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企业的现状和特点

中国企业的现状和特点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外来投资仍然采取谨慎、怀疑的态度,但在总体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制度环境日益宽松,宽松的FDI国际制度环境也影响着中国企业FDI进入模式。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投资环境日益宽松的同时,中国作为投资母国的制度环境也进一步得到改善,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主线。

第三章 中国企业的FDI状况

一、中国企业FDI迅速发展的制度环境

1.国际直接投资的制度环境变化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角色日益重要。Child和Rodrigues(2005)指出,西方主流的国际化理论体系主要构建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扩张之上,中国转型经济有独特的制度和文化特征,这些理论在中国应用时必须加以检验、补充和完善。所以,本章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制度环境和中国FDI的相关背景和特点。

制度环境是对外直接投资环境中的重要一部分。东道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规的实施情况,如商法、公司法、反托拉斯法、劳工法、税法、外资法、海关法等,尤其外资法为投资者特别关注,是影响外资进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在国际投资环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环境,大都可以通过法律形式表现出来。世界各国无不以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为前提制定本国利用外资的有关法律。同时,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国力强、资金充裕、技术先进、国际竞争力强,因而对外资采取比较开放的立法态度,限制性措施比较少,但鼓励性措施也比较少;发展中国家国力弱、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国际竞争力弱,因而对外资的态度往往自相矛盾,一方面鼓励性措施较多,另一方面限制性措施也较多,目的是引进外资的同时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见表3-1),世界各国政府继续采取措施促进外国直接投资,2006年出台了147项使东道国环境更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变化,发展中国家占了其中的大多数(74%)。这些政策变化包括旨在降低公司所得税(如在埃及、加纳和新加坡)和扩大投资促进(如在巴西和印度)而采取的特定措施。各国正在对特定的行业采取进一步的自由化政策,如涉及专业服务(意大利)、电信(博茨瓦纳和佛得角)、银行(老挝和马里)和能源(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等行业的政策措施。

表3-1 1992~2006年世界各国的监管政策变化

①包括进一步自由化、或旨在增强市场功能以及增加激励的变革。
②包括旨在增强控制以及减少激励的变革。

续表

资料来源:UNCTAD:《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

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外来投资仍然采取谨慎、怀疑的态度,但在总体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制度环境日益宽松,宽松的FDI国际制度环境(如东道国取消所有权限制)也影响着中国企业FDI进入模式。

2.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制度形成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投资环境日益宽松的同时,中国作为投资母国的制度环境也进一步得到改善,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主线。在“引进来”方面,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按承诺开放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领域,制定、修订、废止了3000余部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1]。在“走出去”领域,其制度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2]

(1)1979~1991年,“走出去”战略的酝酿。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经济改革的十五项措施》第一次把出国办企业、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奏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序曲。1984年5月,外经贸部发布《关于在国外和港澳地区举办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审批权限和原则的通知》;次年7月,外经贸部又发布《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的试行规定》,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从国务院个案审批到规范性审批转变。1989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该办法和1997年颁布的《境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都是属于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这一阶段中国对外投资制度建设主要在行政审批和外汇管理上,13年间,“走出去”的企业不多,规模不大,累计批准的1008家对外投资企业的中方投资仅13.96亿美元。

(2)1992~2001年,“走出去”战略的确定。1992年中国GDP增长率达14.2%,经济过热。中央政府1993年开始宏观经济调控、紧缩银根,对境外公司也展开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这一年,外经贸部起草的《境外公司管理条例》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外资管理职能:外经贸部负责对境外投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统一管理;国家计委负责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他部委及省一级外经贸厅(委)为其境外公司主办单位的政府主管部门;外经贸部授权驻外使(领)馆经商处(室)对中方在其所在国开办的各类企业实行统一协调管理。1996年7月,财政部出台了《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制度。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1998年2月,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这标志着“走出去”战略雏形的形成。

配合“走出去”战略的提出,1999年国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境外加工贸易的配套措施:外经贸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关于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外经贸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中有关出口退税问题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简化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外汇管理的通知》,以及外经贸部等五部委发布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周转外汇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和《境外加工贸易人民币中长期贷款贴息管理办法》。2003年,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周转外汇贷款贴息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贴息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补充通知》加大了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的支持力度。

“走出去”战略的明确提出是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这一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该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人才战略并称为四大新战略。2001年3月,“走出去”战略正式写入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纲要》要求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并完善境外投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规范对外投资的监管。

