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随着我国在各种高科技新兴行业、电子通信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类似的项目竞争优势增强。中国已成为国际建筑、纺织劳务和海员的重要来源地,对外劳务合作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宽。无论是从当今国际服务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根据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绝不是一种权宜之计。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大规模引进外资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加快了走向国外的步伐。根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746.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5%。截至2011年底,我国13 500家境内投资者在1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设立企业1.8万家,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 220亿美元,境外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这个数据较2010年增长24.4% ,已排到发展中国家的首位,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额为5 39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增速超过30%[1]。这反映出我国对外投资增长的强劲势头没有受到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近10年的发展也有了较大的突破。

从对外投资的业务模式来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逐步趋于多元化,尤其在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发展显著,近几年增长迅速。

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情况

根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营业额完成1 0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2.2%,新签合同额为1 423.3亿美元,同比增长5.9%。纵观近10年的发展,2011年比2001年的完成额89亿美元增长近11倍(见图2-1)。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在各主要业务领域的分布情况来看,房屋建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力工业等传统领域仍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总营业额的较大部分。但随着我国在各种高科技新兴行业、电子通信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类似的项目竞争优势增强。目前,电信工程服务已逐渐成为我国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并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从企业发展来看,在2011年完成营业额排名前50的企业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引领了承包工程的发展,这些企业多数属于国有企业,而类似于华为这样的大型民企数量较少(见表2-1)。2011年,电子通讯行业新签合同额为148亿美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新签合同额为116.3亿美元,排在所有企业的首位,其当年完成营业额为87.9亿美元,同样排在首位(见图2-2)。华为在巴西、尼日利亚、俄罗斯等国均有大型电信项目,这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在国外市场的发展。

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努力地开拓国际市场。但是如何逐步摆脱低端领域的相关工程,朝着“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领域发展,在全球的价值链中树立“中国”品牌形象,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具备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经营理念,有对人文、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的能力,在加大新兴市场开拓的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随着国际工程项目向大型化、复杂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尽快形成专业特点突出、技术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力强的诸多优势,是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条件,也是这些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图2-1 2001~2011年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走势

表2-1 201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前10家企业 单位:万美元

图2-2 2004~2011年华为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

二、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情况

根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5.2万人,较2010年增加4.1万人,其中承包工程项下派出劳务24.3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派出20.9万人。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81.2万人,同比减少3.5万人。从营业额来看,2010年新签合同额为87.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为89亿美元,两者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近180%,2001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33.3亿美元和31.8亿美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见图2-3)。尤其是2004年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之后,允许经批准的外商投资职业介绍机构或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申请经营资格,大大优化了经营主体的结构,为对外劳务合作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2-3 2001~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业务走势

非洲和中东地区是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传统市场,在此基础上,近些年市场也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分别与塞班、俄罗斯、巴林、马来西亚、毛里求斯、英国、约旦等国家签署了双边劳务合作协定,一些劳务人员成功进入了德国、奥地利、挪威、瑞典、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市场(见图2-4)。截至2011年底,与中国有对外劳务合作关系的国家达到了180多个。

图2-4 2010年中国企业外派人员地区分布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行业领域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业和饮食服务业(见图2-5)。其中,建筑、纺织、渔工类劳务人员仍占外派劳务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也有一些涉及资讯管理、科教文卫体、计算机技术服务等高级技术领域的劳务人员。中国已成为国际建筑、纺织劳务和海员的重要来源地,对外劳务合作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宽。

图2-5 2010年中国企业在外人员行业构成

阅读2-1:联合国贸发会议制定新的国际投资政策框架

近些年,全球和各区域受到金融危机、粮食安全及环境危机的轮番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跨国投资的一些新政策在联合国的会议上得到了讨论。“新”的投资政策以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旨在吸引投资并从中获益。

联合国贸发会议制定了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投资政策框架,内容包括:(1)制定一套外国投资政策的核心原则;(2)国家层面上的投资政策指南;(3)国际投资协定设计和使用选择。

这个新的框架也为维护新的国际投资环境奠定了基础,它可以指导国家和国际层面上的政策制定,着重于国际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倡导在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必须采取平衡的战略,为民众和环境提供保护。这个新的框架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将用来应对各国的具体投资政策挑战。这一新的框架将会是国际组织的专业性指导文件,政策制定者可以酌情自由地对这一框架进行“修改或采纳”。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12》。

