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市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兰州市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与兰州市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社会运行机制,就要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兰州市委、市政府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统筹社会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好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兰州市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兰州市全面实施“中心带动”战略、“1355”总体发展思路,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富民强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进,兰州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同时也将进入矛盾多发期和凸现期,现实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相互叠加。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新课题、新挑战。

从全国范围内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在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结构也产生着深刻变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造成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积累,社会风险不断加大,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因此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在社会建设方面显得尤为迫切,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是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一)加快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伴随兰州市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分层日益细化,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利益主体呈现多样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流动加快,“社会人”替代“单位人”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建立与兰州市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社会运行机制,就要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管理和服务,其目的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政府拥有配置公共资源的职责,政府应明确界定自身的职责与功能,在事关民生的社会管理领域,绝不能放弃自己的职守,应不断追求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推动社会协同,明确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职责的重要前提

有效将社会资源投入到社会管理当中,需要合理的机制。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发挥好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使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有社会专门机构承接、专业队伍实施,从而降低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和总成本。

(四)保障群众利益,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社会管理机制应包括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协调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用以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日趋复杂的情况下,社会管理机制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传统、创新,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的探索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

兰州市委、市政府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统筹社会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好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1.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平衡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社会稳定的“稳定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10年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25万人、57.31万人、78.68万人、41万人和34.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112万人,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以此同时,兰州市还建立和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先后出台了《兰州市村干部养老保险实行办法》《兰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兰州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112万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26.5万平方米、廉租房21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130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368户。

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形成了以城乡低保为核心,以农村救灾救济、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并行,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06—2010年累计发放低保金、困难群体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取暖补贴、交通补贴超过15亿元。五保供养标准已由原来的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提高到目前不低于1800元,完全保障了五保户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的实际需要。全市贫困人口由23.98万人减少到17.6万人,农村贫困面下降5.8个百分点。

把保障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积极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2010年培训各类劳动力3.76万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近1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输转劳动力32.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7.38亿元。

2.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不断增强。首先,兰州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使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2006—2010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累计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26.4%。目前兰州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2所,普通中学学校219所,小学学校697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91.8万人,各类学校专任教师4.7万人,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90.48%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2010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成102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发放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36亿元。

其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医疗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兰州地区共有卫生机构1534个,设有床位21873张,平均每千人口床位7.9张。建立了市、县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修订完善了《兰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各专项预案,加强了应急设施建设和监测报告网络。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群众看病就医费用明显降低。建成市儿童福利院、市残疾人托养就业康复中心。

再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扎实开展。“文化兰州”建设不断推进,丰富和拓展了春节文化庙会和黄河风情文化周两个大型固定性群众文化活动,这些大型文化活动的创新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10年新建成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73家农家书屋,完成农村社区放映电影1.1万余场,观众达124余万人次。举办了第六届兰州读书节,参加本届读书活动的人数达100万人次。市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35个,接待观众23万人次。“十一五”期间,组织开展市、区级群体活动达500多次(其中大型群体活动17次),参加群体活动人数达到150万人次,市级单项体育协会达到40余个,全市晨晚练点达到近1000个,基层群体组织达到240余个,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体生活,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3.社会管理多元格局初步形成。首先,强化社会组织培育。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各类经济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协同作用,共同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重点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年增长速度达到了10%以上,目前全市已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1525家,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基层组织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一,全市基层组织自治机制健全,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制度,以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制度,以村(居)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保障了村(居)民的民主权利。村务公开工作不断加强,强化市、县、乡三级督导检查通报制度,全市绝大部分村实现了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集体财务往来较大的村做到每月公布一次,重大事项及时公开,全市村务公开面达到100%,规范率达到95%以上。第二,社区建设不断规范化。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制度,出台了《兰州市创建和谐社区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全市70%以上的社区达到了创建标准,有1个区、1个街道、14个社区分别达到国家或省级社区建设示范标准。农村社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制定出台了试点方案,皋兰县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县。把财力、物力更多投入到社区,目前全市共建成社区服务设施383个,建筑总面积达到9.2万多平方米,为社区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公共平台。全市社区服务网点建设已成规模,社区服务配套体系初步建立,全市兴建社区服务大厅100多个、便民服务站点8300多个。