(3)2002至今,“走出去”战略的发展。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再次明确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此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外汇管理局等逐步启动了政策调整的步伐,开始了实质性的政策支持。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并在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对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了总结。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以前,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形成了以下内容:简化对外投资审批,完善监督管理;简化手续、放宽对外投资外汇管制;财税金融政策扶持;投资保护;综合服务。

根据英国学者邓宁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中国2006年人均GDP为2042美元,首次超过2000美元,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第三个阶段。中国“走出去”战略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对相关配套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3月,商务部颁布《境外投资管理条例》,基本思路是给境外投资以更加宽松的母国投资环境。同时,境外投资管理法也在积极酝酿之中。

一般而言,母国的投资制度影响其对外投资的流量,不影响FDI的进入模式选择,而东道国的投资制度对FDI进入模式的选择有较大影响,如东道国对特殊行业的持股比例限制、为反垄断而对并购采取的严格审批或者限制政策。因此,本书后文的FDI进入模式选择中重点分析东道国而非母国的制度影响。

二、中国企业FDI迅速发展的经济背景

1.出口和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对外投资

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3]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三驾马车。由表3-2可见,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与中国企业出口额的增长和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增长有密切联系。长期来看,对外投资可能对出口和国际经济合作业务有负效应,但在初期,出口和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增长带动了中国的对外投资。

表3-2 中国1978年以来FDI、出口、对外经济合作和GDP指标

续表

续表

注:FDI流量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TCTAD,http://stats.unctad.org/fdi/);2002年以后数据来自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6年开始含金融投资;出口数据来自http://zh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405/20040500218163.html(商务部),其中1981年以前的数据来自外经贸业务统计;对外经济合作数据来自中国商务部(http://hzs.mofcom.gov.cn/)和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包括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以营业额计;外汇储备和汇率中间价数据来自中国外汇管理总局(http://www.safe.gov.cn/)。
GDP数据来自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①此处采用商务部《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中国2007年FDI流量为265.1亿美元,本书“表1-1中国和全球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采用UNCTAD的数据为224.6886亿美元。

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出口排名第34位,进出口只占全球比重的0.78%。2007年,中国外贸总额为2173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出口排名第2位,进出口占全球比重近8%。对外贸易额从千亿美元迈上万亿美元的大台阶,日本用了30年,德国用了25年,美国用了20年,而中国只用了16年[4]。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逐步涉及交通、建筑、电力、石化、冶金、煤炭、通信、航天、地质勘探、航道疏浚、油气管道、港口设施等各个行业。

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使中国企业逐步“走出去”,加大了与外界的联系,并带动了对外投资的发展。2007年,投资地域已扩展到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南亚、中东和非洲在内的173个国家(地区),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恢复中东,拓展欧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其中,很多企业就是先从贸易和对外工程承包开始,发展成为在东道国设立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

2.外汇储备的增长和汇率的变化为对外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6年7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9545亿美元,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如何有效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5年7月21日是中国应对外汇储备迅速膨胀,进行外汇制度改革重要的一天。这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放弃一直以来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5]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宣布人民币升值2%,由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消息一出,震动世界。32个月以后的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为6.992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目前,人民币升值仍在继续。

一国本币升值通常促进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也通常从本币升值国流向本币贬值国,因为前者购买后者实物的成本较低。历史上,日元升值就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

日元升值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布雷顿森林体制解体,但对日元升值和日本经济影响深远的则是1985年9月22日的“广场协议”[6]。广场协议签署后,美、日、英、法、联邦德国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左右,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兑200日元左右,跌幅20%,1995年甚至到1美元兑94日元,日元的升值极大地提高了日元的国际购买力,使日本投资者在国外能较容易地进行企业并购、开设公司和建厂,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到1985年“广场协议”日元快速升值后的高速增长,到90年代中期经历货币快速贬值后的缓慢增长、停止增长乃至严重衰退,至今未恢复元气。尽管如此,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直接来源于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而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则主要来源于国内企业贸易盈余的增加。对外投资可以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较好手段。可见,人民币升值同样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3.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企业能力的不断加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中国1990年GDP 4100亿美元列世界第11位,1998年9100亿美元列第7位,2006年27500亿美元列第4位,2007年30100亿美元列第4位[7]

