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社会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信息化社会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试图从分析青少年在信息化大发展社会中所具有的特质入手,探讨各级青少年思想教育组织和工作者应采取的针对性、有效性的对策和办法,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青少年思想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化的普及率大大提升,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一系列显著变化,对于青少年及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影响尤为重大,亟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试图从分析青少年在信息化大发展社会中所具有的特质入手,探讨各级青少年思想教育组织和工作者应采取的针对性、有效性的对策和办法,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信息化 青少年 思想教育 针对性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是各级党团组织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引导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需要各个层面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者立足新形势、新阶段,找到青年思想意识关键点,探索有效方式传播思想准则,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思想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观也随之作出大幅调整,突出表现在一些原有的价值观需要扬弃,一些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价值观逐步确立。各级青少年思想教育组织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转变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观念和思路,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和强化精神支柱抓教育,立足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大舞台抓教育,根据青少年的时代特点和实际需求抓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由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状况、受西方思想影响较为严重、地区差异较为明显(有的地区工作基础较好,有的相对较差)等原因,青少年思想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某些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认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讲求经济效益是现今的头等大事,思想教育这类需要细致、耐心的工作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和效益,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以至于对做思想教育工作兴趣不高,甚至怀疑思想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二是工作手段滞后,未能与时俱进。很多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当前开放、融合、多元、易变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和冲击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敏感和应有的警觉,仍然一成不变地照搬固有经验,或是把思想教育等同于举办活动或简单的说教,缺少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措施。三是机制保障不够完善。青少年思想教育内涵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有关部门对完善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提升自身工作水平等方面的机制建设重视不够,导致思想教育的整体性和持续有效性弱化。

二、青少年在信息化大发展社会中所表现出的特质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五化”中添加了“信息化”,足以表明信息化在当今时代的特殊地位,突显了它的重要性。青年是属于社会的青年,要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就必须首先把握青少年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的调整。

当前,青少年有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别称,信息化社会的一大利器——新闻传媒也欣然乐意以这个别称作为青少年的标签,那就是“80后”乃至“90后”,突显了这一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与时代特征。受部分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80后”养成了一些不良嗜好和怪异新潮的行为,以至于有人给他们扣上了“享乐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等帽子。然而,在抗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乃至前不久的6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等重大事件面前,“80后”的责任心、奉献精神、吃苦耐劳赢得了众多好评,甚至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媒体和公众对这个群体的负面印象。根据一份对《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国内最有影响力的14种报纸进行的分析数据表明,对“80后”的报道总体还是以中性、正面为主,二者累计频率为84.9%。[1]

笔者认为,当下的青少年主要有五大特征:首先,拥有宽领域的丰富知识、多层次的活跃思维和大开放的开阔视野。经受着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信息大爆炸等环境的影响,如今的青少年具有前辈们所不具备的思维灵敏度和反应力。政府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80后”、“90后”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数量、领域、速度大为提高;广泛频繁的流动,拓展了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度,低成本地达到见多识广的状态。青少年作为最有生气、最有活力的社会群体,更乐于学习先进、前卫、现代的各项文化知识,在不同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年龄线无疑正在不断下降。

其次,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实现着“自我发展”和“宏大主题”之间的融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中国传统儒家精神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代青少年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渴望功成名就,渴望得到世人的认可,渴望得到自我的全面发展。因此,他们非常关注时政要闻,花大力气研读新出台的重要政策,对一些公开招聘、才艺展示、歌舞大赛等都颇感兴趣,表现出对他人和社会的强烈关怀。高校学子在各自BBS上讨论时政信息的热烈程度(先且不论讨论主题的高度和认识问题的深度)足以证明,他们表达的是一种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的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但是,他们并不是时常借机表现这种欲望,并不是每天都把“宏大主题”穿插进生活空间,而是更加注重每一天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一旦适合自己的机遇出现,便激发出心底的热情,将这种融合积极表现,有时甚至会有极端化倾向。

