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化开放发展机制研究

国际化开放发展机制研究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是指中国金融机构在国外开立分支机构,在国外从事金融业务和销售金融机构产品,或者控股国外的金融机构实现国际化经营。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是指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使国外的投资者、国外金融机构能够参与中国金融市场交易,中国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定价、交易方式、交易主体等能够与国际主要金融市场充分接轨。

三、国际化开放发展机制研究

(一)建立国际化开放发展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关企业国际化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国际化是指那些母公司在国内,但是子公司在国外的法律和制度下运行的企业(Lihenthal,1960)。Perlmutter(1969)则指出国际化的企业应该从它的态度或者定位来理解。Brook和Remmers(1970)认为国际化的企业是指那些运营、制造或者服务分布在至少两个国家以上的企业。Miller和Pras(1980)提出国际化是指公司在两个或者更多国家进行的对外投资。UNCTAD(1995)把国际化定义为,通过国家化生产策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Annavarjula和Beldona(2000)在总结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化较为完整的定义,该定义获得了较多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国际化是指企业自身的境外资产投资行为或者他们在国外的经营行为(Cantwell&Sanna-Randac-cio,1992 ; Teece,1981)。并且从以下三个方面界定了企业的国际化内涵:海外经营行为(operations)、海外所有权控制(ownership)、海外发展战略定位(orientation)。

海外经营行为(operations)是指企业把自己的产品生产和人力资源扩展到海外经营的行为;这种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可以用境外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比重来衡量,也可以用境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比重来衡量,境外员工占全部员工的比重来衡量。

海外所有权控制(ownership)是指公司拥有的海外资产。国际化的企业应该在海外拥有土地、房产或者通过持有海外公司的股份掌握该公司所有权。或者是该国际化的企业的股权也可能由境外个人投资者或者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国际化企业的股票应该在境内外的证券市场上发行和交易。

海外发展战略定位(orientation)是指企业从国际化的视野等角度定位自身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对于有海外发展战略定位的企业,它的生产经营决策通常会更加具有国际化的可行性。

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中国金融业国际化的概念。夏建伟,陈理飞(2004)提出了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指一个国家金融活动日益跨越国家的界限,与国际金融活动逐渐融合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货币国际化以及金融监管国际化等。王益锋(2006)认为金融国际化是指金融活动跨越国界,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期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金融资产和收益国际化。何建文、敖雪(2008)把金融国际化定义为: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和收益以及金融理发和交易习惯等要素在内的一国金融业及金融活动跨出国界,与各国金融业及金融活动日渐融合在一起并且其自身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和状态。刘明志(2009)认为中国金融业国际化包括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和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

从中国金融业国际化的主体来看,可以把金融业国际化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内容: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工具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能够成为世界主要结算货币和金融交易计价货币,进而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是指中国金融机构在国外开立分支机构,在国外从事金融业务和销售金融机构产品,或者控股国外的金融机构实现国际化经营。金融机构国际化也指中国的金融机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或者是境外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实现金融机构自身股权投资者的国际化。

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是指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使国外的投资者、国外金融机构能够参与中国金融市场交易,中国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定价、交易方式、交易主体等能够与国际主要金融市场充分接轨。

中国金融工具国际化是指国内外投资者都能够我国的债券、股票、衍生工具等金融产品,我国的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能够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甚至进一步成为各个国家金融机构或者是国际储备当中重要的投资品种。

按照中国金融业国际化的方向来看,金融业国际化可以分为金融业的内向型国际化和外向型国际化。内向型国际化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充实资本金,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引进国外优秀管理人才,提升本土国际金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金融市场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允许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发行的金融工具。外向型国际化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在境外设立办事处、网点、分支机构,在境外开办业务,或者通过购买外资金融机构股权的形式拓展海外业务等国际化方式;也指中国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能够进入海外的金融市场,购买包括国外主权债券和非主权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产品的外向型发展形式。

可见,金融业国际化是渐进性的,不是单纯的金融行业走向国际化的过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国家或者地区都在主动或者被动地融入到国际化的潮流当中。

(二)浙江国际化开放发展现状

很多浙江本土金融机构还处于发展壮大阶段,在股权方面有一定的内向型的国际化,在业务开展上有一定的外向型的国际化。但是目前还不深入,浙江金融业国际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浙江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现状

(1)浙江本土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由于金融行业是我国的战略性行业,浙江本土金融机构在很长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外资控股的案例。近几年来,浙江省有多家本土银行引进了战略投资者。

杭州银行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先后引入了澳洲联邦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为境外战略投资者,通过推进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以“引资”促进“引智”,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具体来看,澳洲联邦银行派遣了5为专家到杭州银行担任中高级管理人员,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并划拨资金对杭州银行实施技能援助,并且先后派遣了50多位专家对杭州银行的市场综合营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资金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能转移。