无论是从当今国际服务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根据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绝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劳务合作,既不仅仅是为了暂时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也不仅仅是单纯追求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它对推动中国整个对外开放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情况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746.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8.5%。根据《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当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为1.69万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到4.4%,排名为全球第6位。从2002年以来的数据看,我国直接对外投资的年增长速度超过20%,尤其是2008年,当年流量比前一年流量翻了一倍,金融危机并没有给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显示出近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快速、持续增长的特点(见表2-2)。

2010年末,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占到全球国家总数的72.7%。从我国对外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拉丁美洲,对欧洲和非洲的投资在逐步增长。以2010年688.1亿美元的直接对外投资为例,亚洲为448.9亿美元,占到了总投资的65.3%,拉丁美洲为105.4亿美元,占15.3%;非洲为21.1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46.8%。从具体国家(地区)来看,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流向是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卢森堡、澳大利亚、瑞典、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以2010年直接对外投资为例,这些区域占到我国对外投资流量总额的84%(见表2-3)。

表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历年相关数据 单位:亿美元

表2-3 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二十位的国家(地区) 单位:亿美元

续表

根据我国商务部统计,对外投资或者跨国经营的企业以央企和国有企业为主,截止到2011年初,走出国门的国有企业占到66.2%,加上央企占77%,地方企业仅占到23%。以2011年跨国资产排名前十的企业来看,基本为国有大型企业,这反映出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国有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局限性,如何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国门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所处的行业基本上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排名首位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到30.7%),随后依次是金融业(17.4%)、采矿业(14.1%)、批发零售业(13.2%)、交通运输业(7.3%)、制造业(5.6%)等。表2-4为2011年末境外资产总额排名前十的企业。

表2-4 2011年末境外资产总额排名前十的企业

阅读2-2:中资企业在德投资情况

从2000年开始,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项目逐渐增加。根据f Di Markets数据库统计, 2003~2010年,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项目超过170个,总流出量为1.42万亿美元。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2011年8月《投资德国杂志》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德中资企业柏林约250家,北威州约700家,汉堡约400家,巴伐利亚约130家。

德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德国投资几乎没有可能赢得暴利,一般只能取得平均利润。中国在德国的投资企业虽然已经超过1 000家,但雇佣员工的总数仅在1万人以上,平均每家创造的工作岗位10个多一点。可以说,几乎全部属于小型公司。从投资类型看,绝大多数属于在德国设立的分公司或办事处,当然也有一些生产型企业。这些企业从行业上看,基本属于三大产业,即机械制造、信息通信技术和可再生能源。

对中国企业来说,在德国投资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投资之前做好市场调研非常重要,而且要对投资地点进行现场考察。无论是市场调研还是现场考察,包括办理各种投资手续,中国企业都可以得到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无偿咨询与服务。

资料来源:根据f Di Markets数据库、《经济日报》相关数据整理。

四、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情况

(一)并购规模持续增长

与全球并购发展态势不同的是,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从金融危机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势头。普华永道咨询研究表明[2],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达207宗,同比增长10%;交易金额达到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见表2-5)。2012年共有329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业务,披露金额的有253起,交易总额为665亿美元,同比增长244%。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速度加快。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经济会继续保持缓慢增长,全年呈现平稳的态势,涨幅不会很大。而海外投资持续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海外并购仍然会以发达经济体为主。

表2-5 中国企业2009~2012年跨国并购的发展情况 单位:宗,亿美元

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开始从自身企业战略层面出发进行海外并购,将自然会考虑并购海外的优质资产。中国企业积极渗透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它们战略的一部分,这部分企业不仅拥有对资源和能源的战略需求,同时也在积极引进工艺流程、技术和消费品牌等。部分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会等到所在国经济好转后再次开展对中国目标公司的并购交易,但另外一部分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考虑通过并购中国目标公司来调动其所持有的现金或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快速增长的态势来看,中国企业会不断积累海外并购经验且企业会日益成熟,而全球经济的动荡也带来了大量的买入机会,中国企业不仅拥有对资源和能源的战略要求,同时也逐渐在工业和消费品行业加大引进。从2012年排在金额前十的中国企业并购案中(见表2-6),也出现了大连万达和光明食品的并购身影,这说明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趋于理性和成熟。

