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本回译对翻译理论的再认识

无本回译对翻译理论的再认识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本回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翻译学概念的特殊之处,这种翻译类型不存在一般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从无本回译角度来看,有些翻译理论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例如,归化与异化关系的变化、不可译问题的淡化。从无本回译角度对归化和异化问题的认识,与普通意义上的翻译概念对二者的认识不同。这样,无本回译中归化与异化现象就表现出趋同与融合的倾 向。

无本回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翻译学概念的特殊之处,这种翻译类型不存在一般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从无本回译角度来看,有些翻译理论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例如,归化与异化关系的变化、不可译问题的淡化。以下展开详细探讨。

一、归化与异化的趋同与融合

从无本回译角度对归化和异化问题的认识,与普通意义上的翻译概念对二者的认识不同。学界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作为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更多地侧重于从语言层面进行探讨,而归化和异化,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是文化转向的产物,侧重从文化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也就是说,语言层面上存在着归化与异化,文化层面上也是如此,并且归化与异化的程度此消彼长。由此看来,归化和异化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翻译策略,二者既有排斥性和对立性,又有兼容性和并存性,共同存在于同一翻译活动之中。

例如,英文谚语“One stone kills two birds.”可以译为汉语的“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举两得”。有人认为“一石二鸟”是异化译法,“一箭双雕”、“一举两得”才是地道的归化译法。实际上这种说法只说对一半,从文化上“一石二鸟”所包含的内容属于西方文化,汉语译文移植了其中异质文化因素,具有异国情调,可以说是文化上的异化。然而,“一石二鸟”与汉语中原有的“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以及“一刀两断”、“一穷二白”等汉语表达方式,在语言结构上是一样的,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因此,“一石二鸟”在语言层次上仍属于归 化。

以上的例子是原文的语言和文化都不同于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的情况。归化和异化虽然存在于同一翻译活动中,但是语言层面上的归化和文化层面上的异化是很明显的,译者面临着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策略的两极选择。但是,原语和译入语文化内容相同,语言形式存在差异的情况,例如Moment in Peking及其汉译本《京华烟云》、《瞬息京华》,归化和异化作为二元对立的翻译策略,它们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表现出趋同与融合的倾向。

小说Moment in Peking描写中国人、中国事,言语之间流露出汉语思维的痕迹,这样无本回译时就不存在文化上的归化、异化,而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和还原。既然是还原中国文化,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有时直接体现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语言应该地道、流畅,才能更好地还原出原著中包含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林语堂作品中涉及的不少中国事物、文化、风俗等方面都是作者音译,或者意译,或者意译加释意的方式异化而成,在回归汉语时,根据发音或者含义很容易找到汉语表达。例如,meifatse没法子,bad eggs坏蛋,dragon’s-eye tea龙井茶(郑译)、龙眼茶(张、郁译),Lungching tea龙井茶,drink pehkan 喝白干(酒),steaming-hot mutton fried with onion葱爆羊肉,Pierce three hawks with one arrow一箭三雕,a stork standing among a group of hens鹤立鸡 群。

除了这些短语之外,英文句子如:“When we drink water we must think of its spring.”译文分别为:“饮水应该思源”(郑译)、“人要饮水思源”(张译)、“饮水思源”(郁译)。“A boy grown big should marry and a girl grown big should wed.”译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这些例子英文原文的语言明显带有翻译痕迹,对西方读者而言颇具异域性。然而,汉语译文在文化上实现回归与复原,虽然不同的译文稍微有些出入,例如,dragon’s-eye tea龙井茶(郑译)、龙眼茶(张、郁译),跟不同译者的理解或者不同地域的习惯说法有关;“When we drink water we must think of its spring”的三种翻译则跟不同译者的表达习惯有关,但都是在朝向中国文化方向努力。在语言上,“steaming-hot mutton fried with onion”译为“葱爆羊肉”,后置定语提前;“When we drink water we must think of its spring”用中国成语译为“饮水思源”,语言形式上离英文原文较远,但汉语成语很恰当贴切地反映中国文化思想。因此,这种没有原本的无本回译,在语言上是从原著向着本族语的方向归化而去,同时离开原著向着适应本族语的方向异化而去[1]。这种双重特殊双向性,使得无本回译在文化上并不存在本来意义上的归化、异化之分,翻译时只须如实地再现英语原著中描写的本族语文化内容。这样,无本回译中归化与异化现象就表现出趋同与融合的倾 向。

综上所述,无本回译这种特殊的翻译类型为归化和异化理论带来新的思考,使归化与异化作为两极的翻译策略中间出现了第三种翻译策略,即当“源语的文化内容和目的语的文化内容,出现了大体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在这个时候,作为二元对立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之间的界限就显得十分模糊,或者说两者似乎融为一体”(王宏印,2011:66)。

二、不可译问题的淡化

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通常由两种情况造成,一种是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另一种是出于文化上的差异。语言上的差异通常是一种语言文字自身形式的特点决定的,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结构、语音和词汇,语言的不可译通常表现在语音、语素、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以汉英两种语言为例,它们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象形文字、声调语言,英语属于拼音文字、语调语言,那么,当需要在一种语言中再现另一种语言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可译现象,例如绕口令的翻译。绕口令是一种利用语言本身发音相近的特点,把发音相近的词或短语层层叠叠编织在一起,形成拗口却又有趣的语言文字,以供游戏娱乐或者作为语言发音、辨音练习之用。

中英文都有绕口令的存在。在小说Moment in Peking中就有一例绕口令,在本文第五章第二节显性互文性中曾有讨论。Moment in Peking中的这个绕口令,应该是林语堂借用英语中已存在的言语组合,以表现小说中当时轻松愉悦的语境下小说人物的一种娱乐方式。当然,由于绕口令的不可译性,林语堂没有借用或者直接翻译中文绕口令,而是利用英语中现成的一个绕口令。那么,在翻译成汉语时,英文绕口令的汉译又成为一个难题。如果依照原文忠实地译为汉语,如郑译和郁译,绕口令的意味相去甚远;如果像林语堂采用英文中现成的绕口令那样,直接用汉语中一个现成的绕口令加以替代,却又偏离原文的涵义,例如张译。所以,绕口令确实是一个翻译难题。

小说Moment in Peking由于反映的是中国人和中国事以及中国的风俗文化,是一本地道的中国书,在该小说的无本回译时,译者不会碰到因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可译问题。即使有不可译现象的出现,也只是由于中英语言形式的差异造成的,例如上例中绕口令的不可译现象。而且,这种因民族语言的差异造成的不可译现象也大大减少,这是由于小说中很多中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器具、风俗、方言等,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一些俗语谚语,作者林语堂均采用音译、直译、意译,有时加上英文解释的方式用英文传达出来,不少英文句式的结构还明显带有汉语思维的痕迹,那么,只要懂英文的中国读者一看便知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既然这类英文词汇、句式结构带有汉语思维的痕迹,译者沿着这个痕迹追寻其汉语表达方式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因此,不可译性在无本回译中就大大降低了,那些与林语堂小说Moment in Peking类似的反映本族语题材的作品,其译回本族语时均如此。

综上所述,翻译中往往因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不可译现象。然而,在用本族语翻译异语写作的作品时,或者说,非汉语写作的本族语文化的文学作品时,文化差异与文化障碍已不复存在,那么由之带来的不可译问题也随之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使不可译现象的发生大为减少。而且,由于这类作品中的词汇、句式等很多都带有本族语思维的痕迹,在还原成本族语时遇到的语言上的障碍也大为减少。这样,不可译性在无本回译中淡化了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