宁波银行也在2006年5月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新加坡华侨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的入股不仅扩大了宁波银行的资本金规模,还通过股权渗透和派驻高管等方式提高了宁波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了宁波银行的治理结构。宁波银行在2007年成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了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

杭州联合银行2006年7月与荷兰合作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向荷兰合作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共增发15%的股份,是国内第一家引入境外投资者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战略投资者引入了先进的银行治理标准,在董事会引入了国外战略投资者的高管,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并在信贷管理、支行管理、产品营销、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开展技术合作。

(2)浙江外资银行发展现状。

外资金融机构受营业网点不足、客户来源有限、政策资源缺乏等方面的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浙江省发展规模并不大。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有14家外资银行机构。在外资银行工作的从业人员为614名,相比全省186714名银行从业人员,比重很低,只占全省银行从业人员的0.33%。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61亿人民币,而全省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为54054亿元人民币,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只占全省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0.30%因此,外资金融机构在浙江省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传统优势。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资金融机构的工资待遇甚至超过了外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的人员在积累一定经验后纷纷流向中资金融机构,导致外资金融机构的人才流动性过大,影响了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持续开展和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可见,目前浙江省银行业主要出在以内向型国际化为主要发展战略的阶段,受规模,发展水平、业务范围等限制,银行业外向型国际化并没有实质性的开展。

2.浙江证券业的国际化发展现状

注册地在浙江的证券公司目前有三家,分别是浙商证券和财通证券。浙商证券第一大股东是沪杭甬高速;财通证券控股股东浙江省财务开发公司,二股东是浙江省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金通证券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浙江省的三家本土证券公司股权结构中都没有外资股份的参与。浙江省证券公司国际化进程还没有具体开展。

注册地在浙江的期货公司目前有13家。这13家期货公司目前都没有外资参股。尽管我国对证券业的境外发展控制严格,但是部分期货公司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已经展开境外投资活动。例如,永安期货哦是国内首批经国务院批准在港设立分支机构的三家试点期货公司之一,与新鸿基集团合作在香港设立了中国新永安期货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期货交易和咨询,及香港本地和香港证监会(SFC)认可的境外商品、金融期货经纪业务。中国新永安是首批内地公司境外开放的试点之一。同样,南华期货也在2006年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成为首批赴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的6家期货公司之一,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南华期货(香港)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香港期货交易所参与者和香港期货结算所直接参与者。

浙江的本土基金公司目前只有一家——浙江基金,其四家股东分别是浙商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养生堂有限公司、通联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亿元人民币。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在股权上没有外资进入,也没有在境外投资和经营的经历。

3.浙江保险业的国际化发展现状

目前,在浙江注册的全国性保险公司有两家,浙商财产保险公司和信泰人寿保险公司。其中,信泰人寿保险引入了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公司作为外资股东,但是三井住友海上保险在信泰人寿的股权结构中所持的股份比重较低。浙商财产保险公司目前还没有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

(三)浙江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1.优势

(1)浙江省经济发达,具有国际投融资需求——从宏观视角。能够实现国际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规模的大小。除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外,浙江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各个省份中排名第一。浙江省也是个国际贸易和FDI大省,2009年的外贸进出口差额达到了783亿美元,仅次于广东,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二。外商实际直接投资规模达到了993974万美元。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的外币存款余额的规模在2009年底为113.58亿美元,外币贷款余额为179.54亿美元。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有着巨大的资金供给与资金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储蓄总量和资金吸引能力。这就为浙江省金融业进国际化发展的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2)浙江省地理位置优越——从区位视角。浙江省地处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有宁波港这样的深水良港;有高铁、磁悬浮、地铁、火车、汽车、高架等多种类的陆路交通体系;并有多个机场通往世界各地;这些交通设施有利于商业活动开展,也为浙江省金融业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硬件设施。

浙江省市场经济发达,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上比大多数省份更加先进。

浙江省整体的知名度较高,杭州、绍兴、宁波、嘉兴、温州、舟山等地有大量的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沉淀,这在汇集人才和吸引资金方面也增添了一定的优势。

浙江省也有大量外资企业以及国际化发展的贸易企业,金融机构所处的经济环境比其他地区更加具有国际化特征。

(3)浙江省金融业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化基础——从市场视角。浙江省有大量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对于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这些市场主体也往往参与过国际市场的交易,这对于浙江省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活力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浙江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雄厚、资本充足率较高、资产质量较好,股权结构也较为清晰,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公司治理机构。这都是浙江金融机构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2.制约因素