4.社会安全应急管理进展显著。首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大局,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全市113个乡镇(街道)、1139个社区(村)的4800多个住宅小区建立了基层纠纷调解中心和调解室,另外,大型商厦都建立了调解组织,落实了专职调解员,使基层调解组织人民调解的成功率达到95%以上。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两访”治理活动,解决了一批重点疑难信访案件,技防建设覆盖面达到86.3%。

其次,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积极推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了一批非法经营和违法案件,创建规范化药房100家,食品药品放心消费示范门店100家。

再次,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确保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状况。一是控制中央、省属大企业的事故起数。二是突出抓好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道路桥梁、建筑施工、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工商贸和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三是深入开展煤矿瓦斯综合防治和小煤矿整顿关闭,提升防范抵御瓦斯、水灾等事故灾害的能力。四是继续加大道路交通“五整顿”、“三加强”工作力度。五是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六是要切实做好汛期安全防范工作。

最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改进,妥善处置了兰钢幼儿园食物中毒、窑街煤电公司瓦斯突出等突发事件。近年来,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发布实施了《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不断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大力推进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

5.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加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明城市创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全市人民的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引领风尚,规范全市人民的价值和行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城市的文明程度、市民整体素质、城市面貌、投资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在中央文明委开展的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兰州市列全国省会城市第16位,西北省会城市第1位。

积极培育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铸造城市精神,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心态。“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反映了生活在兰州的人们特殊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连接这个群体的精神纽带,反映了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培养这种精神有助于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

6.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兰州市以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管体制为重点,以构建数字城管体系、创新城管机制为核心,力争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市场化、网格化、信息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明确工作重点:一是整治违法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违法建设监控体系,坚决杜绝新的违法建设,发现违法建设的及时率和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二是整治户外广告。2011年完成主次干道、重点区域、标志性建筑物户外广告的规划与设置。2013年前达到广告规范有序、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工艺先进和美化、亮化城市的目的。在城市出入口和重要场所设置100块大型公益性广告,达到广告总数的20%以上。三是整治环境卫生。推进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制度,实行定点、定时收集,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加强城区公厕日常管理。全面推行市容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四是整治市容市貌。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河洪道非法采沙、施工工地“二次扬尘”、噪声污染、乱设洗车场(点)和废品收购站等违法行为,努力营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的市容环境。五是加强重点区域管理。对黄河风情线区域内的亮化资源进行整合;配合抓好黄河风情线整体改造工程,全面提升风情线的品位和档次。搞好东方红广场整体改造,提升管理层次,彰显城市“会客厅”的功能。加强秦王川新区建设中的城市管理工作,组建专门队伍,加大执法力度,搞好服务保障。六是创新管理机制。以1个呼叫中心、3个e网、3支专业队伍为核心内容的“数字城关133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启动运行后,标志着城关区城市管理迈入数字化、信息化的新阶段,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二)兰州市社会管理创新案例

1.基层社会管理品牌:“民情流水线”。从全国首创惠民品牌“民情流水线”到自主研发“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系统,西湖街道的创新型管理模式已被推广至全国。西湖街道辖区常住人口1.8万户、6.9万人,由于该地区人口多,驻区单位多,少数民族多,外来经商人员多,下岗人员多,社情复杂,居民诉求多。因此在2004年,西湖街道创立了以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四道程序依次运作、协调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流水线工作方式,被称为“民情流水线”工程。西湖街道首创的“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系统,则掀起了一场社区管理信息化的革命。目前,以“民情流水线”工程为主线,以“三维数字社区”系统为依托,以网格楼院化管理为基础,以网格楼院党支部为核心,以楼院长管理为主体,对辖区全面实行楼院化管理,实现基层社会管理由粗放型、滞后型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彻底转变。

