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服务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服务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服务创新对应的似乎是制造业中的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近年来随着宁波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服务、工业设计、港口服务、物流、会展等为支柱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区域服务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以宁波市为例

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演进过程中,技术进步和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服务经济、服务管理与服务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和政策研究的新热点,受到产业界、学术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由于服务产业的区域根植性,研究区域服务业创新问题,对于把握区域服务业创新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提高区域服务业创新能力,增强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概念界定

创新不等于技术性创新,服务创新也不等与服务业创新,服务业创新的形式和类型多种多样,服务业创新与区域发展紧密相关。

从不同角度或不同目的出发,可以对创新下不同的定义。经济学家和创新理论的先驱熊彼特最早对创新下了一个宽泛且至今仍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定义,他认为创新就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包括新产品、新的生产流程、新的市场、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和新的组织形式。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就是引入或组合这些创新形式的人,或者说创新是由企业家完成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和发明是不同的,创新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是生产实现,也是市场实现。

OECD认为:创新包括新技术的开发、已有知识的新组合、企业从其他途径获得知识的应用。其中产品创新被定义为涉及产品根本特性、技术特性、相关软件或其他非物质的因素等方面的新的或重大改进的商品或服务。流程创新包括新的或重大改进的生产技术、新的或重大改进提供服务和产品的方法。创新对某个具体企业一定是新的,但对整个市场不一定是新的,企业也不一定是第一个引入某个过程的。创新是由本企业还是由其他企业完成,并不重要。

服务创新是一种行为,只要存在服务主体和服务客体,服务创新就可能发生。其主要是指在服务过程中应用新思想和新技术来改善和变革现有的服务流程和服务产品,提高现有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更新服务内容,增加新的服务项目,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最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服务创新活动发生的范畴不仅局限在服务业本身,也包括制造业与非营利性公共部门。在IBM公司研究部倡导的服务科学中,服务分为两种类型:构成第三产业的服务和制造业中的服务(黄军英,2007)。在服务创新文献中,研究文献较多的有:图书馆服务创新、商业服务创新、金融服务创新、信息服务创新。与服务创新对应的似乎是制造业中的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因为,在制造业中,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表现为一种有形的活动,结果体现为有形的产品,看得见摸得着。服务创新却是一种概念性和过程性的活动,其结果是一种无形的概念或指导实践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服务业创新(Innovations of the service)不等于服务创新(Innovations in the services sector)。服务业创新主要指发生在服务部门的各类创新活动,显然,服务业创新作为第三产业内发生的创新是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创新相对应的,或者说,服务业创新虽然与制造业创新有着相当多的联系,但它不包括制造业的创新和农业的创新。同时,服务业创新不仅包括发生在服务业内的服务创新,也包括发生在服务业内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制度创新等其他各种创新活动。与制造业创新比较,服务业创新的特色在于它更加强调组织维度的创新,如新的服务概念、新的顾客服务界面、新的服务传递体系等,制造业更加强调技术的创新。

二、宁波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一)宁波服务业发展的态势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经贸的繁荣和产业的发展,逐步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性贸易港口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服务业规模扩大,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服务业增长逐步加快,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工业的绝对主导地位下降,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2007年,宁波市GDP达3435亿元,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20.3∶55.2∶24.5演变的2007年的4.4∶55.29∶40.3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了15.8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7个百分点。在1990—2007年间,第一产业比重由1990年的20.3%下降为4.4%,下降了1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增加值从31.74亿元增长到1384.63亿元,18年平均每年递增14.9%,明显快于第一、第二产业年均递增的速度。

2.国民经济贡献率上升,推动力增强

随着服务业规模的扩大、比重的增加,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不断增加,已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6年宁波市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7.5%,2007年达到43.4%,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比“十五”大幅提升。

