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课程在其深层都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和谐统一,只有正确处理课程深层蕴含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纵向、横向和内向结构

教学纵向结构是指课的纵向程序环节及其排列组合关系;横向结构是指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性个体学习等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时间展开中的空间组合方式;教学内向结构,又称教学的知识、情意和态度结构,是教学的(广义)知识结构和展开序列。课堂教学总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科学设计和规划教学的纵向、横向和内向结构,并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1.根据学生学习注意规律,优化教学纵向结构

由于受学生注意集中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教学不同环节的学习时效是不同的。研究表明,中小学学生不但在一天之中,而且在一节课中,学习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从休息状态到学习状态,学习能力是从相对的较低水平逐步地提高到较高水平,然后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最高水平,最后又逐渐下降的。一节课开始的5分钟内,学生的思维要从休息或其他思维状态逐渐转移过来。5分钟以后,在教师的激励下逐渐进入最佳状态。20分钟以后,由于大脑皮层的疲劳,兴奋状态逐渐转为抑制状态,思维活动的水平逐渐降低。也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兴奋中心呈曲线变化。其中,课的前15分钟和第25~40分钟的15分钟是学生脑力的最佳状态期,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最佳时间。第15~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以处理一般性问题、练习或学生自学为好。因此,教学纵向结构的安排和设计必须与学生这种注意变化规律相协调。这方面,邱学华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和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创造性提出的“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的尝试教学纵向结构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它不但突出了新课教学的重点,增加了练习时间,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把“检查复习”放在最佳时间而等转入新课时学生却已疲劳的现象,使一堂课的“进行新课”这一主要教学任务与学生最佳学习时间相一致,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性质,优化教学横向结构

承载着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不但要求教师科学地规划课时的展开环节和顺序,而且还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性质,认真设计每一课时展开环节的空间形式。优化课堂教学的横向结构,是增加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和学习机会、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小学写字教学中,采用“集体性讲解、全班个体练习、班级小组讨论”的教学结构与采用“集体性讲解、集体性练习、集体性讨论”的教学结构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这里,前者根据写字教学的任务和小学生习字的规律,教学空间组织结构也相应地演绎出集体性学习、个体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轨迹,从而使教学的横向结构在教学时间的纵向展开中更好地适合写字教学的需要。但后者却不顾写字教学的独特规律,在教学的任何阶段一律采用集体性学习的横向空间组织结构,以失去主体特性的“共同练习”、“观看别人练习”代替了本应由个体亲身实践的富有个体特性的习字技能训练,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宜采用的教学横向结构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可采用先教师集体性讲解示范,再全班个体独立练习,最后以小组学习形式让每个学生把习得的结果表达出来的教学横向结构;而以发展思维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则宜采用先个人、后小组、再全班学习的教学横向结构。在以发展思维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以“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或练习,再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表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最后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讨论交流、订正和小结。采用这种方式,能使绝大多数学生获得思维训练的机会。如果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全都采用“集体性教学”的横向结构,很多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机会。从课堂教学的实际看,当前普遍存在着教学横向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例如,一节课中教师一人讲和教师问、学生齐答齐读的时间过多,而让学生全班个体独立学习的时间太少,从而影响需要个体进行一定的独立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的学习。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时效,必须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性质,认真设计每一课时展开环节的空间形式,把全班个体独立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横向结构,从而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习质量。

3.依据三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在结构

三维目标并非三个目标,而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在教学中,三维目标也非一维一维地实现的,而是整体达成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三维目标的内在结构和整体特性,优化教学内向结构。现代教学理论把教学目标区分为认知、情意和动作技能等三大类别;现代认知心理学则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实际上,无论是“三大类目标”,还是“三大类知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课程在其深层都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和谐统一,只有正确处理课程深层蕴含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和学生认知结构特点,认真规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广义)知识结构和序列,优化教学内向结构,把陈述性、程序策略性和情意态度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构成知识的整体单元结构,通过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深入策略性知识和情意态度心理结构的内层,同时生成三类知识的价值力量,塑造学生完整的个性

4.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多种层次结构的复杂的系统,知识掌握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而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的动态协调平衡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这里,教材知识结构是学习和形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教学结构则是促进教材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学习过程就是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教材的知识结构,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认知结构和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认知结构的现状和个体差异,注重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通过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等方式,加强知识的纵向整合和横向联系,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并及时进行调整。

(二)构建和谐平衡的教学生态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种生态因子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用生态学观点指导课堂教学,需要人们转换认识视角,消除各种形式的二元对立思想,以生态化课堂的要求和谐平衡地处理各种新旧学习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教学因子间的关系。

1.和谐的教学方式结构

有效教学的教学方式,总是表现为各种教学方式和谐、协调和合目的的运用,而非时尚式地追求某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总是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接受学习与发现、探究、体验学习,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内化学习与外化学习,自主学习与制度化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开放、动态、和谐、平衡的教学方式结构,反对教学方式运用中把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极端化倾向,反对形式主义地开展探究和合作学习。当然,教学方式的和谐平衡,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搞平均主义,而是从实际出发的一个开放、动态的平衡系统。

