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国际贸易政策发展的特点

当代国际贸易政策发展的特点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化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际贸易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展开。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奴隶是当时欧洲国家对外交换的一种主要商品。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国际贸易中心。手工业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特征。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特点

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国际贸易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所展开的商品交换活动,因此,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前者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后者是指开始出现各自为政的国家实体。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是对外贸易产生的基础。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的状态。这时的社会,既没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也没有私有制和国家,因而也就不会有对外贸易。原始社会中后期,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在氏族公社或部落之间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但还只是偶然的物物交换。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而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直接引发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与商业的分离,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阶层。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逐渐分化瓦解并形成了独立的国家。这时,商人的交易活动开始超越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国家间的对外贸易。

二、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制度最早出现在古代东方国家,如埃及、巴比伦、中国(殷周时期已进入奴隶社会),但以欧洲的希腊、罗马等国的古代奴隶制最为典型。奴隶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终身为奴;实行奴隶主阶级专政;拥有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完备的国家机器。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化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际贸易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展开。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由于水上交通便利,地中海沿岸的各奴隶社会国家之间就已开展了对外贸易,出现了腓尼基(PHOENICIA )、迦太基(CARTHAGE,今突尼斯境内)、亚历山大、希腊、罗马等贸易中心和贸易民族。例如,古代腓尼基是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国家,当时它的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能够制造出玻璃器皿、家具、染色纺织品和金属用品。腓尼基人以他们的手工产品同埃及人交换谷物、象牙、驼毛,从塞浦路斯贩运铜,从西班牙贩卖金、银和铁,从希腊贩运奴隶,从东方贩运丝绸、香料和一些奢侈品。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腓尼基已成为一个依靠对外贸易而繁荣起来的民族。腓尼基衰落之后,希腊约在公元前1000年成为地中海的第二个商业国家。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分工精细,其手工业品不仅销售到了北非、西欧和中欧,甚至流传到了遥远的东方。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运输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上面提到的那些商业发达的民族或国家,在当时仍只是一种局部现象。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奴隶是当时欧洲国家对外交换的一种主要商品。希腊的雅典就是那时贩卖奴隶的一个中心。此外,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如宝石、香料、各种织物和装饰品等,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国际贸易的地域范围也仅局限于欧洲的地中海和黑海沿岸以及欧洲大陆和西北欧的少数城市和岛屿。尽管奴隶社会对外贸易的影响有限,但对手工业发展的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又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到了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了明显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国际贸易中心。早期的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君士坦丁堡、威尼斯和北非的亚历山大是中世纪著名的三大国际贸易中心。11世纪以后,随着意大利北部和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的兴起,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当时国际贸易的开展,而国际贸易的开展又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在欧洲各国内部的迅速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对外贸易已有所发展。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代,中国就开辟了从新疆经中亚通往中东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中西商人沿丝绸之路互通有无,中国的丝、茶和瓷器等转销到地中海沿岸各国,西方前来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开创了中国同西方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往来的良好先例。明朝时代,郑和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把中国的绸缎、瓷器等输往国外,换回了香料、象牙、宝石等。通过对外贸易,中国的火药、罗盘和较先进的手工业技术输往了亚欧各国,同时也引进了不少土产和优良种子,这不仅推动了各自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亚欧间的经贸交往,也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封建时代里仍主要是奢侈消费品。例如,东方国家的丝绸、珠宝、香料,西方国家的呢绒、酒等。手工业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与此同时,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船只有较大进步,使得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进入了国际贸易领域。不过从总体上说来,由于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

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产生虽然源远流长,但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贸易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遍及全球,贸易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特征。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16~18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一批一无所有、但有劳动能力和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者。②货币转化为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在封建社会内部,通过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已经逐渐创造了一些条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这远远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加速从封建制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一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是在地理大发现以后,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开拓性,又表现出掠夺性。它不仅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本,而且提供了广泛的产品销售市场。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由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发现了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迦马从欧洲绕道南非好望角通往印度,这些对欧洲的经济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理大发现的结果,使西欧国家纷纷走上了向亚洲、美洲和拉丁美洲扩张的道路,在殖民制度下进行资本的血腥原始积累。殖民主义者用武力、欺骗和贿赂等办法,实行掠夺性的贸易,把广大的殖民地国家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空前地扩大了。地理大发现还导致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伊比里亚半岛上的里斯本、塞维利亚,大西洋沿岸的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地取代远离大西洋海上商路的威尼斯、亚历山大和君士坦丁堡,而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也开始转变,工业原料和城市居民消费品的比重上升,一些从未进入欧洲市场的新商品,如烟草、可可、咖啡、茶叶等,都加入到国际商品的流通范围里来了。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得以建立并广泛发展。大机器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商品产量大大增加,可供交换的产品空前增多,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大机器工业使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极大地便利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特点表现为:

1.国际贸易量显著增长。1800~187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10多倍。年均增长率从1780~1800年的0.27%增长到1860~1870年的5.53%。

2.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垄断地位。在19世纪的世界贸易中,英、法、德、美居于重要地位,其中又以英国居最前列。依靠工业革命所造就的雄厚技术基础,英国取得世界工业的霸主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187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达25%,几乎相当于法国、德国和美国的总和。与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相适应的是,1870年英国拥有的商船吨位也高居世界第一位,超过荷、法、美、德、俄等国的商船吨位的总和。依靠强大的海运业,英国从其他国家获得廉价的原料,控制着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并取得了巨额的“无形收入” 。由于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使伦敦成了国际金融中心,英格兰银行成为各国银行的银行,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直接影响着全世界的信用系统。

3.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工业品的比重显著上升。18世纪末以前的大宗商品交易,如香料、茶叶、丝绸、咖啡等,虽然绝对量在增加,但所占份额已经下降。在工业品的贸易中以纺织品的增长最为迅速并占有重要地位。以前欧洲国家都从中国和印度进口棉布,19世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后,它成为棉布的主要出口国,其出口商品中有1/2~1/3是纺织品。煤炭、钢铁、机器等商品的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同时,粮食也开始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由于工业发展的需求和运输费用的降低,粮食占当时国际贸易额的10%左右。

4.国际贸易的方式有了进步。国际定期集市的作用下降,现场看货交易逐渐转变为样品展览会和商品交易所,根据样品来签订合同。1848年美国芝加哥出现了第一个谷物交易所,1862年伦敦成立了有色金属交易所,19世纪后半期在纽约成立了棉花交易所。期货交易也已经出现,小麦、棉花等常常在收获之前就已经售出,交易所里的投机交易也应运而生。

5.国际贸易的组织形式有了改进。19世纪以前,为争夺对殖民地贸易的独占权,英国、荷兰、法国等纷纷建立了由政府特许的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公司享受种种特权,拥有自己的机构、船队等。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享有特权的外贸公司逐步让位于在法律上负有限责任的股份公司,对外贸易的经营组织日趋专业化,成立了许多专门经营某一种或某一类商品(如谷物、纺织品、金属等)的贸易企业。同时,为国际贸易服务的组织也趋向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银行信贷业务在国际贸易中也开始广泛运用。

6.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出现了转变。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在国内主张自由放任。这反映在对外贸易上,就是政府对具体经营的干预减少。而在国际上为了调整各国彼此间的贸易关系,协调移民和其他待遇方面的问题,国家之间开始普遍签订贸易条约。这些条约最初是为了资本主义国家能公平竞争、发展相互的贸易往来,后来逐步变成在落后国家谋求特权、推行侵略扩张的工具。在这一时期,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确立后,大力鼓吹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对推动英国的出口起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又一次工业增长高潮。而在德国和美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则极力充当民族工业发展保护人的作用,采用各种措施限制进口、抵制英国产品的强大竞争。但当本国工业发展起来之后,就转向了自由贸易。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国家中各种垄断组织普遍出现,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时期。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国际贸易仍在增长,但增长速度下降,贸易格局和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继第一次产业革命后,19世纪70年代又发生了以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但由于垄断形成了市场分割和垄断高价,对国际贸易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同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较速度下降了。同时,随着世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重工业产品以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石油等矿产原料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由于大城市的发展,食品贸易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在这一时期内,美国和德国迅速崛起,工业生产取得了跳跃式的发展,而英国则相形见绌,其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已逐步丧失,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显著下降。

2.国际贸易由一国垄断变为多国垄断。19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和德国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中,保护国内市场,加速工业生产的发展,赶上并超过了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1870~1913年,英国的工业生产仅增长了1.3倍,美国则增长了8.1倍,德国增长了4.6倍。工业的增长必然带来贸易的扩大。同期,美国与德国对外贸易额的增长幅度均达到了160%,英国为89%。这使得英国在世界贸易额中的比重由22%下降到15%,美国则由8%上升到11%,德国由9.7%上升到13%。随着美、德两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与发展,英国长期独霸和垄断国际贸易的地位被一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取代,国际贸易由一国垄断变为多国垄断。

