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尝试教学法遵循的六条教学原则和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原则基本一致,即尝试指导原则、准备铺垫原则、即时矫正原则、合作互助原则、问题新颖原则、民主和谐原则。提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法的起步,起步好坏将会影响全局,所以编拟、设计尝试题是应用尝试教学法的关键一步,是备课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第四节 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生人数少,比较容易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与平等,尝试教学、游戏教学、欣赏教学、五官体验教学、小组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个别指导法等教学策略与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特点契合。我们在此对这些策略进行探讨。

一、尝试教学

尝试教学法的提出者是邱学华,基本理念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运用尝试教学法的最根本做法就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旨在培养学生的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这些精神也正是小班化教育教学所追求的。

尝试教学法有其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教学论基础。就哲学基础而言,尝试教学法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实践观作为其哲学基础,重视学生的解题实践;就心理学基础而言,尝试教学法遵循学生的心理迁移规律,学生可以利用“七分熟”的旧知识尝试探索“三分生”的新知识;就教学论基础而言,尝试教学法是对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运用,把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尝试教学法遵循的六条教学原则和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原则基本一致,即尝试指导原则、准备铺垫原则、即时矫正原则、合作互助原则、问题新颖原则、民主和谐原则。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准备练习。这一步是尝试教学的预备阶段,一般要做好两个准备:一是心理准备:创设尝试氛围,激发学生进行尝试的兴趣。二是知识准备: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发展起来的。因此必须要为学生创设尝试条件,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以旧引新,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也就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也是确定尝试的目标,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师生交往的核心。提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法的起步,起步好坏将会影响全局,所以编拟、设计尝试题是应用尝试教学法的关键一步,是备课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第三步:自学课本。出示尝试题并不是目的,而是诱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手段,起着引起学习动机、组织定向思维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自己探索解决尝试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一步。

第四步:尝试练习。出示尝试题是诱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手段,尝试练习则是检验自学课本的结果。这一步在尝试教学法的七步程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检验前两步的结果,又为后面两步(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做好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进行重点讲解。

第五步:学生讨论。“学生讨论”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同时也会暴露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提供信息。

第六步:教师讲解。教师从前面两步——“尝试练习”和“学生讨论”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这是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步。

第七步:第二次尝试练习。

二、游戏教学

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将枯燥的语言传授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小班化教育教学注重教学的游戏性与趣味性,这样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除对学习内容采用游戏教学外,对课堂常规的培养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

游戏教学法有其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儿童天生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和游戏,游戏教学是依据儿童的天性而使用的教学方法。朱熹说:“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儿童教学法有其游戏理论基础。德国儿童教育学家福禄倍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的组成因素。”

游戏教学中学生人数少更便于操作,小班化教育选择游戏教学策略就比较适合,因为它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有角色、有情节的游戏活动,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游戏教学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设计游戏内容,课前准备好相应的游戏器具。如果游戏器具需要每个学生都有,需要老师亲手准备,那么小班化情况下,进行游戏教学更有可行性。

第二步: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到教学所需要的知识,需要小组游戏或个别游戏形式时,小班化学生人数少,学生参与游戏的机会更能得到保证。

第三步:完成一个教学程序后,及时给予评价。不仅评价获得的知识,还要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

在实施小班化游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游戏开展要有明确的目标。游戏教学同样要遵循目标性原则,毕竟教学是要完成一定的目标的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他教学要求。

第二,游戏教学遵循多样性、趣味性原则。和学生一起设计游戏方案,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更会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张老师是小学英语老师,班上有32位学生,她在英语词汇教学游戏中,和学生们一起设计了单词接力游戏、找颜色游戏、快速拼读游戏、反义词的游戏、找朋友游戏、猜一猜游戏、听力理解游戏,学生们不只是喜欢在课堂里运用这些方法来记英语单词,还在课间玩耍时当作玩耍游戏运用。张老师班个个学生的英语成绩都很好,主要得益于她采用了学生们喜爱的游戏教学。

