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宏观经济环境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宏观经济环境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联储长达三年半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了信贷扩张和经济泡沫,使次级贷款市场飞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监管的放松、政策的扶持和技术上的支持使更多的美国居民可以通过按揭贷款拥有自己的住房,使“美国梦”史无前例地圆满。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美联储从2004年6月~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内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利率的上升直接导致浮息贷款利率上调,购房者月供金额不断上升,还款压力增大。

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宏观经济环境

繁荣和危机都始于外部冲击。外部冲击可以表现为战争的爆发或结束、农业的丰收或欠收、科学转化为生产力、政府货币政策的突然变动或公司的倒闭等等。如果发生一个正向的外部冲击给经济参与者带来获利的机会,且此冲击规模足够大、影响足够广,使经济中获利的总和大于亏损的总和的话,经济走向繁荣。银行信用的扩张助长了经济的繁荣,却也酝酿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导致信贷领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在经济的这种“上升周期”里,投机需求导致价格上涨,新的盈利机会出现,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发生。而当投资者的人数越来越多,直至本对高风险业务及冷漠的人群也被卷入时,投机偏离了理性,泡沫开始产生。

当泡沫越吹越大时,资产价格不断上升,而内部人士开始意识到风险并开始撤出,价格开始下滑,一些企业或投资者发生流动性困难(“财务困难”阶段)。此时,危机往往由一个负面的外部冲击引发,例如,大银行或大公司倒闭、某些欺诈行为曝光、某一投机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等等,此时绝大部分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改变,每个人都想在最高点售出资产,市场恐慌爆发,这一现象被明斯基描述为“风云突变(Revulsion)”,如图5-1所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正向冲击

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早期,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并不存在,一系列因素组合而成的正向冲击导致了该市场的迅猛发展。这些正向冲击包括:

1.放松监管与金融自由化

1980年前,美国曾存在Q条款规定多种存款的利率上限,但由于面临高通胀压力金融机构被迫创新出一系列金融工具(如CDs,Repos,MMMF等),防止吸收存款能力削弱,同时,这些举措也最终迫使美联储通过《1980年存款机构解除监管与货币控制法案》(Depository Insti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 of1980),颁布《1982年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Garn St.Germain Depository Institution Act of 1982)等等,金融自由化开始。时至今日,金融机构依据借款人的个人信用强弱来确定贷款利率高低已经完全合法。这大大地降低了按揭贷款拒绝率(Mortgage Denial Rate)。同时,《社区再投资法案》(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CRA)的颁布实施以及其修正案的实施,鼓励了金融机构(尤其是那些准备或正在进行并购的金融机构)向低收入群体和少数民族居民发放抵押贷款。

img14

图5-1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明斯基模型”

2.金融创新与证券化

首先,为了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住宅市场,保证购房者能够得到充足的贷款和优惠的利率,美国联邦政府有意识地培育房屋按揭抵押支持证券(MBS)市场、资产支持证券(ABS)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正如前文所介绍的,由于提供按揭贷款的金融机构多数规模很小,局限于地区业务,证券化加大了这类机构的资产流动性,更有效地分散了其风险,增加了其经营的积极性。

其次,贷款自动承销系统(Automatic under writing system)也发挥了作用。1990年前,银行的每个分支机构都会雇用独立的承销人(Underwriter)来审核每个借款人或资产并作出决策建议。但随着业务量的增大,且由于每个人对银行政策条款的理解不同,独立承销人已经不适应银行发展的需要。于是银行开始设立单独的信用审核部门将授信权力集中化。该部门采用统一的信用评分标准,并追踪借款人的信用记录,这样一来无需通过任何承销人,银行便可完成贷款、按揭、信用卡的审核发放,被称为自动承销系统。该体系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成本,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使其审核程序更具有效率。

3.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长达三年半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了信贷扩张和经济泡沫,使次级贷款市场飞速发展。为了挽救网络科技股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造成的经济衰退局面、刺激经济升温,自2001年1月~2004年6月,美联储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13次降低联储基金利率,使美联储的隔夜拆借利率在2003年6月份达到l%的50年来最低水平,并维持了整整一年,这便造成了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