第三,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与重视前所未有。“80后”一代是计划生育政策指导下的直接产物,独生子女受到的特殊待遇导致自我意识的突显,随着法制观念的深入人心,整个社会懂法、用法的人群逐渐扩大,青少年也深受影响,并成为一个主要的法律知识群体。大体上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青少年维护权益的主张和行为得到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维权成功的案例多次在媒体上曝光,予以鼓励;二是青少年经历民主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多,从中汲取的经验逐步积累;三是青少年对权益的要求更加全面,敢于用各种办法保障自身权益,依法维权的能力不断增强。

第四,青少年群体有明显的分化痕迹,且思想易受他人影响,显示出一定的不稳定性。社会结构转型是个体性格特征塑造的强有力的外在影响力量,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曾在《孤独的人群》中专门论述道:“当以生产和工作为特征的社会功能丧失生命力后,以消费和人际关系为特征的新社会结构出现,则必然产生一种新的性格类型。”[2]这种新的性格类型使得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生活在不同风格群体中的个体受其环境影响,产生了多样化的性格气质。广大青少年由于成长氛围、家庭环境、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加上人口流动枷锁的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松动,青少年的城乡布局随之相应调整,青少年群体出现较大的分化当属正常。况且由于青少年资质尚浅,对一些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和判断力,易受他人影响,如消费观上,容易受到追求品质消费、享受消费、虚荣消费的诱惑;如生活习性的养成上,容易被周围抽烟喝酒的同伴带坏;如兴趣爱好上,容易不分良莠地跟随社会风尚,因此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时常显示出不稳定性。

第五,各方面承载的压力增大,促使一定程度的“反文化”现象呈现。学界普遍认为,“反文化”这个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泰奥多尔·罗萨克的创造,他试图把反对主流文化的各种思潮统一为某种相对完整的现象——反文化。”[3]当前,青少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种种诱惑和陷阱。社会给青少年提供的平台越来越全面,创造的条件越来越丰厚,长辈自然也抬高了对晚辈的期望值,而且由于资源不平衡性所引起的极端化现象,使得广大青少年中产生了几点不良表现:求学、就业、成家等重要阶段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政治倾向带有明显实用性的思想观念上的肤浅认识;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上机像条龙、下机像条虫”的娱乐至上信条与网络依赖症;人际关系愈发世故圆滑的心理错位,等等。

三、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培养方向、成长环境、性格特征,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根基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信息化大发展的社会给青少年思想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也创造了不可复制的独特机遇。全球化对青年思想教育挑战和机遇可以归结为:开放环境的多维参照与比较;竞争环境的强烈激发与推动;信息环境的迅速流动与冲击;网络环境的多重影响与诱导。[4]因此,针对信息化大发展过程中青少年显现的一系列特点,各级相关组织要在着力研究这些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有效举措进行应对。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值得引起重视:

第一,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受一些不良倾向影响,社会上有一种思潮正在不断消解集体概念,“单打独斗”意识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青少年工作的一线队伍,理应在集体作用相对减弱的状态下积极发挥特色,突显对青少年的关爱。团组织有两大优势:一是以健全的组织网络体系进行组织化动员,二是能够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化资源。组织化动员能够依托组织网络体系,逐级对青年进行联系和发动,进行系统性的组织建设、整体性的工作推进和针对性的思想引导;社会化动员能够利用不同层级的团组织直接面向社会和广大青年的特殊性,打破原有层级,运用和吸引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团的工作和活动。这两个优势使得团组织在做好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的能动作用,把先进思想理念传导到青少年这个“终端”上,无疑能够大大促进团结凝聚各个领域的青少年、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作成效,也能够达到青少年实现“自我发展”与“宏大主题”之间融合的期望。

第二,立足思想,探求强化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理论引导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灵魂。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指导思想,要想达到长治久安,就必须从理论上对青少年做好引导。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很多人却在理论的推广普及上迤逦不前,个中固然有理论自身高度概括性和晦涩艰深性等原因,然而这并非根本问题,只要通过合理的工作设计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完全可以达到目的。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强化对青少年的理论引导。一要注重培养青少年对理论的兴趣爱好。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通过把科学发展观、六个“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用青少年善于理解的方式传导给他们,并运用积极期望、从小目标的实现开始、培养阶段成功感等心理学方法加以引导,调动青少年学习理论的热情。二要注重加强灌输。由于青少年判断认识问题的能力尚不成熟,需要各级思想教育部门把握好青少年意识和情感形成的基本规律,加强政治理论的灌输。通过适度灌输,培养他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坚定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当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防止无效灌输,甚至形成逆反。三是注重走向实践。用祖国的大发展、社会的大变革、人民生活质量的大提升等青少年能够感受到的实际现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引导青少年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强化记忆。

