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新课改的几点感受

对新课改的几点感受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刚刚进行完毕的一个月的教学活动中,对新教材颇有感触,现谈几点个人感受:众所周知,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台阶很高,很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对物理一时都难以适应!这是新教材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第一步,我认为是成功的。可见,瞬时速度大小的测量完全是通过平均速度的测量进行替换的,△t越小,两者越接近。

新课改的几点感受

杨云霞

刚接手新高一,第一次接触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新教材。在刚刚进行完毕的一个月的教学活动中,对新教材颇有感触,现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更注重循序渐进

众所周知,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台阶很高,很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对物理一时都难以适应!但这一届学习新教材的学生在刚刚过去这一个月的学习中,很少有学生说物理难学了,什么原因呢?因为新教材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上变化了,它把相对比较简单的运动学放在第一章,而老教材是放在第二章;新教材把描述运动的参量和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分作两章处理,而老教材是把这两章合为一章,表面上看只是形式变化了,实际上是梯度更细致了。这符合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心智水平,是较人文化学习的体现!俗话说:“没有不能攀登的高山,只有上不去的台阶。”这是新教材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第一步,我认为是成功的。

二、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翻开新教材,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的第一页便是“走进物理课堂之前”,通俗易懂地让刚步入高一的学生了解到高中物理的学习是“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该篇文章从学生的角度叙述了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渗透了高中物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行文贴近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叙述详细,是体现高中物理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典型案例。

人的科学素质表现之一是“说话要有根据,说话要合乎逻辑”。对于以后绝大部分不会去研究物理的学生来说,加强对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领悟,特别是他的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与科学的价值观相一致的训练,可能是中学物理更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基于此,以下是几个教学环节处理的典例:

第一章第3节中的“瞬时速度”的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很多学生对瞬时速度的存在是可以感知的,但是对瞬时速度大小的得出会产生疑惑:瞬时速度是某一时刻的速度,而某一时刻物体的位置并不是位移,根据v=△x/△t,△x= 0,怎么会有速度v呢?如何解释这个教学难点,而让学生心服口服呢?简单的说教显然是没有效果的,配套新教材的人教版教师用书中给了很好的建议:用测量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合理地过渡到瞬时速度。新教材中P24“科学漫步”中介绍了气垫导轨和光电门,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并确信可以有精确测量超短时间的先进方法。

然后展示某位教师采集的实验数据,如图:

img246

img247

img248

通过不断调整遮光片的宽度△x,来缩短运动的时间,结果△x<3.8cm后,平均速度都是0.41m/s,说明时间小到一定程度后,滑块通过A点的瞬时速度就等于0.41m/s了。可见,瞬时速度大小的测量完全是通过平均速度的测量进行替换的,△t越小,两者越接近。最后再告诉学生,很多同学潜意识里把物体停留在某一位置和运动经过该位置搞混淆了!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新教材P17“说一说”栏目的内容,告诉学生,女士不懂瞬时速度的概念,她强调的是她已经走过的路程,这就是概念不清。在接下来第4节“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又进一步强化了用平均速度来估算瞬时速度的方法,至此,学生对瞬时速度的大小也就逐步理解了。

第二章第3节“与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教学中,首先学习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在v-t图像中,图线下矩形面积表示位移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但是如何能让学生接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图线下矩形面积也表示位移呢?这是教学难点,新教材P37的“思考与讨论”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非常有必要去引导学生阅读。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讨论时要强调是“估算”,怎样由“估算”逐渐过渡到“精确”呢?新教材P38图2.3-2中的四幅图很好地体现了过渡的过程。

img249

图乙、图丙都是估算,但△t越短,估算越接近精确,由极限思想我们有理由相信,最终会过渡到图丁,即由估算过渡到精确。这其实就是一个探究的环节,就是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同学们一旦接受这个思想,利用梯形面积推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就是很容易的事了。物理教学应力戒枯燥呆板地罗列概念和公式,而应轻松活泼地展现科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和激励,这样培养的学生才可能真正走向自主学习的大门。

三、更具有开放性

新教材中有很多“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栏目,这些内容都是属于拓展性的教学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新教材P22“说一说”中让学生估计画出受过训练和没受过训练的同学百米赛跑的v-t图像,我在教学时提出该问题后,很多学生都踊跃举手愿意上黑板来画。我叫了三位同学上黑板画,结果气氛很活跃,加强了互动性,也在轻松的气氛中强化了v-t图像的物理意义。再比如新教材P45“做一做”中介绍了测量反应时间,我事先准备了一把已经标记好了反应时间的尺。在讲授完知识点后,我让同学们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结果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还有,新教材P23“做一做”的内容里,介绍了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为了强化工作原理,我举了看闪电听雷声测闪电处到观察者之间的距离的实例,这个问题初中就已经学过,学生很容易听懂,然后再顺利过渡到如何用传感器测速度的原理上来,可通俗地告诉学生:人脑能解决的问题,电脑能更快更准地解决。这实际上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手段中附加了一些现代元素,是符合时代特点的。

对于许多将来不从事科学技术职业的学生来说,也许物理知识将来会忘记,但一次又一次的逻辑训练将长留心中,成为他们的潜意识和价值观。这样培养的学生将来应该是思维有条理,看问题不片面,善于认识新事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