伴随着中国GDP的增强,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逐步成长。一个国家拥有世界500强企业的多少,反映了其企业能力的强弱。进入世界500强、进入世界企业第一梯队意味着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占据更高的主导地位。1989年,中国银行成为第一个出现在世界500强排行榜的中国公司。1995年,《财富》杂志首次将所有产业领域的公司纳入评选范围,有3家中国企业在这一年进入世界500强名单,1999年达到8家,2000年9家,2003年11家,2004年16家,2005 年18家,2006年23家,2007年30家[8],2008年35家[9]——数量仅次于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跃居第5位。同时,1999年只有1家中国企业进入前80强(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列第73名),2008年已有1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前20强(中国石化集团名列16)。此外,中国民营企业联想集团2008年以年度总营业额167.88亿美元的业绩首次进入了世界500强,排名第499位。这充分显示出,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经济实力呈现上升趋势,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实实在在地进入世界市场中,与众多的世界级企业一争高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积淀日益厚重。

中国外汇储备、出口和对外经济合作的迅速增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而中国企业能力的提升对FDI进入模式选择有明显的影响,如企业跨国经营能力越强,越倾向采用新建投资的模式。

三、中国企业FDI的现状和特点

1.中国企业FDI的现状

2007年,中国GDP达24.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9%,经济总量居全球第4,进出口2.17万亿美元,位世界第3,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53万亿美元,位世界第1[10]。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屡创新高。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为:

(1)2002年以来,对外投资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以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强劲,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增长速度达6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简称流量)在2005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06首次突破200亿美元。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见图3-1)。

图3-1 1990~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注:1990~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摘自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2~2007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简称存量)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中国近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全球173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11]

(2)逆向投资逐步发展。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发达国家的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逆向(学习)型投资崭露头角。

发展中国家的FDI分为三类:①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②经济技术水平相近或者相似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投资;③逆向型投资,即发展中国家对经济技术水平先进的发达国家的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型竞争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不再以垄断优势为先决条件,拥有局部竞争优势的后发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战略资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中国许多行业的龙头企业开始将目光瞄准发达国家市场,采取境外投资建厂、并购、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开展跨国经营,虽然短期绩效参差不齐,但其战略意图却显露无遗。这些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华为、TCL、中兴、海信、万向、华立、格兰仕、长虹、创维、远大、上海电气等。

相对于国际分工更低阶梯的国家而言,中国纺织、轻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家用电器等行业技术较为成熟,管理经验较为丰富,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按照国际产业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该顺应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主要面向发展层次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展顺向的对外投资。然而,中国产业总体上面临着移旧迎新的压力,对某些行业而言,跟踪先进技术水平的境外投资是必要的。如万向集团收购美国洛克福特公司、中国网通收购美国亚洲环球电讯公司、上海电气收购日本秋山公司和德国沃伦贝格公司,京东方科技购入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等。

缺乏核心技术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是技术进步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如信息产业中的企业缺乏芯片、软件等关键技术,相关产品依赖进口,被称为“无芯”产业。通过吸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可以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还可以绕过贸易壁垒,更直接地学习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推进产业升级。如华立集团收购荷兰飞利浦公司的CDMA手机芯片软件设计及相关业务部门,华为公司收购美国Cognigine公司。此外,收购IBM、美泰这样的境外知名企业不仅可以获取最新的技术,更意味着获得品牌价值和成熟的销售渠道,使中国企业有了与零售商讨价还价的资本,也得以避免从中国向欧美等市场出口可能面临的反倾销等贸易纠纷。

(3)国际化经营能力有所增强,国际化人才队伍有待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差别较大,一些对外贸易、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海外经营的时间较长,富有东道国的经验,在语言、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积累。同时,联想集团、中铁建设等一批对外投资的优势企业,通过专业化、属地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积累了国际化经营经验,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和同行企业进行竞争,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能力逐步提升。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76亿美元,境外纳税总额29.4亿美元,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1189亿美元,2007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5.8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29.5万人[12]。但总体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刚刚开始,普遍缺乏外语、管理和专业全面发展的跨国经营人才。中国500强企业的海外经营能力还比较薄弱,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企业海外销售收入占所有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30%的只有39家[13]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需要在技术、管理、资金、市场等某一方面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且需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稳定性、法律、税收政策和文化习惯等做出周密考察和风险评估。出于利益冲动,又认为商机易逝,一些中国企业却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仓促对外投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国际化人才——缺乏那些对国际商业规则、人文环境、法律法规全面了解并能加以运用的人才。没有国际化人才,就不可能利用所在国法律及国际通行规则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就不能有效整合文化距离带来的经营困难从而提高跨国经营绩效。中国企业呼唤建立一支国际化的经营队伍。2007年中国商务部组织了第一期跨国经营者培训班[14],2008年12月,江苏省也组织了这样的第一期培训班。这些都为弥补不足做出了努力。