3.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商贸流通为主体、金融保险为依托、科技信息为先导的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并举的格局。第一,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随着服务业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的同时,宁波市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且增势强劲。2006、2007年宁波现代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比重分别为34.85%和35.1%,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0.8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对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消费性服务业发展较快。随着宁波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为各类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成为服务业增长的新动力。2006、2007年,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卫生保健、体育健身、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2.5%和23.4%,呈上升趋势。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稳定发展。近年来随着宁波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服务、工业设计、港口服务、物流、会展等为支柱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2006年生产服务业增加值为449.8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39.1%,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34.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8.6%。但从总体上看,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比较低,总体规模还比较小、产业层次不高、滞后与制造业发展状况。

4.服务业吸纳劳动力逐年增加,成为宁波市就业主渠道

服务业发展不仅吸纳了新增就业,还承接了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的就业需求,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速度加快。2006年宁波服务业从业人员为134.8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31.4%,2007年服务业从业人员为141.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32.3%。与2001年相比,2007年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了5.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上升的4.8个百分点高,所以服务业已成为宁波市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二)宁波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总量规模小,比重低

宁波市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2007年宁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5%,服务业就业人数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2.4%,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其中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上海、杭州低11.4和5.2个百分点,就业比重分别比上海、杭州低24和6个百分点,其总体发展状况与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经济中心地位还不适应。

与国际大都市比较差距更大。发达国家大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70%~80%。以纽约为例,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4%,制造业比重仅为10%;而宁波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0.5%,与2000年的纽约相差43个百分点,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差距。如果说宁波与纽约的差距是由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造成的(根据GDP的总量,宁波处于库兹涅茨定义的工业化的中期,而纽约则已步入后工业化社会,即知识经济时代),那么与中等发达国家平均60%的比重相比,宁波的服务业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2.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

宁波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商贸餐饮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高,而真正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保险、信息与科技、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落后于国内外发达中心城市的水平。

宁波的传统服务业和上海相比,差距并不明显,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比重高于上海,但反观新兴服务业,宁波的差距相当明显。2007年宁波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比上海低3个和8个百分点。另外,宁波市规模化服务企业少,现代服务业品牌少,产业整体形象不突出,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不利于进一步扩展城市功能。

表1 2007年宁波与上海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比较

img191

资料来源:2007中国统计年鉴

3.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依然偏低,增速相对较慢

发达国家服务业人数占就业总量的比重为60%~75%,美国2000年就达到了78%,2002年服务业就业比重最高的英国已达79.9%,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在45%~60%之间。2007年,宁波市服务业就业在全部就业总量中的比重为32.4%,上海为56.4%,宁波市低与上海24个百分点.从就业人员增长速度来看,宁波市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4.9%,上海为5.2%,相差0.3个百分点。

4.服务业领域开放程度低,服务业走出去不成规模

服务业国际化是全球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宁波服务业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服务贸易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例较低。据2007年宁波市统计资料显示,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50518万美元,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202390万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80.78%,而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仅为15.77%。从签订合同数、合同金额、实际营业额以及在外劳动人数等来看,宁波市服务企业走出去以贸易公司为主,领域狭窄,以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服务行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大致可看出,宁波服务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宁波服务业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为了更好促进宁波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服务创新进行研究。本文在服务业创新的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基础上,设定服务业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利用宁波13年服务业相关数据,对影响服务业创新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明确服务业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重要程度,进而提出服务创新的建议措施。

三、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假说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也存在大量的创新。其频度和范围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制造业中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只是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服务业创新是推动服务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影响服务业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竞争程度和开放水平

研究发现服务创新与制度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制度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和现有的法律法规。在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创新就越活跃充分。反常规的变化增强了竞争,使得新型服务被开发出来并提供给顾客。而行业结构的刚性、竞争的缺乏、生产能力的过剩则导致服务创新驱动力不足,形成服务创新障碍。如果国家能够提供自由而富有弹性的竞争环境,比如我国能在不违背分业经营的原则下,探索金融机构相互代理的运行机制,以满足客户的要求,达到服务创新,促进金融业的全面发展。美国在会计咨询方面、英国在保险方面领先全球,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服务业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发展空间。