第三,合理搭配游戏类型和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小学生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不持久,小班化教育课堂采用游戏教学,适时调节与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游戏教学法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和兴趣的手段,一定要注意时间与游戏类型的合理搭配。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又能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第四,设计的游戏要有启发性。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李老师在其小班化英语教学中设计了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比如说,他在电脑上显示几个抽象的图形让学生猜“Wh3t's this in English?”学生有的把圆形猜成一个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座钟等;有的把方形猜成一本书、一张照片、一幅地图、一扇窗子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表达。这样的游戏学生最喜欢玩,而且可以常玩常新、常玩常乐,学生在玩中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的启发性还体现在教师对游戏难度的把握上。

第五,游戏的设计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学生经常做相同或相似的游戏,兴趣不高,甚至厌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游戏在保留经典游戏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并且推陈出新。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一些富有个性的教学游戏,使得课堂游戏成为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想玩、乐玩的学习游戏。

三、欣赏教学

小班化教育关照学生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欣赏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养成正当的态度,培养正当的兴趣,学习评估各种价值,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积极健康的行为。欣赏教学包括艺术欣赏教学、道德欣赏教学和真理欣赏教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欣赏是一种重要的情意学习方式,一切真善美圣的学习多先由欣赏开始,由爱好憎恶而养成情操。欣赏教学法有七种常用的操作方式:(1)回归到特定的人文环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欣赏对象的人文含义;(2)欣赏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需要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3)提供多元化的欣赏选择;(4)充分利用各种感官;(5)带着问题欣赏;(6)提供交互式平台;(7)引入多媒体。

在实施小班化欣赏教学时,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选择合适的欣赏材料。教师选择的材料要适合作欣赏材料,同时要适合不同学生的程度和前期经验,这样才能引发所有学生欣赏行为的发生。比如下面的案例所展示的:

张老师是小学音乐老师,她让一年级30个学生欣赏《快乐的一天》,音乐在播放,儿童正听着。不一会儿,一些儿童在“动荡”,又一会儿,全班在“沸腾”:说话的、扭动的、玩耍的……张老师总是想方设法把孩子“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孩子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她每次都不会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有趣。

第二,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小班化欣赏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各种教学用具,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下面的案例所展示的:

有个小学美术教师给28个学生上《文具小管家》时就运用了媒体手段和准备好的教具来增强效果:

这位教师运用动画形象和学生交流:“你们知道文具之家是什么样的?”(学生一下被可爱的卡通动画吸引住了,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

教师运用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文具之家”,并请学生说自己的看法,这些文具之家哪儿最美?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小结,将“实用美、装饰美、材质美、创意美、造型美”板书到黑板上。

这时教师拿出一个制作完成的作品,“文具之家”的实物,然后将其拆散。对着满脸疑问的学生,亲切地问:“你们看出来‘文具之家’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我们要有心利用废弃材料。”“老师想再做一个‘文具之家’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等学生说出自己的建议后,教师现场选择废旧的牙膏盒、肥皂盒等,几下裁剪,快速地做出了一个小狗造型的“文具之家”,学生忍不住啪啪鼓起掌来。教师顺势引导,谁能大胆说说,你打算怎样装饰它?教师肯定学生的装饰点子,并请说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演示。

上述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师,创设了美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与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欣赏角色。执教老师精到的动画制作在此中帮了大忙,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被有趣的动画形象吸引住了。因而我们在欣赏教学中,应用心去寻找一个欣赏的情境切入,如一段与内容息息相关的音乐、视频,或者一首优美的童谣、诗歌,还是一组有趣的律动、游戏。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创设美的情境能为欣赏教学铺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三,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兴趣。小班化欣赏教学要不断利用小班特点发展每个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欣赏兴趣,并能学以致用。如下面的案例所展现的:

一位小班化老师教的是三年级,他让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时,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

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

学生的体会是:“优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

教师追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不同学生的回答:“音乐慢慢的、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

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的回答:“三种、两种、四种。”

教师要求:“请说出理由。”

不同学生的回答:“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低低粗粗的声音”。

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有的哼一、二小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四、五官体验教学

