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几点认识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此,也要有一个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国首先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在这一阶段中所制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还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四)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几点认识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理论问题。现在,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很好地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探索和切磋。下面仅就几个问题,谈一点个人认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包括两层含义: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指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马克思曾科学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12]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旧社会”,是指生产力很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如旧中国那样生产力很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因此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虽然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但它在各方面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和不完善,旧社会的痕迹大量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残余因素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广泛影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同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也不同于在它之后的社会主义其他发展阶段,但它和后二者之间又有密切联系,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它和过渡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有否基本确立。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造非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逐步上升,并占统治地位。所要解决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就意味着过渡时期的结束和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它后面另一阶段的区别,主要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否实现。如果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基本实现,那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和进入另一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二)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历过一个初级阶段,有其社会历史必然性。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而来。解放前,我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很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非常落后。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尽管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建设,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并没有多大改变。1957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仅1241亿元,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3.6%,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随心所欲地超越这个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算,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从现在起算,至少还需要半个多世纪。初级阶段的历史长期性,是由它所要实现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走出低收入国家的行列。据世界银行报告,1985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310美元,在12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06位,仅及发展中国家人均计算数610美元的一半,如果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那差距就更大了,因为后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1810美元,其中,如美国达16690美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我国现阶段,就是去实现许多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完成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这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历史任务。

要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显然不是短暂岁月可以完成,而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因为现代化这一产业革命后才出现的新范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既要求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又要求在经济和科技上接近或达到世界现有的先进水平。在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颇为艰巨的双重任务:既要着重推进传统的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如果我们不抓紧时机,急起直追,就无法缩短我们在经济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至少”二字,用得准确而富有弹性。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普遍规律,但也并非仅是我国的特殊现象。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可见并不是所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都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起始阶段”和“初级阶段”是两个内涵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都需要有个起始阶段,用以克服它脱胎出来的旧社会的痕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使之趋向完善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初级阶段也就是起始阶段,但起始阶段并不都是初级阶段,如有些生产力高度发展,商品经济充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后,也要经历一个起始阶段。但它们已经拥有相当雄厚、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基本上不存在如我国初级阶段那样要长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再者,它们的起始阶段,时间也可能较短。

不过,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不纯系我国的特殊现象。因为第三世界中许多国家,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现在经济技术上也相当落后,如果它们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必然面临着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补课任务。因此,也要有一个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国首先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在这一阶段中所制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还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四)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多年来,我国流行的各种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总纲,也是这样表述的。上述提法几乎成为我国经济学界中影响最大的共同认识。虽然,1982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有了和往昔不同的新提法,认为上述矛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出阶段性。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这次十三大报告在系统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把上述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联系起来,非常清晰,准确地认定上述矛盾就是“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我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仅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落后的社会生产,就是指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不仅和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甚远,而且也尚未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如果我国实现了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进入了社会主义另一个发展阶段,比如说高级阶段,那就不会再存在这种生产的落后状况。否则,就意味着初级阶段还没有结束。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主要矛盾,初级阶段结束后,下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还有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如何表述,这些都有待于另作研究。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基本经济特征”和“基本特征”不是一回事,后者的范围更广泛,除了经济之外,还包括生产力、上层建筑、文化科技等等。

如何概括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我国经济学界见仁见智,不尽一致。我认为,不能将生产力水平低,作为基本经济特征之一。之所以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各方面的基本经济特征,归根到底,都根源于生产力水平低。这是一个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什么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2)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商品经济不发达;(3)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人民生活还不富裕;(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按劳分配也不统一、不完善,同时还存在非劳动收入甚至剥削收入;(5)计划经济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

(六)关于阶段的划分,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研讨。

第一,关于初级阶段的划分标准:有的认为是生产力,有的认为是生产关系。我认为,应该是二者结合起来。之所以如此,可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两层含义中找到依据:其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标志主要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尽管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不完善、不成熟,但它毕竟是社会主义社会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因而是识别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其次,还处在初级阶段,标志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种社会形态的成熟与否,虽然有多方面的表现,但根本原因或者主要标志是生产力。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的小阶段划分问题。有人以经济体制作为标准,划分为三个小阶段:(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为止,这是僵化的旧经济体制阶段;(2)从1979年开始到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为止,这就新旧体制同时并存、一消一长,直到建立起新体制的改革阶段;(3)改革完成以后,充满活力的新体制阶段。

我认为上述划分,未必妥当。因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领导和管理的制度,仅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可以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选择与自己相适合的经济体制。彼此之间会是纷繁多样、互不相同,不可能有共同的标准。特别是在这里,没有考虑到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我认为既然已经肯定前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因此主要应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从而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标志。如我国,就可以划分为四个小阶段:从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发展屡遭挫折,经济效益低,人民生活改善甚微。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5年为第二阶段,由于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都大体上翻了一番,人民得到很多实惠,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人均净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397元,职工人均净收入从316元增加到690元。1986—2000年为第三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达到小康水平,人均800—1000美元。从2000年到下个世纪中叶为第四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关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问题。按照我们设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不过,不管是二分法抑或三分法,有一个相同点应该肯定,这就是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应该是成熟的、发达的社会主义,有很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但建立起非常先进、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而且造就比一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相同甚至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列宁说过:“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113]如果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竟不能赶上和超过一般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在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竞赛中,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又表现在哪里呢?我国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000美元,还不及目下苏联水平的三分之二和美国水平的四分之一。现在,苏联已不再认为自己是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了。可见,认为我国到下世纪中叶就可以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那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据此,我们认为,如果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只划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那么毋庸置疑,初级阶段得大大延长。否则,就应该在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间,加进一个中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级阶段是正在成熟中的、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则是成熟的、发达的社会主义。三个阶段,顺序衔接,使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