(1)从宏观视角。

国际收支的资本账户没有放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高。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没有放开,这就大大缩小了浙江金融市场的资金规模;外汇资金无法自由的跨境流入和流出,以货币和资本为经营对象的金融国际化业务难以充分开展。

法律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对金融业国际化的发展条件设定了较多的限制,金融机构在海外开展业务还受到了非常严格的管制,难以为国内企业在海外发展以及国外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有效的服务。我国法律对金融机构采取了分业经营的管理制度,这也大大限制了金融机构国际化业务的开展。

目前中国监管机构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券会、保监会等多个部门,但是这些机构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很多国际上风险较高的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无法体现出来,传统的资本充足率等金融监管要求对这些高风险的复杂衍生产品不具有约束力。面对金融业国际化的复杂环境,一些国际上新型的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业务就成为了真空的地带,缺乏有效监管,难以发现金融风险积累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例如,新加坡和香港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施了零准备金政策和零利息税政策,但是目前浙江省并没有制定优于其他地区的金融发展政策,在吸引外资方面并没有足够大的优势。

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导致了中国金融市场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不利于金融资产定价,影响浙江国际化金融市场环境的形成。利率的非市场化也使金融机构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外资金融机构无法发挥竞争优势,影响了浙江金融业内向型国际化的发展。

(2)从区位视角。

从区位来看,相比于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区,浙江省并没有国内主板市场、期货交易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等重要的进入市场。

国外金融机构在选择设立分支机构时会重点考虑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并且由于杭州与上海距离较近,外资金融机构通常会考虑在上海设立分行或者法人机构,并且进一步辐射浙江省其他城市,二者在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而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上海往往吸引了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这导致浙江省外资金融机构较少,难以在浙江省形成集聚效应,影响了浙江省金融业国际化进程。

(3)从市场视角。

浙江省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有限。西方金融业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金融服务理念和较高服务水平;在硬件设备和信息技术方面也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以银行业为例,西方银行机构的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都比浙江省本土银行要发达很多。在提供国际化服务和业务方面,浙江省金融业务目前还缺乏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实力,对于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模型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缺乏经验,没有国际化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国际化人才相对较少,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受利率管制的因素影响,浙江省银行业经营的存贷款利差较大,基本上在2%到3%之间波动,但是发达国家的银行存贷款利差通常都是1%以内。发达国家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远远高于浙江省银行业经营水平。从证券业来看,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中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成熟。市场规模较小,投资品种较少,结构不够合理,波动幅度较大,缺乏理性的投资者,这使中国证券市场对于国外金融机构缺乏吸引力。证券机构本身缺乏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经验,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面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缺乏应对能力,往往造成较大的损失。

可见,浙江省的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包括一些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尽管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实力仍然不是非常雄厚,金融机构的总部经济效应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从发展阶段来看,浙江省本土金融机构要实现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还需要经过一定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四)区域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根据在人种、文化、地理位置上与浙江的相似程度,本文选择了我国香港、上海以及新加坡这三个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研究对象。

1.香港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案例分析和经验借鉴

香港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是自下而上的自然发展过程。香港本身并不是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从19世纪开埠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香港经济主要依赖向内地的转口贸易。但是20世纪50年代,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香港转口贸易受到巨大打击(庄云曲,2007),香港开始发展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拉动了金融业的贷款业务。到了20世纪70年代,香港制造业面临东南亚各国的激烈竞争,香港经济在压力下开始向服务业转型。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采取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的政策措施:70年代中期取消了外汇管制,允许港币自由兑换;在1982年取消外汇存款利息税(阎丽鸿,2001)。这对香港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已经汇集了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例如,在1981年底,香港的持牌银行有121家,其中83家是外资银行。香港已经成为了亚洲的金融中心。同时期,香港的本地注册银行业快速向海外扩张,1982年底本地注册银行的海外分行已经达到了120家(阎丽鸿,2001)。此时香港的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资金的运用大部分都在海外;资金主要来自于亚洲美元市场、新加坡、欧洲美元市场、伦敦等地;资金运用大部分是对新加坡、日本、英国、美国等地区的银行贷款(冯邦彦,2007)。

可见,香港金融业国际化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首先,香港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经历了几个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据世界银行统计,1960—1970年间,香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8.4%(蔡小贞,2007)。这是香港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和海外资本的经济基础。第二,在全球跨国贸易快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的跨境流动和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设置了很多限制。使很多外资金融机构都流向了管制较少的自由港。第三,香港的资本市场开放较早,这为资金的跨境流动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吸引了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第四,香港的法律体系属于英美的普通法法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相似。这一方面使外资金融机构较为适应在香港经营的法律法治环境,另一方面也有效地保护了境内外投资者。这样的法律体系有利于香港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第五,香港政府信奉自由的市场经济,对金融业的发展采取了不干预政策。这使香港的金融业务发展十分全面,全球的各类金融业务当中,大多数的金融创新产品都能够在香港找到。这也是推动香港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六,香港具有金融国际化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包括会计师、律师、金融分析师、信息科技人员、财务分析师,等等。这些本土的高层次人才为香港金融业国际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支持。