根据现代学习理论中谈到的学习方式的新说法,学习包括视觉式学习、听觉式学习、触觉式学习、嗅觉式学习等,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和说一说等,调动学生的五官来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欲望,获得直接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率。小班化教育进行遵循学生多元学习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多感官体验来增强学习效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25%,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记忆65%。

小班化五官体验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教材的需要和教学实际设计体验内容,课前准备好相应的教具和学具。

比如说,小学语文老师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红色和白色粉笔写出来,学生对不同部分一目了然。小学科学课上,科学老师为了让学生辨别不同东西,可以利用听音筒来进行五官体验教学,往听音筒里装入各种不同的东西,然后进行摇晃,让学生辨别各种不同物品发出的声响。又比如说,科学老师为了让学生辨别不同味道,可以利用嗅觉筒进行教学,往嗅觉筒里装入清水、食醋、酒精等,让学生辨别各种不同味道。

第二步:让学生从自己的五官体验中获得感受,领会教学内容,并得到更为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老师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眼睛学会观察的学习,海伦・凯勒说:“在所有感官中,我相信,视觉一定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学会观察。

数学的李老师正在给30位学生讲线段。

她在黑板上先画了一条线,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直线!”

李老师又问学生道:“那你们知道什么是线段吗?”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人吭声。李老师走下讲台,不断地指名追问:“你说,什么是线段?”可是谁也答不上来。正是在他不断追问下,学生急切地要想知道什么是“线段”。

这时,李老师转身回到讲台前,啪!啪!在那条直线上重重地点了两点,并高声说道:“在一条直线上打两点,这两点之间的部分就叫……”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补充说道:“线段!”

“对!线段就是一条直线上两点之间的部分。”李老师又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说了一遍线段的定义。学生们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而线段的定义,就在那一刹那间,明明白白地、深深地镶嵌在了学生的脑海里了。

在关键处一下点明,使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在这个案例中,李老师“啪”“啪”的快速板书两点给学生的视觉造成了深刻的冲击力,加上“在一条直线上打两点,这两点之间的部分就叫……”半截话的点拨,把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连接了起来。解放眼睛是为了让学生善于使用眼力,激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来感受和呼吸美,进而获取知识。鼓励学生随时带上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爱因斯坦说:“观察和理解的乐趣是自然界赐予的最美好的礼物。”

第三步:解放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意味着积极关注表达者。让学生学会倾听自然的天籁之音,倾听花开花落、潮来潮去的声音,倾听不同灵魂如诗人、哲人、科学家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第四步: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表达是一个人一生的大事之一,要想有清楚的思维,就需要有准确的词语;要想有准确的词语,就得学会准确地表达。

第五步: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学会感触与创造。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事,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也会被绊倒;用手又用脑,才会有创造。”老师要懂得还给孩子勤劳的双手,让孩子在做事与“破坏”中学会创造。

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会学会动手操作。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发现,学会得出结论,学会举一反三,学会提问质疑。动作操作遵循这样的过程:一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设计好动手操作方案,准备好动手操作的工具和用品;二是讲清动手操作的要求和程序,做好操作的安全防范措施;三是引导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进行认知活动,即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学会相互讨论,学会分析归纳等。

总之,五官体验教学重在体验过程,交流与分享体验心得,要有充分的交流与分享时间和机会,只有小班化教育形式更有可能得到实现。

五、小组教学法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是异质化特质的合作互助式教学,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个性特点。小组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的智力状况、个性特征把分散的学生个体分成小群体如4~6人一组,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说,小组讨论,小组辩论和角色扮演等。根据小组活动所具备的特征可将其理解为协作性和合作性学习。协作性和合作性学习只有在小班化教育课堂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小组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一定的目标导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助合作为动力资源,强调各种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性互动;以团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小组活动的结果被视作每位成员的成就。

小组教学法有其学习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假设当每位成员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时,成功主要来源于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与相互关爱。这些合作会使每位成员互相激励,成员愿意做所有促使小组获得成功的事情;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协助,力求小组获得成功;每位成员都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而使得彼此关爱。

