次学生的不同与不足,及时地进行恰当地调控,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案例1:教师在指导朗读《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时候,问学生:描写黄河的这一段应该怎么读?

一位学生发言:应该读得语调较高,速度较快,表示游客欣赏黄河时的激动心情。教师表扬了他,请他范读。这时,另一位学生说:我认为这一段应该读得声音较轻,语速较慢。课堂上发生了这样的不同意见。原本,教师就是想引导学生读得激昂,读出“黄河的惊涛骇浪”,但学生的不同意见使教学过程节外生枝了。这时应该怎么办?教师很机智地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这样读书的理由。学生说:人们坐在船上,虽然眼前面对的是惊涛骇浪,但是坐在船上的人却似闲庭信步,这样的感觉应该和面对惊涛骇浪不同,读得轻一些,更能反映出人们这时轻松的心情,来衬托出黄河的主人。这位学生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赞同和呼应,更有学生表示游客不同,心中的感受就不同。看着学生这么积极和自信,教师机智地将接下来的齐读改为自由读,学生则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理解,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文本就这样真正走入了学生的内心。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的目的也真正得到了深化。

(选自南京市南昌路小学张健老师)

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有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小的灵感,是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火花。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堂,这样的小火花有没有被我们老师所忽视呢?有时候就是一个孩子的一个小小的创意,却给大家都带来了灵感,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带入深化,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在小班,这样的“燎原之火”是很容易被老师点燃的。这不也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所追求的“会学”之最终目的么?

2.课前预设,巧妙安排个性化学习

上一个案例向我们展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因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而机智地改变了自己的教案,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合理地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展示自己个性,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这样的学习,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案例2

教师在音乐课的新授课结束以后,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分组,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再现歌曲的内容。

孩子们在自己选择了小组以后,很快就开始自己排练,在5分钟以后的汇报表演上,有的孩子以舞蹈的形式,有的孩子,利用自己的民乐表演特长,组成了小小民乐队,有的孩子们很快就画出了歌曲的画面,还有的孩子组成了合唱队,把老师课堂上教的内容再现得淋漓尽致,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选自南京市南昌路小学胡贞贞老师)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的个性化学习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预设好的。这建立在老师对孩子的能力的了解上,建立在孩子与老师之间互相的了解上,也建立在孩子们平时的训练之上。孩子们在课堂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合的表现形式,这样大胆的学习设计只有在小班的学习空间中才能开展实施起来,也只有在班额比较少的情况下,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3.“综合性学习”促进“个性化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而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与综合性的学习是息息相通的,恰恰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和高效率。

案例3

卢老师:今天这两节课我们三个老师一起来给大家上,到底要上什么课呢?大家先别急,仔细听。我先要和大家复习一下上节课认识的几种图形。(课件出示图形,复习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小朋友们学得都不错,看到这些图形,教我们美术的戴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一学呢!

戴老师:昨天我在卢老师那里看到了这些图形,试着把它们进行了不同的组合,拼成了许多美丽的图案,先看看么?(出示教师拼的几副“七巧板”)有没有看明白老师拼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说,看出是什么,只要是说得合理都可以。)你们想拼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些图形拼成美丽的画,陈老师呢,还要请小朋友把自己拼好的图清楚地说给大家听。大家都要认真听,开动脑筋,比比谁学得最好。

学生自主活动:学习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图案。

(进行七巧板的拼图制作的学生饶有兴趣,又因为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感受深,有话可说。在之后的说话练习上,经语文老师的指导,说话的内容,说话的条理都有很大的进步。)

陈老师:刚才小朋友用七巧板拼成了许多美丽的图案,想不想把自己的成果跟大家一起分享?那好,接下来,就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你们刚才是怎么拼的,拼成了什么图形?

生1:我拼的是小猫,我用两个小三角形做猫的耳朵,正方形是猫的脸,平行四边形是它的身体和尾巴。

生2:我用两个三角形、一个半圆形拼成了一只企鹅。你们看,企鹅的肚子好大啊!

生3:我拼成了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你们看,这些是树枝,这些长方形是树干。

……

(案例选自《共享品质教育—小班化教育在杭州》)

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们发挥孩子们的个性,实现了学科的综合,小小的课堂,成了无限的拓展空间。学科之间的交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的重新整合,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

我们可以在小班的课堂,通过教师的预设,让孩子们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在展现个性的同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学习习惯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学习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作为教师,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些可供挑选的学习方法,进行选择和梳理,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当于为自己制作了一个学习技能包,这只包是一个能够适应自己特殊需要和个性特点的个人工具箱,学生可以真正获得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一个闪光点也好,是老师事先的预设也好,都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形成的一个过程。

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孩子都掌握学习的钥匙。学生的个体之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智力差异、原有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小班化学生数量的减少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小班化教育:必须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推广“个性化教学”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由而充满个性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锻造能力,提高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