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班化教育的实践

小班化教育的实践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对小班化教育的关注与研究是基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中小学入学人口的回升,班级人数相对于美国原来的班级人数有增加之势。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一些教育学者未雨绸缪,提出小班化教育的改革措施并积极主动寻求践行的依据和策略。2001年4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修订法例,县教育委员会可根据学生的特别需要制定低于国家标准的班级规模。[5]韩国于2001年开展小班化教育。

第一节 小班化教育的实践

一、国际社会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时代背景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

当代教育从教育内容上讲,一方面重视认知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又强调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提供给个体最适当的教育,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对学校教育的时空作了很大的调整,班级的规模逐步趋向小型化。从研究背景上看,在20世纪前半叶,小班教学的推行还仅仅限于英法等国家,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班教学不但在英法等国家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而且扩展到更多的国家。法国在1937年开始小班教学的尝试之后,到1969年,法国教育部的通知首次规定了小学年级的每班定员的小班编制标准,通知指出:“一般小学教育的班级定员,预备级(1年级)为25人,其他各年级(2~5年级)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超过35人。”承接此通知的1970年正式通知则明确指示,预备级每班标准为25人,其他各班标准为30人。另外,关于中等教育,法国向来是主张小规模的班级编制,只是在现实中因种种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但最终,1977年在所谓的“哈比”改革等一系列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兰久芬改革方案和“新的班级”中所规定的“一个班级25人”的精神得以实现。

而英国在1931年的哈德报告书和1967年的布罗登报告书的推动下,也进一步推进了小班化教育的进程。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在1926年删去对初等学校班级规模的限定,以及在1944年放弃对班级编制的标准规定之后,到了1959年又再度在班级编制准则方面作出规定。该规定的第五项先对学校设施作了这样的规定:“供上课使用的教室及其他房间不得过于拥挤。”接着又在第六项对有关班级规模问题做了规定。这样一来,就初等学校来说,1959年学校规则中所规定的班级规模,与1919年暂定学校规则里的规定相比,大约减少了20人。

联邦德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也开始推行小班教学。例如联邦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州在1978年《关于教员数的计算及班级设置的方针》中第二条“关于班级设置的方针”,其中第三款“标准班级在学人数、最大班级在学人数、最小班级在学人数”的表中明确规定:“初等教育阶段1~3年级的标准值、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30人、35人和18人,4年级分别为32人、40人和20人;中等教育阶段的5~10年级的标准值、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33人、40人和20人,11~13年级分别为22人、25人和13人”。

美国对小班化教育的关注与研究是基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中小学入学人口的回升,班级人数相对于美国原来的班级人数有增加之势。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一些教育学者未雨绸缪,提出小班化教育的改革措施并积极主动寻求践行的依据和策略。

早在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议,国会两党的立法中拨出12亿美元,用于帮助地方社区在今后七年中雇佣10万名教师。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小学1~3年级的班级学生人数减少到18人。到了2000年,克林顿总统又向国会提出在这几年的基础上,追加预算投入2亿美元,使2000~2001学年的项目经费达到14亿美元,可以再帮助社区聘用8 000名教师,使教师总人数达到37 000人。伴随着经费的支撑,从联邦政府的角度,还制定了关于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学的政策,即高中班级规模从原来的30人减少到28人,初中班级规模从原来的28人减少到25人,小学班级规模从原来的25人减少到20人。

学术领域对于小班化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收获,美国学者过去50年间发表的论述学生成绩与班级规模关系的近300篇论文表明: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学生学业成绩普遍上升,能力普遍增强。

日本在1958年就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公立学校的标准班级人数为40人,县教育委员会按各县市的班级数目确定相对的教职员人数。1998年,教育中央委员会报告提出,法例中的班级大小标准仅用以计算教师数目和工资,县行政机关有权力灵活决定班级大小,以进一步改善学校情况。2001年4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修订法例,县教育委员会可根据学生的特别需要制定低于国家标准的班级规模。2001年日本教育研究学会的调查显示,低年级教师倾向喜欢小班,他们认为“最恰当”的班级大小为20人,因为他们能够“发掘学生最好的一面”、“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说话”。山形县已于2002年开始实施“新新计划”,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各班人数为30人。[5]

韩国于2001年开展小班化教育。教育及人力资源部于2001年度发表了《知识与信息时代———教育环境改善计划》(“七·二〇行动”)。该计划主要着眼点在于降低班级学生人数,另外包括改善学与教的方法,聘请更多中小学教师以及鼓励学校施行不同类型的教学法等。2000年韩国高中平均每班有学生42.7人,中学38人,小学35.7人。政府于同年开始在小学实行“第七国家课程”,课程以配合个别学生多元学习需要为目的,让学生有更大的选科权利,鼓励学生建立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为配合第七课程的实施,教育部打算投入一半的教育预算(12兆280亿韩元,约合110亿美元)加建学校和教室,以求将班级人数降低至35人。本次降低班级人数计划的推行策略为,先在高中实施,然后逐层延至低年级。