(二)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质量是影响服务创新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同,对要素的要求也不同。对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来说,企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要素,资本和知识投入较少,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对现代服务业来说,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现代化的技术设备等相应要素投入比较多,生产效率比较高。随着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就必须使用较多的高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合适的制度和环境被创造出来,但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持续不断的投资,服务业发达的国家往往在这方面的投入较多,如美国在应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行业方面的公共投资一直居于各国之首,1981年到2001年间,美国服务业累积R&D投入是欧盟的4.04倍,是日本15.09倍。美国服务业R&D年增长率为22.44%,而欧盟为12.9%,日本仅为7.46%。汪琦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研发优势与贸易竞争优势之间确实存在双方向的因果关系,美国服务业大量的R&D投入和明显的R&D投入显性优势,是其保证服务业技术创新的基点,从而也是其服务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2005年冰岛R&D投入占GDP的3.3%,列世界第三位,其中制造业占28%,服务业占70%。

(三)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是互动的,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服务业创新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业是制造业内部服务活动社会化产生的。一方面随着经济规模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会迅速增加。制造业的发展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使人们增加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等服务需求,促进了这种外生于制造业但又得益于制造业的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结构会影响服务需求的形式、数量及专业程度。如果缺少先进和具有远见的制造业企业,要创办复杂的软件制作公司或专业咨询企业,将会面临后继无力的困境。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丰富服务品种来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促进对制造业商品的需求。服务企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引导客户对设备及相关制造业商品的需求,从而提升制造业商品的销售。由此可见,服务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因为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创新。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会逐渐加深。

基于上述分析,就关于服务业创新影响因素提出下列假说:

假说一:市场竞争程度和开放水平与服务创新正相关。

假说二: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与服务创新正相关。

假说三:制造业的发展与服务创新正相关。

四、服务创新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影响服务创新因素主要有市场竞争程度和开放水平、生产要素投入量、制造业的发展,要考察这几个因素对服务业创新的影响必须掌握与之相关的数据。由于缺乏专门对服务业的数据统计,本文将实证研究的主要对象服务业定位为第三产业。以宁波13年(1995—2007)的时间序列为样本,构建一个多元回归模型。文中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宁波市统计年鉴》,具体变量设定如下:

1.被解释变量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能力关系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服务创新是一个综合指标,难以直接衡量,但从总产出来看,一个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其行业总产出就越多,所以我们用第三产业的GDP来表示服务业的创新程度。

2.解释变量

(1)市场的竞争程度。一般而言,市场越开放,企业的竞争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这里以FDI对第三产业的投资额来反映服务业的竞争水平和开放水平。其中FDI是外商直接投资额。

(2)生产要素。要素的投入量是影响产出的重要因素,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出正相关。这里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以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衡量。

(3)制造业的发展。在第一产业比重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第二产业比重越低,第三产业比重越高,产出也多,本文以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来反应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模型构建

根据预先设定的各个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img192

Y t为第t年的第三产业总产值,单位为亿元;X1为第二产业比重,单位为%;X2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单位为万人;X3为FDI对第三产业的投资额,单位为亿元;μ为随机扰动项。

(三)模型结果分析

对图1数据运用EVIEW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该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90689,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87585,F检验值为319.1901明显显著。(回归结果见图1)。

img193

图1 服务业产值与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根据图1数据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Y t=1678.440-30.29271X1+2.996201X2+23.09119X3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出就增加30.29271亿元;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每增加1万人,产出会增加2.996201亿元;外商对第三产业每增加1亿,第三产业产出会增加23.09119亿元。这与理论分析相一致。R2=0.98说明该方程的解释能力为98%,即上述各因素对服务业产出变动的98%作出解释。

在制造业方面,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影响十分显著,自变量的系数达到30.29271,是所有自变量中最大的,这表明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就相对的放大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服务业产出的增加。

市场竞争程度方面,FDI估计系数为23.09119,是3个变量中第二高的自变量系数。这表明随着中国加入WTO,且宁波依靠其港口城市的优势,不断的引进外资,扩大了宁波服务业的开放水平,增进了交流和学习,强化了市场竞争,从而刺激了企业创新热情,加速了先进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宁波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在要素投入方面,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估计系数为正,说明宁波现阶段服务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增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对促进服务业产出增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模型检验