(原载《浙江学刊》1988年4期)

【注释】

[1]金属论者只承认货币有三种机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世界货币。名目论者只承认货币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机能。数量论者只承认货币有流通手段机能。

[2]《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编者序第21页。

[3]《资本论》第1卷,第12页。

[4]《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81页。

[5]《资本论》第1卷,第109页。

[6]《资本论》第1卷,第126页。

[7]《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86页。

[8]《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83页。

[9]《资本论》第1卷,第127页

[10]《资本论》第1卷,第128页

[11]《政治经济学批判》,第89页

[12]《政治经济学批判》,第87页。

[13]《资本论》第2卷,第78—79页。

[14]《资本论》第1卷,第141页。

[15]《政治经济学批判》,第99页。

[16]《政治经济学批判》,第91页。

[17]《政治经济学批判》,第87页。

[18]《政治经济学批判》,第85页。

[19]《资本论》第1卷,第131页。

[20]见《资本论》第1卷第3章第1节A,货币贮藏部分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82页。

[21]《政治经济学批判》,第92页。

[22]《资本论》第3卷,第395页。

[23]《资本论》第2卷第2章,生产资本的循环Ⅲ货币积累。第17章,剩余价值的流通Ⅱ积累及扩大再生产。第20章,简单再生产Ⅺ固定资本的替换。第21章,积累与扩大再生产Ⅰ,第一部类的积累中的I货币贮藏。第3卷,第19章,货币经营资本,第5篇,生息资本。

[24]《资本论》第1卷,第141页。

[25]《资本论》第1卷,第44页。

[26]《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03页。

[27]《政治经济学批判》,第83页。

[28]《政治经济学批判》,第86页。

[29]《资本论》第1卷,第132页。

[30]《政治经济学批判》,第99页。

[31]《政治经济学批判》,第91页。

[32]《资本论》第2卷,第79页。

[33]《资本论》第2卷,第619页。

[34]《政治经济学批判》,第91页。

[35]《政治经济学批判》,第83页。

[36]《政治经济学批判》,第83页。

[37]《政治经济学批判》,第99页。

[38]《政治经济学批判》,第91页。

[39]《资本论》第1卷,第141页。

[40]《政治经济学批判》,第99页。

[41]《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03页。

[42]《资本论》第2卷,第80页。

[43]《资本论》第2卷,第80页。

[44]《资本论》第3卷,第581页。

[45]《资本论》第1卷,第131页

[46]《资本论》第1卷,第131页,同时还可以参见第二卷,第629页。

[47]《资本论》第3卷,第392页。

[48]《资本论》第1卷,第131页。

[49]《资本论》第2卷,第619页。

[50]《资本论》第2卷,第629页。

[51]《资本论》第2卷,第629页。

[52]见《光明日报》1963年1月21日“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问题的讨论”介绍。

[53]马克思曾经指出广义的纸币有两种:信用货币和国家纸币,它们的产生原因不同,特点也不同,狭义的通常所讲的纸币即是国家纸币(见《资本论》第1卷第122页)。

[54]从信用货币(银行券)和国家纸币的区别中联系人民币的特点来认识人民币,是完全必要的,但决不可由此得出结论,说银行券和国家纸币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有质的区别。目前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不兑现的银行券,也都是由国家法令规定强制通行的。它们除了在形式上仍由银行发行外,实质上已蜕化为纸币。马克思在世的时候,早就指出这种信用货币和纸币的相同性质,说:“……不兑现的银行券,要在银行券实际为国家信用所支持的限度以内……才能成为一般的流通手段,因此,它要受不兑现的国家纸币的法则支配……”(《资本论》第3卷,第676页)。

[55]《政治经济学批判》第73页。

[56]《资本论》第1卷,第124——125页。

[57]《资本论》第1卷,第124页。

[58]《资本论》第1卷,第123页。

[59]《政治经济学批判》,第83—84页。

[60]《资本论》第2卷,第422页。

[61]《资本论》第1卷,第81页。

[62]《资本论》第2卷,第415页。

[63]《资本论》第2卷,第415页。

[64]《资本论》第1卷,第144页。

[65]《资本论》第3卷,第578页。

[66]《资本论》第3卷。第582页。

[67]《资本论》第3卷,第603页。

[68]《资本论》第2卷,第619页。

[69]《列宁全集》第32卷,第90页。

[70]《资本论》第3卷,第628页。

[71]《资本论》第2卷,第417页。

[72]《资本论》第3卷,第603页。

[73]《政治经济学批判》,第91页。

[74]《列宁选集》第3卷,第398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81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6页。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71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0页。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5页。

[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7页。

[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71页。

[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49页。

[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14页。

[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14页。

[8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93页。

[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3页。

[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7页。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6页。

[89]《列宁全集》第1卷,第571页。

[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646页。

[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73页。

[92]《列宁全集》第2卷,第75页。

[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01页。

[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85页。

[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8页

[96]《列宁选集》第2卷,第401页。

[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3页。

[99]《马克思恩格斯》第3卷,第434页。

[100]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由于数据口径不完全相同,各国之间不一定都是直接可比的。

[101]《列宁选集》第2卷,第731页。

[102]《列宁选集》第2卷,第817页,

[103]《列宁选集》第2卷,第808页,

[104]《列宁选集》第2卷,第731页,

[105]《列宁选集》第2卷,第840页。

[106]《列宁全集》第23卷,第34页。

[107]《列宁全集》第2卷,第883页。

[108]《列宁选集》第2卷,第808页。

[109]《列宁全集》第2卷,第808页。

[110]《列宁选集》第2卷,第880—884页。

[111]《列宁选集》第3卷,第171页。

[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1页。

[113]《列宁选集》第四卷,第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