俄罗斯也在不断改革前苏联的教育,注重应用知识和计算机以及外语教学,教学班级小班化,一般每班不超过25人,有的学校甚至五六个学生就组成一个班。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得到老师的教育和辅导,师生关系也较亲密。他们承认学生的天赋差异,到了高年级,则按学生的兴趣编班,分人文学科或数理化学科。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学校班额情况:美国的小学原先18~20个孩子一个班。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上台后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再将班额缩小2个,16~18人一班;加拿大的小学一般16~20个孩子一个班;德国、法国、英国、挪威、荷兰、瑞士、丹麦等欧洲国家的班额也都在20~30人左右(瑞典为15~19人);日本规定中小学班额不超过40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立学校校长协会主席哈尔迪先生认为,小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扎根”的工作,扎下终身学习愿望之根,扎下终身学习能力之根,扎下终身学习品质之根。为了保证做好“扎根”工作,哈尔迪先生提出要将班级学生数从30名左右减到20名以下,并提出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更新,课程的整合。在教学方式上,澳大利亚着重追求这三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的形式和过程,突出“快乐的老师,快乐的方式,快乐的学生”;二是教学情境上,讲究课堂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多样化、个性化、参与性;三是教学理念上倡导个性、愉快、参与。此外,他们非常重视学科课程的整合。

在这林林总总的数字中,小班学生数量到底应达到多少才是最合适的呢?应该说,这个数字一直就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人口基数不同,美国历史上班级规模平均人数就相对较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统计表明,1990~1991年间美国与中国的中小学班额比如下:美国小学班额平均数为24人,中国则为50人,最大限度至80人;美国中学班额平均数为25.6人,中国依然为50人,最高限度至78人。不同的背景,决定了同样是“小班化教育”,但内涵却不尽相同。美国田纳西州的STAR计划中把小班班额定在13~17人(相对应的大班或常规班的班额为22~26人);威斯康星州的SAGE实验班额为15人;印第安纳州的“黄金时段”计划缩小班级规模为18人,等等。目前,美国就小班班级规模达成的共识是:基本保持15∶1的师生比,同时班级规模最好缩小到15人这样的实际数量及其以下,学生成绩才会明显提高。美国国家小学政策委员会把它的班级规模政策意见从20∶1调整下降至15∶1的师生比。当然要达到这样一个标准,仍需假以时日。到2000年,全美差不多有25个州实施了小班教育计划。比如北卡罗来纳州Guilford县的Hill小学,已经在幼儿园至二年级范围内把班额从23人下降到15人;Rockingham县的Draper小学则在一至四年级范围内把班额缩小到13人,等等;同时各州还依据本州实际情况,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一些州采取了逐年逐班地缩小班额的分步走战略。比如威斯康星州的SAGE计划中,1996~1997学年度在幼儿园至一年级缩小班级规模,1997~1998学年度加上二年级,1998~1999学年度再加上三年级;内华达州在1990~1991学年度开始实行班级规模缩小计划,该计划开始先将幼儿园至一年级限制生师比为15∶1的目标,然后逐步使二至三年级都达到这一比率。

美国在实施小班化教育改革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1.政府在财政投入上保证项目的实施。2.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这是保证小班化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3.追求效益的同时,注重教育的公平。对最需要小班化教育的贫困学区给予特殊投入。4.政府采取灵活政策,使项目经费充分发挥效益,提高教学水平,并灵活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二、国内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而对我国来说,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一方面是基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某些地区中小学入学人数的回落,这种班级人数的自然性萎缩使小班化教育成为一种自然需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人们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关注度、需求度越来越高,小班化教育的推行成为一种社会需求。

实施小班化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从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评价等各方面已经并且将要对基础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影响。小班教育正是顺应这一发展的方向。可以说,在实施新课程方面,小班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师生比缩小后,教师指导时间普遍增加,师生人际交往增多,强化了教师对学生学力乃至人格的影响力,促进了学习质量的提高。

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小班化教育”的试验。我国台湾省1998年小学一年级每班人数全面减至35人以下。上海市1996年开始小班化教育探索,试点班学生数在20~24人之间。天津市从1997年开始小班化教育,班额度也都在35人以下。在中国相对发达的地区,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教育变革,面向全国形成了一定的辐射作用。反观当时实行小班化试验的城市,发现有着比较接近的社会背景:

第一,有追求实施素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

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进一步“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义务教育,使学生不仅能“进得来、留得住”,还要在“学得好”上下功夫。