2.创新社会管理平台:“虚拟养老院”。城关区虚拟养老院是西北首家虚拟养老院。“虚拟养老院”是以一整套强大的网络通信平台和服务系统为支撑,由呼叫指挥中心和接待中心、管理服务中心三大中心组成,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专业人员服务与社会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虚拟养老院从“大养老服务观”的理念出发,按照社会救助与适度普惠并重,基本养老服务与非基本养老服务同抓的原则,将全区所有老年人都作为服务对象。并根据老人的家庭经济、身体和工作状况等划分为A、B、C三种服务类型,分别提供无偿、低偿、有偿优惠三种服务。从2009年12月首位老人“入住”虚拟养老院,到2010年12月底的5万老人加入、1万多老人直接享受服务,虚拟养老院已累计服务近4万人次,专业人员服务长达到8万小时,城关区共投入服务补贴647.37万元。

3.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数字兰州”。数字兰州助推社会管理方式优化。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是兰州市是加强社会管理的趋势。“数字兰州”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一套符合兰州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体系。第一,发挥政策支持优势。兰州市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试点城市,将有助于利用省会城市的科技、信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培育信息产业。第二,电子政务发展初见成效。全市已建成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无纸化办公正在逐步推广应用;建成市政府智能会议系统,实现了政府重要会议的无纸化和网络化召开;升级改版了政府门户网站,加快整合调配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现有网站资源,全力打造具有兰州特色、信息量全、影响力大的门户网站群,大大提升了政府网站的关注度和群众满意度;关注网络民意,探索网络问政兰州模式,以人民网、新华网和政府网站留言板为平台,高度关注网络民意,认真办理网络留言,受理市政府网站留言2220条,回复1877条,受理人民网留言972条,回复864条,回复率达到88.8%,列地、市级政府排行榜第五位,并被人民网评为全国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先进单位。第三,社会管理信息网络整合力度增强。重点加快整合现有治安、交通、消防的监控系统,尤其注重整合城区各类摄像监控系统,实现与城市管理、环境监控相融合,建立全市统一的指挥中心,到明年底达到“三网合一”,逐步扩大“多网合一”,最终实现公安、交通、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环境监控等为一体的城市精细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第四,开发“市民卡”便捷群众生活。实施市民卡工程的目标,从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使市民卡工程建设成为一个体现资源整合、协同管理、联盟营销的城市公共服务综合应用体系,让广大市民真正享受“一卡在手、方便无忧”的现代化生活。

三、热点、难点,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的挑战

由于兰州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因此已成为影响兰州市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由于竞争条件不公平、公共服务不充足、社会管理不到位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区域发展失调、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大。

(一)物价处于高位

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依然巨大。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公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3%;消费品价格上涨6.0%。价格上涨主要集中于食品类的结构性特征加重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负担,因此中低收入者对物价水平会格外敏感。

下半年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压力依然存在,成本上涨推动因素难以消解,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因素较多,资源成本的持续上升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促使后期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动力强劲,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多方博弈中兰州市消费者物价指数将保持相对稳定。

(二)房价涨速过快

购房需求与供应量的矛盾较大。第一,住房需求和土地资源稀缺导致的供求矛盾。兰州独特地理条件以及城市化的进程,造成土地资源的紧张,地价上涨带动房价上涨。第二,作为省会城市,便利生活居住条件,吸引周边地区人员购房置业,与当地购房者的需求叠加,加大供应与需求不平衡。第三,房地产被作为一种投资产品,起到了抬高市场的作用。因此兰州房价处于高位运行,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与6月份相比,兰州等二、第三线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居高不下。8月,兰州住宅价格同比上涨8.2%,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8.4%,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五;二手房价格涨幅持续前期回落态势,同比上涨1.0%,继6月份之后涨幅再创年内新低。数据显示,兰州二手房价格逐步趋稳,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0%,比上月回落了1.1个百分点,这也是兰州市二手房价格年内同比涨幅最小的一个月。

(三)交通压力影响城市速度

东西狭长、南北不畅,这种独特的道路特点造成道路容量不足。同时,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1年1月11日,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40万辆,且平均每天以277辆的速度在增加,机动车的迅猛增加导致兰州市道路交通压力增加,道路拥堵现象加剧。公共交通效能不高、交通管理水平低下、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更是制约道路畅通的“梗阻”。