2.和谐平衡的教学思维结构

任何教学内容都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思维进行传授和学习的。同样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思维进行教学,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学思维清晰、结构合理、辩证全面,则教学有效性就高,反之就会下降。因此,在教学中科学地把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结合起来,使教学思维清晰有序、和谐平衡,改变教学思维方式单一片面的现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3.教和学的和谐平衡

教与学的和谐平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的教学既有赖于教师的优教,更有赖于学生的优学,两者和谐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只有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使两者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的。其次,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和谐平衡。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要教师教的帮助,只有两者和谐平衡,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所谓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和谐平衡,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加工和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安排及教学语言的表达等都应与学生心理的认知结构、情意结构、智能结构相适应,教学内容能为学生所接受理解并有效地促进其智慧的发展。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为学生所接受或者为学生带来的收益很少,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教师的帮助或帮助甚少,那么这种教学就是无效或低效的。再次,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平衡。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会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有效教学既有赖于“有效教师”,又有赖于“有效学生”。因此,有效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学有进步,而且也要求教师大胆探索教学互促的教学思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不断提升专业成长水平。只有两者和谐,才能教学互促,良性互动。

4.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教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和谐有序对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光、色、温、湿、音、形及设备资料等物质因素,心理环境主要指课堂心理氛围、师生人际关系和班级风尚等。课堂环境和谐有序就是指课堂的物理和心理环境能增进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满人性关怀和具有较高心理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的氛围中。实践表明,课堂环境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教学和教师的情感与态度体验,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统一,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过程是影响认知结果的主要因素,因此,优化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学生认知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

1.促进学生深水平的认知加工和有意义学习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传统的教学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是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而比较忽视思考的过程和方法。这种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是低效的。认知心理学关于加工水平的研究表明,认知过程是影响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同样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同样读一篇课文,学生头脑中的加工水平和理解深度不同,学习的结果和效果自然也不同。因此,促进学生深水平加工和有意义学习,是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2.教学反馈要既重结果,又重过程

如果不考察过程,仅凭结果很难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不可能给予针对性的矫正和强化。例如,给学生打个“×”,学生不一定知道自己错在何处和为何会产生错误,更不知道如何改进,从而防止类似错误重新发生。即使教师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知道了正确答案是什么,但如果不从认知过程上找毛病,那么错误的根源还存在,习题的形式稍加变化,错误又会出现。由此可见,不管过程,只看结果,练习和反馈都将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这说明,在练习和反馈中,教师只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还不够,必须帮助他们从认知过程上寻找错误根源,反思自己的思路,学会有效的认知策略。

3.教学要以过程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偏向。以作文教学为例,有些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只是简单地写上“中心不突出”或“错别字太多”之类的结论式评语,而无具体的过程性指导。这种结果中心式的教学意义常常不大,因为学生虽然认识“中心不突出”或“错别字太多”这几个字,也知道这是在批评自己,但他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作文怎样才能突出中心或把字写正确。如果他知道的话,作文就不会出现这些毛病了。因此,学生受到的是打击,而不是帮助,这样很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教师辛苦改作文,其结果却是实实在在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则不是这样,教师既要告诉学生其作文“中心不突出”或“错别字太多”,更要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并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示范、师生讨论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说明怎样才能使这篇作文中心突出或把字写正确。这种教学的效果是原来结果中心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4.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和准备性原则

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和理解,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受学习材料呈现和组织方式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能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系,教师必须认真设计和科学确定教学内容的结构序列,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新组织和处理,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各部分内容呈现和讲解的顺序,还要注意新旧认知结构的衔接,使新知识与学生头脑里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使课与课之间建立精当的序列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到的不是“一堆”知识,而是系统的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坚持教学的准备性原则。良好的准备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为了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意义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教学。运用准备性原则,关键是要了解、确定学生在知识和认知发展方面的现状,使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四)及时反馈与矫正

及时反馈与矫正是我国众多教学改革流派的重要思想和课堂教学程序的基本内容,是我国教学改革实践所取得的一个重要经验。尝试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必须对学生尝试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和矫正,保证尝试的正确方向。为此,邱学华提出了“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校对作业,当堂订正作业,当堂解决问题”的“四个当堂”的操作方法。目标教学更是一个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强调,反馈与矫正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改革也在广泛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及时提供教学效果信息,随时调节教学”的原型经验,提出了旨在“让所有学生有效学习”的“反馈原理”。这条原理强调,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自学辅导教学不仅根据“当时知道练习结果”等九条心理学原则自编了课本、练习本和答案本供学生在教师辅导下自行学习和反馈矫正,而且还灵活实施“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即及时反馈,“结”就是小结和矫正。此外,反馈教学、异步教学、中学语文六步教学等众多有效教学流派也都强调及时反馈与矫正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我国众多有效教学改革实验关于反馈矫正的操作方法,其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馈矫正要及时