3.经济落后国家被卷进国际分工体系。这一时期,垄断组织把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直接结合起来,加重了对殖民地、附属国的掠夺,同时殖民地、附属国不仅在对外贸易上,而且全部经济都卷入到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联系中,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些经济落后国家由于加入了国际分工体系,或是由于受跨国公司或殖民体系的影响,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而且成为重要的投资场所。因此,国际贸易使这些国家纷纷卷进国际分工体系,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垄断势力加剧竞争,国际贸易受到打击。这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政策措施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日益加剧,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市场的争斗日趋尖锐,最终引起世界大战的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发生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更是破坏广泛,影响深远,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均陷入了普遍的衰退和萧条之中。

四、当代的国际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尽管仍有一些局部战争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也仍规律性地出现,但总体来说,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与发展时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也为国际贸易的空前增长提供了可能。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表现为:

(一)国际贸易规模空前扩大

战后,不仅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其主要原因:①世界经济高速增长,为国际贸易的增长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②战后发生的以原子能、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的调整,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国际技术贸易的迅速发展。

(二)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代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两大部门间的贸易相对比重升降上,而且两大部门贸易的内部结构上也有了改变。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的比重下降,而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的增长加快,化工产品、机器和运输设备等的贸易比重增长也较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导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级化。智能的物化产品将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主体。在未来的国际商品贸易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尤其是高附加值的成套设备和高科技产品将成为出口增长最快、贸易规模最大和发展后劲最足的支柱商品,高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石油贸易增长迅速,而原料和食品贸易发展缓慢。

(三)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和贸易地位发生了变化

战后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增长最快的仍是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关系则相对缩减了。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继续保持支配地位,其出口和进口在世界出口和进口中均占2/3以上的份额。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在加强。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贸易地位近几年来迅速提高,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大国。

(四)国际服务贸易急剧发展

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类行业对服务的需求增加,形成了部门齐全的大规模的国际服务市场,使国际服务贸易成为可能。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急剧发展,加上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使国际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五)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随着生产与投资的国际化,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全球性的投资活动、技术转让和国际性的生产专业化过程,一方面引发了公司内货物贸易的扩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专家、技术人员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带动了金融、法律、技术服务、保险、运输、计算机服务、工程咨询等服务业务的发展。

(六)区域集团化贸易日益活跃

“二战”以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世界主要贸易国为保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寻求与其他国家联合,通过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等不同方式,组建区域贸易集团,实现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以1957年成立的欧共体为导线,贸易集团在全球迅速蔓延。进入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区域贸易集团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贸易集团激增,区域内贸易日益活跃和扩大。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和扩大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因区域内贸易的开放性高于排他性,预计今后区域内贸易的发展速度仍将高于其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会进一步加大。

但是,区域贸易集团的排他性和程度不同的贸易转移效应对世界贸易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

(七)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促进作用明显加强

战后,国际贸易政策和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贸易政策和体制总的特征是自由贸易,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政策有逐渐向贸易保护主义转化的倾向,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逐步走向管理贸易。其中,GATT的缔结和WTO的建立,对战后国际贸易政策和体制的调整,对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均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使生产要素在全球间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限制性的各种壁垒不断减少甚至逐步消除,自由贸易已是不可逆转的基本潮流。特别是新世纪初WTO新一轮谈判的启动,各成员方都力图通过更多的国际协调和干预,使国际贸易更加规范有序,以应付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为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是也必须注意,WTO诸协议在为自由贸易运作提供制度保证的同时,它所允许的诸如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规则,也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歧视性的贸易政策助威增势,诱发了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力图通过将贸易与环境保护、贸易与劳工标准、贸易与竞争政策等新贸易问题,提上WTO的议事日程,以抵制环境倾销、绿色补贴、不公平竞争等为由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制裁,这将成为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中的几多障碍。

(八)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发展

战后,除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如包销、代理、寄售、招标、拍卖、展卖等方式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贸易方式,如补偿贸易、加工装配贸易、对等贸易和租赁贸易等。这些新型国际贸易方式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范围,而且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深度,使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能借助不同的贸易方式加入到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合作的阵营中来。

总之,从以上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尽管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总的趋势仍是不断前进的,特别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两个主题,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趋势愈来愈突出,这是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各个国家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都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言,21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