中国企业海外经营能力的提升对FDI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是深刻的,因为不同的FDI进入模式需要不同的海外经营能力。

(4)对外投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997年,中国共批准境外公司535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60.64亿美元,平均每个企业投资仅为113万美元,与当时发达国家约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约为450万美元、独联体和东欧国家为140万美元左右相比,中国境外投资规模明显偏小[15]。到了2007年,我国对外投资的平均规模明显在扩大。这一年我国约1.2万家境外企业的总投资存量为1179.1亿美元,平均每家境外企业投资约1000万美元。

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OND=[某国FDI流量/全球FDI流量]÷[该国GDP总值/全球GDP总值])仍较低,2001~2003年间,OND高的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为发达国家,中国以“OND=0.15”排在第58位[1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相对于引进外资的数额,中国目前对外投资的数额还较小。国际上有一个标准,就是一个国家吸引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是1∶1.2~1∶1.4,发展中国家一般在1∶0.2~1∶0.43。中国2007年利用外资748亿美元,对外投资265.1亿美元,这一比例仅1∶0.35。可见,中国的FDI还处在迅速增长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中国企业FDI的特点

(1)投资行业从以贸易为主,向非贸易发展。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从以贸易为主,向非贸易拓展,已经扩展到金融、制造、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和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及咨询服务业。2007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各行业分布如图3-2所示。

图3-2 2007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

从投资额存量上看,2007年末,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投资控股)305.2亿美元,占25.9%。批发和零售业(即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202.3亿美元,占17.2%。金融业占14.2%。采矿业占12.7%,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0.2%,主要分布在水上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制造业占8.1%,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钢、铁),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制造业。房地产业占3.8%。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占1.6%,主要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投资。建筑业占1.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1.3%,主要是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投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1%,主要是为其他服务业的投资。农、林、牧、渔业占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0.8%。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0.5%,其他行业占0.2%。

但从投资额流量上看,2006年的采矿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投资占当年总流量的比重较大。中国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采矿业85.4亿美元,占总流量的40.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商务服务业45.2亿美元,占21.4%。金融业35.3亿美元,占16.7%。2007年流向批发零售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的投资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其中商业服务业56.1亿美元,占21.2%;交通运输仓储业40.7亿美元,占15.4%;采矿业40.6亿美元,占15.3%;制造业21.3亿美元,占8%;金融业16.7亿美元,占6.3%。

从投资企业数量存量上看,2007年底,1.2万家[17]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存量的31.8%,批发和零售业占19.4%,商务服务业为15.1%[18]

(2)对外投资的东道国集中度高。1979年,中国的境外投资企业集中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西欧,90年代以后又转向香港地区,近年来,中国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日益增长。

从境外公司投资额存量分布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鲜明地集中流向部分地区,尤其是传统避税地区,如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占九成,中国香港(香港与大陆在地理文化上趋同,而且大陆企业可通过香港的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再投资到其他地方)、开曼群岛(避税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避税地区)聚集了总投资存量的81.5%。2007年,前20位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92.42%(见表3-3)。

表3-3 2007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金额)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

续表

资料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境外公司数量存量分布看,截至2006年底,中国近万家对外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达到71%。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澳大利亚、德国集中了境外公司的48%,其中在香港地区的境外公司占15.7%,美国占10.1%,俄罗斯占5.4%,日本占3.6%,越南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各占3.4%,德国占3.1%,澳大利亚占2.9%[19]。到2007年底,1.2万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亚洲地区集中了境外企业数量的50%;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越南、日本、德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集中了境外企业数量的50.2%[20]。不多的境外直接投资集中在少数地区,增加了中国境外投资的风险。