上海青浦实验通过对各种反馈间隔时间的比较研究,发现加强每日每课教学的细节性反馈调节,并利用学生练习按日反馈矫正,有利于信息迅捷传递和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取得最好的效果。其发现的“一个本子效应”颇为耐人寻味地证明了及时反馈的教学意义。这里,上海青浦实验总结的下述做法有助于反馈矫正的及时实施:①及时批改和了解学生的作业,根据作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或者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者修改后续课时教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②课上留几分钟时间进行小练习,并当堂公布答案,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和矫正;③教师为每个学生做好学习“病史”记载,以便经常地分析学习动态,长善救失。

2.反馈后要有矫正

反馈后要有有力的矫正措施,这是众多有效教学改革实践的一个共同特征。例如,许多教学流派的教学模式中专门列入了“答疑”、“改错”、“第二次练习”、“平行性测验”、“矫正补救”、“变式练习”等具有矫正功能的教学环节,从而极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这方面,“事后100分”、“错误题库的建构与应用”、“问题原因的检核与矫正”等方法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反馈矫正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反馈与矫正要克服过多采用指名少数学生一问一答或齐声回答的方式,要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指名少数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反馈矫正,虽然对个别学生是有利的,但由于反馈面太小而影响了反馈的总体效率和质量,不利于多数学生的学习。采用齐声回答方式进行反馈,看上去反馈的面很广,实际上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反馈与矫正的学习过程,因而不利于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错误和原因,甚至很难发现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与此不同,改革开放以来的有效教学实践都很重视反馈矫正的全体性。例如,尝试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生尝试练习时,加强巡回指导,掌握每个学生的尝试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和帮助;自学辅导教学要求每个学生“当时知道结果”,在连续的个体课堂自学中把问题以书面形式置于课桌规定位置,以便教师随时了解收集;异步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学生作业时要进行巡回指导,而且还专门安排了“改错课”,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及时反馈与矫正的全体性。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与矫正能力

在反馈调节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的介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评判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上海青浦所做的情意与认知叠加效应的实验表明,内部反馈强化与外部反馈强化相结合,有助于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正因如此,众多有效教学流派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反馈和矫正。魏书生的“六步”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自学”,还要求学生自己讨论、自己答疑、自己测验和自己总结;自学辅导教学则要求学生运用课本、练习本和答案本“三个本子”自己读书、自己对答案并针对性地开展矫正活动;异步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发现和分析作业中的错误和原因,并先进行自改。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教学的反馈与矫正,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反馈训练,掌握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方法。

5.要重视建立课与课之间的反馈矫正机制

新的一节课要对上一节课的教学结果进行反馈和矫正,把课与课之间作为一个连续的调控过程。这种调控一般运用于两方面:一是对上一节课的课外练习或课堂练习进行讲评,如有必要,再进行一定时间的补充讲解和练习;二是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结果确定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训练重点。这种课与课之间的反馈矫正策略,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各科教学都有借鉴意义。

(五)注重课堂教学的情感性

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活动和发展的过程。情感与认知相伴相随,相互渗透,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只有知情结合,互促共进,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重视课堂教学的情感性,重视师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激发,让学生在充满愉悦、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是我国有效教学实践的又一重要经验。

1.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

追求儿童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协调发展是情境教学的灵魂。李吉林倡导的情境教学,以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为手段,以对学生进行陶情冶性、发展智能为目的,通过“育人以情”,抓住促进学生发展的情感这一动因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陶冶,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整合,探索出了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新的教学体系,开辟了一条促进儿童主动发展、学得生动活泼的有效途径。“成功教育”是我国教学实践中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的又一典范。“成功教育”强调,教师要承认学习困难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在于学习过程中遭遇反复失败而导致的自信心丧失及最终形成的失败者心态;要立足学生的原有基础,实行鼓励性评价;注重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自信心、意志力、成就动机的培养作为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基础性工程。成功教育的这些思想充分显示了认知与情感紧密结合、互促共进的特点。此外,愉快教育等许多教学改革也都体现了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的重要特征。

2.加强课堂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加强课堂教学的情感性设计是指教学设计要注意加强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民主合作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气氛,通过以情施教、用情育情、情知交融、以知生情、以情促知、情知互动的教学过程,既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认知和智能得到发展,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和提高。在这方面,我国有效教学实践的经验主要有:①重视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要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认知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提高。②加强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识心理活动为情知统一的全面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识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识活动的始终。③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知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④重视环境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为此,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心理卫生,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加强教学文化建设,注重教学文化的感染;以激励为主。

3.结合学科实际,加强情感教学

情感不仅是激发动机和服务认知的手段,更是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生生命的整体来看,加强情感教学有着同认知教学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在情知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良好发展。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必须按照青少年儿童情感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做到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意育情、以行育情、以美育情,把情感培养与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我国愉快教学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的“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趣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引发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兴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巧设疑问、介绍思路、指导方法、以情引学等手段组织教学活动,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过程和效果适时作出评价,并采取相应手段及时回授信息,通过独立完成教师巧设的课外作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更好地培养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实践表明,上述教学过程模式既有利于知识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发展,值得在中小学教学中广泛推广和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