表2-6 2012年中国企业十大海外并购案 单位:亿美元

续表

(二)并购地区趋于经济发达地区

从并购的国家区域来看,2011年中国企业接近一半的并购发生在北美、欧洲地区(见图2-6)。欧洲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区域之一,2011年在该区域的并购数量上升了76%。2011年中国企业在美国并购交易金额为45亿美元[3],且单宗交易金额大。

图2-6 2010~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区域

资料来源:汤森路透及普华永道分析。

亚洲地区及其他国家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第二大区域,2011年中国企业在日本和新加坡的并购数量分别为16宗和11宗。日本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加大了引资力度和国际产业转移力度,于是中国在日本的并购也快速增加,每年并购宗数为20~30宗,并购对象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如2011年海尔收购日本三洋公司,海尔在日本市场将实现“Haier”和“AQUA”双品牌运营;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市场,海尔在运营“Haier”品牌的同时,将在指定期间内同步运营“SANYO”品牌,形成了海尔在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同时完成本土化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双品牌运营的战略格局。

(三)并购领域集中于资源类和科技类企业

资源和能源领域仍然是并购的主要领域。根据商务部的报告,2011年并购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领域。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2011年资源和能源领域的海外并购占据主导地位,比上一年都有所增加。中国企业比较关注从海外市场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知识产权,同时也开始渗透海外市场以谋求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开始真正进行跨国经营,例如华为、中兴以及海尔等。

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并购领域也开始从资源和能源领域向文化娱乐、农业等多个领域拓展,例如大连万达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影院连锁企业AMC Entertainment Holdings,民营企业收购美国中部农场等,且均以发展主业为目标。

图2-7 2010~2011年海外并购数量 图2-8 2010~2011年海外并购金额

(四)并购方式趋于多元化

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联合竞标成为并购的主要方式,既减少了初始投资者使得交易具有吸引力和实现性,也降低了投资风险。一类是中国企业与国际投资者和跨国企业合作来进行并购,例如2008年中联重科联合弘毅投资、高盛和曼达林以2.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企业CIFA 100%的股权,中联重科占60%的股份,它们的相互协作与分工为收购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另一类是中国企业与本土的私募股权基金合作进行海外并购,例如2012年三一重工联合中信产业基金并购世界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使得公司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2011年是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创纪录的一年,全年大额私募股权投资交易(交易金额1 000万美元以上),数量总计437宗,金额达到312亿美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方面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为企业的“走出去”提供了大笔资金。大额私募股权基金交易主要涉及工业和消费领域,私募股权基金积极地为中国内需的增长提供支持并获利。但也应该注意到,尽管中国本土基金表现活跃,但在2011年前十大交易中,6宗由海外私募股权基金主投,外资基金仍然扮演重要的角色。

阅读2-3:三一重工并购德国“大象”——普茨迈斯特

2012年1月31日下午,由三一重工召开的“三一重工、中信产业基金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新闻发布会揭开了这一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大一宗中德交易”的神秘面纱,将收购细节公之于众。根据三一重工公布的收购细节显示,公司旗下三一德国有限公司将联合中信产业基金收购德国工程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100%的股权,其中三一德国收购90%,中信基金收购10%。三一德国的出资额为3.2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26.54亿元)。

三一的此次收购被市场喻为“蛇吞象”的壮举,但也因为收购的巨额资金而被市场质疑资金是否充足。对外界揣测资金链和现金流紧张一说,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回应称:“三一重工目前仍有200亿元的现金,而负债率只有50%,收购‘大象’全部使用的是自有资金。三一的资金从来就没有紧张过。”并购完成后,德国普茨迈斯特目前的总部将成为三一海外混凝土机械的新总部,完整保留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原有团队,普茨迈斯特将保持高度独立的日常管理与运营。

三一的国际化战略一直是海外建厂扩张。这次可以说是碰上了“机不可失”的机会,作为战略投资一举拿下,将极大地扩大三一的海外网络和品牌知名度。资料显示,普茨迈斯特在50余年的时间里,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长期高达40%左右,而且90%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海外市场遍布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信产业基金董事长刘乐飞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次收购将令三一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速。向文波则直接表示,三一自2002年开始走向海外,经过十年努力,到目前海外市场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也仅为5%,这次收购后,将令三一国际化的进程起码缩短5年时间。

资料来源:根据新浪财经、网易财经相关数据整理。

[1] 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 根据普华永道《2012年企业并购回顾与2013年前瞻》。

[3] 根据美国最大海外并购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