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世贸组织的推动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进行经济调整与改革,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主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扩大引进国外技术,逐渐卷入全球化体系中,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在国家的推动、支持下也不断向外扩张,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或技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及市场,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第一节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一、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大趋势。1991年,彼得·狄肯在其出版的《全球变动——经济波动的国际化》一书中指出:“当前经济活动不仅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国际化仅仅是指跨国界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扩大,这并不是什么新现象。经济活动全球化则有质的不同,它是一种更先进、更复杂的形式,它意味着国际上的分散经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运作整合。全球化是比国际化更新的现象,在范围越来越广的经济活动中,它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模式。”(1)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加。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配置。它所表述的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减少这样一种历史进程。

今天,贸易、金融等服务业迅速国际化,跨国生产日益一体化,使经济全球化成为被感知的、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全球化不同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将不同国家的经济整合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实体,运用协调的、共同的政策以实现清除差别以外的经济和福利目标。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结成一个全球整体,可称为经济全球化,但不能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因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体是多元的,有跨国公司、地区经济集团、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国家等,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国家,经济全球化虽然使各国的经济联系相互依赖性增强,但不能说各国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当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力可以自由流动,当各国政府对公司一视同仁,而不管其国籍如何等,才会实现充分一体化。”(2)所以,两者是既存在区别又相互联系。

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冷战”以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越来越多的因素推动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其主要动力如下:

第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在当代,由于经济国际化的主导力量是生产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确立以尖端科技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正以雄厚的科技实力为基础进入技术型、服务型经济时代,以技术转移和合作为本质内容的国际化日益成为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开发和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发展正是技术国际化趋势的先导。90年代以来,以指数增加的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使各种国际的和跨国的网络相互联系起来,信息技术成为引导资本流动的关键因素。由于它对社会各行各业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其快速发展成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强大推动力,信息网络化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如电子商务就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贸易方式,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国际商务活动。信息技术使全球性的商业操作成为可能。

第二,全球跨国公司的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全球生产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得以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加入全球生产和经营体系,促进了该体系的不断发展。据美国商务部统计,世界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已由1991年的51%上升到2000年的56%,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本身,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一个根本性的、基础性的作用。由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全球生产体系所生产的GDP占全球GDP的1/4。2000年,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固定资本总额比重的12%,2003年占当年全球GDP的22%。2002年,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量的33%。跨国并购是影响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主导因素,2000年全球直接投资流量中,并购占据84.6%,兼并和收购达到1.1万亿美元。2000年跨国并购交易总额达12000亿美元,比1999年增加了31.5%。同时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然带动资本、技术、服务在各国之间转移,从而推动贸易、生产、技术、金融等的全球化。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国际贸易、国际资本运动、技术转让、金融交易都是由跨国公司推动的。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

第三,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世贸组织的推动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进行经济调整与改革,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主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扩大引进国外技术,逐渐卷入全球化体系中,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在国家的推动、支持下也不断向外扩张,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或技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及市场,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深远而重大,由于世界各国情况差异很大,所处地位不同,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把“双刃剑”。正面与负面影响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首先,有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展中国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须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出口商品。据估计,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制成品比重从1980年的56%上升到1994年的77.7%。1980年工业制成品占25%,199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80%,2002年更接近90%。(3)其次,吸收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及国内储蓄机制不完善,发展中国家国内储蓄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须利用国外资金。再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对外资本投资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1987~1997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年均42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外国直投资存量的比例不到6%。到20世纪90年代最后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1%,2001~2003年,稳定在7%左右。2003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累计为8590亿美元,约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10%。

当然,也有负面影响。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极为不利;发达国家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发达国家控制下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极大,使发展中国家遭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渗透于许多产业和部门,发展中国家可能遭受利润外流及某些经济部门被外国公司控制的危险。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贫富悬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虽然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剧增,半数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并未受益。由于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国际贸易、劳务和金融市场等方面受到限制,它们每年损失金额高达5000亿美元,相当于它们每年接受外援总额的10倍。目前,占世界人口10%的最不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份额已下降到0.3%,比50年前减少了一半。”(4)

第二,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即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大的贸易、投资和劳动力市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逐渐把一些耗能多、污染严重及劳动密集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它们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的主体。目前,全球贸易和投资主要为美、日、欧三国垄断。1997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资本流出额中,发达国家占84.8%,居绝对主导地位。1998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64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近40%,其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46%,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2%。(5)