几乎所有资产,包括房屋、土地、资源、艺术品、古董等等的价格都迅猛上涨。据OFHEO统计表明,美国房价指数自1980至2000年仅增长了一倍,但从2000~2006年短短七年间就又翻了一番。由此可见,次贷市场膨胀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而流动性泛滥的结果是金融机构想方设法要把多余的存款贷出去。因此,各按揭贷款发放机构均放松了信贷标准,引入了众多金融信贷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的放松、政策的扶持和技术上的支持使更多的美国居民可以通过按揭贷款拥有自己的住房,使“美国梦”史无前例地圆满。但这不免削弱了传统意义上借款人与放贷机构的长期关系,后者本应在按揭合约生效之日起直至合同到期(终止或结束)的整个期间段内,向前者提供服务、实行监督。但现在,这种长期合作关系被分割成不同的小段,每个参与此中的金融机构分别从不同的阶段中获利,但其经营的兴趣和目标却不尽相同。尽管不能断言这些机构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长期关系短期分割化”使责任的定义和分配变得非常复杂,尤其是当问题产生的时候。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在此酝酿和放大。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负向冲击

1.信用风险释放与房地产泡沫破灭

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美联储从2004年6月~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内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利率的上升直接导致浮息贷款利率上调,购房者月供金额不断上升,还款压力增大。而次贷申请者大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信用记录也良莠不齐,当他们发现无力还贷的时候,拖欠和违约也就不可避免。信用风险随着利率的上升逐渐暴露。即使一部分购房者有能力继续维持还款付息,利率的上升也会削弱其提前偿付的意愿,现金流支付时间较先前的偿付假设呈现一定的滞后性,SPV内部资金链日趋紧张。

利率的上升加重了购房者的债务负担,提高了投资房地产的资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和投机需求。在供给方面,利率上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成本上升,迫使房地产企业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缓解资金链的紧张局面,销售压力日渐增大。由于一部分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房屋被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没收后拍卖,重新回流二级市场,增加了房屋的供给。供需的天平逐渐向买方倾斜,房屋价格出现松动。当购房者对房价的预期发生变化后,持币观望的情绪进一步扩散,购房需求进一步的萎缩,2001年~2005年间积累起来的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

2.资本市场流动性紧缩与财务危机

利率的上升对冲了资本市场中充裕的流动性,提高了证券必要收益率水平,降低了固定收益债券的价值,使债券持有者遭受损失。同时利率的大幅上升必然会使低厌恶风险的投资者储蓄意愿上升,降低对高风险债券及股票的投资积极性,导致场内资金逐步撤离。

次级按揭贷款的风险随着房价泡沫的不断挤出而逐步浮出水面。由于房价上涨速度减缓,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下降,抵押品的价值也相对下降。而很多次级按揭贷款的借款人此时已经过了超优惠利率期,还款额度突然加大,收入却没有相应增加;同时,由于抵押品的价值下降,再融资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许多家庭进入了“财务困难期”,逾期还款的现象逐渐出现,且越来越多。次级按揭贷款的逾期还款率自2004年第二季度达到历史低点10.47%后开始迅速上升,到2006年第三季度达到12.56%;与此同时,优级贷款和VA贷款的逾期还款率却始终保持在2%与7%左右。由此可见,次级按揭贷款的借款人对房价的变化更为敏感,其中以2/28或3/27ARMs借款者最为敏感(从04Q2的10.12%上升到06Q3的13.22%)。

随着逾期还款率和违约率的上升,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房屋被撤销赎回权且进入市场再销售从而增大了房屋供给;另一方面风险大增和流动性骤降导致按揭贷款和证券化发行活动陷于停止,从而了市场需求大大减少。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房价的下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整个按揭信贷和资产支持证券市场陷入混乱和流动性枯竭。

利润共享的多赢模式因资金链的第一环出现断裂,而出现了动摇。由于个人借款者不能按期交纳还款,次贷发放机构的不良贷款金额紧随升高,以次贷为资金池的CDOs价值缩水。抵押贷款机构和众多购买证券化产品的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机构也相继处出现了“财务困难”,危机一触即发。

3.负面冲击与危机爆发

根据明斯基的理论,在继财务困难之后会发生金融恐慌和崩溃,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时间间隔。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信贷扩张、金融脆弱和投机,但爆发危机的导火索往往是一些削弱市场信心的小事,它(们)迫使大多数人开始考虑风险、转变预期、担心风暴的来临,从而将手中的商品、股票、不动产等等资产全部转换为现金,从而导致流动性骤停而引发危机。

若将每一个冲击独立分析,充其量只是对信心的打击,然而当这些冲击接连出现,并与“财务困难”和预期急转相结合时,危机最终被引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