(3)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渐露头角。2007年末,在对外投资存量的中方投资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分布来看,国有企业占71%,有限责任公司占20.3%,股份有限公司占5.1%,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各占1.2%,台港澳和外商投资企业占0.8%,集体企业占0.4%[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五类:①大型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合作企业。这类企业不仅是我国贸易和工程承包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国FDI的主要力量。如中建集团公司、中铁工程公司。②大型金融企业或者金融混合控股企业。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信集团。中信集团自1981年起就开展境外投资业务。③大型资源开发和制造企业。如首钢、联想、中石化、中石油,这类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多为资源和市场。④外向型中小企业。如浙江万向集团在美国建立了万向美国公司,生产汽车零部件,给通用、福特公司供应零部件。万向集团的收购特点是“量大、规模小”,1994年开始在海外设立机构,到2007年,除了在境外建厂3家以外,陆续收购了39家境外企业。⑤其他类型的企业。如近年来,中国的境外农业投资逐步上升。

2006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境外投资存量最大的30家对外投资企业依次为:中国石化、中国石天、中国海油、华润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远洋、中信集团、中粮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化集团、中国建工集团、中航空集团、中国电信、中海运集团、中国网通、广东粤港投资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中国化工、中国五矿、联想控股、深业集团、中国外贸运输集团、华为公司、宝钢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钢集团、中国保利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海尔集团。这些企业目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

2002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渐露头角,投资增速高于非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在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及咨询服务业投资数量增长较快。2004年末,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前20强[22]为:联想控股有限公司、重庆力帆实业(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万向集团、华立集团有限公司、东宁吉信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飞跃集团有限公司、通化林川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四通新技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围城置业有限公司、无锡市兴达尼龙有限公司、黑河榕福经济贸易公司、汉宇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山东祥隆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宁国中鼎密封件有限公司、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康莱特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川渝精工机械配件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更是活跃。2009年6月6日,CCTV-2报道中国民营企业四川华通集团旗下的滕中重工公司酝酿以约1亿美元收购美国百年老店通用公司拟出售的悍马汽车品牌[23]

从中国对外投资额存量来看,2006年末,国有企业占81%,私营企业占1%。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存量中,中央企业占82%,地方企业占18%,按照存量的排序为广东、上海、山东、北京、浙江、黑龙江、江苏、福建、河北、辽宁。但从设立境外企业数量存量看,2006年末,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存量中,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11%,各省市区的投资主体占了89%。其中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江苏、上海、黑龙江六省一市的境内主体数量占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六成;浙江省的境内投资主体数量最多,占境内主体总数的22%;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福建两省。可见,作为中方投资主体,中国的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数量和投资额上存在明显的“二八原则”。如上所述:2006年末非金融类投资中,26%数量的国有企业占有81%的投资额存量,11%数量的中央企业占有82%的投资额存量。

从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数量存量分布来看,多元化格局继续凸显。2007年末,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中央企业及单位所占的对外投资数量由上年的11%下降到10.3%,各省市区的投资主体由上年的89%上升到89.7%;国有企业所占的对外投资数量比重由上年的26%下降到20%,有限责任公司由上年的33%上升到43%,私营企业由上年的12%下降到11%。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投资主体总数占45.5%;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占23%;再次为建筑业,占5.2%[24]

(4)投资方式以新建为主,跨国并购增加。长期以来,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和资本运作手段欠缺,中国企业更多地选择新建投资的FDI进入方式。近几年来,跨国并购的进入模式有所增加。

国际资本流动使全球跨国并购的规模日益增大,尤其是大型跨国并购数量增加。《世界投资报告》将10亿美元的交易列为大型跨国并购,1991年大型并购7项,1999年109项,2000年出现了1000亿美元的超大型跨国并购——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英国沃达丰公司以1320亿美元收购了德国曼内斯曼电信和工业集团。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也日益升级,规模更大,分布更广泛。1988~2003年,中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总金额仅81.39亿美元[25],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1997年之后,2003年,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投资额8.34亿美元。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投资11.81亿美元(未包括中国香港上市公司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12.5亿美元);2005年境外并购23亿美元,占当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6.5%。2006年通过并购实现的直接投资82.5亿美元(其中金融类70亿美元,非金融类12.5亿美元),占当年FDI流量的39%[26]。2007年通过并购实现的对外投资为65亿美元,占当年FDI流量的32.6%。