第三,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经济格局的不平衡状态。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必然会影响到经济格局,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1995年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为68.5%,1996年美国的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4.6%,居世界第一位,德国与日本分居第二位和第三位。(6)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年1月的统计表明,2005年全球直接投资规模达到了8967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29%。其中,发达国家成为此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38%。英国最高达2191亿美元;美国为1060亿美元,位居第二位。而发展中国家内部差距加大,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较深,成为重要的经济贸易国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国际生产与分工体系的较低层次,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较少。但总体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地位迅速崛起,在决定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增强。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经济体的平均贸易增长率在10%,超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7)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2003~2005年全球各地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增长情况中可以看到,全球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发达国家成为主要推动力量,在发展中国家中,一些吸收外资较多的中国家也增长较快,如中国、印度等国。表明它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使世界经济格局有所改观。

第四,经济全球化给区域经济的变动注入新的刺激和驱动力。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增强区域集团和区域组织的成员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全球化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地理位置相近或相邻的国家之间采取较区域外国家更加开放、自由的政策,以结成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组织或集团,对内可以跨越国界全面、自由地配置经济资源,对外可增强区域集团及其成员的实力地位,如较成熟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在发展中的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经济合作等区域集团。正因为如此,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互联系,并存发展。

第五,经济全球化也影响到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它作为一种整合力量,必然通过金融、外贸等渗透到一国产业结构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层次,会影响到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效益和利益,从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动。如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全球化利益的主要受益者,其产业结构配置较合理,通过出口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低附加值的一般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美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已占其出口总额的40%,这又反过来刺激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特别是当代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导纤维、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软件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较大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一个国家只有建立优化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与世界贸易秩序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增强了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秩序达到一个新阶段。

(一)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

贸易是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起点和最初形式。国际贸易作为世界经济最初的表现形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在当代日益呈现出自由化的趋势。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内容,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在以前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世界各国的关税水平进一步大幅度下降,非关税壁垒受到更严格的限制,长期游离在外的纺织品与农产品贸易被纳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之中,基础电信服务贸易协议与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又进入一个新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已经连续7年超过世界生产增长率,充分表明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在提高。贸易自由化从传统的商品领域扩大到一些新的服务贸易领域,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成为贸易自由化的主导因素。

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正在迅速扩大。当今世界的多数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市场化,加上世贸组织正式运行以来的不断努力,贸易自由化已覆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内容也从传统的商品贸易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服务贸易等领域,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服务贸易转向知识、智力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使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11.2万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约4.7倍,1980~2004年,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超过6%,比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出50%左右,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8)据世贸组织的预测,到2010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的总额将增加到16.6万亿美元。

(二)贸易自由化与世界贸易秩序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主持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并达成多项重要协议,它所制定的多边规则日益完善,贸易自由化日趋有序。这些谈判和协议为21世纪世界贸易有序的发展确立了法律基础和规则。

逐步降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不断扩大贸易领域,是世贸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在149个WTO成员中,发达成员的平均关税已降到4%,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降至14%。基础电信服务贸易谈判于1997年2月15日在日内瓦达成协议;1997年3月26日《信息技术协议》承诺自2000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包括计算机硬软件、电话机、寻呼机等通信设备、生产设备和科学仪器在内的200种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又一重大进展。1997年12月31日达成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规定占全球金融服务贸易95%的70个参加方同意对外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9)2001年启动的多哈回合谈判断重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推动全球贸易的开放,2003年12月13~18日,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通过了《部长宣言》,规定发达成员和部分发言中成员2008年前向最不发达国家所有产品提供免关税,免配额的市场准入。发达国家成员2006年取消棉花的出口补贴,2013年前取消所有形式的农产品出口补贴。

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也在有效运行,各种区域性的多边合作机制不断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平均每年受理贸易争端达30多起,其中包括欧盟状告美国的《赫尔姆斯—伯顿法》违反自由贸易原则一案,加快了全球贸易自由化步伐。区域贸易集团化也在迅速发展。欧元于1999年1月1日启动,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在扩展,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发达成员国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国不迟于2020年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可见,国家间的伙伴关系逐渐向合作化、有序化方向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

三、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国际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国际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活跃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运行机制,它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生产的国际化紧密相关。如果说贸易自由化主要指商品的国际流动,金融国际化则重点涉及要素的国际流动,后者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使资源配置更合理,金融国际化既是贸易自由化的结果,也是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化趋势,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越发突出。在现代经济中,由于货币以外的金融工具的大量涌现和现代化金融体系的逐步形成,经济金融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并处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经济运行与金融运行的逐步融合,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来进行的比重,和这个比重变化的趋势。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A.G.钱德瓦卡认为“货币化是指货币经济向非货币经济领域(实物和易货贸易领域)的扩展”。(10)把不断扩展的、迅速成长的金融工具与经济总量联系起来,即经济的金融化,来分析金融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重要。