小班化教育班额人数在30人左右,分组组数较为合理,小组活动与交流时间能得到充分保证。小班化小组教学法实施步骤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合适的课题应具备以下特征:学生不能马上解决,通过努力可以解决;问题有利于引起认知冲突或导致不同解决途径的产生;问题有利于用语言来表述、交流。

第二,进行合理分组,选择一位表达力强的小组长。合理分组是小组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即可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小组间学习竞赛。结合学习的特点,一般可以采用按座位就近组合的形式,组成4人或6人学习小组,一个班30人左右,分成五组左右比较合适。

第三,确定合适的小组活动时间。由于交流是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而且从产生“认知冲突”到“合作”需要一定的磨合,因此,小组活动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

第四,教师作为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热心耐心的“听众”,而且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达到的目标、清楚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与义务。在适当时候教师可介入小组活动,同时调控好小组活动时间。

第五,交流与总结。在小组活动之后教师应安排小组交流和进行必要的总结,把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活动后,每组请“报告员”或“主持人”汇报所在小组的活动情况,以达到交换信息,互相学习的目的。根据活动的内容,还可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及时进行总结。

六、讨论教学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班化教育中讨论教学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讨论教学法一般在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中采用效果更佳。

小班化教育中运用讨论教学法需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主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个别或分组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们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第二,启发自由发言。讨论时,老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问题,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第三,及时总结发言要点。讨论结束时,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七、个别指导法

小班化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个别指导法,指老师通过个别谈话方式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社交关系、兴趣嗜好、学习志向等,给以适当的指导,从而发展学生健全人格。个别指导对有困难学生、缺乏动力学生和优秀学生都有必要。

教师在实施个别指导时,需要考虑下面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三是不仅要关注智力因素,还要关注非智力因素。

个别指导的作用:

第一,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了解和理解。师生间、生生间的隔阂常常是由于彼此缺乏了解和理解引起的,所以老师能及时与学生进行个别沟通,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了解和理解。

第二,帮助学生矫正个别的问题行为。个别指导有助于老师矫正学生的个别问题行为,如:交友问题、服装仪容问题、社交礼仪问题、言语行为问题、江湖行为问题、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帮助学生解决个别的困难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班级学生千差万别,困难问题也会有别,有的是学习困难问题、有的是思想观念问题、有的是体弱多病问题、有的是父母离异问题,等等。个别指导有助于解决学生特殊问题。学生的问题只有发挥了学生主动解决的积极性后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所以老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四,帮助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社会流动非常频繁的今天,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千差万别,生活方式各式各样。要使学生的个性能在班集体中得到和谐发展,除了集体教育指导外,还有赖于个别指导,以适应学生的个别需要。

第五,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要注意分类个别指导。优秀学生、中等生和特殊学生的个别指导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对优秀学生的个别指导要激励其保持优秀品性、要立长志、要敢于承担责任、要保持优势特长,对中等生的个别指导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敢干奋进的勇气。特殊学生要找出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注释】

[1][日]佐藤学著:《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2][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科所和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

[3][美]Thom3s L.Good 3nd Jere E.BroPhy:《透视课堂》,陶志琼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4][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科所和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

[5][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6][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页。

[7][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

[8][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6—217页。

[9][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10]转引自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11]Mich3el McGhee.PhilosoPhy,Religion 3nd the SPiritu3l Life.C3mbridge:C3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230.

[12][日]佐藤学著:《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335页。

[13][日]佐藤学著:《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269页。

[14][美]Thom3s L.Good,Jere E.BroPhy:《透视课堂》,陶志琼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15][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蔡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16][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蔡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17][日]佐藤学著:《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328页。

[18][日]佐藤学著:《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328页。

[19][美]Thom3s L.Good,Jere E.BroPhy:《透视课堂》,陶志琼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20][美]Thom3s L.Good,Jere E.BroPhy:《透视课堂》,陶志琼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21]卡西・纳特布朗:《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刘焱、刘丽湘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22]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3]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