第三,武装自身,花大力气加强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由于青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经验和阅历还不足以使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赋予了广大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者常常把重心放在思考如何发号施令上,而忽略了自身的素质提升。教育者队伍素质的与时俱进,是从战略高度、以发展眼光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必备前提。作为教育者,一是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愿意为青少年奉献爱心,愿意耐心、细致、全面地与青少年打成一片;二是要提升相关的职业化技能,掌握思想教育的基本功,加强学习,扩展视野,才能跟上青少年的思维节奏;三是要为青少年不同阶段的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把握不同时期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育者对一件事的处理方式是否妥当、公道,不仅传导着一种做人做事的原则,而且无形中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关乎教育者今后做思想工作的威信与地位。只有时刻注重言行举止,率先垂范,服务引导,才能使青少年产生认同感、受益感、快乐感。

第四,突出重点,抓好重大契机和仪式的思想教育。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是一个信仰对象太多的时代,各种思潮和理论都在争夺着受众,面对着众多的选择,易受他人影响、思想尚不成熟稳定的青少年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就需要时不时地对他们做好思想引领。而借助一些重大契机,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五四”、“六一”、“七一”以及一些青少年成长历程中的仪式,如加入党组织、加入团组织、加入少先队,往往能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经历仪式的过程中获得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好感和认同。当然,我们也并不奢望一次仪式就能彻底把思想植入青少年的脑中,也不要求把所有青少年都培养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式的英雄人物,而是希望在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能够培养出一批批在本职岗位上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因此,也要正确认识重大契机和仪式的意义所在。

第五,整合力量,挖掘一切潜在的思想教育资源。青少年渴求被理解、被认知,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人的一生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5]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绝对不足以完成任务,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努力。要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借助情感力量,促进家长、教师、社会各界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利用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参观革命旧址、组织革命传统培训、参与革命实践等途径,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注重树立青年典型和模范,大力宣传普通青年的青春创业故事、成才故事、奉献故事,用心灵震撼和荣誉鼓舞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报国之情,正确引领青少年的成功观;要善于运用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发挥开放、交互式的特点,拓展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要及时关注青少年沟通、交流、聚集和联络的新载体,做好各类青年组织的思想教育。

第六,着眼长远,加强基础性和机制性建设。中国科协2008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分别有80%、76%去了美国,中国社科院在《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这里面自然有种种原因,但同时也放大了青少年思想教育成效的某些缺陷。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进入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教育者灌输的内容由完全接受变为进行价值分析,进而用自己的价值观开展辩论,不能妄图依靠短暂的暴发户式的手段达到目的,必须从长计议,立足根本和机制。一方面要强化载体和阵地建设,除了加强学校、城乡、企业各式阵地的管理,还要着眼于当下互联网和社区等新兴阵地的建设,利用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经常出没的场所,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推进机制和品牌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工作主体机制、保障机制,把积累下来、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好品牌做深做透,形成品牌的认同感和影响力。

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永恒话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需培养选拔一批合格的人才。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对老同志和高级干部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认真培养接班人。”[6]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广大青少年的思想也随着时代长河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如何继续深化青少年思想教育,把分散的、蕴藏在广大青少年当中的精神、热情、专长激发出来,锻造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

(发表于2010年第1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注释】

[1]王芳:《主流媒体上的“80后”形象研究——对中国14种主要报纸的内容分析》,载《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2][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王?、朱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3]项国兰译:《俄罗斯学者古列维奇谈反文化及亚文化群问题》,载《国外理论动态》,1995年第25期。

[4]田建国:《如何看待和培养“80后”一代——从抗震救灾青年一代表现谈起》,载《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21期

[5]朱清孟等:《新中国青年文化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