(四)食品安全牵动千家万户

兰州市食品安全仍然存在食品监管体制和法规制度及标准还不够完善、食品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食品行业的诚信自律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需要切实增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工作需要切实加强等方面问题。生产经营者规模偏小、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给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

(五)学前教育困扰家长

近两年,一些地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尤其是入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更难。2011全市有幼儿园281所,幼儿教育总规模达55621人。全市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80%,学前两年毛入园率为6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5%。但从总体来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民办幼儿园管理不规范、部分不达标、师资队伍不健全。在人口密度最多、优质教育资源最多的城关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六)安全生产欠账较多

兰州市作为我国“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背负了许多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兰州又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安全生产监管点多面广,非常复杂。

(七)非法集资干扰正常金融秩序

近年来,兰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和数量逐年增加,但因为监管缺失和市场不规范,民间借贷中非法集资的现象亦在逐年增加,同类纠纷数量也有所增加。民间借贷处于灰色地带,缺少相关部门监管,为许多不法分子提供了诈骗机会。公众要尤其注意防范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四、管理、服务,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实践活动,必须全面把握、统筹推进。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促进服务与管理融合,建立健全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健全法制体系,保障社会管理的有效实施;完善政策体系,弥补社会政策领域的空白;发挥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依靠科技支撑,提升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善于舆论引导,把新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不断健全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

注重发挥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多元主体的作用,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特点和优势,实现协调社会利益,增加社会福祉、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目标。发挥城乡的基础平台作用,培育城乡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注重发挥社会工作者队伍直接服务群众的作用,通过贴近群众,面对群众,体察群众需求、社会心态和各种矛盾,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各种问题化解在基层。

(二)不断强化的公共安全体系

提高公共危机管理中干部的应对能力。第一,领导干部应具有公共危机预判能力,具备捕捉和准确判断各种危机的能力。第二,领导干部应具有应对公共危机的决策和组织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达到实施有效控制的目标。第三,领导干部应具有应对公共危机的协调能力,整合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危机的损害程度。

做好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稳定监控、监测。一是控制中央、省属大企业的事故起数。二是突出抓好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道路桥梁、建筑施工、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工商贸和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三是深入开展煤矿瓦斯综合防治和小煤矿整顿关闭,提升防范抵御瓦斯、水灾等事故灾害的能力。四是继续加大道路交通“五整顿”、“三加强”工作力度。五是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六是要切实做好汛期安全防范工作。

做好关系到民生的行业监测。保障食品安全。着力提升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综合能力,尤其是安全优质食物的供给源头,通过构建食物供应链服务体系,提高食物加工配送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三)不断加强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1.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2.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旨在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兼顾各方面群众关切。可以通过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等,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而损害群众利益。

3.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重点在于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参与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劳动用工信息申报备案制度和劳动关系预警制度,健全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需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处置机制。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作用。依靠基层党政组织、群众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共同化解社会矛盾。

5.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当前的重点是要着力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征收拆迁、企业改制、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则要求建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刘超.创品牌赢民心联动式管理——西湖街道.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者[N].兰州日报,2011-06-16.

2.杨晟途.虚拟养老院让老人享受现实关爱[N].兰州日报,2011-01-06.

3.袁占亭.关注网络民意提高政府创新力和公信力[EB/OL].人民网,2011-8.

4.陈玮.上半年兰州市CPI同比上涨5.8%[N].兰州日报,2011-7.

5.陈玮.7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仅一市同比下降[N].兰州日报,2011-8-19.

6.司成宏.研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等工作民办幼儿园将享受税费减免[N].兰州晚报,2011-05-21.

7.袁占亭.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确保“两会”和春节期间安全稳定[N].兰州日报,2010-1-27.

8.袁占亭.2011年1月4日在兰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R].2011.2.

9.兰州民政事业跨越发展再谱华章[EB/OL].甘肃兰州民政网站,2011.7.

10.人民日报理论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员干部学习参考[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3.

11.李培林.创新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J].红旗文摘,2011(1).

执笔:刘心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