2.新加坡国际化发展的案例分析和经验借鉴

新加坡的金融业发展起点低于香港,1965年建国时,金融业发展水平落后,甚至没有自身的货币。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新加坡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地区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并开始积极推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改革和发展。1968年,新加坡政府废除了离岸外币存款的利息税,并在同年设立了亚洲美元市场,并在其给予亚洲美元市场特殊优惠政策。亚洲美元市场充分满足了跨国公司资金融通的需求,在新加坡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政府先后修订了《银行法》、《外汇管理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等金融法案,为新加坡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黄若尔,2005)。1973年,新加坡元与英镑脱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1975年,取消银行利率政府和工会制定的做法,存贷款利率可以由银行根据资金供需等市场因素自由决定。1978年,撤销所有外汇管制,允许外国企业和个人自由汇出投资资金、盈利、股息和个人收入(蔡小贞,2007)。在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已经初具国际金融中心的雏形。到1994年,新加坡的外汇交易量已经达到日成交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黄若尔,2005)。

可见,新加坡能够实现金融业国际化的高度发展,受政府积极作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除此之外,新加坡自身的经济快速增长,行政体系的高效透明,法律体系的改进完善,独立以后稳定的政治环境,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高效监管能力等都是推动新加坡金融业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3.上海国际化发展的案例分析和经验借鉴

上海无论从人种、文化、地理位置来看,还是法律制度、信用环境、发展历史都与浙江有着较高的相似程度,上海金融业国际化的经验对于浙江省金融业国际化发展也有着较高的借鉴价值。

从历史上看,上海曾经是远东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在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之间,上海已经建立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上海的外滩也一度是外资银行的聚集地,据统计,到1936年,全国外资银行共32家,其中27家外资银行设在上海。尽管上海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在20世纪40年代末被香港取代,到了1992年,中国政府再次提出了把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构想,从那个时候起,上海开始把金融业国际化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

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上海的金融国际化进程在国内已经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截至2008年年底,在上海的外资银行机构个数已经达到了157家,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8567亿元。而全国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3448亿元,上海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到了全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63.7%。

上海金融业国际化有以下多方面的优势:首先,上海的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有政策的大力支持。第二,上海有大量的外资企业,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通常都把在华总部设在上海。第三,上海是中国多元化金融市场集中发展的城市。上海目前的金融市场形成了证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产权市场等多层次、多元化的较为完整的进入市场体系(王燕,2007)。第四,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在国际各大港口中具有重要地位,上海的航运、高架、地铁、磁悬浮、轻轨、机场等构成了上海立体式全方位的交通体系。为上海的金融业国际化奠定了基础设施基础。但是上海的金融业国际化发展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作用,例如,上海的金融国际化发展主要是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程度不高;受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限制,上海的金融工具种类依然单一,金融市场规模与国际主要的进入中心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五)建立国际化开放发展机制的政策建议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浙江金融服务国际化开放发展机制研究的是浙江金融服务体系如何融入世界经济分工和金融发展这个更大的系统,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浙江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自身发展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重点是要研究浙江金融服务国际化开放发展的动因、路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

从实践层面看,浙江金融服务要走国际化开放发展的道路,这既是当今世界一体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浙江金融服务自身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浙江金融服务国际化开放发展需要“全面评估”、“内外兼修”、“多头并进”、“时空并举”。

“全面评估”就是要对金融国际化的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有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金融服务国际化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获得大量外资支持、提高投资组合收益、优化资金的配置效率等积极效应,也要看到如果在金融国际化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宏观金融审慎监管体系,金融国际化将会加大区域经济金融的风险。

“内外兼修”就是要梳理金融国际化的两条基本路径即内向型国际化和外向型国际化。前者包括引进国外金融机构、国内金融机构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国外优秀管理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金融市场向境外投资者开放等。后者包括金融机构通过在境外设立办事处、网点、分支机构,在境外开办业务,购买外资金融机构股权的形式拓展海外业务;中国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进入海外的金融市场,购买包括国外各类金融产品等。

“多头并进”就是要从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产品国际化等多个角度推进金融服务国际化进程。具体包括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海外募集资金、海外并购、海外开立分支结构、中资企业通过境外的股票市场筹集资金、企业、金融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等在国际市场上发行了国际债券等。

“时空并举”就是要金融国际化的时序上合理统筹安排,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由内而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在区域(空间)安排上,考虑浙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差异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根据各地的功能定位,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