金融国际化从动态来看,是一个发展过程;在静态的意义上,是金融活动超越国界,由地区性、传统性活动发展为全球性、创新性的活动。金融国际化主要包括:一是金融机制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金融风险增加,全球性银行业为提高效益而追求规模效应,增强抗风险能力掀起了合并、兼并浪潮,巨型跨国银行不断涌现。如美国大通银行和化学银行的合并。二是金融市场全球化。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连成一片,使国内资金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得到优化配置,并参与国际资金大循环。如伦敦是全球性货币市场的典型代表。三是金融协调和监管全球化。金融机制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必然要求相应的国际金融协调、监管机构和机制,于是产生了金融协调和监管的全球化,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就是国际金融协调机构。由该机构发起拟定的《巴塞尔协议》及《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标志着全球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趋于形成。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下,各国金融全球化进展迅速,接受IMF协定第八条款义务、实现经常项目下货币自由兑换的成员国数目,1970年只有35个,占成员国总数的30%,到1997年初增加到137个,相应比重上升至76%,1995年初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实现了资本项目下货币自由兑换。(11)

自1994年震动世界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以来,又经历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1999年初的巴西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金融国际化的趋势有了新的认识。金融国际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加剧了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因素。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涉及经济安全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西方发达国家,它们制定出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发展中国家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遵守这些已有的规则,对经济管理的权限作某些让步,造成经济活动受控于发达国家的局面。

有的学者曾指出,没有世界性的调节就不可能有世界经济。特别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经济越来越多地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同时也使世界经济中不稳定因素增多。这主要表现在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贸易壁垒明显增加、笼罩亚洲的货币和金融危机的阴霾至今未散、俄罗斯经济继续恶化、巴西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欧美未来经济走向不明。因此,全球化经济的无序和失衡状况迫切需要全球经济调控的国际规则,在国际社会中,对金融危机起主要调节作用的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该建立更有效的关于经济恶化和危机的预警体制,加强监管机制,遏制短期资本市场的投机活动;增加资本金,增强其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的经济实力。

四、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浪潮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把市场导向放在首位。经济全球化要求国家把自己的经济置身于国际大市场和竞争之中,要求一国的产业结构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价格体系与国际价格体系有效联结起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导致国家为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而进行改革和调整。最近20年内,以确定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之风席卷全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政策,使放宽国家管制、加大市场调节的改革趋向具有世界性,正如世界银行报告指出的,转轨国家不得不向市场经济进行根本性转变,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临政府领导的发展战略的失败,即使在发达国家的混合经济中,也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有利于市场机制的转变。(12)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部分非经合组织国家还在实行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依靠国有企业,高度保护本国经济,只有一小部分国家成功地采用了外向型发展战略,如今,实行市场化改革的不仅有发达国家,而且还有处于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纵观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浪潮,其实质是解决政府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发达国家主要有两种模式:稳定调节型市场化模式与发展导向型市场模式。前一种让市场较自由地运行,基本上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较少介入产业、企业等,主要对宏观目标进行总量调控,以稳定经济。这种稳定调节型市场化模式以美国最为典型。后一种市场的运行在经济结构层面上受到政府干预,资源配置以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通过市场实现,政府较多地干预产业、企业、价格等,这种发展导向型市场化模式以日本为典型。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实行相对统一的、开放的市场经济。在这种趋势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进行市场化改革。中国内地从1979年起开始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随后是印度、东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改革都集中在贸易和金融领域,主要是贸易和金融政策、战略的调整。

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已经趋于成熟,其市场化改革相对顺利。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接轨的过程,对国内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通过与国际市场交往使国内经济矛盾得以缓解,如经济结构问题、资金技术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使这些矛盾暂时隐蔽并逐步积累,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表现为严重的债务和金融危机。具体而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发展中国家不断实行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贸易保护主义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跌宕起伏,制成品贸易保护严重,只有依靠经济改革和调整,但在短期内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且发展中国家缺乏调控市场供应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第二,发展资金问题。外资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但官方援助性资金在资金净流入中所占比重下降,民间商业性资金所占比重上升,由于商业性资金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过分依赖商业性资金比较危险,但发展中国家由于能源交通、通信基础投资的发展以及城市环保投入仍然需要大量投资,资金缺口自然较大,恐怕在较长时间内还须依赖外资弥补资金缺口,这大大加剧了债务负担。第三,发展中国家正逐渐参与到世界金融市场中,由于缺乏经验,金融监督不力,未能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容易诱发过度投机。因此,金融开放应与自身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管理水平相适应,谨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竞争力的国内企业,较健全的国内金融体系,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

特别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贸易自由化与金融国际化使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风险越来越大,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贸易条件恶化和经济金融化的倾向,而经济知识化和知识经济化程度较低,经济实力薄弱,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发达国家强势的市场力量渗入越深,发生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市场、金融和贸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发展中国家要重视市场化改革的挑战,发挥金融对外贸的促进作用,放弃国家对金融体系和市场过多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扩大和加强金融中介的作用,促进外贸发展,而外贸发展又为金融深化提供条件,如此形成金融与外贸的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