由图1的数据看出,该模型的拟和度较好。其中决定系数R2=0.990689,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87585,F检验值为319.1901远大于临界值,说明回归方程明显显著,即“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额”等变量联合起来对第三产业产出有显著影响。与β1,β2。β3对应的T统计值分别为-2.992647,4.232187和7.006693,其绝对值大于T0.05(13,8)=2.30600,说明当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额”分别对第三产业产出都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服务业创新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宁波服务业正处与发展阶段,增长潜力比较大。在现行制度和技术水平条件下,增加劳动要素的投入,就能使第三产业的总值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宁波第三产业制度环境的不断改善,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将进一步的促进宁波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额对第三产业拉动作用非常大。宁波应该发挥其港口城市的优势,利用港口与世界许多大港交流往来的优势及集散货物汇集信息等特有的功能,广泛的吸引外资,加快服务业的开放水平和步伐,提高市场的竞争程度,促进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增进行业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刺激行业创新热情,从而提高行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和服务业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再次,第三产业的劳动吸纳能力比较强,应加快人口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宁波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逐年上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有助于加快宁波城市化进程,扩大第三产业的服务半径和规模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最后,宁波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不高。从1995—2007的第二产业比重来看,制造业长期处与较高的比重,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低。因此要加快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对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与服务创新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服务业发展不重视,投入较少也是导致服务业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建议

1.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服务业的发展

宁波市要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前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和空间。通过大力地发展生产服务业为宁波工农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依托。相应地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引导资源的集约利用,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2.加大政府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和财税支持力度,创造服务创新的良好环境。设置服务业创新专项资金,安排创新引导资金,并根据财政状况及服务业需要逐步扩大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发展趋势的新兴服务业。对交通运输和仓储,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要不断提高其服务业水平,拓宽服务领域,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切实抓好现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对创新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予以税前抵扣,或予以一定的税收减免,积极探索扩大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咨询、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3.加快服务业硬软件建设和投资,特别要注重培养人才

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及其创新十分关键。一是要积极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努力形成服务业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职称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努力创造各类人才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二是大力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宁波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定向培养、举办培训等措施,培养一批物流、金融、房地产、旅游、信息、社区服务等行业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对从事第三产业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进行奖励,促进第三产业人才的合理流动,为引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良性互动

宁波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经济结构,制造业发达,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服务业服务能力与制造业生产能力不相适应,宁波应在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制定促进服务业领域发展的有效政策,积极引导制造企业在设备更新改造的同时,加大对研发、供应、销售以及信息传递、人才培训等中间服务环节的投入,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库存和市场营销专业化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创新。

5.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制度和管理的创新内容很多,特别是在市场结构和现有的法律法规应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服务业更快发展。从市场结构来看要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步伐。目前,宁波市服务业许多领域还未开放,市场化程度不高,部分像邮电、金融业等国家垄断经营或基本垄断经营的行业,市场准入限制很严,透明度很低。政府对服务业的管理应顺应服务业的变化趋势,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认真清理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规定,调整市场进入条件和标准,放宽市场准入,尤其要进一步扩大宁波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范围及开放程度,利用港口与世界许多大港交流往来的优势及集散货物、汇集信息等特有的功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金、管理、人才,以加快宁波服务业的升级。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所有第三产业均应允许非国有资本(外资和民营资本)不同程度地进入。实行公开、透明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

6.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首先是增加农民收入。在稳定支农政策的前提下,努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是不断提高工薪人员的工资水平,建立适应不同群体的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职工工资随经济发展而逐步增长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通过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平.服务业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8).

[2]沈占波,王伟.河北省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8).

[3]李春成,马虎兆,和金生.区域服务业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9).

[4]王红军.服务创新过程模式及成功因素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3).

[5]李建英,冯勤.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动力因素——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0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