第二,适应生源减少的自然趋势。从长远来看,伴随着上世纪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出生率的自然回落,中心城区生源减少的趋势比较明显。这时大量的教育资源出现闲置,多出来的教学场所怎么办?是改作他用还是换一种思路,继续从教育的角度来利用好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育人功能,以现代化意识谋划教育,使教育更加精致,更为优质。小班化教育从另一种形式上保全了教育资源,成为教育资源的“蓄水池”。(目前随着又一轮人口出生高峰的临近,专家预测,部分实施小班化学校又会相应地提高班级生额,经历大班—小班—大班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展历程。)更为重要的是,它最大限度地开发了教育资源的功用,使许多的教育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合作学习的要求、学习微技术的研究、学生视野的拓宽等)在小班这个载体下获得充分发展。

第三,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小班化教育契合了这种情势,这也是它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社会学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四,寻求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小班化教育减少班级生额,师生、生生的交往空间扩大,交流频率提高,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了师生间、学生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南京市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区域背景

南京市从21世纪初开始酝酿实施小班化教育试验。2000年9月,南京市教育局组团出访西欧,在回国后的《赴英国、丹麦教育考察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学习、借鉴国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小班化”的教育模式等先进经验,要求对南京市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和论证。由此,拉开了南京市小班化教育试验的大幕。

南京小班化教育试验是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是在国家启动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是适应南京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市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而开展的一项引领南京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教育试验。

1.实施“小班化教育”是适应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新世纪,南京市将建成科学技术为先导,古都和江滨特色鲜明,国际影响较大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商贸流通中心,科研研发中心和现代服务中心;成为全省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和科技创新的领头区域,与此相适应,南京要成为现代化教育强市,从而为南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奉献。

实施“小班化教育”,既是“惠民强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惠民强市”的重要措施。

实施“小班化教育”既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的标志,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小班化教育”是“南京成为国际影响较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应有之意。

实施“小班化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南京市教育局为此进行了精心的酝酿,首先是对全市人口出生率作了详细的调研,并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行小班化的可行性报告。

南京市的实际情况是:城区出生人口与六年前入学人数差距较大,每年在7 000~10 000人之间,出生人口仅占入学人数的62%,郊区差距较小(88%);甚至五、六年级的在校生人数比出生人数还少,可能是由于郊区生源向城区流动的结果;五县出生人口与入学人数差距较大,多的年份相差1.5万,6年平均出生人口占入学生数80%;从全市情况看,出生人口与实际入学的差距每年为1.1万~1.5万人,多的年份(1991,1992)相差2.5万人,全市出生人口占实际入学人数76%。

在不改变原班级教师配置标准(市区2.2,农村1.5)的前提下,就全市范围实施小班化教育,从数量上讲,原有教师可以满足小班配置需要。

在把握国内外小班化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在对南京市人口的出生情况等教育基本变量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南京市教育局果断地作出决定:启动小班化教育试验,并为此进行了积极的准备。

一是实施方案的准备。由初教处牵头,组织各方人士研制出小学小班化教育试验方案,对推进小班化教育,进行小班化教育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根据南京市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小学小班班额配置在28人以内。

二是试点学校的准备。确定玄武、鼓楼、白下、秦淮、建邺、下关、雨花、浦口、栖霞9个区的14所小学,作为首批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试验班级共42个,学生991人。平均每班24人。

三是师资队伍的准备。组织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去上海及其他兄弟城市学习考察。对所有参加小班化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系统性的专题培训。

四是教育设施的准备。市区教育局拨专款,对小班化教育试验班级的教育教学环境进行了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为小班化教育试验提供优良的物质条件。

五是课题研究的准备。从一开始,就把小班化教育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确立了南京市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拟定了课题计划,进行了专家论证。首批14所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全部参与课题的研究,并根据各校自身的特点,确立了学校的子课题。这五大方面的准备工作为小班化教育试验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实施“小班化教育”是满足南京市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计划生育措施的落实,南京市对人口出生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些年来,随着南京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要求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唤醒了家长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他们希望子女的学校生活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往,得到教师更多的个别化指导。教育的个性化服务体现在哪里?当然是基于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小班化教学。因此,实施小班化教育,提高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让广大市民的子女接受更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新的增长点。

3.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南京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来,国内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北京、上海等),也都开展了小学小班化试验,并已在面上推开。从教育内容上讲,一方面重视认知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又强调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提供最适当的教育,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对学校教育的时空作了很大的调整,班级的规模也逐步趋向小型化,南京市教育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趋势。

4.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南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南京的基础教育有着深厚的底蕴,小班化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小班化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组织的空间形式、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及传统教育的观念与理念的一种突破与发展,一种在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但小班化教育并没有摒弃过去教育中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在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群体教育优势的同时,它全面渗透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教育理论,从教育组织安排的角度,对教育的时间、空间和人数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利用,力争实现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最佳结合,变传统“一刀切”教育模式为因材施教,变教学“填鸭式”为启发式、讨论式,变学生“背手听课”为自由主动地学习,变教学的呆板僵化为学习的生动活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