目前,中国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电信、家电、石化、汽车、资源等领域。如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器业务、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中国网通集团收购香港盈科、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等。2002年之前,由于中国一直采用能源低价策略,没有体现能源短缺的瓶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投资比较少。随着全球能源价格上升以及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以能源为目的的对外投资近年增长较快。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主体多数是各行业的龙头企业或国有大型企业,在涉足并购业务前均长期从事相关产品进出口贸易和跨国投资。海尔集团、TCL集团就曾利用国家境外加工贸易政策在美国、意大利等地建厂设机构进行跨国经营,在资金实力、技术开发、人才储备、跨国管理能力、应对跨国投资风险、属地化经营、境外团队整合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和经验。目前,并购主体更加丰富,万向集团、联想集团等民营企业逐步加入,成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并购对象上看,由于发达国家的投资和并购环境好,除一些资源项目的并购外,中国的跨国并购对象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此外在初期,中国企业以并购中小企业为主,并购对象多为当地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企业,或利润率不理想、所有者准备退出的业务。如上海电气收购日本秋山印刷等。近年来,一些企业开始尝试规模更大、交易更复杂的大型企业收购。

FDI投资方式的选择与并购主体的特征以及东道国的特征相关性较大。中国企业资本运作能力逐步提高,东道国的并购环境逐步改善,以跨国并购形式进行的对外投资也将进一步增加。

(5)股权结构选择从独资到合资再到独资。在中国境外投资的起步阶段,由专业外贸公司投资的境外公司(如餐饮、服务、旅游)因投资额相对较小,一般以独资或“夫妻店”的形式在海外注册。随着项目投资规模的增加,特别是一些较大型项目大多采用合资形式。这既是由于不少东道国对投资范围和股权比例的限制,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尚缺少国际投资经验,需要有外国合作者的引导和支持。此外,港澳、美国等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国家干预较小,也减弱了中国企业加强高股权控制的动因[27]

境外合资企业中我方投资比例也有扩大的趋势。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境外非贸易性企业中,1990年中方投资占协议投资总额的42.9%,1993年中资所占比重提高到45.7%,1996年进一步提高到47.6%,1997年已达到48.5%。据部分统计,2001年底,中国包括贸易性企业在内的1729家境外企业中,中方独资经营企业594家,占总数的34.4%;与国外合资经营的企业1135家,占总数的65.6%[28]

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企业作为跨国经营后起者的行为特点,也符合发展中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的一般发展规律。随着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跨国经营的经验日趋丰富,控股和独资企业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注释】

[1]王优玲:《回忆改革开放30年:从引进外资到对外投资》,http://www.financeun.com,2008 年10月5日。

[2]李平、徐登峰:《走出去战略:制度形成与改革展望》,《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5期。

[3]对外经济合作也称国际经济合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利益,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侧重生产领域)内所进行的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合理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狭义国际经济合作仅指国际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

[4]王优玲:《回忆改革开放30年:从引进外资到对外投资》,http://www.financeun.com,2008 年10月5日。

[5]“一揽子货币”指某一个国家根据贸易与投资密切程度,选择数种主要货币,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揽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该国货币就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并在范围内浮动。

[6]“广场协议”是指,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美、日、英、法、联邦德国五个工业发达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秘密会晤并签署了协议,该协议联合五国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日元、马克等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但也导致日元大幅升值。

[7]《从中国世界500强企业的增加看中国GDP的增长》,http://www.yongchuan.gov.cn/jryc/9319.html,2008年7月22日。

[8]其中香港和内地企业24家,台湾6家。

[9]其中香港和内地企业29家,台湾6家。

[10]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11]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12]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13]http://tzswj.mofcom.gov.cn/aarticle/f/200809/20080905756977.html。

[14]本书的一些问卷对象来自该培训班。

[15]尹建桥、柳爱民:《论我国的境外投资股权模式》,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F62,2001年第11期。

[16]http://www.untctad.org/Templates/webflyer.asp?docid=5209&intItemID=3235&lang=1&mode=highlight,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WIR)2004。

[17]http://video.mofcom.gov.cn/class_onile010672134.html,商务部陈健副部长在2009年12 月19日第七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上的讲话。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报告中国2007年底中国境外企业超过1万家。此处采用陈健副部长的数据。下文同。

[18]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19]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0]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1]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2]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5年以后的统计公报没有统计该项。

[23]该并购因2009年未获得中国商务部的批准而终止。

[24]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5]张国庆:《跨国并购:一个正在加速发展的国际投资形式》,《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6月29日。

[26]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7]尹建桥、柳爱民:《论我国的境外投资股权模式》,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F62,2001年第11期。

[28]中汉经济研究所:《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